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两汉往事 >

第72部分

两汉往事-第72部分

小说: 两汉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获得了免费长安游的机会。

    赵姬被逮到廷尉署后,第一时间告诉狱吏:得幸皇上,已有身孕。

    狱吏一听,不敢怠慢,顾不上核对事实,直接报告给了廷尉。

    廷尉一听也是一惊,连忙进宫,拐弯抹角地向刘邦做了汇报。

    而此时的刘邦正在气头上,直接无视,并下令:产子后自缢。

    就这样,赵姬在廷尉署的小黑屋住了下来。日子过的虽然黯然无光,但也还算安静。因为她身怀龙种,廷狱也不敢太过放肆,免得刘邦哪天会突然想起来,让赵姬一步登天。

    后来,贯高事件水落石出,张敖废王称侯,恢复了人身自由。然而赵姬仍被关在小黑屋里无人问津。

    如此一来,赵姬的弟弟赵兼坐不住了。虽然他很着急,但却很无奈,因为他能够指望的只有张敖,而张敖现在如同霜打的茄子,屁都不敢放一个,更别说去替赵姬求情了。而赵兼自己根本没有在皇帝面前说话的资格。

    不过赵兼的脑子还算灵活,勾着脑袋想了几天后,他决定请人帮忙。他要请的人是吕雉。由此可见,赵兼还是有点眼光的。但有眼光不代表能办成事,因为赵兼根本不了解吕雉的为人,他现在拐弯抹角找吕雉帮忙,只能说他是在抓瞎。

    但赵兼不认识吕雉,和吕家人也没多少交情。万般无奈之下,他想到了一个人——审食其。

    因此,赵兼备足厚礼,送到了审食其的府上,让审食其请求吕雉出面。

    审食其进宫了。他在吕雉面前把好话说了一箩筐,吕雉只狠狠地回答两个字:不管!然后把他赶了出来。

    审食其灰头土脸地跑了回来,赵兼绝望了。

    吕雉之所以不愿意出面,关键原因还在于嫉妒。不怀孕的小骚狐狸她都受不了,何况是怀了孕的,让吕雉出面搭救赵姬,完全是在痴心妄想。

    几个月后,赵姬在监狱里诞下一子。

    赵姬吻了吻爱子,含泪深情的望了一眼后,将白绫搭上屋脊……

    廷尉抱着这个刚出生的小娃,连忙进宫,送到了刘邦的面前。

    此时的刘邦才想起了那个文静的女人,一声长叹,满心懊悔。

    刘邦提笔给这个小娃起了个名字——刘长,意思是希望他能顺利的长大。

    随后,把刘长交给了吕雉。史料记载:吕后母之。

    至此,吕雉又多了一个儿子。

    吕雉虽然心狠手辣,但对这个养子却倾注了很大心血,娇惯非常,就是亲儿也有过而无不及。可以说,刘长是在安乐窝里长大的。在吕雉的娇惯下,刘长逐渐养成了嚣张跋扈、暴戾狠辣的性格。

    高祖十一年,黥布造反被杀,随即刘邦封仅三岁的刘长为淮南王。

    简单点说,刘长谁都不服,谁都不怕,完全是一皮脱缰的野马。并且力气很大,史料记载“力能扛鼎”。这么一个人,群臣是不敢在他身上打主意的。更何况他和吕家关系很近。

    就这样,刘长被轻松排除在皇位之外。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四节 群臣定主(一)
    陈平、周勃打了一阵太极,摆平了各方势力后,开始着手解决摆在他们面前那道真正的难题。

    对于这个难题,我在前边也提到过,就是物色合适的人选。

    为了理清脉络,让这段故事变得更轻松一些、简单一些,那就先得排除几个人。

    首先是刘弘。

    刘弘小朋友之所以被排到第一位,是因为他现今的位置比较扎眼——皇帝。前边介绍过,他是算是个老实人,年龄且小,容易控制。但他和吕家的关系并不坏,甚至还挺好。

    如此一来,陈平等人不敢对刘弘小朋友抱太大希望,因为怕其年长后,对他们进行秋后算账。

    并且,很多人早已盯着这个位置。如果斗倒吕家而不对皇位继承问题一个说法的话,很长期难摆平各方势力。

    因为大家跟着你搞政变,不是吃饱饭没事干,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陪你瞎折腾。说白了,大家为的是利益最大化。这次政变本身就是一场利益争夺战。如果政变成功而没实现利润增长,那明显说不过去。当然大家也不会答应。

    现在大家都瞪着俩眼看你下一步举措,一不小心就能让你成功地实现“功臣”到“逆贼”的华丽转身。

    问题之所以会这么严重,关键原因还在于这次政变本身,因为他们到目前为止还没给这次政变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们看过很多古装剧,阴谋家们在搞小动作前,通常会弄一些“衣带诏”、“血书”之类的东西出来,忽悠忽悠人。这些东西如果是皇帝亲自撰写的,自然很好;如果领导书写不便,当事人自己临摹代写也未尝不可。

    虽然这些东西根本就骗不了几个人,但是它却代表了一个态度:我们的革命行为是领导的安排。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么干、干出什么样的事,归根结底都是为大领导服务,最起码不能归类为“造反”。

    但陈平、周勃这一次似乎没有这种举措。好像只有刘襄挖空心思想出了一句口号——“诛不当为王者!”

    而这句口号本身就很有问题。理由也很简单:那些“不当为王者”均出自现今的皇帝刘弘之手。虽然这并非他的本意,但他坐着老大的那把交椅,况且他也没提出过意义,这笔烂账自然得记到他的头上。

    当然,这对刘弘是不公平的,但政治斗争根本就不存在公平交易。

    介绍了这么多,实际就简单一句话:只要刘弘在位,陈平、周勃的这次政变就属于“造反”行为。

    因此,对陈平等人而言,刘弘是不适合再当皇帝了,是急需被换掉的。他在皇位上多待一天,陈平等人就多一天危险。

    既然刘弘不适合,那就接着物色更适合当皇帝的。

    第二个需要考虑的应该是三个人,那就是刘盈的其余几个儿子,也就是刘弘的兄弟们。

    前边介绍过,刘盈有七个儿子。

    其中老大刘彊、老二刘不疑、老六刘恭(第一任少帝)早死,剩下四人。

    老三刘弘(曾用名刘山、刘义)是目前的少帝;老四刘朝目前为常山王;老五刘武目前为淮阳王;上边提到过的老七刘太,刚被封为梁王。

    也就是说,除过刘弘,还剩三个人。这三个人似乎是可以考虑的。

    之所以对他们“可以考虑”,是就其血缘关系来说,因为他们离皇位最为接近;之所以说“似乎”,是因为他们根本没被考虑,原因还是血缘关系。

    他们没被考虑的缘由也很简单,和刘弘存在同样的问题。况且废了刘弘而立这几个人,似乎没那个道理。

    由此看来,刘盈这一支是没什么指望了。那就让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接着物色。

    第三个人选出来了——刘襄。

    刘肥是刘邦的长子,而刘襄是刘肥的长子。在古时,传统观念是一“嫡出”为尊,其次就是“长子”。当然,很多时候“嫡出”和“长子”一回事,也有很多时候却是两码事。陈平等人所面对的,就是后一种。

    更重要的是,刘襄(包括他的两个兄弟)在这次政变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似乎刘襄是不二人选。

    也许有人会问,刘章、刘兴居根本就住在京城,为什么不予以考虑?

    事实上,并不是没对他们加以考虑,关键是有刘襄站在那儿,那俩小兄弟根本就没资格参和。再说就刘章那种火爆性格,当着吕雉的面就敢砍人,陈平再闲也不会在他身上做文章。

    既然不考虑刘章、刘兴居,那只好关注一下刘襄了。

    应该说,就刘襄的性格和心机而言,他是有这个能力的。虽然他没有陈平的脑子转圈快,但似乎已经很够用。如果群臣们不考虑个人利益得失,也不怕死的话,刘襄是完全满足要求的。

    事实上,的确有很多人支持刘襄,并且呼声很高。

    大家可能多少了解一点相对论,只要有支持,定然有反对。在一件事情未有定论前,支持的声音越高,反对浪潮可能就越大。

    刘襄就面临着这个问题。

    反对刘襄称帝最严重的人莫过于琅琊王刘泽。

    刘泽反对刘襄是合情合理的,原因也很简单,我在前边提到过:刘襄阴过他。

    先是刘襄阴了刘泽一把,后是刘泽忽悠了刘襄一下。最终,刘襄派快马一路朝西把刘泽送到了京城。

    也就是说,刘泽这段时间一直待在京城,除了骂刘襄外,就没其他事情可干了。

    就在群臣热热闹闹地套路皇帝人选时,刘泽适时地站了出来,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彻底搅黄了刘襄的好事。他的话是这样说的:齐王舅驷钧,恶人也,立齐王,则复为吕氏。

    刘泽的确是说话的高手,他很清楚群臣心中的担忧。刘泽突然把驷钧和吕家联系在一起讨论,简直杀人于无形。

    群臣闭上了嘴。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没道理送走个猛虎,再请来个饿狼。如此一来,无论驷钧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吕家都不再重要了,关键是没有人再去考虑刘襄了。

    如此看来,人还是厚道点好。如果刘襄当初不去招惹刘泽,也许自己的机会还真要多一点。可现在,一切都晚了。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三节新一轮博弈(三)
    刘襄也是人选之一,但他并不满足,他希望是唯一。

    有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因为他既姓刘,还打响了剿灭诸吕的第一枪,功勋卓著,表现的比较扎眼。这些经历,无疑是他晋升资本。

    这是刘襄自认为的。

    应该说,他是有资格当皇帝的,甚至有机会掌握主动权,自己抬屁股往皇位上坐。

    当然,刘襄要想掌握主动权,关键环节还得在灌婴身上做文章。

    当初,吕产把灌婴派过来和他对峙,刘襄在内心深处把灌老头当成了对手。并且把这个心态,一直持续到最后。虽然期间两家罢兵言和,但刘襄并没有去真心结交灌老头。

    刘襄的这种心态,让自己错过了称帝的绝佳机会。

    说白了,想掌握主动权,必须进京,最好是率领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开进关中,把大军驻扎在长安脚下。如此一来,想不当皇帝都难。

    但这一切必须得到灌婴的支持。按打仗能力,灌婴能给刘襄当祖师爷,硬拼肯定是实现不了这一规划的。因此,摆在刘襄面前的只有拉拢灌婴,不顾陈平、周勃等人死活,直接合兵一处,赶在吕产被灭前返回关中。如此一来,整个大汉天下自然跑不出他的手掌心。

    但刘襄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更没去拉拢灌婴。在对峙、坐等的过程中,白白错过了这唯一的一次机会。

    刘襄既然没能把握住机会,那只有坐等命运的安排。

    上节提到过,吕家被灭后,灌婴在陈平、周勃的授意下,调转枪口,又一次把矛头对准了刘襄。

    现在,吕家已然被废,摆在刘襄面前的,也只有两条路。

    一是率领大军继续作闹。当然,这条路走到最后,必然会和“造反”这个词联系到一起。

    虽然说“成王败寇”,但刘襄现在毫无道理的和灌婴pk,他失败的命运是必然的。更重要的是,灭掉诸吕后,陈平等人已完全掌控了朝廷大局,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刘襄在这个时候作闹,那是死路一条。

    更重要的是,那个说话不顶用刘弘毕竟还坐在皇位上,如果刘襄继续高调游行,相信一时三刻就能给他送来个“造反”的帽子戴上。

    二是收兵。但事实证明,这同样是一条不归路。

    按理说,陈平等人既然在物色人选,那刘襄肯定有些机会。

    但这个机会很渺茫。

    原因其实很简单,刘襄太有理想。理想这东西,就如**,纵然你有,也不能随便扒出来让别人看。如果让人看多了,那自己就离“小丑”的角色不远了。

    很多事情可以做,但千万不能说。越想要的东西,越得表现出不感兴趣的样子。如若不然,那事情的走势就该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了。

    刘襄就吃了“说”太多的亏。整个长安,都清楚这位兄弟想当皇帝,越是如此,反对的声音越大。刘襄的好事,就是这样被搅黄的。

    但现在刘襄不准备退兵,他还煞有介事地也搞了一阵军事演习。如此一来,陈平、周勃准备采取举措了。

    几天后,一个叫刘太(刘盈的小儿子,原封济川王)的人被封为梁王,另外一个叫刘遂(那个被饿死的赵王刘友儿子)的人被封为赵王。其中那个刘遂在二十多年后还有露头的机会。

    这个诏令下发后,刘章、刘兴居非常不满。我前边提到过,陈平等人曾把“赵王”、“梁王”这两顶帽子许给了他俩,而现在毫无道理的送给了别人,这兄弟二人自然不乐意。

    兄弟俩一则少不更事,阅历尚浅;二则是比较耿直,花花肠很少。陈平等人简单的举动,把他俩刺激的要死。因此,跑了过来,一阵大吼大叫。

    陈平微微一笑,言道:“吾本愿让齐王进京,由其封汝二人为王。然齐王屯兵关东,引来诸臣揣测。如此……”。接着陈平摆出一脸无奈的样子,接着说道,“朱虚侯可否辛苦一趟,劝说齐王罢兵归国,安抚群臣,我和太尉从中调停,大事可定。”

    刘章的脑子转圈慢,见陈平为自家兄弟考虑的如此周到,也深为感动。当即请命,愿意一行。

    这兄弟俩又被忽悠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