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两汉往事 >

第63部分

两汉往事-第63部分

小说: 两汉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之。

    人家满心热情地跑来问候你,你操家伙实枪荷弹地对着人家的脑袋,真不知道在朝堂上混了一辈子的周勃是怎么想的。

    他是怎么想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会如何做想。有个词语叫“做贼心虚”。通常情况下,那些穿墙越户的梁上君子,听到大街上的警笛声都会有这种感想,随时会有跳窗户的动作。而周勃的行为,明显是在“跳窗户”。

    因此,一些人会毫不客气地发挥想象了:既然周勃把窗户跳这么起劲,那一定干了不低道的事,难道……

    这个经过揣测的信息很快传进了朝廷。刘恒非常重视,当即着令廷尉吴公出面处理(未查到此人名字,原为河南郡守,政绩显著,汉文帝元年被征召为廷尉)。

    按理说,这是皇帝亲自交办的大案,廷尉署应该即刻着手,尽快拿出个结论出来,最起码的先把周勃逮过来。

    然而奇怪的一幕出现了。

    廷尉署接到这个命令后毫无动静,硬是拖了一段时间。这让刘恒很恼火。

    也许会有人疑惑,吴公何以如此胆大,对皇帝交办的事不管不问?

    事实上,并不是他胆大,而是周勃的影响力太强。简单点说,廷尉同志是周勃的嫡系人员,他对老领导有些下不去手。

    廷尉的不作为很让刘恒火大,因此把他叫过了狠狠教训了一番。如此一来,廷尉也坐不住了。不过他还是没勇气去找周勃的麻烦,最终拍脑袋想了个好办法:由长安县令全权处理此事。

    不到京城,不知道自己的官小。在京城混个县令,你要说他是个官,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承认。

    通常情况下,他这种角色别说去找丞相、太尉的麻烦了,连给人家磕头的机会都没有。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位芝麻大的小官,突然翻了身,竟然有机会掌控政界大佬的命运,真是造化弄人。
第十四章初登大宝—第十节周勃的短板(二
    虽然周勃的日子过的比较艰难,但刘恒仍不准备放过他。人是要倒霉,喝凉水也能塞牙。

    刘恒掌控军国大权后,他准备拿周勃开刀了。要说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任谁当老大,都不会愿意让一个实力雄厚且桀骜不驯的家伙待在身边。

    虽然刘恒心里很急,但做出来的事情却很稳。

    周勃,四朝老臣,军队里威信极高,门生故吏遍天下。对付这种人,绝不能爆火炒,急则生变;最好的办法是慢火炖,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置其于死地。刘恒很熟悉这一套,不得不承认,他真是天生搞政治的料。

    刘恒终于动手了。

    一次早朝,刘恒突然把周勃叫出列,问道:“朝廷一年判决多少案件?”

    这种斗心机、耍嘴皮的本事,周勃本就不在行,更兼他的脑子一时没转过弯,愣了半天,无奈地答了一句:“臣不知。”

    可刘恒没准备放过他,接着又问:“朝廷一年钱谷收支多少?”

    周勃彻底傻了。他一个大老粗,虽然在丞相位置上混了一个月,可从早到晚吃吃喝喝没干一件正经事,哪曾想关心过这些问题?此时的他汗流浃背、又羞又愧,老老实实地答了一句:“臣不知。”

    周勃如同斗败的公鸡,杵在当场站也不是,跪也不是。

    一丝冷笑在刘恒嘴角一晃而过,然后扭头把陈平叫了出来。

    陈平脑子转圈快,且是说话的高手,这方面的能力要比周勃强过百倍。陈平亮声答道:“各有主管之人。”

    刘恒紧盯着他:“谁人主管?”

    “问判决案件,可责成廷尉;问钱谷出入,可责成治粟内史。”

    待他说完,刘恒冷冷地问道:“既然各有主管,你丞相主管何事?”

    这个问题要是提给周勃,那他就彻底废了。而陈平却很有一套,“臣惶恐的很。陛下不知我能力低下,任我为丞相。丞相者,上辅佐天子,下抚育万物,外镇抚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各级官员胜任者也。”

    人比人得的死,货比货得扔。同样的问题,周勃被弄成了个傻子,俨然是一个笑料;而陈平却对答的恰如其分,表现的游刃有余。孰优孰劣,就不言而喻了。

    可以说,此时的周勃钻地缝的心都有。

    下朝后,周勃拉住陈平,责备道:“你平素也不教我此言。”

    陈平咧嘴一笑,“君身居相位,不知其职?若皇帝问都城有多少盗贼,难道也要勉强答之?”

    归家后,周勃愈想愈气,拍桌子摔板凳,发了半天火。老子明明是打仗的料,偏让干这种耍嘴皮的活,这不赶鸭子上架嘛。

    就在他大动肝火之时,舍人在他面前说了这么一句话,“君久居高位,尊宠于一身,恐祸患将及矣。”

    周勃愣在了当场。刘恒莫名其妙的问话,似乎……

    冷汗暮然而起,他不敢再往下想了。

    没有了怒火,替代的却是恐惧。

    随即,周勃上书请言,以年老为由辞相位归封地。

    奏章送进宫里后,刘恒没有表示挽留,毫不犹豫在奏章上签了个“准”字。

    当了二十年太尉,却只当了一个月丞相,周勃算是彻底栽到了刘恒的手上。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自己亲手扶起来的人,竟然如此绝情。

    然而他不明白,绝情有些时候反而是机会。就周勃的性格,离开也许是一件好事。

    看过央视《汉武大帝》那部电视剧的人可能会对我上边描述的这段场景有些熟悉。在那部电视剧中,周勃的扮演者是周亚夫,陈平的扮演者是窦婴。

    之所以说周亚夫和窦婴是剧情的扮演者,是因为这件事上根本就没发生在他们两个人的身上。敬请相信,周亚夫就算再不济,也不会对老爹当年的难堪一无所闻。只能说,那部电视剧篡改,或者借用了这段史料,让本来发生在老爹身上的事情,安排到了儿子身上。

    周勃离开后,陈平成了唯一的丞相。

    也许有人会纳闷,陈平和周勃都是实力派人物,在群臣中的影响力都很大,为何周勃被赶出了朝堂,而陈平却被留了下来?

    事实上,任何事情发生都是有它的道理的。陈平能安安稳稳地待在相位上,有很多因素在里边。

    首先,陈平很有眼色。刘恒称帝后,陈平降低身段,主动示好,没干一件过火的事情。并且还对主动将身份落了半格,把丞相的位置让给了周勃,自己屈居副职。应该说,刘恒对他是颇有好感的。

    其二,陈平很会来事。刘恒进京后,陈平不仅在刘恒跟前讨好,更在另外一个人身上下了不少功夫,那个人就是薄姬,刘恒的老娘。刘恒是个孝顺儿子,只要老娘高兴,他就高兴。陈平的表现,让刘恒很是满意。

    其三,陈平远离军权。这些年来他一直待在丞相的位置上,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分寸把握的很好。更重要的是,他在军队里边的影响力很小,说白了,单靠他的实力,组织百八十人的游行队伍可能还可以,叫让他领兵造反,似乎是在难为他。刘恒虽然对他有戒心,但远没周勃那么严重。

    其四,陈平救过刘恒的命。当初吕雉让刘恒搬家,陈平及时站出来打圆场,最终让刘恒安安稳稳地过了这么年。仅凭这一点,刘恒就不会太难为他。

    由此可见,圆滑还真是一种本事。

    不管怎么说,周勃被赶走了,陈平却被留了下来,相似的功绩不同的命运。所有的一切,都和性格有关。

    事实上,陈平也没惬意多长时间。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78年,陈平走到生命的尽头,病死长安。

    这个人阴招连连,扳掉所有对手而自己却能屹立不倒;这个人玲珑油滑,剿灭了吕氏还落了个善终;这个人机变百出,安定了刘家也赢得了荣耀。与任何人争,最终都是他赢。这个人的智商,不是一般高。

    然而,他却是道家子弟。记得那个智商同样很高的张良也是这种身份。

    如果有人认为道家学说全是教育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那是可以直接否定的,因为陈平和张良就是明显的反例。

    如果有人说自己没在道家学说中学到机谋权变,只能说你的智商不够高,或者是你没认真学。
第十四章初登大宝—第九节 周勃的短板(一
    在这段时间里,惬意的人有很多,但不好受的人也不少,前边提到的刘襄、刘章、刘兴居以及审食其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关于这几个人,前边已均做过介绍,在此就不再复述了。

    我现在要介绍的这个人算是个实实在在的牛人——周勃。可以说,没有这个人,刘恒就不可能上位。然而,他痛苦的日子也来临了。

    周勃是有过人之处的,他最大的才能是在战场上。他几乎参加了秦末汉初的所有军事行动,推翻秦国、楚汉争锋、平定内乱、防御匈奴……无论在那个阶段,他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战场上,这个人沉着稳重、自成章法,对战局的把握和判断上更异于常人。就如白登之围时,这位老兄带着步兵去和匈奴骑兵对阵,硬是把冒顿骚扰的焦头烂额,为刘邦的顺利解围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得不承认,周勃很有一套。因此,他在军中的威信非常高。

    并且这个人比较耿直,言语不多,不太会拐弯抹角地忽悠人。所以一直没被刘邦列为重点怀疑对象。

    性格耿直且能力超群,很得刘邦赏识,甚至刘老大在临死前还送给他一个评语:安刘氏必勃也。

    周勃的确不负刘邦重托,和吕氏的这场拉锯中,周**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他的优势在于其耿直的性格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而其短板也恰恰与这两个方面有莫大的关系。

    民国时有个叫李宗吾的人曾写了一本《厚黑学》的书,虽然观点有些偏激,但不得不承认,还是颇有些道理的。朝堂上明争暗斗,绝不像战场上那么敌我分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通常情况下老实耿直的人是站不住脚的,其结局也会很惨。

    周勃早出生了两千年,没机会聆听李宗吾的高论,自然搞政治的水平就有些让人不敢恭维,因此他是要吃亏的。

    也许会有人提出疑问,周勃在吕雉手下都能安安稳稳地混过来,到了刘恒手下竟然要吃亏,太不科学了吧?

    事实上,很多事情科学是解释不清的。不过我们可以试着去探寻个中的缘由。

    周勃虽然性格耿直,但并不傻,他很清楚自己的短板,也颇晓得陈平在这方面的水平。因此,吕雉在世时,他逢事先观察陈平的举措,依葫芦画瓢,做的有模有样。也就是说,在那段时间,他打出的牌,完全按照陈平的章法在做。也正因为他两个人的联合,才在最终把吕家逼上了绝路。

    灭掉吕家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有些飘飘然。他自认为有功于朝廷,有功于刘恒,因此,他把陈平抛过了一边,开始按自己的套路出牌了。然而事实证明,他一连走了几步臭棋。

    他的第一步棋就是迎接刘恒进京时要求单独进言。这个举措要说也不能算错,而问题就出在宋昌横杀出来毫不客气地替刘恒拒绝了这个要求。

    宋昌的这个行为,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不给人面子。如果遇到火气大点的仁兄,一时三刻就能干场架。

    事实上,周勃也的确表现出了他的不满,他的具体表现是“固请”。在这一件小事上,周勃和宋昌俩人是出现过一段僵持的。

    而不幸的是,刘恒信任宋昌,而根本不愿意卖周勃的帐。也就是说,周勃这次行为,让刘恒暗生不满。

    周勃搞政治的水平很一般,而刘恒却是无师自通的高手,他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不爽。

    虽然刘恒没有把不爽表现出来,但实实在在地做了出来。刘恒进宫后,当晚连下了四道诏令,其中有一道是下给周勃的:诛杀少帝刘弘等人。

    说实话,这是一顶不折不扣的黑锅,谁要是干了这件事,以后想在各方势力中摇摆就再也不可能了。

    有些事情能干不能说,但还有些事情能说不能干,但至于哪些事情能说,哪些事情能干,这就需要一些智慧。可以试想,能动手干掉老领导的人,还有谁敢和你套近乎?更何况朝堂上还有一些人,对刘弘是有一些感情的,无论是出于怜悯还是出于其他什么因素,但不管怎么说,他的死绝不会所有人都举手认可。

    然而,周勃想都没想,就着手把这件事给办了。由此可见,周勃还是有些背锅精神的。

    自从周勃干完这件事情后,很多人对他的态度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变化最多的还是在军队内部。

    这件事对周勃的影响很不好,但对刘恒却很有利。刘恒能顺利掌握军权,和周勃的尴尬是密不可分的。

    至此,刘恒手中的筹码愈来愈多,而周勃却愈来愈少,实力的天平开始倾向于刘恒。

    但纵然如此,刘恒对他还是很不放心。原因其实很简单,他很会打仗,并在军队中的威信太高。

    在我们的身边会有这么一种人,你无需给他权利,他都能凭借自己的威信和实力赢得很多人的支持,给你闹出很大的动静。周勃就属于这一类人。

    对他这种人,刘恒是不会放过他的。刘恒虽然比较厚道,但如果一旦威胁到自己的权威,那会毫不客气地把对方收拾掉。在这一点上,他和刘邦、吕雉是不无二致的。

    基于这个背景因素,刘恒下来一步极其成功的一步棋:迁周勃为丞相。

    丞相是什么角色,我在前边介绍过,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