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两汉往事 >

第95部分

两汉往事-第95部分

小说: 两汉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夸张的是,吕雉早已暗中派人监视那个人一段时间,从收集到的信息来看,那个人还是极为安分的。

    但吕雉对刘邦留下来的这些老员工并不怎么放心,在心底的最深处有些排斥。她现在所不放心的,并不是怕他们会对吕家怎么样,而是怕对刘盈的位置有影响。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她还在摇摆和选择。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一直不管事的刘盈突然提了出来,让她多少有些好奇。因此,吕雉反问道:“皇帝可有人选?”

    刘盈故作深沉地想了一下,说道:“先帝在时,言曹参可代之,母后以为此人如何?”

    到现在,似乎选择的余地已经不大了,毕竟刘盈把刘邦给搬了出来。吕雉看着病怏怏的儿子,没舍得再打击他。再说,大汉天下的确需要一个“相国”。最终,吕雉点了点头,“那就是他吧。”

    这一次,是刘盈短暂的皇帝生涯中,唯一一件比较成功的案例,对他来说正面意义是非常大的。我之所以在这件事上着笔比较多,只是希望展现,刘盈为自己的帝王事业所做过的努力。这一次,他成功了,然而并不需要多长时间,又被打回了原形。

    十几天后,一道诏令传到了齐国——曹参回朝,继任大汉相国。

    曹参接到这道诏令时,他的行李已经准备差不多了,按理说拍拍屁股走路就行了。可曹参偏不,他认为自己有必要为他的继任者做一些交代。

    继任者来了,一本正经、严肃地坐在曹参的面前,准备恭听他的高论,只差拎块竹板记录了。

    曹参酝酿了半天,咧嘴一笑,说道:“千万不要去扰乱监狱和市场。”然后闭上了嘴。

    继任者仰着脸等了半天,没听到再有什么下文,直接石化了。他本以为曹老兄会交代一些不得了的大事,不成想老曹同志憋了半天,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大失所望。很不解,甚至有些不屑地问道:“难道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吗?”

    曹参老脸一板,“这还不重要?”

    继任者彻底傻了,迷茫地问道:“这很重要?”

    曹参终于说出了他的高论,“监狱和市场是善恶之人均容之地,管束太苛,恶人则无处藏身,如此则易生乱。这难道不是大事吗?”

    继任者似懂非懂地看着曹参,莫名其妙地看着眼前这个人,愣怔了半天才唱了个“喏”。但心里却在暗想,老兄你不会是在耍我吧?

    事实上,曹参并没有耍他,这就是道家所谓“无为而治”,不参和太多,反而能让很多事情运转的更为有利一些,轻松一些。但这个继任者的脑袋明显不是太够用。

    但不管继任者怎么想,反正曹参是动身了。

    现在他要考虑的是整个大汉天下,是他的“无为而治”。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摆在他面前的不仅仅是机遇,更有挑战。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十章吕氏掌国—第十六节 曹参拜相(三)
    曹参迷惑是在情理之中的,碰到这种难题,不迷惑才是怪事。

    前边我所介绍的各家学说,都经过了几百年锤炼,都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哪一派的学说,都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

    这是争论几百年的话题,老子、孔子那些大家们在世时,都没能争辩个所以然,曹参组织这次小规模辩论会,自然也不会倒腾出什么结果。

    只能说,曹参的迷惑是自找的。

    就在那群人争辩的不可开交之时,有人向曹参进言说齐国还有个叫盖公的高人,在治国方面很有两把刷,值得一见。

    这个高人的名字记载不祥,史书里直接来个“盖公”了事,那我们也只好跟着这样称呼了。

    据说这个人对道家的黄老学说研究的比较透彻,看问题很有见地。相信引荐“盖公”的那个人,肯定是道家学说的继承者,不然的话,打死他也不会说出这人的命字。

    曹参现在是病急乱投医,只要听到个名字,他恨不得马上把他拉出来遛遛。

    就这样,这个叫“盖公”的老头被请来了。

    捣鼓了这么多天还是一头雾水的曹参,有些心急火燎。见到盖老头,客气话还没说两句,就直截了当地问道:“你有什么可教我的?”

    盖老头也很直白,两手一伸:“你要学啥?”

    曹参一愣,倒腾了半天,来了个迷糊蛋。不过老曹同志修养还是比较好的,耐着性子解释道:“治国良策。”

    盖老头微微一笑,接着问道:“敢问丞相,你的目标是什么?”

    曹参心里暗恼,本是要请来个讲话的,没想到却跑来了个问话的。曹参的声音提高了几个分贝,答道:“民富!”

    盖老头又是一笑,答道:“那你就无需再干什么了。”

    曹参一愣,彻底恼了,这是什么东西呀,花钱请来了这么个活宝。曹参不无好气地反问道:“难道我这个相国什么也不干?”

    把曹参调戏的差不多了,盖老头也开始进入正题了。要说这个人,的确是有两把刷的,不过通常情况下,高人们的说话方式就是如此,藏藏掖掖,不把你搞的七荤八素,是不舍得吐真言的。

    盖老头开口了:“百姓何以能富?耕桑纺织足矣!这些事情,你能干什么?难道你要去帮他们干这些事情?”

    曹参愣了,这么多天来还是头一次听到有人说自己没用。

    就在曹参发愣的档口,盖老头接着说话了:“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秦征繁役重,民早已不堪所重,现积弊之深,难以复加。秦亡,皆由于此。今,相国只需减徭赋、轻民力、重农桑足矣!还将何为?”

    曹参安静的坐了下来,这个老头的话深深地打动了他。迷惑了这么多天,终于清醒了。

    至此,盖老头说出最后一句话:“无为,而无所不为!”

    实际上,盖老头说的这些东西都很好理解,简单点说就三个字——不折腾。只要当权者不随便搞政绩工程,不随便去搞挖坑、修路、盖坟之类的工作,老百姓的日子就能好受一点。应该说“不折腾”这三个字,算是道家学派的精髓。

    盖老头最后的那句话,影响了曹参以后的处世风格,道家的思想体系渐渐地融入到他的血脉。也从此开始,道家的理论真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曹参用这套理论,在齐国做了九年试验,为自己赚了一个“贤相”的称号,看来“不折腾”就是最大的“折腾”。后来,他又把这套理论,引入、灌输进整个大汉王朝的血脉,成为这个朝代随后几十年的治国理念。

    老子如若在天有灵,可以含笑九泉了。因为他捣鼓的这些东西,终于得到了当权者的认可,成为一个王朝几十年的行为准则。这,是值得庆幸的。他应该感谢那个叫盖公的人,更应该感谢曹参。

    这,也就是我专设此节的缘由。

    实际上,也并不是道家理论多么的牛气,其他学派多么的无能,只是因为两个字——适合。但不管怎么说,“道家”也曾经牛气过。

    好了,关于学术研究方面的问题也就先到此为止,赶快让我们的故事情节继续往下发展吧。

    萧何去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齐国。

    曹参听到这个噩耗后,愣在了当场,手中的毛笔跌落桌案,又滑到地面。

    他已和萧何对掐了九年,要说没道理再有伤怀的感觉。

    然而,这个感觉还是产生了。

    这个噩耗,让所有的恩怨随风而去,留下的,也只有过往那些残存的支离破碎的记忆。

    曹参慢慢的站起身,茫然地走到门口。

    淅沥的碎雨,飘洒于屋檐。屋外的几颗垂柳,在雨中无力的摇曳,似在诉说那些记忆中的往事。

    两行浊泪,从曹参的眼中缓缓滑落……

    侍者小心的拾起地上的笔,轻轻地斜放于砚台,然后静站在曹参的身后。

    曹参背对着他,突然说话了,声音很低,但很清楚,“去准备一些行装吧。”

    侍者有些迷惑,“相国要去哪?”

    曹参长叹一声,说道:“萧相国去了,我得进京继承其志了。”

    侍者彻底蒙了,现在啥消息都没有,你就进京当相国了,早了点吧?但侍者是不敢提出疑义的,“喏”了一声,轻轻地退了出去。

    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友谊吧。虽然已绝交多年,但两颗心却并没走远。

    萧何临死时,推荐的是曹参;而曹参闻讯噩耗后,也明白自己以后的路……

    当我们理解了这两个老人之间的情谊,就不难理解“萧规曹随”这个成语诞生的缘由。

    曹参随后的做法,与其说是为了大汉天下,不如说是在继承老友的遗志。

    事实上,萧何有这份心意的。

    曹参没有辜负他的这份心意,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两个人之间的友谊,或者说是在弥补着这份友谊。

    人,还是学会珍惜的好。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身边的事,一旦错过,留下不仅仅是记忆,还有弥补。曹参随后的三年,就是在弥补。

    就在曹参准备行囊之时,吕雉和刘盈也进行了一番对话。他们对话的内容,最终也落脚在曹参的身上。

    曹参,该站到前台了。
第十章吕氏掌国—第十五节 曹参拜相(二)
    今天早上有人问我,不就是萧何死后曹参继任相国了嘛,况且他继任后,好像除了弄出一个“萧规曹随”之外,也没干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屁大一点事,专开章节,还捣鼓的没完没了。

    史书的确是这么介绍的,但我只能说这对老曹同志是不公平的,他对汉朝的影响绝不是那四个字所能概括的。因为这个人,开创了汉朝随后几十年的治国理念。

    这个理念的诞生,就在曹参任齐相的这段时间里。当然,这也是上边那群大爷们争论之后发生的事情。

    那群人一连侃了几天,个个争的面红耳赤,谁也没能说服谁,最后搞得水火不容。

    这些人讨论的内容还是集中在儒家、法家以及道家的思想体系上。事实上,这是个争论上千年的话题,到底是哪一家学说更有用些,那就见仁见智了。

    写到此,实际上我们还是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汉朝之前各代王朝的治国理念,因为这些无聊的东西,让我们纠结了几千年,所以还是值得一提的。

    下边内容基本上是学术理论范畴,如果不愿意用这些东西消磨时间,大可直接无视。说实话,我也不愿意写。但不写的话又交待不清楚汉朝初期发生的这些事情,万般无奈,只好提笔了,敬请大家谅解。

    在汉朝之前,治国理念的发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持续时间比较长——从上古至西周,这是治国理念的形成阶段。在这段时间,治国理念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规范的体系。当然,期间也有一些变化,但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补,并没有发生质的改观。

    自尧舜起,到周朝,中华民族历经了蛮荒时代,由氏族部落逐步进化到农业文明比较发达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古人们不断总结治理国家的方法,到周朝时,形成了完整的理念。

    这个时期治国理念的集大成者,就是那部非常有名的《周礼》,其作者就是那个同样很有名的周公。这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一本书,无论是后来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学派,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影子。如果说那些学派都是《周礼》的分支,一点也不为过分。

    儒家的孔丘老夫子就曾总结过《周礼》的核心思想,不过这个思想体系也是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当时,孔子闲的无聊,到处悠转。跑到齐国后,齐景公问政,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应该说,孔子总结的还是很到位的。《周礼》中,摆事实讲道理写了很多东西,简单点说,就是一句话:天子就一直是天子,奴隶就一直是奴隶,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都是有明确的规定,是不能打乱的。

    这种严格的身份界定,就是这段时期的核心思想。

    但这个思想体系,在周朝时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周朝的立国,本身就打乱了这个理论体系。

    如果严格按这种理论体系延伸下去,周王朝是不应该存在的。可姬发父子推翻了商朝的统治,打乱了这个秩序。如此一来,原有的理论依据自然就产生一些漏洞,甚至是前后矛盾。

    通常情况下,活人不是不会被尿憋死的,最起码周公没被憋死。他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词,轻轻松松解决了难题,顺理成章地确定了周王室的合法性。

    这个词就是“天命”。解释起来也很简单:上天让姓姬的人当天子。既然是上天的旨意,那自然就不敢违背了,也就合情合理了。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语言概括能力,真是太精妙了,相信周公想到这个词后,肯定会偷笑好几天。

    这第一个阶段的治国思想总的来说就是如此了。实际上这个时期的理论思想还有很多,但最为关键的莫过于我上边所介绍的那句话。

    第二个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阶段是对原有治国理念的整理、怀疑、打破,以及形成新理念的阶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诸子百家的诞生。

    这个时期,各路诸侯都在忙着争霸,原有的思想体系彻底被打乱了。只要你有兵有实力,想怎么搞都行,别说你“称王”,称“玉皇大帝”也没人管你。

    如此一来,一些学者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