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湘军 >

第39部分

湘军-第39部分

小说: 湘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这时说什么都没有用了。3月28日,太平军攻占江西东部距离南昌两百里的重镇抚州,军锋向南北扩展,波及鄱阳湖以东的余干和万年。
  太平军在江西的势力进入鼎盛时期,太平天国在这个省份拥有了七座府城。江西的八府五十多个县,清军只占着北部的南昌、广信、饶州和南部的赣州、南安五郡,南北两部的联系已被太平军切断。
  不久,太平军相继攻占建昌和南康。曾国藩被迫移驻南昌,以战船作为他的指挥所。黄翼升率领水师退守吴城,击退从湖口来攻的太平军,拱卫南昌。
  但是,新到的湖南援军对太平军仍然构成威胁。4月2日,万载的太平军南奔袁州。杨恒升率部入城,将太平军留下的财物全部收缴,并向萧启江报告,部队在城内驻扎。

1856年,咸丰六年(6)
杨恒升的祖父当过万载县令,为官谨慎朴实,为百姓所拥戴。可惜由于前任县令亏空,连累到他,因此而被罢官。民众凑钱报答他,他都谢绝,客居本县,疲惫劳累而死。现在他的孙子杨恒升竟不发放万载的财物,百姓感到惊奇。
  瑞州和临江的太平军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气愤,集结兵力,兵分三路,每路几千人,决心夺回万载。
  为了加强湘军在陆路的力量,彭玉麟于4月8日来到吴城,命令黄翼升率部改从陆路进攻。
  曾国藩身边没有湘军,孤身一人,四周都是太平军,他与湖南断绝了音信。被分隔在各地的湘军,不得不开展地下活动,招募敢死的军士,用蜡丸藏信,穿行在小路上,用暗语接头,传递情报。但这些交通员往往被太平军捕获,无法送达的密信多达百分之四五十。
  109
  当石达开和韦昌辉的部队在2月份大举进攻江西的时候,罗泽南的部队仍在湖北奋力作战。他率领中营迁移到洪山绝顶扎营,令其他各营坚守南冈,互为犄角。
  一天夜里,太平军袭击中营,已到垒下,罗泽南命令部队用石头投击,登垒者全部毙命。
  此后,太平军每夜都来攻击。又一天夜里,罗泽南设伏,重创太平军,斩首四百,太平军才停止袭营。
  2月5日是阴历除夕。这天夜间,唐训方命令一些军士在军营里举行娱乐活动,玩鱼龙灯火的游戏。
  太平军认为湘军在庆祝新春,不会出动,便放松了警卫。唐训方率部从鲇鱼套推进到藕塘,发起突袭,一举夺取太平军的两大壁垒。然后,他派三百人为疑兵,围绕两座城门走动,把太平军惊退。太平军的增援部队推进到豹子海,也被他的部队击退。
  太平军为了阻止湘军压缩对武汉的包围圈,于3月份掘开赛湖的湖堤,企图放水拦截湘军。刘腾鸿所部来到堤上制止太平军掘堤,获胜后追到长虹桥,遇到埋伏。刘腾鸿面对着七倍兵力的太平军,仍然挥师奋力出击,将太平军击败。
  罗泽南为了困死武昌城,决定控制窑湾,分兵截断太平军的粮饷运道。太平军出城争夺,两军大战于小龟山,刘腾鸿率部斩杀六百名太平军,然后与李续宾所部一同就地驻扎。
  刘腾鸿率领的湘后营,越战越勇。该营的军旗是黑色的,太平军见到黑旗就跑。
  太平军仍然不忘掘堤放水的计划,第二天从武胜门出动一万多兵力,与湘军在江堤上交战。罗泽南挥军斩杀几百名太平军,追到城下,绕城巡视,太平军方始闭门不出。
  罗泽南的这支陆师是一支劲旅,清廷在湖北和江西都需要它。由于江西已大部为太平军占领,清廷的谋臣们纷纷提交奏章,请文宗将罗泽南的部队调到江西作战。浙江和湖南两省的巡抚都认为可行。但是,文宗认为湖北的清军很快就能将武汉攻下,不同意抽走这支主力。无奈提议者越来越多,文宗只得下诏,令官文等人权衡利弊,统筹安排。
  罗泽南本人考虑到曾国藩处境艰危,出于义气,很想与湘军统帅同生共死。但是,他不想让对武汉的围攻功亏一篑。于是,他给曾国藩写信说,武昌眼看就可攻克了,清军已经占领长江南北两岸,湘军陆师封锁了窑湾,水师封锁了樊口,太平军断粮以后,无法持久。一旦大功告成,他就会率部与曾大帅会师九江。
  罗泽南为了早日抽身增援江西,日夜忧愤,更加急切地督促部队作战,从2月打到3月,打了几十次大胜仗和一百多次小仗。太平军索性死守待援。湘军每每逼城仰攻,伤亡严重。
  胡林翼也在为攻城而殚精竭虑,忽然接到报告:襄阳会党首领高二率部起义,围攻府城。胡林翼抽出训字营,协同舒保的骑兵前往增援。唐训方率部在峪山击败起义军,又打败起义军增援部队,攻克樊城。然后将起义军追到吕堰驿,斩杀一名姓宋的女性起义军。接着增援宜昌,在南漳大败太平军。唐训方被任命为代理襄阳知府。
  唐训方走后,湘军对武昌的攻击更加急迫。武昌的太平军为了获得生存物资,被迫发起反攻。
  4月5日,天下大雾。太平军从城内出击,焚烧小龟山的民房。罗泽南命令部队守在大东门,切断太平军退路。太平军见湘军壁垒防守兵力单薄,突然打开三道城门,派出一万兵力,大举进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856年,咸丰六年(7)
罗泽南将部队分成三支,分别应对,深感兵力不足。但他的部下都是家乡子弟,生死相交,彼此照应。
  罗泽南在城下激战,火枪铁子射中他的左额,顿时血流如注,衣服染成了红色。但罗泽南仍然端坐,指挥作战。二十七岁的道州人何绍采得知罗泽南中弹,率领仁字营的壮士冒死杀入阵中,将罗泽南从阵地上救回。
  罗泽南回到军营后,伤势不断恶化。但他日夜危坐,不肯躺下。
  过了三天,罗泽南伤情加重,卧床不起。他喃喃自语,谈的都是时事。又口占忠义祠楹联,令人书写下来。忽然,他睁开两眼,索要纸笔,仰卧着写下一行字:“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4月12日,罗泽南已经奄奄一息,从早晨起就汗如雨淋。胡林翼赶来探视,握着他的手恸哭。罗泽南说:“武汉未克,江西复危,死何足惜,只是牵挂着未了的事情。让迪庵好好去办吧。”说罢,就永远闭上了眼睛。终年四十九岁。
  他临终时所说的迪庵,就是他的弟子李续宾。
  罗泽南死在军中,全军哀泣。噩耗传到江西和湖南,清廷一方的人无不叹息。他的弟子们更加哀伤,尤其是高足王錱、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澧和杨昌濬等人,更是怀念在乡间跟随恩师求学的那些日子。
  罗泽南遭遇过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至死也没有过享乐的日子。
  他自小颖悟,十岁就能写文章。家庭酷贫,他靠学习来遗忘穷寒。夜间无油点灯,他就在月下把卷夜读,倦了就露宿达旦。
  他在十九岁那年失去母亲,第二年又永别了伯父和兄嫂。二十九岁那年,他的三个儿子相继夭折。那一年大旱,饥荒逼人,瘟疫流行。他考试完后,徒步回家。夜半叩门,发现妻子因哀哭儿子而双目失明。他饥肠辘辘,想要吃碗饭,家中竟无米为炊。这样的穷日子熬到四十一岁,他才领到了官府发给生员的银子和粮食补助。
  但是,罗泽南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教书育人,热心公益。
  1851年清廷下诏,要各地推举孝廉方正,官府推举了罗泽南。
  自从太平军打进湖南以后,罗泽南倡导弟子举办团练,后来又率领乡亲和弟子,转战湖南湖北和江西,作战两百多次,攻克名城二十一座,在武功一途,竟然声名赫赫。
  罗泽南死后,文宗下诏按巡抚规格赠恤。
  湖北的湘军新失大将,人心惶惶。太平军趁机在武昌保安门外修筑壁垒,发炮轰击湘军的五里墩大营。
  胡林翼奏请由李续宾接统罗泽南的部队,清廷批准。李续宾涕泣受命,然后率部扫平保安门的太平军壁垒,仍然驻扎在洪山。
  110
  罗泽南是清末一个典型的科班出身的汉人知识分子。在他从军之前,他还在设馆授徒,弟子众多。他还著书立说,影响后人。这样一个读书人,死在刀光剑影之下,人们不禁要为他惋惜。人们不禁要问:他这样死去,究竟值不值?他之所以名留青史,供后人观摩,究竟是因为他文名了得,还是因为他死后皇帝给了他巡抚的待遇?如果他不选择从军作战,而是继续育人著书,会不会在和平的事业中,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
  这些疑问,没有人能够回答。我们只知道,这种死法,是罗泽南本人的选择。
  从罗泽南生前留下的议论时政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知识分子不满清廷的政治,提出了很多改革的办法。他对清廷政治的态度和改革的愿望,其实是他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中一个渴望呼吸新鲜空气的群体所特有的。
  湘军中带兵的书生,在从军之前,大多和罗泽南一样,是科班出身的知识分子。他们生活在满清统治的社会环境里,面对着官场的腐败和踏上仕途的艰难,无不感到精神上的压抑。尤其是像左宗棠、罗泽南和王錱这样的穷书生,不仅仕途无望,而且从小备尝艰辛,生计都没有着落,其实对昏官、贪官和腐败的政治,以及奴颜媚膝的外交,内心是非常不满的。
  湖南的不少书生,试图冲破旧学术的桎梏,探求经世之学,用以富国强兵。这种学问,大致说来,不外乎经济、科技、军事和管理,贴近社会现实与国计民生,不是务虚的纯理论探讨,也无涉于宗教信仰与偶像崇拜,导致的是思想的解放和社会气象的更新。

1856年,咸丰六年(8)
历代的知识分子,按照阶级划分的理论所作的社会分析,是不能独立为一个阶级的,而是被划分到不同的阶级之中。他们没有共同的利益诉求、经济来源和政治立场,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爱读书思考和著书立说,因此被阶级论者当作一个可塑性很强的阶层。
  太平天国运动要推翻的满清统治,正是这些不得志的读书人所不喜欢的封建政权。那么,为什么在洪秀全举起义旗以后,许多并未在清廷统治下拥有既得利益的书生,没有站到他的旗帜之下,反而组建起非常规的地方武装,去为清廷而战呢?
  从这些投笔从戎的书生们当时发表的意见中,我们大概可以找出两个原因。
  首先,在咸同时期钻研经世之学的书生,都觉得清廷的官场过于愚昧和腐败,这种令人窒息的政治是非改不可了。但是,他们思考得最多的不是一场暴力革命,而是希望他们自身能够引起清廷的重视,跻身官场,发挥所学,革除弊端,实行清明科学的政治。也就是说,他们指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进一场体制内的改革。
  其次,洪秀全所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初期发动群众的阶段,是采用传播西方宗教的方式来吸收信徒。洪秀全自称天神,他自己当然清楚那是一个谎言。但是为了使他的追随者们信以为真,当萧朝贵和杨秀清分别抛出天兄附身和天父附身的谎言后,他竟然屈服于杨秀清的挑战,对这个谎称天父附身的属下俯首听命。
  这样一种西方的宗教和建立在谎言上的权力逻辑,自然无法打动那些钻研经世之学的读书人。他们连中国的鬼神都不信,怎会去崇拜外国的上帝呢?
  此外,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制定了很得民心的土地革命政策,但是却一概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其结果是书生们所说的“斯文扫地”,这也是洪秀全这个西方化的广东秀才无法得到多数中国书生认同的原因。
  这些书生空怀文韬武略,在清廷的仕途上举步维艰,又不愿意加入洪秀全拉起的造反武装,那么,他们怎样才能有一展抱负的机会呢?
  前面说过,江忠源的事迹给他们指明了一条道路,那就是训练兵勇,带兵打仗,替清廷对抗洪秀全的起义军,然后从清廷那里获得权柄,来推行他们所希望的社会变革。
  111
  罗泽南的死,不管对他本人而言是否死得其所,对湘军中湘乡系列的部队,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同时也标志着其他按地域划分的湘军系列,将在湘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早期的湘军中,罗泽南是湘乡勇丁这一群体中最有代表性的奠基人物。另一个奠基者王錱是罗泽南的学生,由于没有追随曾国藩出征外省,所以在湘军史上的地位,总在他的老师之下。
  湘乡系列的湘军,在整个湘军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无湘不成军”这句话,就是对这种作用最好的概括。
  “无湘不成军”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断语,不仅广为流传,而且说得颇有气势。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最初说出这句话的人,只是为了讲述一段很短的历史。
  一些关心湘军历史的人,特别是湖南湘乡一带的人,总爱阐述这句话的原始来由。他们说,“无湘不成军”五个字,其中的“湘”字,不是湖南的简称,而是“湘乡”的缩略。因此,“无湘不成军”说完整了,就是“无湘乡不成军”。有些人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能打仗的不是所有的湖南人,而只是湖南人中的一个分支——湘乡人。
  的确,无湘不成军一语,最初的意思是“无湘乡不成军”。但是,这个句子还不是完整的,因为这句话里还省略了一个“湘”字。这句话如果少了这个字,就变成一句狗屁不通的话了。
  试想,没有湖南人便没有军队,这显然是一种荒谬绝伦的说法。如果说少了湘乡人就不成军队,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谁这么说,谁就是疯子。
  因此,“无湘不成军”这句话中的“军”字,不是泛指所有的军队,而是特指一支军队,这支军队就是湘军。
  没有湘乡,就没有湘军。这句话就实在了,从逻辑上完全讲得通。这句话出自湖南人特别是湘乡人之口,是试图对曾国藩湘军起源的过程,做一个大致准确的描述。。 最好的txt下载网

1856年,咸丰六年(9)
曾国藩湘军最初的兵力来源,几乎完全是湘乡人罗泽南和王錱在湘乡知县朱孙贻的支持下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