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两汉往事 >

第138部分

两汉往事-第138部分

小说: 两汉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写到此,我再胡乱赘述几句,也是想说明我写这部《两汉纪实》的初衷。实际上就我本意是不敢写这么大部头的东西的,从没想过着笔,也没敢提笔。可自从看了央视那部《汉武大帝》后,我突然发现,不光是平头百姓在篡改历史,而作为正史并将影响深远的央视大剧,也为迎合观众口味开始胡编乱造,我个人认为这是不严肃的。

    因此,我想坚持写下这个大部头的东西,不是我自己有多高水平,也不是我有多么正派,而只是想记录下这段时期真正的东西。

    好了,如果我的所言让有些人不快,那敬请见谅,若有疑义,请翻看《史记》、《汉书》,那里记载的很清楚,比我写的要好上一百倍,在这两本书面前,我连提鞋的份都没有,最多只能拎个尿壶。不过能为司马迁、班固拎尿壶,我也是比较乐意的,在大家面前我不敢造次。
第七章 烽烟再起—(九)冒顿的家庭背景
    汉匈大战即将开演了,而一位主要演员我们还没得及介绍,只好在此加节;对其进行一个补充。这个人就是冒顿,不把这个人介绍清楚,就很难理解这个人为什么会荣幸地成为刘邦最大的对手,因为这个人是匈奴百年一遇的猛人,是个实实在在的硬汉,他的顽强程度要在项羽之上,他将是刘家天下几十年的噩梦。

    要介绍一个人,我们通常从他的家庭背景讲起,先说他爷爷是谁,他老子是谁,都干过什么什么事,说过什么什么话,待得了解了家庭背景后,才说这个人怎么怎么牛。这样按套路整出来,才好让人真正认识这个人,了解这个人,才能走进他生命的深处;弄明白他的所作所为。对于冒顿,我准备按套路出牌,先从他的出身和家庭背景讲起,试图探寻这个人内心的秘密。

    匈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他存活时间之长,影响之深,绝不是仅仅是千儿八百字就能涵盖的。可不幸的是,随着悠久历史的涤荡,这个民族自己却没能留下来只字片语,以至于我们对其的认识只能从他的对手们的记录中寻找一些残篇断简,这实为可惜。可就在这些残篇断简中,我们还是寻找到了一些痕迹。

    据史料记载,匈奴可能是夏禹后代中的一支,几经迁移居住在北方边远地带,以游牧为生,随着牧群转移驻地。他们逐水而居,没有城郭和固定住处,但部族首领却各有分封领地。

    由于生存环境恶劣,这些人自小就要骑在羊背上练习骑射,稍长能使用弓矢时,就编为部族战士,平时放牧游猎,战时全民皆兵。由于没有受过什么文化熏陶,因此这些人比较张扬,有利可图则奋勇向前,无利可逐则退避遁逃,从不按规矩办事,也没有个套路可言,比较顽强,也比较难缠,几代王朝都拿他们毫无办法。

    就在这个**裸地弱肉强食的土地上,养成了两个很不好(或者说是很好)的生存习惯,这些习惯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进行评定的话,可用两个字概括——无耻。

    习惯一:匈奴人的观念里没有什么尊老爱幼、孝悌良善等等这些社会公德,通常是青壮年吃香的喝辣的,老弱病残只能吃些残羹剩饭,比较凄惨。一个人生下来,就的烧香拜佛,祈祷自己别死的太早,熬到成年就能享受一段美好时光;如果成年这段时间没被挂掉,那就幸运中奖,进入老年悲惨岁月。

    习惯二:妻群母。匈奴人很节约,很会废物回收再利用,从来不舍得浪费一丁点资源,尤其在女人方面。这些人长久以来养成了一个习惯,父亲死掉,儿子可以娶后母为妻;兄弟死去,家人可以妻死者之妻。在那时,频繁会发生些一老子刚刚嗝屁,停尸当场,几个儿子就为了争后母而发生群殴事件,当然群殴的目的不是为了给继母们养老,而是要纳妾。有的为了避免把亲生母亲娶回家,几个兄弟还会互通有无,专门把亲生老娘划到哥哥或弟弟的名下。甚至更离谱的是,个别有些极端无耻的家伙会照单全收,连自己老娘都不放过。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忍不住骂一声“畜生”。当然,对于匈奴人来说,早就见怪不怪了。

    最后再提一句,匈奴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从没有姓。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本身就没能捣鼓出文字,随便起个代号就行,连“妻群母”的事情都发生了,还要什么认祖归宗?提这一句话,是为了避免大家对匈奴单于们的称呼产生疑惑——儿子不随老子的姓。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我们能分辨出是哪个人就行了,管你叫什么狗蛋、驴粪、二麻子。

    这个民族从成型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与中原王朝无休止的争斗,在夏、商、周近千年的时间里,这些人从来没有消停过一天,时不时会跑到别人家里抢些东西,俨然一群职业强盗。

    直到秦灭六国,秦始皇那位猛人准备好好收拾他们一番,派蒙恬率军十万进攻匈奴,全部收复黄河以南的全部土地,并沿黄河设防,修筑四十多座城堡,征发刑徒戍守边疆。

    秦始皇并不满足于此,动用千万劳力,开山填谷,修了一条从九原直达云阳的大道,全长一千八百里。这条道路的修通,缩短了秦国大军开往抗匈前线的距离,当然他这个创举也为匈奴随后进入中原腹地减少了障碍。这是一把双刃剑,在秦始皇的手上是一把利器,为在他的继任者手上却成了一个威胁。

    秦始皇还不满足于修路,他尤为热衷于搞建设。随后的日子里,他让蒙恬当上了包工头,利用边山、险堑,修缮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全长万里,巍峨雄伟。

    就在秦始皇埋头办大事之时,匈奴人却完全处于煎熬之中。因为此时的北方不仅仅有匈奴,还有两个强悍的少数民族。

    一个是东胡,这是殷商氏族的后裔,此时正处于鼎盛之时,四处征伐,极为生猛;另一个是月氏,这个民族和匈奴人有着一样的生存方式,一样的风俗习惯,并处于兴盛之期,拥兵十余万,尤为彪悍。

    此时,匈奴单于的名字叫头曼。这位仁兄非常失落,在秦始皇的穷追猛打之下,在东胡和月氏的无尽挤压之中,被折腾的体无完肤。最终,头曼兄受不了了这种被人欺负的场景,率领部落向北迁徙,老老实实地喝了十几年西伯利亚冷风,让他备受煎熬。

    如果秦始皇要能按自己的想法活上个千儿八百年,相信头曼以及他的继任者们只有待在那冰天雪地,去和俄罗斯人抢饭吃。

    不过秦始皇没能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因为十几年后他死了,更重要的是他死之后,那个极为扯淡、极为无厘头的胡亥登上了皇位。在胡亥一番大刀阔斧的折腾之后,秦朝完蛋了,匈奴人可以回家了。

    头曼抓住胡亥肆意闹腾的机会,率领部落不失时机地返回了故乡,并且挥舞着马刀,不断向南蚕食,渡过黄河南岸,恢复了以往的荣光。

    头曼能够顺利返乡,他应该感谢胡亥,如果没有胡亥的帮忙也就没有头曼的一切。可头曼并没体现出他的谢意,由于十几年没地方买东西,家里缺米少盐比较严重,因此他这次返乡后,抢掠的强度和频次都有了质的提高。

    在头曼不断向南蚕食的过程中,实力逐日翻升,渐渐又恢复了匈奴人曾有过的底气,因此他开始把矛头重新对向了自己身边的部族。他首先要对付的是月氏,因为月氏虽然强大,但和东胡比起来还有些距离,先拿软柿子捏捏似乎比较合理。

    头曼准备动手了,当然,我们前边提到的那个冒顿兄也该现身了。因为冒顿是头曼的大儿子,此时的职务为“太子”,而他这个太子却成了他老爹对付月氏的一颗棋子。冒顿对此很伤心也很生气,不过这位仁兄也是从此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七章 烽烟再起—(八)备战
    头脑有些发热的刘邦准备采取这个一劳永逸的办法,把匈奴敢进大漠深处,彻底解除其对大汉的威胁。多少代人没解决也不敢想的事情,被刘邦提上了日程,这位仁兄此时是比较大胆的,当然他也没预料到即将面临的危险。

    决心已下,但他还是决定做些准备工作。与匈奴人打仗不同以往,因为这些野蛮人长期在马背上生活,居无定所,有机会就来,有困难就走,来无影去无踪,一直以来都是他们骚扰边疆的机会多,被别人追着打的次数少。而现在的刘邦却突发奇想准备来个长途奔袭,搞一个攻守易形,不可谓不是一此创举。

    就在刘邦试图搞创举之时,匈奴的冒顿也很配合地做出了个小举动——驻兵于代谷(今山西省繁峙县至原平市一代)。好了,人家都开到家门口了,这一下不想打也不行了。

    随后的几天里,刘邦开始了他的部署。

    第一步是调兵。刘邦大肆征调兵力,以期举全国之力打胜这一仗,并下诏燕、赵、齐、梁、楚等藩国出兵勤王。此次刘邦的兵力空前浩荡,史载32万。这一次的兵力和彭城之战时大不一样,那一次连运粮队都把凑了进去,而这一次则清一色正规军。刚结束内斗,就能凑够这么庞大的游行队伍,实属不易。刘邦这一次算是压上了老本。

    第二步是布阵。兵力够了,刘邦把能用的上的将领几乎都调了过来,并排布了一个豪华阵容。命灌婴为前将军,独自将兵,进驻广武。夏侯婴为左军,樊哙为右军,周勃、郦商、靳歙、傅宽等等一些列前边介绍或者没介绍过的人全部陪在刘邦的身边做为后军。这一次刘邦算是投上了大本钱,准备进行一次豪赌。

    欣赏着自己所拥有的实力,刘邦并没有为此满足。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刘邦对兵书的研究并不怎么透彻,但这句话他却深有领悟。因此他准备派一些人去刺探一下军情,了解一下对手,增加一些把握,第三步棋就在此时下了出去。

    刘邦先后派出去十几波人跑去冒顿那里悠转,有明的有暗的。明着派出去的我们通称为使者,用现代话翻译出来就是大使,冠冕堂皇地跑到匈奴的老营交流一下感情,纵然开打前还要迷惑一下对方,就如二战时日本对付美国佬的方式,并且还能顺便刺探一下军情。暗地里派出去的更多,乔装改扮、偷偷摸摸,在人家的地盘上干一下非法的勾当,这些人我们通常称为暗探,用现代话来说就是间谍。但无论是以哪种方式派出去的人,带回来的结果似乎只有一条——敌方都是老弱残兵,不堪一击。得到这个消息,刘邦非常高兴,随即下令大军开拔,向句注山进发。

    就在刘邦信誓旦旦,准备大干一场之时,最后一个大使跑回来了。这个人我们在前边提到过,他现在的名字叫刘敬,曾用名为娄敬。这个的说话从不按套路出牌,这次亦然。

    刘敬屁颠屁颠跑回来后,刘邦问话了:“都看到了些什么?”

    “老弱残兵。”

    “能打吗?”

    “不能打。”

    刘邦有些迷惑了,对方是老弱残兵高兴还来不及,你竟然这个时候泼冷水。刘邦冷冷地问道:“为什么?”

    刘敬越说越高兴,而他没注意刘邦的脸色越来越难看,“陛下试想,两国相争,必将先声夺人,炫耀自己的优势。而我此去看到的净是些老弱病残,明显是在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来麻痹我方,而另设伏兵。因此我认为此次不易出兵。”

    刘邦终于爆发了,“你这齐地的狗才!靠能说会道当了官,现在竟然胡言乱语败坏我大军士气。”

    没等刘邦骂完,他身后的将领们早就开始偷偷了笑起来。都当上了皇帝还能满嘴脏话,要是脸皮薄点的主还真有些受不了他。

    随着大家的笑声和刘邦的骂声,刘敬的脸涨得通红,但他仍不退步,充分展现了硬汉的本色,瞪着俩眼冲着刘邦吼:“臣以为绝不能出兵。”

    刘敬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刘邦,这让刘邦尤为恼火,他没想到这个傻帽竟然这么大胆,敢冲着自己大吼大叫,因此二话不说,把他给关了起来。

    可这个刘敬是个一根筋,到了这个时候竟然一点也不服软,扯着嗓子天天喊着“不能出兵”。由于他的顽强,让刘邦烦不胜烦。最终,忍无可忍的刘邦专门为他打造了个加粗型、超大型项链,叫他戴上,并让几个人陪着,一路长跑,住进了广武的单身宿舍。

    刘邦的32万大军进发了,他的目的地是代谷,也就是冒顿现在驻扎的地方。

    早在刘邦做准备工作之时,冒顿也没有闲着。刘邦打仗要战略、搞套路,这位仁兄也一样,一点也不比刘邦逊色。

    广武大败,冒顿非常恼火,因此准备和刘邦大干一场,挽回自己的面子。此时不同以往,自从韩王信来的冒顿身边后,让他了解了太多中原大地上的战乱和倾轧,清楚了太多离乱和疮痍,更重要的是让他了解到了刘邦的实力,当他闹明白这一切后,他做出了个胆大的决定,倾其全力,彻底摧垮汉军主力,搬开自己南下的绊脚石。

    因此,冒顿开始准备了。

    冒顿这一次也是动用了所有家底,几乎把老曹里所有的男人搜罗个遍,足足凑足40万,进驻代谷。这一次,他要向刘邦收点利息。

    而就在冒顿准备停当之时,刘邦派人过来调研了。对于这些人的到来,冒顿是有办法对付的,他的方法很简单:把老弱残兵揪出来,站到闪光位置亮相,而把精兵强将悄悄地隐藏起来。

    此时他了解刘邦,而刘邦不了解他,这种不对称的信息资源很是帮了大忙。事实上,刘邦是有机会避免这种不对称情况发生的,可他却赶着这个机会离开了自己的身边。

    与其说刘邦这一次是上了冒顿的当,不如说是吃了自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