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调查三农 >

第22部分

调查三农-第22部分

小说: 调查三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要批示。在农业部杜青林部长强调抓紧抓实的农业九项重点工作中,大力推进农村市场信息建设被放置在重要地位。
  为了大力支持农业电视节目的发展,1998年,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信息产业部等8部委联合实施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2002年,农业部和国家广电总局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进村入户工程的通知》,自此,农业节目“进村入户工程”开始在安徽、黑龙江、河北、天津等地的20多个县进行试点,这项工程的实施,使CCTV—7农业节目在试点地区农村的进村入户率达到85%以上。
  国家政策向农业倾斜的大环境以及现有农业节目制作经验的积累,都为国家专业农业频道的开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服务“三农”的权威平台:“农业频道”独具优势
  未来的农业频道,令人期待。那么农业频道一旦开设,将是怎样的状况呢?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王秀清教授说:“未来农业频道应该立足于现有的CCTV—7农业节目的基础上,这样可以发挥原有农业节目制作基础和优势。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通过长期承办CCTV—7农业节目,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电视节目制作、管理经验和农业节目素材,具有较强的农业节目制作实力和可行的运作模式。此外,现有的CCTV—7农业节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栏目群,未来的农业频道完全可以在这些节目群的基础上拓展和完善。”
  目前CCTV—7农业节目每天播出8小时,并且已经拥有《致富经》《聚焦三农》《乡村大世界》《法制编辑部》等一批已在观众中树立良好口碑的品牌栏目,农业频道可以在这些品牌栏目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实现农业频道在较高起点上的跨越式发展。
  未来的农业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一方面坚持“以农为本”的原则,同时适应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拓宽服务领域,进一步突出服务性、贴近性、实用性,以满足服务对象了解掌握农业、农村政策法规、经济信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特殊收视需求,同时兼顾其他一般收视需求。
  专门的国家农业频道,无论从功能定位和政策扶持上,都将具有疏导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使命和独特话语权优势。专门的国家农业频道一旦成立,将更大程度地整合各方权威资源、信息资源与专家资源,贴近民生需求,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有效预测,成为基层农业经济政策制定和农民生产投入决策的风向标。
  农业频道除了具备权威性的特点外,打好“服务牌”、把握“贴近性”也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
  中央电视台对观众的调查显示,农村人口对于电视有着更高的依赖程度。这种依赖除了表现在对娱乐、生活、新闻等一般需求的依赖上,更主要的依赖集中于对农事指导、致富经验、产品销路等信息的获取上。对于一般性的需求,农民能够在许多综合性频道获得,而农民的特殊需求,只能在专业的农业节目中获得。因此,以满足广大农民了解掌握农业、农村政策法规、经济信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特殊收视需求,是农业频道的应有之意和核心竞争优势之所在。
  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已经建立了包括科技信息、经济信息、政策信息3个部分的农业节目信息体系,包括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生活服务、经济、信息服务、政策解析和法律普及服务等的农业节目服务体系,这为未来农业频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有利于农业频道不断增强自身服务性和贴近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青石板上创高产当代愚公续新篇(1)
沙石峪名片
  人口:870人
  人均年收入:约为4900元
  第一产业:粮食、葡萄、果树
  第二产业:集体两个(轻质碳酸钙厂、再生胶厂),个体两个
  第三产业:外出打工、旅游公司(筹划中)
  荣誉:2003年,获得河北省唐山市文明生态村称号
  2005年,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
  “沙石峪,山连山,当代愚公换新天。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句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歌词,曾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和海内外友人。从河北遵化市出发,南行几十里,就到了沙石峪。就是这个燕山山脉中的小山村,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被誉为“中国农业的大学校”。
  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除了村口的标语,沙石峪和记者见过的众多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没什么两样,昔日愚公的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张贵顺已长眠地下,建在中阿友谊树旁的张贵顺墓地可以俯瞰沙石峪全景,据说这是他生前自己选定的地方。
  如今,沙石峪发展的担子已经落在第四任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军的肩上。村委会办公的二层小楼内,也专门设立了沙石峪村史展览馆,从展览馆的陈列中,一目了然地再现了沙石峪的昨天。
  几十年前,沙石峪还是个“滴水贵如油”的穷山沟,每天早上,村里的男男女女都要步行十几里路到大狼峪挑水。缺水还可以去挑,但那个时代,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缺土却让沙石峪人犯了愁。“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这是昔日遵化沙石峪村的真实写照。当时仅有的几百亩地,是由两万多块田拼凑成的,一亩地少则###块,多则###十块。每年国家都要向沙石峪供应十几万斤粮食。
  但是,当年的村支书张贵顺却不信邪。他们用大锤砸,用尖镐凿,用双手挖,硬是把满地青石板揭去一层。为了加厚土层,张贵顺提出“社员外出不空手,每人都要带点土”的口号。十几天时间,青石板上一亩田被垫起了二尺半,总计行程1万多公里,挑土4600多担。为激励后人,沙石峪村头立起一块石碑:“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从1966年到1971年,沙石峪共动土石方1760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力1180万个,将原来23万块、780亩土地,改造成5020块、1200亩大寨田。
  1962年6月27日,记者东生的长篇通讯《看愚公是怎样移山的》在《人民日报》刊出,沙石峪声名鹊起。1966年4月29日,周恩来总理陪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到沙石峪参观,之后的短短几年间,沙石峪接待了167个国家的包括4个国家元首、16国总理在内的3000多位国际友人。
  一亩果园半亩田如今旧貌换新颜
  沙石峪出名了!但它并没有像大寨一样长久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张贵顺带领村民继续着劈山造田的工程。到1978年,沙石峪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80多万斤,当年向国家交售粮食20万斤。周国军告诉记者,“1983年大包干之前,我们村的劳力每月能分50块钱,比城里上班的人工资都高。老年人年过六十,口粮由村里免费提供,每年还能领到10~30元的补贴。而且当时沙石峪一个村拥有的农业机械比一般的乡镇都要多,当时我在机务队开车,仅机务队一年收入就有二三十万。”
  1983年,县里决定请71岁的张贵顺离休让贤,原党支部副书记阎福忠接任党支部书记。阎福忠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贵顺曾发动全村群众大讨论,制定了发展多样化种植的规划。规划的中心是把“一亩粮田半亩园”改为“一亩果园半亩田”。阎福忠接任后继续这一政策,在进一步明确果树生产以葡萄为主,大力发展甜杏、李子、花椒、柿子等杂果的同时,积极搞好养殖业和劳务输出。如今,沙石峪已经建起300多亩的葡萄沟、葡萄山,栽种600多亩果树,实现人均百棵树。村里还先后建起食品厂、采矿厂、碳酸钙广、氧化锌厂。往常惹人讨厌的石头,如今也变成了假山石、建材石,远销京津等地。
  经过张贵顺、阎福忠、阎宝庭等为代表的几代“愚公”的艰苦努力,如今的沙石峪早已旧貌换新颜,并在1996年取得了小康村的荣誉称号。进得村来,新房随处可见,液化气、洗衣机、电饭锅成了农民家庭必备之物,家家都吃上了免费的自来水,全村已有57户买了汽车。。 最好的txt下载网

青石板上创高产当代愚公续新篇(2)
人物档案
  张贵顺1999年农历正月十七逝世,享年87岁。
  他是闻名全国的农业劳动模范,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追随周恩来总理两次亲莅视察的步履,三次重新安排九岭山水,“当代愚公”成为飘扬华夏的一面旗帜。
  他历任沙石峪村党支部书记、东旧寨人民公社主任、遵化县委副书记,还当过一届河北省人大常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感叹半个世纪的变迁——一个沙石峪人的生活年历
  60岁的李凤中是土生土长的沙石峪人。1956年,因为一次交通事故,李凤中的脚落下了残疾。村里让他放个牛,看个车,照样挣工分,算是对他的照顾。
  “那个时候生活苦啊!”李凤中告诉记者,1962年,他去接走亲戚的母亲回家,表嫂特地给他做了饭吃。所谓的饭,其实连个米粒也没有,就是拌菠菜。他接了母亲往回走,走到半道又饿了,找了个亲戚家吃饭,做的还是拌菠菜。
  直到1974年,28岁的李凤中才定了亲。提起那个时候的生活,李凤中满怀辛酸:“我媳妇生孩子,家里连熬粥的米都没有,还是跟别人借的。”
  1983年,沙石峪要实行大包干,李凤中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三天三夜睡不着觉,把媳妇叫过来说:“咱村要大包干了,咱俩离婚吧。往后我要能过得下去,你还回来;要是过不下去,你也别跟着我受罪,咱俩的情分就算到头了。”李凤中腿脚不好,又刚刚盖了房子,落下了700块钱饥荒。他认为,不实行大包干,4年能还上债;实行了大包干,还不清债就得当房子卖地,过苦日子。
  看到这种情况,老书记张贵顺给李凤中出了个主意,他帮李凤中贷了20块钱,买来树籽和塑料薄膜。1984年春天育种,1985年春天,李凤中的树苗一下子卖了800块钱。加上种葡萄的收入,李凤中不仅还清了外债,还花120块钱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
  2004年年底,李凤中的儿子结婚,他摆了14桌酒席,李凤中说:“不是我铺张浪费,确实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他告诉记者,儿子在采矿点上班,女儿在唐山的饭店打工,自己种果树、养猪,一年也能收入万把块钱。
  “看那时候的光景,谁能想到我也能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李凤中指着他家的###接收器给记者看,“一家安两个‘电视大锅’,在沙石峪我是头一份!”
  编辑点评
  建设新农村艰苦奋斗精神不能丢
  时下;随着新农村建设紧锣密鼓地开展,城市加大了支援农村的力度,工业进入了全面反哺农业的时候,部分农村干部产生了“等、靠、要”思想,这是很不正常的。无论何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决不能丢,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宝贵财富。如今,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决定了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必须发扬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克服“等、靠、要”思想。否则,建设新农村就成了一句空话,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也只能成为墙上画饼。建设新农村不能指望财政补贴“补”出来,也不能靠富裕地区帮助“帮”出来,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干出来。
  采访札记
  沙石峪明天如何发展?
  老典型一定要有新发展,这是沙石峪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军上任后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来沙石峪前,记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相关资料。绝大部分是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石峪人民的愚公精神,最新的一条报道是:2005年年底,沙石峪通过国家级专家组的验收,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开发旅游,是前几任书记都考虑过的事情,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实施。”周国军说,2000年,他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之后,就想找点带领群众致富的项目,上企业,一是没有资金,再一个怕污染环境。2005年,随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很多地方的党支部都组织参观团来学习考察,周国军坚定了办旅游的决心。
  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沙石峪显得有些冷清。周国军指着一个院落告诉记者,这是农家游的旅馆,对面废弃的学校也将改建成旅游接待站,加上万里千担一亩田,张贵顺墓,还有中阿友谊树等景点,沙石峪的开发还是很有潜力的。
  “要没有过去的光环,我们还真难评得上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旅游,我们的硬件建设‘活儿太糙’。”周国军告诉记者,“规划都有了,下一步资金到了位,我们准备做好土特产、纪念品的购售及接待工作,并将规划复建张贵顺故居。”
  老典型怎样在新形势下焕发生机,沙石峪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周国军的规划不只是安于小康村的现状,他说:“沙石峪的发展靠的就是艰苦奋斗,忘了艰苦奋斗精神那就是忘本哪!旅游开发好了,村民不出家门就能有活儿干,那才是真正的小康!”
  

从农业旗帜到新农村典型(1)
大寨名片
  人口:520人
  人均年收入:5500元
  第一产业:粮食
  第二产业:羊毛衫厂、制衣公司等村集体企业和大寨中策水泥厂、大寨酒厂、核桃露饮品厂等合资企业
  第三产业:旅游业、饭店、旅馆等
  荣誉:中央文明委授予文明建设先进村称号,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100个文明村之一
  一提起大寨,很多人都会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响亮的口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在那个年代,曾经有1000多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