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往事-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陶青出来说话。
在一片期盼的眼神中,陶青走到了大殿中央,回身看了一眼身边的申屠嘉,然后向刘启一躬,清了清嗓子,“内史有过,但开凿处为宗庙外墙,或许没如此严重,可予以斟酌。”
这句话一出口,申屠嘉勃然大怒,老脸涨得通红。“斟酌”?昨天干什么去了,当时点头赞同,现在却唱反调。他还第一次发现这老家伙如此油滑。
申屠嘉冲陶青吼道:“外墙不是庙垣?”
陶青却老脸一拉,慢悠悠地反问道:“若有人在内外墙中间空地取走一抔土,难道也是私毁宗庙?”
申屠嘉愣了一下,“凿墙和取土何能相提并论?”
“为何不能相提并论?”
“你,你……”
刘启笑了,“御史大夫所言甚是,于外墙立门,虽未有先例,但不至于违法。”
按理说,陶青反水,皇帝也做了定论,申屠嘉应该借坡下驴,忍一口气算了。可他犯了牛脾气,梗着脖子顶撞了一句,“纵容晁错私行,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刘启收住了笑容,冷冷地说了一句:“是我让他凿门的,何以是‘私行’?何以会天子不尊?何以会宗庙不安?”
申屠嘉傻脸了,他还真没想到刘启会把这件事揽到自己的头上。自己折腾了半天,结果整到了皇帝的头上。他的脑子一片空白。
而刘启没给他思考的余地,厉声吼道:“笼络属僚,叫嚣朝堂,排斥异己,施此行而言‘天子不尊’,此该丞相所为?”说完拂袖而起,“退朝!”
申屠嘉傻脸了。在群臣跪拜之时,申屠嘉茫然地杵在当场。他怒火攻心,立在当场,紧握着拳头微微发抖,做梦也没想到竟然会是这么个结果。
他甚至记不得自己是这么走出宫的。待返家后,袁盎以及几个亲信已在等他了。
有人愤恨地说了一句:“此举必定走漏了风声,昨晚晁错进宫,定为此事。”
申屠嘉木然地回头看了他一眼,刚要张嘴说话,却“哇”的一声喷出一口鲜血,仰面而倒。众人忙上前扶起,申屠嘉颤巍巍地说道:“悔没有先斩晁错。却选下策去奏请圣上,以致此辱,该有此报。”然后喘了一阵粗气后,慢慢地闭上了双眼。
这个清廉耿直但缺乏权术的老头,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申屠嘉被活活气死后,刘启也觉得挺不好意思,赐谥号为“节侯”,给予厚葬,并令其子申屠去病继承侯爵。
申屠嘉一死,朝廷布局立马发生了变动:陶青为新一任丞相,晁错成了新一任御史大夫。
晁错在宗庙围墙上打个洞,不但没罪,反而还打出道理来了。
第十七章 削藩大略—第八节 廷争(一)
陶青归家后,激动的有些坐不住。他觉得应该做些事情出来,坐等很有可能会错失机会。谁是盟友,谁是敌人,需要在今晚做个定论。
为了不站错队,也为了将来顺利收取胜利果实,当夜,他暗自派人给晁错送去了一句话:早朝,丞相将以开宗庙墙垣为由弹劾晁公,万不可大意。
闻得这句话,晁错慌了,他清楚“破坏宗庙”是个什么罪名。现在的他有些懊恼,“修路”时怎么没想到这一层?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绕着院子跑了几圈后,他决定进宫,现在能帮他的也只有皇帝了。
事不宜迟。晁错提着两腿就向宫里边跑。
当他大汗淋漓地跑到宫门口时,又一个难题出现了——进不去。
都尉大手一拦:有事明早再奏吧,兄弟们当差不容易,放你进去,我脑袋恐怕不保。
这是情理中的事情,半夜三更,皇帝早钻进被窝了,哪有闲情等你串门?更何况皇宫大内,哪允许你半夜三更进进出出的?
晁错急得团团转,把好话说了一箩筐,可就是进不去。可谓他不能坐等啊,时不我待,今晚见不到皇帝,明早就会倒霉。
无论如何也得把话递进去。
晁错在宫门口悠转一会后,突然爬在门缝上开始朝里边喊话。性命攸关,他现在顾不上什么脸面。有意思的是,真让他喊出了成效,因为他靠人托人的办法真请来了一个皇帝身边的太监。做为皇帝的近臣,的确是有一些优待的。
太监到来后,摇了摇脑袋,两手一摊:“我也没权让你进来。”他的确没这个权力,关闭大门是朝廷规矩,他一个太监根本没资格坏这个规矩。
晁错急了,跺着脚冲里边喊:“没让你开门,通报一声总可以吧?”
太监尴尬地咧咧嘴:“皇帝就寝了,若无急事,我可不敢造次。”
晁错突然灵机一动,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飞章,也就是报告急变或急事的奏章。通常这种奏章,接收人是不敢有丝毫耽搁的,必须在第一时间送呈皇帝,就算皇帝已经睡下也得把喊起来。
为了保命,豁出去了。晁错当即找了根竹签写上几个字:事急,求面见皇上。然后隔着门缝给塞了进去。
太监捧着这根竹简送进了刘启的寝宫。
就在晁错焦急地踱步时,宫门“吱吱呀呀”打开了,太监钻了出来,捏着嗓子唱道:“皇上召内史晁错进殿”。
没等太监喊完,晁错早抬腿而入。
失魂落魄地跑到刘启面前,“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把自己修门打洞的事情以及陶青送给他的那句话,一股脑地全部汇报给了刘启。然后顿首道:“请圣上治罪。”
这明显是一句口是心非的话,既然让人家治罪,何必半夜三更千方百计地跑进来?说谎话不打草稿的家伙。
刘启看着他,多少有些愠怒。这家伙不吭不哈吓折腾,还半夜三更吵人好梦,有些不太像话。因此质问了一句:“行事为何如此乖张?”
晁错徒然冷汗一身,他开始恐惧了,这是以往所没有过的,“伴君如伴虎”,他今天是有所体会了。他重重磕了几下头,答道:“臣最该万死。”
刘启看着他,沉默了一会,“你打穿了宗庙内墙?”
晁错跪直身子答道:“不,是外墙。”
听他这么一说,刘启没有搭话,反而默默地看了他一会,微微一笑,向他摆摆手,“你回去吧。”
西汉时,宗庙修内外两重墙垣,两墙之间有有夹道,窄的地方相隔也有几十米。这种建筑形式,一是气派;二是确保宗庙肃静,好让老祖宗们能在享受安静祥和氛围中长眠。
内墙是宗庙正墙,要是在这上边打洞,一时三刻就能和刘邦的牌位会面;外墙是辅墙,延伸很长,和生活区域多少有些交叉。
内史府就处在这个交叉点上。晁错也正是在这个活动区域开的洞。但不管怎么说,晁错这次是闯祸了。
听皇帝下逐客令,晁错有些绝望,如果老大不帮忙说话,自己可真要玩完了。可没办法,毕竟是自己理亏。就在他颤颤巍巍准备起身时,刘启又开口了,“以后行事,不可大意。”
听了这句话,晁错心里有谱了。他是个聪明人,晓得刘启这句话含义。悬在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他磕个头,行了礼,轻轻地退了出来。
出的宫门,重重地喘了一口气:申屠嘉,早朝上见吧!
时过五更,天未大亮,群臣已陆续涌进了承明殿。随着一声“皇帝驾到”,百官参拜,早朝开始了。
先是几个人向皇帝汇报了几件不疼不痒的事情。要在以往,晁错是比较热心的,说不定早开口说话了。可今天些心不在焉,根本没听清楚别人都说了些什么话,而是盯着申屠嘉,紧张地等他站出来发飙。可申屠嘉却出奇的平静,似乎今天根本就没什么举动。
大家汇报的差不多了,大殿里出现一个短暂的寂静。而晁错的心却高高地悬了起来,冷汗直冒。
而就在此时,御史大夫陶青也有点站不住了,他急不可耐地看着申屠嘉,暗想:你再不站出来参晁错一本,那我成翻闲话的“小人”了,偷鸡不成蚀把米,我可就亏大了;难道给晁错带的话走漏了风声,让这老头改主意了?
刘启也很纳闷,晁错昨天半夜三更跑来向自己求救,不应该是空穴来风,何以会如此平静?况且申屠嘉今天也表现反常,以往唾沫横飞、高谈阔论的,今天竟然闭着嘴半天不说话,耐性如此好,有点出人意料。他把身体前倾,扶着案角,看了一眼申屠嘉,然后开口了,“诸臣若无事,退朝吧。”
皇帝刚说完,就突然传出一个声音:“臣有本要奏!”申屠嘉应声而出,站到了大殿的中央。
陶青微微一笑,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只要你开口,我的机会就临近了。
而晁错却更加紧张起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该来的,还是来了。
第十七章 削藩大略—第七节 密谋(三)
有意思的是,就在申屠嘉和袁盎抓耳挠腮地“从长计议”时,晁错很配合地捅了个篓子,让那两位千方百计在他身上挑毛病的仁兄,终于找到了突破口。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晁错捅的篓子是这样的。
他的府邸在未央宫之南,内史衙门(上班场所)在未央宫东南侧,两地直线距离也不算太远。可内史衙门只有一个门口,且门朝东开。要说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多拐个弯就到了。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弯,让晁错觉得很不方便。
的确挺不方便,萧何当初建造未央宫时,遵循的原则是“高大上”,所有房屋参差布局、棱角分明,道路也围着建筑拐弯抹角。这种布局,看着很气派,但真要提两腿往里边走,会让你在直线距离很近的两地,七扭八歪地绕上大半天。
晁错目前的年龄要说不是太大(44岁),但让他天天遛弯,还是很不乐意的,若逢皇帝召见,更让他受不了。为提高办事效率,缩短上下班距离,晁错干了件自认为非常成功的事——经过精心设计,为内史衙门开了个南门。
朝廷的衙门绝不像小民百姓家的几间茅草屋,怎么着也得有个围墙。为了配合这个南门,晁错更有创意地在围墙上打了个洞。实际上不止一个洞,最起码“新干线”上所有“钉子户”都得挨个拔一拔,若不然,晁错的这个天才的创意也是白搭。
要说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做为皇帝的近臣,拔几个“钉子户”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就在晁错闷着脑袋拔“钉子户”时,一双眼睛正默默地注视着他,“兄弟,你卖力地拔吧,等你拔完‘钉子户’,就该轮着我拔你了。”
晁错搞完这项“巨大”工程后,惬意地踩着自己的这条“新干线”上班了。
远处,袁盎望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阴阴地笑了。当背影渐渐消失于眼帘,袁盎扭头向申屠嘉府上而去。
机会,就在这条“新干线”上。
也许大家会疑惑,晁错给自己的办公楼开个门,捎带在几道围墙上打个洞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何以会成为袁盎的机会?
的确,晁错修个门的确是件无所谓的事情,坏就坏在他拔“钉子户”而四处“打洞”这个问题上。因为他在穿墙越户的过程中,不小心的在一位“钉子户”的围墙上开了个口。而这位“钉子户”,是他晁错万万不该惹的。
这个“钉子户”是汉高祖刘邦。因为晁错在拔“钉子户”的过程中,捎带在高祖宗庙的围墙上开了洞。这个洞就成了袁盎的机会。
当袁盎把整个事件经过为申屠嘉阐述和分析后,申屠嘉的老脸上也流露出了激动的笑容:小子,为私利而破宗庙,活腻味了你,“大不敬”这条罪名你是坐实了。
袁盎和申屠嘉头对头商量了好一阵。最终,申屠嘉请来了御史大夫陶青,以及几个亲信。总的来说,这些都是对晁错不满的人。
申屠嘉今天有些激动,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就开门见山地讲明了相邀的目的。
应该说,大家都是老熟人,没那么多客套话。尤其是御史大夫陶青,俩人共事多年,交情甚厚。对这个人,申屠嘉还是比较放心的。
为了共同的敌人,大家汇聚一堂,商量了半天,只做出了一个简单的部署:丞相亲自上书弹劾;御史大夫携九卿配合,群臣适时跟进,打算用口水淹死晁错。并且确定了动手时间:第二天早朝。
部署停当后,静待第二天早朝的到来。
上学时,老师经常讲:当天的作业当天写,就算熬到半夜也在所不惜。汇总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来看,老师讲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政治斗争。因为就坐等的这一晚,事件的走向发生了逆转。
在申屠嘉静静地等待“早朝”时,有个人坐不住了。这个人是御史大夫陶青。
陶青在御史大夫的位置上已经待了七年,应该说他已经待烦了,很想能够再进一步。然而,官当到他这个层级,晋升路线仅剩一条——丞相。
御史大夫是预备丞相,现成的一条路,也是唯一的一条路。通常情况下,熬死了丞相,自己就是下一任丞相。但这条路走起来却并没那么容易,因为刘恒时期选择三公的标准是年龄大小,也就是说丞相是个老头,他御史大夫的年纪也不会太小。既然大家都已胡子一大把,到底是谁先嗝屁还真说不定。所以,硬凭拼寿命的确不是件轻松的事,就算天天锻炼身体也不见得靠谱。
不过,为了体现公平竞争,大家不谋而合地找了一条捷径——争斗。把丞相赶下台,自己就是下一任丞相。
这虽然是一条捷径,但风险却很大。在这个层级上的人,想以一边倒的优势,顺顺利利把对方送回老家的难度系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