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往事-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章的脑子转圈慢,见陈平为自家兄弟考虑的如此周到,也深为感动。当即请命,愿意一行。
这兄弟俩又被忽悠了。
刘章随即动身,一口气跑到大哥刘襄的军营,把陈平、周勃为他们弟兄的许诺,添油加醋的宣传了一番。最终得了个结论,陈平是个好人,是个能够信任的人。
刘章的脑子太不好使,空有一把力气,被哄卖了还替人家数钱。能把陈平定性为好人,真算是瞎了眼。
刘襄现在也很无奈,找来一堆人,愁闷苦脸的商量了半天,最后说道:“也只有如此了。”
的确,也只有如此了,因为他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多。几天后,刘襄退兵,返回齐国。
这一退,刘襄真正的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别人。此时的他,既惴惴不安,又怀揣希望,他把所有筹码,全部压到了陈平的身上。
事实证明,陈平是个抽老千的高手,要是实力不强,或者能力不够,千万别和他玩。玩到最后,完蛋的也只有自己。
拉拢了审食其,实现朝廷空前团结;支走了刘襄,彻底扫除了外围势力。大汉天下未来的走势,就看他俩人如何出牌了。
陈平虽然很油滑,但并不坏。当然他也并不算是个好人,可对西汉王朝来说,他是个有用的人。这个人,给很多人下过个套,也让很多人吃过亏,但对国家、对朝廷,他所打的套路,却是极其有用的。
周勃就更不用说了。这个人比较稳重,行事大开大阖,比较靠谱。更重要的是,他手掌军权,确保了西汉王朝这段时期的稳定。
并且这两个人都不是小人。虽然不能说他们的举动是完全忠于刘氏,但最起码他俩没有自私到为个人利益,而扭曲灵魂,去荼毒生灵,也没有相互之间大打出手。
应该说,这是西汉王朝的幸运,是天下黎民的幸运,更加是刘邦的幸运。他能把这两个人留下来,的确值得庆幸。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二节新一轮博弈(二
事实上,此时的审食其的确是比较有用的。之所以说他有用,是因为他代表了一类人。并且这类人,在目前的朝堂中占据大多数。
吕雉生龙活虎地折腾了这么多年,并不是在瞎胡搞,毕竟拉拢了很大一部分人。这些人和吕家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甚至有些人还帮着老吕家干过很多不太地道的事情。
吕家现在被掀翻,让这些人如坐针毡。道理很简单,他们怕被拉清单。过去和吕家套近乎,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总归给人留下了把柄,如果有人在这些事上做文章,一时三刻就能掉脑袋。
在一片惴惴不安中,一股暗流开始慢慢滋生。
在政治的博弈中,胜败之间只有一线之隔,稍有不慎,将满盘皆输。
这个道理,陈平是清楚的。虽然干掉了吕家,但不代表就没有了对手,就没有了翻船的可能。那些曾和吕家过往甚密的人,就是潜在的对手。
最终,陈平把目光落到了审食其的身上。他的眼光真是太独到了。
可以说,任何人都没有审食其和吕家的关系密切,任何人都没有审食其帮吕家干的事情多。连审食其都能官复原位,还有谁会脑袋搬家?
更重要的是,审食其这些年来也不是白混的,虽然人品不是太好,但还是有几个靠得住的朋友,比如前边提到的那名卫尉。直白点说,审食其的实力还是比较雄厚的。
就审食其本人来说,吕产一脚把他踢开,让他很是不爽。吕家被废,此时的审食其也比较容易拉拢。
就这样,审食其又成功地当上了左丞相。
简单的一个举措,消弭了朝廷滋生的这股暗流,更把很多人,拉到了自己的麾下。陈平的这项投资真是赚大发了。当然,这为陈平在新一轮的博弈中占据上风,打下了基础。
当然,他的这个举动,让老刘家的一些人心里很不爽。
刘章、刘兴居就是其中之一。
这兄弟俩一蹦多高,跑去和陈平、周勃理论。
但事实证明,这俩人还是太嫩了,操家伙干架可能还行,搞政治,他们给陈平提鞋的资格都不够。
陈平、周勃这俩老江湖也不是盖的,一阵乱侃,把刘章、刘兴居糊弄的晕头转向,最终,陈平为他们许诺:将封刘章为赵王,封刘兴居为梁王。
这兄弟俩脑子转圈比较慢,眼光也很狭隘,听了陈平的话后,非常高兴。最终达成一直意见,任由陈平安排。
这是一个很弱智的举动。
按理说,现今根本不是他兄弟俩争荣誉的时候,主攻方向应该是大哥刘襄的帝位,那才是他们应该关心的,一旦刘襄上位,自己能有个什么称号似乎不是他陈平所能决定的。
然而,短视的兄弟俩高高兴兴地为陈平让开了路。至此,在平定诸吕中唱主角的刘家三兄弟,被陈平、周勃牵住了鼻子。
真正的博弈开始了。
第一道命令发给了身在荥阳的灌婴:整军备战。
应该说,这是一道很正常的命令,毕竟朝廷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候搞军备竞赛,简直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这道没指明防备对象的命令,听起来似乎是针对吕家的残余势力,但认真揣摩的话,却颇有深意。
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摆在灌婴面前的最大军事武装就是刘襄。这个时候搞备战,对手是谁,一目了然。
灌婴领会了陈平的用意,拉开架势,认认真真搞了一阵军事演习。虽然没有明确对象,但具体所指大家都很清楚。
讲到此,我认为需要穿插一些话。
在前边我介绍过,吕产令灌婴掌握兵权是其失败的最关键一步,应该说并不是我在胡扯。
灌婴和陈平、周勃等人的关系,远不是他吕产所能比的。这个人一旦掌控了军权,陈平、周勃就有了表演的机会和底气。
灌婴先和刘襄联合,置吕家于绝地;后和刘襄对峙,陷刘家于被动。吕产千挑万选把这位老兄拉出来,真是天才之笔,不得不服。
就在灌婴得到命令的同时,刘襄以及陪着他游行的各路诸侯,也收到了个诏令:罢兵归国。
各路诸侯走了,而刘襄却留了下来。
刘襄不是傻子,他是个满肚子坏水的家伙。灌婴的举动,没逃过他的眼睛,让他在第一时间嗅出了异味。
因此,想当皇帝的刘襄非常恼火。在大营里蹦了一阵,也骂了一阵,然后一筹莫展地坐了下来。
刘襄现在的确够无奈的了,他很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真要去和灌婴pk,他自认没那个底气。更何况,当初起兵时,口号是“诛不当为王者”。在当时,这个口号让自己顺风顺水,还得到了各路诸侯的支持。
而现在呢?“不当为王者”均被诛杀,再拿这个油头说事,明显说不过去。似乎现在根本就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油头继续游行。
当初,信誓旦旦;而现在,却一脸茫然。
然而,刘襄不是个轻易言弃的人,直接抗命,硬着头皮不退兵。而与此同时,还有模有样地也搞了一次军事演习。
双方的新一轮的对峙形成了。
而此时的京城,也并不轻松。
陈平、周勃最近一段时间很忙碌。可以说,他们现在很牛,整个大汉天下都捏在其手中,想不牛都不行。但牛归牛,总归不是刘家的人,更不可能僭越,因此希望能找个容易控制的傀儡。
也许有人会疑惑,现在未央宫里边不就有一个现成的?刘弘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屁都没放一个,难道还担当不起“傀儡”的角色?
的确,就能力而言,刘弘应该是胜任的,并且他还是个小娃,很容易控制。但纵然如此,还有一些美中不足。
前边提到过,刘弘这个皇位是吕雉安排的,日子过的虽然有些憋屈,但他对吕家还是心存感激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照顾他最多的人是张嫣。
张嫣是刘盈的皇后,更是吕雉的外孙女,他和吕家人的关系比较亲近。张嫣是个感恩的人,更是个吸取教训的人,第一个少帝刘恭是怎么死的她很清楚。因此,对待这个刘弘,她格外留意,时不时会在他的耳边宣扬一些吕家的恩德,久而久之,让刘弘对吕家那是言听计从、感激涕零。
也就是说,现在吕家被废,这使刘弘并不高兴,反而还有些愤怒。
对陈平、周勃等人而已,刘弘的态度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些人曾私下交流过这么一句话:夷灭诸吕,而置其所立之人为帝,待其年长用事,我辈皆被戮矣。
对陈平等人来说,让刘弘继续当皇帝,无疑是给自己埋下了祸根。因此,他们瞪大双眼开始在老刘家物色合适的人选。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一节新一轮博弈(一)
在开始下一段故事之前,我们还是需要对这次博弈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或者说是探讨。
几乎在所有的史书中,不谋而合地把吕家人塑造成反面典型,几千年来不断的骂、不断的臭,说他们“造反”、“作乱”。搞到最后,完全把这些人整成了清一色的**恶棍,连街头混混都不如,其中包括吕雉。
的确,老吕家是做过一些不地道的事情,但仅凭这些事情就简单的把这些人定性为坏蛋,我认为是有失公允的。
吕雉是杀过很多刘家的人,倒腾过一些不地道的事,但纵览其一生,对大汉天下的稳定和发展是有着突出贡献的。
至于吕产、吕禄,我一直认为,这兄弟俩更不能称作“坏人”。说这两个人办事能力很差劲,我相信;但说他两个是坏蛋,我却不承认。
这俩人并没有做出什么过分的事,连打人屁股这种小体罚都没怎么干过。既没有争抢皇位,也没有向群臣挥舞屠刀(虽然动过心思,但毕竟没有成行)。
然而,史料还是为他俩列出了个罪名——欲发乱关中。
但认真分析的话,这个罪名实际是很无耻的,与后世于谦那个“意欲”的罪名如出一辙。“成王败寇”,他们之所以能够背上这个罪名,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失败了。
写到此,还是有必要探讨一下到底是谁在“欲发乱”。
关于吕产、吕禄的作为,我在前边是做过介绍的,简单点说,他们这段时间一直在浑浑噩噩,几乎没干一件正经事。
而陈平、周勃的举动就相对多了些。这二人,早在吕雉在世时,就手挽手、套近乎,随后更是挖空心思和群臣拉关系。
县令拉关系,是想做郡守;郡守拉关系,是想做九卿;九卿拉关系,是想干三公;三公之间拉关系是准备干什么?更重要的是,丞相和太尉手拉手和群臣套近乎,又准备干什么?
吕雉死前,这些人一动不动。吕雉一闭眼,这些人就热火朝天地搞动作,他们是在干什么?
除了这一系列动作外,还有另外一件事。
吕雉扶持的皇帝是刘弘,虽然老吕家对这个小屁孩不怎么尊重,但毕竟认可。该磕头时还要磕头,该请安时还要请安。虽然他们千方百计打压老刘家的人,不外乎是让自己的既得利益有个万全保障,并没准备去抢刘弘屁股底下的那张板凳。
如果仅凭对老刘家人的不礼貌行为,就把他们定性为“欲发乱”,似乎有些牵强了。因为吕雉在世时,那干得才叫过火,但并没有人站出来说吕雉是在作乱。而吕雉一死,吕产、吕禄几乎毫无动作,却荣幸地背上了这么个罪名,着实有些搞笑。
反观陈平、周勃等人。在史料里,这些人完全以“卫道士”的身份出现。但就是这些人,在扳倒吕家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轰刘弘下台。不但拿走了他的皇位,还捎带了他的性命。
如果明白了这些,就不难想象,到底是谁在“欲发乱”。
虽然博弈的早期,在外戚、宗室、功臣三方实力对比中,外戚最强,宗室、功臣要弱出很多,但后者的联合,却打破了一头独大的局面。应该说,自从吕雉驾崩后,吕家一直在被迫应战,而刘家和功臣则是主动出击。
在这种局面下,博弈的结果是毫无悬念的。就算吕家发乱关中,搞的昏天地暗,但最终也逃不过失败的命运,只不过早晚而已。
也就是说,从陈平搞串联的那天起,基本上可以为吕家人的结局做一定论了。更为不幸的是,吕雉死的仓促,如果她多活个十来年,西汉王朝的走向就难以揣测了。
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次“欲发乱”的人,不是吕家,而应该是陈平、周勃等人。
也许有人会反驳:司马迁老爷子都做过定论的事情,你何以敢翻案?
应该说,司马迁老爷子有的时候说得的话,也是需要辩证分析的,因为他毕竟生活在那个氛围中。纵然他的骨鲠比较硬,但不适合搞“异端”。
不管怎么说,吕家彻底完蛋了。随着吕产、吕禄的被杀,老吕家人被废了武功。
我们中华民族有个非常好(或者说是非常不好)的优良传统——“同舟共济”之后就是“同室抄戈”。纵观几千年文明史,似乎这是一个亘古不变、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一次,依然如此。
在“宗室”和“功臣”两股政治势力的共同努力下,“外戚”终于被打杀的溃不成军,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随之,“宗室”和“功臣”之间的拉锯开始了。
这依然是一次极其残酷、饱含血腥的争斗,其激烈程度,不亚于三方博弈。
这场博弈,从一个很细微的史料记载开始:九月十二日,以帝太傅审食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