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两汉往事 >

第14部分

两汉往事-第14部分

小说: 两汉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是周亚夫和窦婴。

    应该说,这两个人无疑是主角,虽然我对他二人介绍的并不太详细,但毕竟他们挑了大梁。如果没有周亚夫的谋划和操盘,吴楚大军也许真能跑去洛阳转两圈,甚至汉朝以后的历史真会被改写。如果没有窦婴的全局调动和粮草补给,齐地就不会那么顺利地平定,汉军也不可能沉住气和吴楚大军硬耗。

    虽然表现的很出彩,但周亚夫接着干他的“太尉”;窦婴继续干他的“大将军”。也在这个时候,窦婴有了个新封号——“魏其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官”当到他们这种地步,晋升余地不是太大。

    官位上没什么体现,但实惠还是捞了不少。一是得了赏赐,挣了不少钱,这是必须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影响力提升很多。威望日隆。汉景帝事情。逢朝廷议事,“诸列侯莫敢于亢礼”。

    关于他二人的事情随后还有很多,待到那时再一一介绍吧。

    第二个需要介绍的是梁王刘武。

    刘武死守睢阳,挡住刘濞去路,为周亚夫争取了不少时间,也是顺利平定这次叛乱的关键一环。

    刘武也付出了的巨大代价,仅前期荆壁一战,就折了几万人;后守卫睢阳。倾全国之力,一边打仗一边征兵,只要有手有脚能扛的动枪的,都登上了城墙。这一仗,梁**民伤亡过半,偌大的睢阳城,被打成了个穷光蛋。

    不过后期收益也挺可观。平叛结束后,他的封地向西、向北延展很多,“居膏腴之地,辖四十余城。皆多大县”。梁国,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国。更兼朝廷赏赐无数。在不久之后,刘武财资愈丰,势匹朝廷。

    第三个要介绍的是齐王。

    应该说,刘将闾在这次平叛中功不可没,若不是他困守齐地三个月,刘卬等人早和吴楚大军会合了。况且,他和刘武一样,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他并没得到朝廷的认可。

    叛乱被平定后,一些风言风语传到长安,言“刘将闾曾和刘卬等人聚谋,欲为叛”。刘启听闻后,勃然大怒,当即下诏:移兵伐齐。刘将闾绝望了。但他身处千里之外,有口难辩,不得已,在朝廷大军到来前,饮下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刘将闾一死,刘启也大为懊悔,毕竟刘将闾在平叛过程中多有贡献。因此,立刘将闾儿子刘寿接任齐王,算是些许补偿。

    要说刘将闾是死是活并不重要,他从亮相到现在一直是个配角而已。不过他的死,却给让另外一个人保住了命。这个人就是那个爱搞文学,还擅长搞发明创造的淮南王刘安。

    前边介绍过,刘濞造反时,刘安第一个响应。只不过他行事扯淡,被自己的丞相给关了禁闭。不但没造成反,还先行和叛军干了一仗。

    要说他的表现,远比刘将闾恶劣的多。刘将闾丧命,他刘安应该也不会太好过。然而例外还是出现了。刘将闾一死,勾起汉景帝一丝怜悯之心,饶了刘安一命,让他继续干他的淮南王,不过封地小了一大片。

    扯淡的刘安保住了命,并且原封地未动封地。然而,他那两位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兄弟,却搬了家。衡山王刘勃改封济北王(原济北王刘志改封淄川王);庐江王刘赐改封衡山王。

    紧接着,汉景帝刘启彻底洗牌,一口气让很多诸侯王都搬了家。甚至参与叛乱的六王的后代,也竟然有了相应的封号(刘濞被列为首犯,其后人未获此项优待)。搬家到不打紧,关键是大家到达目的地后,突然发现,封地大幅缩水。说这些人是诸侯王,实际上很多连郡守都不如。

    当然,在这次平叛中,还有很多人都表现的很出彩,比如那个栾布,还有那个韩颓当,还有一个叫灌夫(这个人随后介绍)……由于人物众多,过于庞杂,我就不再一一累述了。只要大家晓得,这些人都升了官,或者有了封号就行了。

    搬家的搬家,上封号的上封号。虽然几家欢乐几家愁,但不管怎么说,都忙的热火朝天、不可开交。应该说,绝大部分人是快乐的。毕竟打了一场恶战,死了很多领导,腾出来很多位置。在那个不流行“六十岁退休”的年代里,一下子就出现这么多机会,的确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情。

    借着这股兴奋劲,群臣上书:早立储君。

    当然,群臣此时提出这个建议,绝不是闲的穷开心,定然有人在幕后操纵。至于操纵的人,其实很容易想到——皇帝。

    刘启之所以会来这一手,也是万般无奈。前边提到过,太后窦漪房一心让梁王刘武为储君,而刘启不乐意。更重要的是,刘武在这次平叛中,功勋卓著,声望很高。朝中很多人,也认为此举可行,甚至已暗中向刘武示好。夸张的是,刘武本人也在朝中暗自行动,送礼的送礼,拉关系的拉关系,甚至刘启身边的妃子宫女们都收到了礼物。这种局面,是刘启不愿意看到的。

    应该说,刘启很生气,只不过碍于面子没表现出来罢了。

    因此,他决定赶在太后行动前,自己先行动手。

    群臣上书后,刘启当即表态:国不可无储君。

    刘启一生共有14个儿子,3个女儿。到目前为止,刘启至少有9个儿子,因为刘彻是第九子,并且现年4岁。

    这么多儿子中,指定个接班人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汉景帝四年夏,皇长子刘荣被立为皇太子。这个业已二十岁的年轻人,被推上了前台。

    当然,走上前台的人,不止刘荣一个。栗妃,刘荣老娘,一个胸大无脑,甚至有些脑残的女人,也荣幸地亮了相。(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九节 刘濞收场(二)
    按照刘濞的本意,这一仗不会持续时间太久。

    可打着打着,他发现问题很严重。他似乎陷入了个怪圈,冲上一队,死一队;投入一拨,陷入一拨,无论怎么努力,都是泥沉大海,总收不到“城破”的消息。

    刘濞焦急地在大帐里踱着。他抓破脑袋也想不明白,最为薄弱地地点,何以会如此顽强?

    随着时间的延长,刘濞渐渐绝望。

    然而他不愿意收兵,也不敢收兵,因为已没有了退路,只求再拼上一阵,能实现预定目标。

    此时的他已成功转型为赌徒,并且是输红了眼的赌徒。

    这一仗,持续到天方大亮。当刘濞再次看清城头时,气的差点吐血。长叹一声:中计了!

    绝望地望了一眼尸横遍地的吴楚大军,痛苦地闭上了双眼,有气无力地下了道命令:鸣金收兵。

    这仗不能再打了。使完了所有招数,也用尽了最后的士气,更重要的是吃光了的存粮。这次夜战不成,造反事业基本上就该收场了。

    刘濞向昌邑城投上一瞥后,下了最后一道军令:退兵!

    此时他,只求尽快返回吴国,整顿军马,以期联络南越诸国,割据东南。

    但为时已晚。花光了所有的本钱,想再翻本基本很难。

    打仗需要吃饭。走路一样,一日三餐,顿顿少不了。但刘濞手中的存粮,根本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随着这道“军令”,吴楚大军彻底崩盘了。

    先是饿死一大批(士卒多饥死)。后是跑了一大批。三十万大军。被刘濞搞的溃不成军。

    就在此时。周亚夫却伸了伸懒腰,率军出城,跟在刘濞的身后一路砍杀。

    吴楚大军饿的腿脚发软,连走路都很困难,更别指望抵抗了。

    周亚夫是痛打落水狗的好手,不单自己热衷与此,更喜欢让同伴们都参与进来。

    就在他临出城前,没忘记给梁王刘武送去了道军令:出城截敌。

    刘武收到这条命令后。张嘴就是一顿臭骂。早些天你不帮我,现在我也懒得理你。

    没等刘武骂完,就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人是韩安国。

    韩安国眯着眼说了这么一句话:此战,大王劳苦功高,今吴楚败亡之际而不出军,徒让周亚夫夺了军功,实为可惜。

    刘武一愣:嘿,你说的不错。当即调拨大军,开出了睢阳。

    如此一来可苦了刘濞和刘戊二人。仅周亚夫已让二人很是头疼,现在刘武也参与了进来。大有包饺子的意思。

    没等二人反应过来,吴楚大军早已乱成了一团。都慌不择路地忙着逃命。相互践踏,溃不成军。

    刘戊观此景象,绝望地摇了摇头,说了句“吾军败矣!”然后拔剑抹了脖子。不得不承认,他办事挺利落。

    可刘濞不甘就死。

    但他的举动让人不敢恭维,仅带千余人,甩掉众军,撒腿就跑。走彭城,过广陵,途经吴国,未做停留,直奔东越。刘濞一跑,败军就地缴械,投降汉军。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惑。

    疑惑一:那个叫周丘的人不还在折腾吗?刘濞为何不去找自己这位老下属?应该说,刘濞也动过这个念头。可思来想去之后,最终放弃了。因为周丘手上的人马,是人家自力更生的结果,和他刘濞没丝毫关系。如果愣头愣脑去找周丘,混的再好,最多能当个傀儡;混的不好,结果就很难说了。更重要的是,他和周丘也没什么私人感情。

    疑惑二:刘濞跑回了吴国,为何不组织军队和周亚夫一搏?事实上,这只是凭空臆想而已。因为刘濞当初几乎带走了吴国所有男丁(十四岁以上、六十二岁以下),并且一股脑撂在了半路上。这个时候,别说组织军队和身后的周亚夫干架,就是这些父老乡亲们也会把他活剥了。因此,回到吴国后,不敢逗留,甩开膀子接着往南跑。

    疑惑三:那么多外藩,刘濞为何偏偏选择了东越?实际上,这个解释起来也很简单,因为他和当时的东越王烧过香、磕过头、拜过把子。甚至在起兵反叛时,东越还派了一支增援部队,算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更重要的是,东越不属于汉朝的地盘,刘濞此举可称为“流亡海外”或“政治避难”。

    然而,刘濞自认为这个不错的选择,还是葬送了他的老命。

    只能说,刘濞眼光太狭隘。“政治避难”这种事,弱小国家是做不来的。就如现在,捐款出逃的经济犯也很少选择泰国、老挝、新加坡这些国家。说白了,这里不安全。说不定你刚跑到这里,铺盖卷还没展开,就会被扭送回来。经济犯还是如此,更别说政治犯了,那“回国”速度会更快。

    刘濞就亲力亲为地做了一次示范。他刚跑到东越没几天,就被东越王找个机会砍掉了脑袋。然后一路向西,送去了长安。这也怪不得东越王,人家也没办法,都是为了活命而已。

    主要人物都介绍完了,但还有一个配角的结局还没交代。这个人就是周丘同志。

    当初,周亚夫派韩颓当南下破坏吴楚粮道,刘濞也连忙让周丘阻拦。就这样,周丘和韩颓当把躲猫猫游戏一直玩到现在。刘濞一口气逃到东越后,周丘失望了,他没想到这些藩王们如此不济事,还没怎么着呢,都纷纷缴了械。

    既然吴楚大军不复存在了,也就省了粮路问题。周丘不愿意陪韩颓当玩游戏了,因此他决定返回下邳。可由于心情不佳,又惊有惧,还没回到下邳城,就因后背生毒疮而死,其军也一哄而散。

    这次七王之乱,除了刘遂闹的时间久一点外,其余几路也就折腾了三个多月。当然,这些当事人们,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叛乱被平定后,汉景帝刘启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封国的官员任命权和赋税征收权。并且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至此,诸侯王的地位基本与汉郡无异。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次折腾,也为后世那个“推恩令”的施行,奠定了基础。(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八节 刘濞收场(一)
    刘濞跑到昌邑后,遇到了在睢阳相似的问题,因为周亚夫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既不迎接他,也不赶他走。刘濞在城外吼的吼、骂的骂,作闹了好几天,可周亚夫不闻不问。

    被无视的感觉不太好受,刘濞同志深有体会。他心急火燎地跑来,不是为了继续开篝火晚会。周亚夫举动让刘濞很无奈,满身力气没地方使,急的团团转。

    作闹一阵后,刘濞灵机一动,想了一个阴招:派细作进城,司极行事,最好能砍掉周亚夫的脑袋。

    刘濞想用这种小把戏扭转局面,的确挺敢想。但不得承认这次“地下工作”颇有成绩。细作进城后,拉拢了一些人,趁着夜色摸到了周亚夫的营外……

    可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卫队逮了个正着,二话不说就开始肉搏。

    营外乱成了一团,而周亚夫却躺在床上,没事人一样安然高卧,似乎外边发生的事情根本就和自己无关。

    顿饭功夫后,营外渐渐安静了下来。侍卫轻轻进来,做了简单汇报。而周亚夫只平静地答复了三个字:知道了。

    刘濞有些抓狂。能想出来的招数都用上了,但收效甚微。周亚夫的无视,很伤刘濞的自尊。

    至此,刘濞突然发现自己有些傻帽。辛辛苦苦跑来干啥呀?天下那么大,随便去个地方都比在这里挨饿受冻强。

    但既然已经来了,总不至于没事人一样扭头就走吧?就算自己愿意,属下们也不见得答应。本就少吃没喝。饿着肚子陪你溜达。只求能混口饭吃。既然到了这里。不抢上一把,吃顿饱饭,与公与私都有些说不过去。再说纵然有心陪你继续散心,可没那份精力啊。不单打仗是体力活,走路也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