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两汉往事 >

第129部分

两汉往事-第129部分

小说: 两汉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客”这个身份,还有两个特殊的人,一个叫吕泽(吕雉大哥),另一个叫吕释之(吕雉二哥)。

    由于司马迁老先生对吕家的人刻意回避,因此对这两个人的记录很少。而事实上,这两个也是牛人,为汉家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那个吕泽我们在荥阳大战时还提到过,在下邑硬生生地挡住了项羽前进的步伐,让刘邦歇了歇逃亡的脚步。

    在当时,“客”代表着一股相对独立的实力。也就是说,在刘邦起兵时,吕家也组织了一支武装,有自己的军事体制。我说这些也许大家会怀疑,可这些东西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史料为依据的,因为在《史记》——《功臣表》中记载:博成侯冯无择就是吕泽的郎中;东武厚郭蒙、阳都侯丁复、曲城侯蛊逢、河陵侯郭亭等都是吕家的部属。连部属们都参加了革命事业,而对老大们却不加以介绍,真佩服司马迁老爷子的能耐。

    写到此,我再简单穿插一句题外话。

    前一阵我说史官们在很多大事上不敢说真话,而引起一些人的疑惑。有人提出疑义:史官虽然官位小,但绝大多数都是按照实事记载的,就算是帝皇都不会得罪史官!

    在这里我告诉你,从古至今,皇帝不怎么愿意得罪言官,当然也并不是得罪不起,如果惹恼了给他挪挪窝再收拾他也不是不可以。而史官并非言官,帝王们对史官可就不是太客气了。因此,史官们在很多大事上,尤其在一些避讳的人物和事件上是虚于周旋,搞的滴水不漏。

    这种事情也同样出现在司马迁老爷子身上,关于吕家的事情就是一个明证,这种结果让人抓狂。

    好了,回到吕家的话题上吧。

    吕氏武装在当时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在刘邦嫡系阵营中似乎只有韩信曾有过一段这种自由度,而韩信没有自己的班底,而吕家则一直保持这种态势,直至西汉建国。(当然,彭越、臧荼、吴芮、黥布等一些藩王也有这种自由度,不过这些人并非刘邦嫡系,因此我们就不再在这些人身上做文章。)

    可见,吕氏这支武装在反秦斗争和楚汉战争中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由于史料的缺失,这支武装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从后来封侯的食邑和排名来看,多少还是能看出这支武装的重要性的。

    阳都侯丁复,食邑7800户,排名17;

    曲城侯蛊逢,食邑4000户,排名18;

    河陵侯郭亭,食邑不详,排名27;

    东武侯郭蒙,食邑2000户,排名41;

    丁复前边的十六个名单中,除了王陵和周昌之外,其余十四人全部是清一色的“刘家军”。不过我告诉你,那十四人中,有一个人叫樊哙,而樊哙的老婆叫吕须,吕须的姐姐叫吕雉。

    写到此,我不愿意再搞学术研究了,因为这似乎足以让我们明白吕家的实力,如果再研究下去,别说读者不同意,连我都不愿意干了。

    刘邦要废太子,就得先向吕家开刀,他抖的精神的确是有点大了。

    第一拨反对的浪潮马上就扑了过来。

    第一个蹦出来的人恰恰还不是吕家的嫡系,而是萧何。

    作为丞相的萧何,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跑去皇帝跟前为他讲故事去了。萧何把历代换太子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在刘邦面前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一遍,把自己累的口干舌燥,抬起头时,只见刘邦笑了笑,然后向他摆摆手,“丞相回去吧,我知道了。”

    这种不置可否的回答,让萧何无言以对。

    要说萧何第一个站出来是有道理的。因为萧何一直以来和吕家的关系很好,尤其和吕雉他爹吕太公更是交往甚密,早在刘邦闹革命前,萧何就和吕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当初能放心地把刘盈交给他,坐镇栎阳的一个原因了。

    这么多年来萧何陪着刘盈,应该是事实上的监护人,教他识字、教他做太子,两人的密切程度,早已超出君臣关系。况且刘盈是个实在人,萧何这一点看的很准。刘邦现在想换太子,明显是在欺负老实人。

    更重要的是,萧何隐隐已看出了刘邦这次草率行为所隐藏的危险。吕家的实力不容小觑,此时更换储君,不仅仅是动摇国本,更是要和吕家翻脸,如此一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萧何的说辞并没能挡住刘邦更换太子的脚步,他在这条路愈走愈远,最终把吕雉气的不轻,也伤的不浅,让这个女人咬牙切齿地把戚姬的全家诅咒了一遍又一遍。

    刘邦是要对这次行为付出代价的,并且事实证明他付出的代价的确还真不小。
第八章 红霞万里—(十)易储风波(三)
    作为女人,吕雉是失败的,可在拉关系、使阴招、斗心机方面却是绝顶高手,在这一方面,戚姬连给她提鞋的资格都不够。

    而戚姬则擅长枕边风,这种能力让吕雉也叹为观止,在刘邦这个黑哨裁判的帮助下,戚姬也把吕雉折腾的够呛。

    第一回合开始了,这一回合吕雉先出手。

    吕雉来到刘邦面前的没多长时间后,刘邦和戚姬如胶似漆的样子彻底激怒了她,因此她准备反击。

    这天,戚姬前来拜会吕雉。

    这是礼节性的,因为吕雉毕竟顶着“王后”的称号,在位置排序上要在自己的前边。以往吕雉不在,戚姬一直以女主人的姿态巡视着身边的一切,而现在吕雉回来了,出于礼貌自己也应该拜会一下。

    来到吕雉面前,戚姬纳福行礼。

    而吕雉直着身子并不准备还礼,平平静静地接受了她的礼拜后,笑着说道:“谢谢妹妹多年来替我照顾大王。”

    吕雉的话让本还轻松的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戚姬没想到这次拜会,竟然让她有种吃苍蝇的感觉。替你照顾?要按你的理论探讨下去,我成什么了?这么多年的舞蹈那算是白跳了。

    戚姬这么多年来也不是白混的,微微一笑,答道:“妾乃王妃,照顾大王是我的本分。”

    吕雉何等人物,那容别人在她面前撒野。随即冷冷一笑,“妹妹说的对,一家人,记清自己的身份那就是本分。”

    “多谢姐姐教诲。大王睿智,在他心中自然清楚。”

    在尴尬的气氛中,吕、戚两人结束了这次对话。这次谈话,算是两个人的第一回交锋。

    吕雉的强势让戚姬忍无可忍,而戚姬的骄横也让吕雉怒不可遏。这一次,俩人半斤八两,谁也没能占到便宜。

    然而这段对话很快经过枕边风传到了裁判刘邦的耳朵里。刘邦并没对两个老婆争风吃醋的行为引以重视,只是嘿嘿一笑,做了一个“平局”的判决,结束了这场比赛。

    然而,事情绝非这么简单。自从这次谈话后,吕、戚俩人算是真正开始了博弈。你说好,我偏说不好;你说行,我偏说不行。在“暗斗”中,维持着这微妙的关系。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只要是有争斗的事情就会有输赢。我们现在提出“双赢”的理论,在权力场上是很少发生的,因为座位排序问题是个很敏感的问题,但凡要分出先后顺序的事情,都不好解决。

    如果你认为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是牛人,坐哪个位置都会让你兴奋的话,说明你还没有在权力场上混过,还不晓得这两者之间的差距。

    老大说一不二,给你老二面子是看得起你。要不给你面子,张口骂你两句,你还得立正受训。你要是不乐意,随时就可能让你滚蛋,不要认为自己在其他小弟面前能够吆三喝六,在老大跟前有可能还不如其他小弟混的展样。这就是为什么如此多人为了那个老大的位置,打的头破血流还乐此不疲的原因了。

    吕雉和戚姬就是如此,她们两个人的争斗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在刘邦身边的位置。

    这一轮,戚姬似乎要占些优势。虽然吕雉依然顶着“王后”的桂冠,而却很少有机会出现在刘邦的榻前。而戚姬则不然,刘邦到哪她跟到哪,虽然没有争得最高的名份,却得到了刘邦几乎所有的恩宠。

    此时的吕雉一天到晚,用着她那嫉妒羡慕恨的眼光看着刘邦下榻的方向,在空虚寂寞的日子里,她暗暗地送给了刘邦一顶绿帽子。

    而戚姬虽然没有争到面子,可赢得了里子,一天到晚粘在刘邦的身边,一如既往地吹着她的枕边风,甚至还差一点扭转整个大汉王朝的时局。

    因此,我们说在这一轮博弈中,戚姬似乎要占一些优势。

    在这“暗斗”的过程中,谁也奈何不了谁。

    戚姬虽然很会吹枕边风,但每次在刘邦面前涉及到吕雉的内容时,刘邦都会刻意的把话题引开,因为在他的心里很清楚,自己亏欠“正室”太多,并且那个“正室”在群臣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因此刘邦不准备去捅这个马蜂窝。

    而吕雉也奈何不了戚姬,虽然自己是“王后”(后来提升至皇后),虽然自己儿子是“太子”,虽然自己和群臣们的关系很好,可这些依然奈何不了戚姬。因为戚姬在刘邦心中的分量太重。

    在这种僵持过程中,一个巧合的机会,让她俩人上演了第二回合的pk。这一回合,让俩人彻底撕破了脸,开始从“暗斗”转变成“明争”。

    一次,吕雉带儿子刘盈散步,可冤家路窄,偏巧碰到戚姬也领儿子刘如意散心。吕、戚俩人算是冤家路窄,可对刘盈和刘如意俩人而言却是挚友相见。这种不协调的场景,让吕、戚俩人的斗争得到了升华。

    这次巧遇,让两个大少热情洋溢。刘盈刚准备过去拉刘如意的手,就被吕雉一把拉了回来,“他该向你跪拜!”

    刘盈愣了,刘如意也僵在了当场,这个场景更让戚姬怒不可遏。

    这件事情,深深刺激了戚姬,她现在真正明白为什么自己会低人一等,同时她也开始有些害怕。待得刘邦龙御归天后,自己将何去何从?因此,他准备争一把,为儿子的地位争一把,也为自己的将来争一把。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一条不归路。

    至此以后,戚姬常在刘邦跟前哭诉自己和儿子现在的凄苦,也不失时机地替刘邦分析其百年之后自己娘俩可能会出现的凄凉。这些畅想是有根据的,根据就是吕雉现在的态度。最终,她向刘邦提出了个建议——更易储君,立如意为太子。

    刀子亮了出来,这一次是彻彻底底来真的了,没有回旋余地,不成功则成仁。

    事实情况似乎也朝戚姬有利的方向发展,因为刘邦同意了。

    实际上“更易太子”这种想法,刘邦早几年前就有过,只是一直处在犹豫之中,没敢提上日程,也不愿意去捅这个马蜂窝。原因我们在前边是介绍过的,刘邦不喜欢刘盈,而极其喜欢刘如意,理由很简单——盈不类父,而如意类。

    这一次,刘邦下定了决心,他准备干成这件事,为自己的好儿子着想,也为自己的大汉江山着想。

    吕雉在这第二次交锋中,算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了,她没想到自己为争这一次面子,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这一次,她亏大了。
第八章 红霞万里—(九)易储风波(二)
    刘盈当上“皇太子”时10岁,而此时的刘如意7岁,两个都还是不懂事的顽童。

    对这哥俩而言,是最为投缘的伙伴,“盈哥哥”“如意弟弟”叫得非常亲热,也无比真挚。如果不参合太多功利的因素在里边的话,可能两个人的结局都会改写,甚至西汉早期的这段历史走向也不可能那么曲折。

    然而,世事往往不以个人的想法而转移,最起码没有按照这两个顽童的意念而转移。因为他们各自身后的那个人物都在预谋着他们各自的一生,也改写了他们人生的轨迹。这次人为的改写,为两个无比亲近、也无比尊崇的俩兄弟蒙上了悲剧的色彩,也把这对天真无邪的兄弟,碾压的粉碎。

    这是一对难兄难弟。他们在两双大手的操纵下,纷纷被推上了擂台而不自知,在这个擂台上,胜利者将赢得万里江山,失败者将丧失全部。而最终的结局却出人意料,失败者失去了所有,胜利者也并没有获得全部。

    这俩人是一对十足的悲剧人物。无论他们各自身份如何变化,但从来没能掌握过自己的命运,一直是别人手中的玩偶,以此种方式开头,也以此种方式收尾。

    好了,不再啰嗦了,让这两位兄弟上擂台吧。

    前边提到过,与其说这是刘盈和刘如意的较量,不如是吕雉和戚姬的较量。既然如此,咱们就得从吕、戚这两个真正的对手身上着笔了。

    她们的第一轮对垒发生在公元前203年,也就是刘邦和项羽签订鸿沟条约之时。

    那次,刘邦打发那个被称为侯公的人,也是当时说话水平第一的人,跑到楚军大营,把项羽忽悠一顿,然后淘出了刘邦的全家老小,还大包大揽地签订了个鸿沟条约。

    这次出色的表演,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和利禄,但也为吕、戚两人的对垒做好了前期准备。前一项成绩在他的预料之内,而后一项则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包括侯公本人。

    吕雉到达汉军大营,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丈夫,从刘邦当初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事业到现今已相距五年。五年分离,今朝重聚,多少感慨、多少辛酸、多少无奈,在刘邦的面前化成两行无言的清泪,诉说心中的凄苦。

    然而,在短暂的热情似火的重聚过后,吕雉发现刘邦变心了。

    要说刘邦不可能不变心,因为此时的刘邦已经有了新欢,并且无论从哪个方面对比,新欢似乎都能甩吕雉一百跌。

    首先比长相,因为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