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虹桥书吧BOOK。
第41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0)
朱元璋的所有船只向湖口集结,封锁了鄱阳湖湖口。这一次是决胜之战,能不能取胜,什么时候能取胜呢?这时候刘基又说话了,以金木相犯之日决胜,在出现金木相犯的天象时,就是这场战争决胜之时了。
陈友谅看到朱元璋撤离,不但没有退出战斗,反而封锁了湖口,截断了自己的归路。此时汉军因为长时间远途作战,粮食已经用完了,陈友谅派出几十只船四出筹粮,可是这些船只,又被朱元璋的军队烧毁了。没有粮食,断了归路,汉军士气大大低落,陈友谅陷入困境。
面对大势已去的陈友谅,朱元璋没有忘了使用文攻的策略。这时候他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信中言道:“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我的本意是想跟陈将军您达成友好的约定,你控制你的那一方,我控制我的那一方,各自保存各自的地盘,我们谁都不要称帝,大家一齐等着真命天子现身,然后我们都归顺于真命天子。“公失计,肆毒于我”, 可是你不听我的话,你错打了算盘,是你先起了杀心,想把我的部队赶尽杀绝。“我师轻出,奄有公龙兴十一郡”,我的军队兵有勇、将有谋,稍微一反击,一下子就夺取了你的十一个郡,你还不知道自己反悔,还要继续兴兵打我,于是你被我“困于洪都”,遭到失败,如今又在鄱阳湖被我打得惨败,下场如何呢?结果是“骨肉将士重罹涂炭”,你看你的那些家属,你的将士们都被杀了,非常惨啊。“公即倖生还”,如果你现在要是能够保一条命,好好地回到你的老家的话,请你赶快除去你的帝号,你不要再惦记着当什么皇帝了,“坐待真主”,等着真命天子出来吧。这话是什么意思?真命天子是谁?朱元璋显然说自己将来是真命天子,我还没有做皇帝,你就去做皇帝。如果你要不听我的话,将会“丧家灭姓”,到那时候“悔之晚矣”。
短短的一封信,里面却两次出现“以俟天命”、“坐待真主”的话,实际上明白无误地宣称了朱元璋要当皇帝的强烈欲望。即使陈友谅不来进攻,朱元璋早晚也会除掉陈友谅。因为陈友谅已经提前宣布自己做皇帝,朱元璋心里想:这个皇帝的称号,是你可以随便用的吗?留给将来我用吧。
陈友谅十分沮丧,战场上的惨败加上书信的侮辱,使他怒火中烧,心绪不宁。八月二十二日,陈友谅准备冒死突围。朱元璋的军队尾随陈军之后,用点着火的木筏攻击陈军,当时水面是一片火海。朱元璋的军队追击陈友谅的舰船,一直追了几十里。这时,乱军之中飞来一支箭射中了陈友谅的眼睛,穿过头颅,陈友谅一命呜呼。群龙无首,陈军无心恋战,大败。汉军土崩瓦解,五万多人投降了朱元璋。
后来刘基回想这次战争,写过一首诗,他描述说:“将军金甲箭攒猬,战士铁衣汗如雨。火龙熺焰冲天衢,燧象豗烟煎地府。”说将军身上穿的那些金甲,扎满了敌人射来的箭,就像刺猬一样。战士们穿着铠甲,浑身流着汗,像下雨一样。火龙炮火连天,冲到天上去,把天都照亮了。大火把湖水都染红了,把湖水都搅动起来,战斗的激烈壮观可想而知。
贴士
忆昔天兵伐荆楚,舳舻蔽江千万橹
欢声激烈似雷霆,猛气咆哮震貔虎。……
将军金甲箭攒猬,战士铁衣汗如雨。
火龙熺焰冲天衢,燧象豗烟煎地府。
—刘基《送杜安道》
朱元璋也曾回忆这次战斗,他说鄱阳湖之战:“炮声击裂,犹天雷之临首,诸军呐喊,虽鬼神也悲号。”这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
贴士
至于彭蠡之鏖战,炮声击裂,犹天雷之临首,诸军呐喊,虽鬼神也悲号。自旦日暮,如是者几四。
—朱元璋《御宝诏书》
这就是惊天动地的鄱阳湖大战。朱元璋对陈友谅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是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二十九日。这是一场生死决战,朱元璋拼死救援南昌,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鄱阳湖大战彻底打败了陈友谅,扫平了朱元璋通往皇帝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虹▲桥▲书▲吧▲。
第42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1)
第二年,朱元璋亲自北上攻打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最后带领部下“袒背衔璧”,也就是赤裸上身,口衔玉璧,到朱元璋的军门投降。陈友谅的势力被彻底摧毁。朱元璋在陈友谅统治的地区建立了湖广行省。
汉政权灭亡了。先汉后周的战略至此完成了第一步。
贴士
友谅忿疆土日蹙,乃大治楼船数百艘,皆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舻箱皆裹以铁。载家属百官,尽锐攻南昌。飞梯冲车,百道并进。太祖从子(朱)文正及邓愈等坚守,三月不能下。
太祖自将救之。友谅闻太祖至,撤围,东出鄱阳湖,遇于康郎山。友谅巨舰,连锁为阵,太祖兵不能仰攻,连战三日,几殆。已,东北风起,乃纵火焚友谅舟。其弟友仁等皆烧死。友仁号五王,眇一目,有勇略,既死,友谅气沮。太祖舟虽小,轻驶;友谅军俱艨艟巨舰,不利进退,以是败。
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太祖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
—《明史?陈友谅传》
终于称了王
陈友谅被铲除后,朱元璋心里也明白,在各路豪杰中再也没有有能力和他抗衡的势力了。他不是不想称王,而是谨奉朱升的“九字箴言”,“缓称王”。东边的张士诚占据了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也早就称王了,朱元璋的心里一直不平。他不甘心继续做吴国公了,也不等小明王的“圣旨”,就自封为吴王,反正现在小明王除了能下个空头的“圣旨”外,什么也管不了他,一切都是他自己说了算,就是小明王也不能不听他的。这一年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朱元璋为什么要当“吴王”?因为他所在的地方—应天在古代属于吴。可是这个时候朱元璋当的吴王,仍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王”,在名义上他仍然是大宋皇帝韩林儿的部下,因此他在使用公告、文书的时候,还只能写“皇帝圣旨,吴王令旨”。朱元璋这时候也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年号,还是使用大宋龙凤年号。
朱元璋当了吴王后,在政权建设上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他在自己辖区的行政管理机构—行中书省,设置了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汤和、邓愈等这些大将也都安排了相应的官职。
朱元璋心里明白,作为一个吴王,他离权力的终点还有一大段路要走。因为在他的东边还有张士诚等势力,而且大家共同的敌人—北方的元朝政权也还没有垮台。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趁机而起,一些人自己称王称帝,另一些人则打着元朝的旗号抢占地盘,因此在各地出现了很多军阀。元朝皇室为利用这些军阀镇压红巾军和各路反元势力,被迫给他们授以官职,可是这些军阀常常各怀鬼胎,不无野心,朝廷对此也无可奈何。
陈友谅被铲除后,朱元璋需要对付的元朝各路兵马,河北有孛罗帖木儿,河南有扩廓帖木儿,关中有李思齐、张良弼。孛罗帖木儿的军队纪律散漫;扩廓帖木儿怎么样?有纪律但是士气不振;关中的李思齐和张良弼是怎么样?他们所在的地区比较偏僻,远离经济中心,道路不通、粮饷不济。朱元璋对形势进行分析之后,他判断:河北、河南以及关中的各路兵马都是软柿子,可以先放一放。现在要做的是,完成“先汉后周”策略的第二步,集中力量消灭面前的对手,那就是地处江南的张士诚周政权。
直指“自守虏”,打败张士诚
张士诚政权的中心在平江(今江苏苏州),他把它改称为隆平府,作为都城。张士诚所辖之地号称天下财富之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朱元璋称吴王前一年,张士诚也自立吴王,至此就有了东西两个吴王。卧榻之旁岂容他人安睡!朱元璋决不会容忍张士诚。按照朱元璋的分析,张士诚这个人“驭下无纪律”,“胸中无丘壑”,张士诚统辖部队没有什么章法,军队纪律涣散,自己没有什么主见。而朱元璋自称,他统辖的军队有十万之众(以前鄱阳湖大战号称二十万),如果整顿军伍,备足粮饷,任命得力将帅,时机一到,可以一举歼灭张士诚。
◇欢◇迎◇访◇问◇BOOK。◇
第43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2)
张士诚以隆平府为中心,他的地盘都到哪里呢?南到绍兴,北领通州(今江苏南通),包括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濠州、泗州,一直北达山东的济宁。朱元璋针对具体情况,决定先扫除江北,然后再南下江浙。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派出徐达、常遇春、冯胜等大将带领“马步舟师”,也就是马军、步军、水军,水陆并进,直抵泰州。张士诚毕竟是一方之主,自然也不甘示弱。这年的闰十月初一,他用400艘战舰迎战,向江阴方向游弋。朱元璋对部下是这样分析的:从张士诚出兵的方向看,这是疑兵,并不是他的主力所在,而是在设疑使诈,想把我们的军力分散,然后攻打我们陆上的根据地,大家一定要防备好。他传谕徐达,在泰州、海安一带严密部署,这是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三月。
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封朱元璋当时写的信,完全是口语。这很难得,古代的文书动不动就是什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子曰书云”那一大套。而朱元璋的这封信却没有经过任何修饰:
贴士
“叫徐相国可将水陆军马二万人前去攻兴化、高邮、淮安。此数城贼兵,高邮军民不满五千,淮安仅有六千人,兴化不过是众百姓自守。常平章军马屯于海安城四外,不时出没,巡哨通州盐场等处,是必小心。张寇见我军马去攻淮安,深入淮地,离大军甚远,必来与常平章厮杀,不然,使大船于镇江上下攻略地面。所料不过如此。你每(们)见得高处,随着你每意见行着,休执著我的言语。”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诏令杂考》
朱元璋对于战争发展形势的判断非常准确。常遇春深入敌后,离根据地很远,一定要遭到张士诚的攻击,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就会用大船在镇江上下攻略地面,跟我们在陆地上争夺,这是又一种结果。朱元璋这个人,既有运筹帷幄的本领,又相信将帅的指挥能力,所以他最后说了这句话:“你们见得高处,随着你们意见行着,休执著我的言语。”你们这些将士亲临前线,更了解形势,肯定会临场发挥出很多高见,可以看情况行事,不要拘泥于我的这些话。这最后两句很有意思,它不但说明朱元璋相当有帅才,而且非常信任他的将领,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封信把他的安徽口语都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大家仔细品味一下,比如“着”的字眼,是不是和现在安徽人说话一样啊?所以说,这个资料是很真实的,非常难得。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初一,朱元璋祭告大江之神,正式布置大军攻打张士诚。他对将士发出训示:“戒饬士卒,毋掳掠,毋妄杀,毋发丘墓,毋毁庐舍。”要求军队有纪律,不要抢,不要杀,特别是不要随便毁坏百姓的田地坟墓,不要毁坏百姓房屋。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标榜以仁治国,以礼治国,所以他要做出一个样子,给天下人看。他要求他的军队不要当强盗,更不能做土匪。不能随便毁坟墓,是其中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条纪律。中国人崇拜祖先,敬重祖先,挖别人的祖坟是最大的道德忌讳。朱元璋听说张士诚母亲的坟墓就在苏州城外,事先想到了这一点,特别嘱咐将士们一定要将其保护好,绝不可以放纵。劝勉他们努力在战场上立功,得到奖赏,而不是要去靠盗墓、抢掠获得不义之财。
要讨伐张士诚,就要说出理由来,所谓“吊民伐罪,师出有名”。他写了一篇长长的檄文,述说张士诚的罪状。
首先他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声称自己负有吊民伐罪的使命。他说:“余闻伐罪救民,王者之师,考之往古,世代昭然。”世世代代都有那些正义之师、王者之师,为了百姓的利益来攻伐那些有罪之人。现在我的军队就是王者之师,我就是替百姓来铲除祸害。那么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情况呢?“近睹有元之末”,也就是说元朝末年,“主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皇帝在深宫不了解百姓的疾苦,大臣控制着大权,擅自掌握着“威”和“福”。什么叫“威”?“威”就是厉害、威风,在百姓面前可以惩罚人,可以整治人;“福”是什么?“福”就是可以自己享福,可以呼群结党,把好处全给了自己的三亲六故;“臣操威福”,大权掌握在这些大臣的手中,他们可以任意作威作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官员之所以有了职位,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而是因为行贿,才能一步一步往上爬;“罪以情免”,犯罪的不能够得到应有的惩罚,常常是因为人情而得到了免罪的判决。“台宪举亲而劾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台宪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纪律检查部门,管纪检的;“举亲而劾仇”,有的大官只推举自己的亲信,让他们升官,而检举、攻击那些自己的仇人;有的行政部门“差贫而优富”,把劳役负担全推给穷人,让那些富人得到优待。面对这些情况,朝廷“不以为虑”,还不知道这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