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两汉往事 >

第24部分

两汉往事-第24部分

小说: 两汉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如此,该如何打算?”

    短暂的沉默过后,终于有人答话了,“县令召集全城之民,协力守城。”话音未落,下边又是一片“是,是”的应和声。

    周丘眯眼微微一笑,冷冷地问道:“各位乡里认为此举可行?”

    大家开始犯迷糊了。你是“汉使”,自然是吴王的敌人;既然是吴王的敌人,自然需要平叛;既然要平叛,“守城”自然是第一要务。大家辛辛苦苦帮你办事,不表彰几句也就罢了,还在此吹凉风。谁不知道吴王有五十万大军啊?(刘濞吹嘘的效果)凭一孤城,若能守的住才是怪事。

    大家沉默了。死一样的寂静。大家心里都清楚,此举无疑是以卵击石,只不过找不到出路罢了。

    周丘猛然转身,在侍从手上抢过符节,扔在地上。

    他的举动,让大家有些发蒙。做为汉朝使臣来此一手,难道是作死的节奏?

    没等大家回过神,周丘开口了,“吴军将至,血洗下邳不过一顿饭的功夫罢了。”

    台下炸了锅。一阵焦躁的喧闹过后,渐渐又恢复了平静了。大家把目光投向周丘。

    周丘适时地说道:“我有一法,可渡危局。”

    一听还有机会活命,大家眼前一亮,当即表示:愿意跟随周丘,由他差遣。

    表完态后,大家深长耳朵听他的“妙策”。

    周丘上前一步,咧嘴一笑,说了一句很无耻的话,“投降吴军,家室方可保全。”

    沉默,又是一阵沉默。这他妈算是什么“妙策”啊,明显是在撺掇大家造反。

    最终还是周丘打破了这个沉默,“吴王精兵五十万,且天下诸侯纷纷响应,此举必定成功。若我等此时归降,他日封侯尚未可知。请各位斟酌。”

    台下开始怯怯私语,后来干脆放开嗓子商量。突然有人问道:“那县令那边怎么办?”

    周丘让开身子,指着屋内说道,“县令有罪于天下,我已斩之,大家无需顾虑。”说完,他开怀地笑了。

    县令死了,叛军也快来了,大家经过一阵热烈的讨论后,出于安全考虑,得出了结论:既然“使者”大人带头投降,那啥话都不用再说了,跟你干就是。

    意见统一后,大家纷纷行动起来,在全城宣扬造反的好处。

    努力没有白费,周丘一夜间得三万军。

    当然,如此快的节奏,也有县令的一份功劳,由于他前期准备工作做的好,把大家都编成了军制。现在周丘顺手拿来,无需再搞什么征兵工作。

    借一根棍子(符节),跑回老家溜达一圈,就摇身一变成了三万大军的首领,周丘这次赚大发了。他空手套白狼的水平着实了得。

    现在的周丘很是惬意,并且很快把这份惬意向刘濞做了汇报。当然,他并非多么忠心,因为刘濞并不算什么好领导。只不过周丘不愿意让刘濞来此作闹罢了。刘濞不来,他周丘就是这一亩三分地上的老大。有了这个身份,他将走的更远。

    这个人与几十年前的刘邦有些神似。

    他的**很强,一个城池,甚至一方诸侯都满足不了他的要求。他想要的东西,刘濞也很想要。在周丘的内心深处,刘濞有一天也将会成为他的敌人。然而,朝廷没给他这个机会。

    但刘濞没时间揣摩周丘的心理,他现在很高兴,也对周丘刮目相看。他认为,周丘有一天会给予自己莫大的帮助。当然,刘濞也没能等到这一天。

    周丘稳住刘濞后,开始以下邳为根据地,向四周辐射。他把刘濞的行军路线抛在一边,无论刘濞如何催促他前去帮忙,他都纹丝不动,完全按照自己的套路出牌,想打哪里打哪里。刘濞一门心思西进,可周丘可好,挥师东进一口气打到齐地城阳。短短两个月时间,周丘将大军扩充至十余万。

    和刘卬、刘遂比起来,这个人是十足的造反高手。应该说,他闹出的动静,比刘家诸王要厉害的多。(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九节 刘濞的败笔
    虽然刘卬、刘遂把自己的造反事业干的很失败,但刘濞做的还是很成功的。

    当然,我之所以说他成功,只不过是相对而言。

    早在他刚准备发兵时,身边有个叫田禄伯的人曾进言:合兵西进,若无奇道,很难成功……臣愿率五万精兵,沿长江、淮河而上,收淮南、长沙,进武关,与大王会合。

    田禄伯所言,与刘邦当年入关时有些神似,刘邦当年凭着区区几万人轻轻松松拿下关中之地,走的就是这条线路。这条线路有个缺点——关隘较多,道路难行,并且凶险。当然,有缺点自然也有优点:这条路直奔关中,一时三刻就能和朝廷军队接上火。若一旦成功,这支奇兵将成为插进关中腹地的一把利刃。

    不过刘濞所选路线也不算错。他走荥阳、过洛阳,刘邦出关和项羽争天下时走过。相对而言,这条道路要宽敞很多,对几十万大军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也有致命的弱点,这虽然是一条“阳光大道”,但绕了个弯,先北后西,路程较远,行进缓慢。并且这条路线经过梁国,没有几场硬仗打下来,根本就没机会和朝廷正面开战。

    刘濞手下有25万大军,选择这条行军路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更何况他还一门心思要和刘戊、刘卬、刘遂那几位会合呢。

    不得不承认,田禄伯那句话是很厉害的一着。刘濞真若分兵西进,秦末刘、项两支大军的反秦的经历很有可能会再次上演。

    但刘濞心中颇为犹豫,拍了拍田禄伯的肩膀。“容寡人斟酌。”

    田禄伯退出去后。儿子刘子驹站了出来(现在的吴国太子)。“父王是在造反,这种军队不能托付他人,否则,父王反叛朝廷,他人也会反叛父王。”这的确是一句老实话,这个年轻人的心机要比他老爹深的多。刘子驹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使其独自将兵。难知个中利害,若有失,则平白削弱实力罢了。”

    刘濞扭头看了儿子一会,点了点头。

    刘濞否定了田禄伯的建议,也错失了一次奇袭关中的机会。

    不过没关系,毕竟有几十万大军在手上。只要有兵,一切皆有可能。

    刚否决了田禄伯,又有一个年轻人跳了出来,向他建议:吴国多步兵,步兵利于在险要之地为战;朝廷多车骑兵。车骑兵利于平原地带作战……大王所过城池,不必攻取。快速推进,迅速西进,占领洛阳武库补充军需,夺取敖仓粮库以备军用,纵不入关,也可定鼎天下。

    这又是一个很厉害的想法。其核心思想是要打闪电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成功则成仁”。攻下洛阳、夺了敖仓,大家都好;若一旦陷入僵局,就彻底完蛋。

    这是一招险棋。不过造反本身就是在行险,与其一步步走向末路,不如奋力一搏,寻得一些生机。如果刘濞真要这么搞了,也许就不会和梁王刘武那么较真,也许真能在朝廷完成布防前赶到洛阳,也许……

    当然,这都是些“也许”而已。

    刘濞不是随便行险之人。年轻人刚表完态,老将们就站出来反对: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年轻人知道个屁。

    刘濞又一次点了点头:“我也这么认为。”

    最终,刘濞否决了所有人的建议后,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出牌了:和刘戊合兵一处,在淮南刨了近一个月城墙。虽然成效显著,但行军缓慢,给朝廷的布防“争取”了时间。

    但在这段时间闹腾最狠的还不是刘濞本人,而是一个门客,一个叫周丘的人。

    周丘给刘濞当门客已有很多年,但这位老兄酒风不好,逢酒必喝、逢喝必醉、逢醉必闹。久而久之,连刘濞这个大老粗也受不了他,很是反感。

    刘濞起事后,其他门客都封了官,唯独周丘一个人被撂在了一边。

    周丘很不忿,勾着脑袋想几天后,决定不能这样混下去了,再傻不拉几地待在刘濞身边,这辈子就彻底玩完了。因此,周丘决定整点事情出来。

    这天,刘濞正在大帐里研究地图,周丘闷着脑袋跑了过来。进帐后,倒头便拜。

    刘濞暗思:这个人是求官来了。他的眼睛根本就没离开地图,不耐烦地问道,“何事?”

    周丘仰起脑袋,讪讪一笑:“臣无能,不得在军中任职,因此不敢奢望为将。”

    周丘难得如此有“自知之明”,刘濞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抬头看了周丘一眼,坏笑道:“还有事?”

    周丘连忙讨好地笑道,“还有一事。”

    刘濞又把头埋了下去,“说来听听!”

    “臣想借件汉朝符节一用,将来定会报答大王。”

    符节,刘濞的确存了不少。但这种东西代表的是朝廷,刘濞已然造反,自然也就排不上用场了。

    刘濞抬起头,很是纳闷地望着周丘,“毫无价值的东西,要此何用?”

    周丘诡秘地一笑:“臣想回老家下邳一趟,凭此自由妙用,望大王成全。”

    刘濞很是疑惑地想了一会:没封他官,借根棍子总可以吧,再说自己都已经造反了,那东西留着也没用。因此点了点头,“你要有用,大可拿去。”

    就这样,周丘一事无成地在刘濞身边混了几年,最终就借了这么一根“棍子”返回了老家。但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凭借这根“棍子”让他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周丘跑到老家时,下邳早已热闹不堪了。闻得刘濞造反,下邳的县令着实懊恼了几天。千里求官只为财,现在可好,发财已经不用再想了,能不能活命都是个大问题。不懊恼才是怪事。

    懊恼过后是愤怒。县令倒也是个人才,很快在全城进行总动员,修筑城墙,分发武器……

    要说这也是无奈之举。人家造反,距离还进的不得了,不做些准备如何能行。再说自己甩腿逃跑也不是事,将来朝廷追究下来,自己依然是死。与其被朝廷砍了脑袋,还不如和刘濞理论一番,最起码争个“烈士”的名誉,赚一些丧葬补贴和慰劳费也不错。

    既然逃跑这条路走不通,那就打吧。可这捅了县令的痛处。朝廷把他派过来,就给他几个打屁股的都头,抓个逃犯都觉得吃力,更别指望哥几个去和刘濞理论。

    没办法,只好动员老百姓了。

    可由于事起仓促,铁制物件少的可怜,很多老百姓甚至操根木棍就上了城墙。

    就在下邳城热火朝天地准备时,周丘手持符节,带着几名随从到来了。(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八节 诸侯兴兵
    刘濞在淮南忙着挖城墙,齐地的刘卬也没闲着。

    在刘濞宣布起事后,刘卬及时响应,通知自家兄弟们合兵一处,准备向西进发。

    很快,刘辟光、刘贤、刘雄渠纷纷带人赶了过来,可刘将闾和刘志却迟迟不见人影。这让刘卬有些焦急。说好共同起事的,难道这两个家伙变了卦?因此,派人前去催促。令刘卬惊诧的是,派去的人如同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随即又派了几波暗探过去,很快收到了一个消息:刘将闾、刘志全无出兵意向,反而在加高城墙。刘卬心中暗紧:坏了,这俩家伙要反水。

    刘卬的计划完全被打乱。

    本准备西进,暂时看来是执行不了了。原因其实很简单——封地离的太近。齐地合起来虽然很大,可被拆解六七块后,就成了屁大一块地方,挤得慌。一旦四人离开属地,刘将闾只需一支骑兵南下,就可以轻松脑端掉他们的老巢。既然是在造反,有没有老巢倒无所谓,关键是粮草供应就成了大问题。为安全起见,刘卬四人决定北上,先解决掉刘将闾再说。

    也许有人会疑惑,明明刘将闾和刘志都不配合,为什么偏偏去找刘将闾的麻烦?

    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因为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选择的方向。济南在临淄之西;胶西、胶东、淄川都在临淄东南,其中淄川离的最近。刘将闾恰好就住在临淄,而临淄又恰好挡在济北王刘志之前。这么好的挨打位置,不先去欺负他一把。简直对不起大家。

    很快。刘卬亲率四路大军北上。势如破竹。就在刘卬大军高歌猛进时,刘将闾也坐不住了,赶紧派人进京求援。

    使者前脚刚走,刘卬大军就开到了临淄城外。

    在这里,刘卬碰到了难题。

    刘将闾不知道啥时候已把城墙加高、加厚,甚至颇有创意地用石头泥土把门口给堵了上去,大有和临淄共存亡的意思。

    刘卬不考虑这些,既然来了。就不能让刘将闾好过。当即催动大军攻城。可攻来攻去,毫无进展。

    一怒之下,刘卬结结实实地把临淄城围了起来,别说人,连只鸟都飞不出来。当然,就算刘将闾想出去也没大门可走。

    但问题出现了。刘将闾虽然出不来,可他刘卬也进不去。带十几万大军,不是开篝火晚会来了。可自己偏偏不争气,无论怎么努力,甚至有几次军士爬上了城头。最终还是被人家毫不客气地赶了下来,折腾来折腾去。最多也只是摸了摸城头而已。

    无奈之下,刘卬围紧临淄,本着饿死刘将闾的决心住了下来。

    而城内的刘将闾也很痛苦。虽然不愿意陪着刘卬造反,可自己也不愿意被饿死。说到底,他并非对朝廷有多么忠心,只不过觉得造反毫无前途罢了。可现在倒好,被包了饺子,虽然城内粮草暂时充足,短时间内为生命危险,但这毕竟不是长事。

    因此,刘将闾派人去和刘卬谈判。

    刘卬无所谓,既然来了那就谈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