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髅旗-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国上尉拉尔夫·哥斯切克继续给伊拉克的米…25飞行员出主意,指挥伊拉克陆军航空兵第64中队的一个猎杀队。1983年6月16日,他的好运到头了。他和他的“雌鹿”在伊拉克塔吉陆航基地训练时,被伊朗空军中校希亚瓦什·巴亚尼驾驶的F…4E拦截,巴亚尼中校1980年已经击落过一架米…25,“鬼怪”发射的一枚“响尾蛇”导弹击落了哥斯切克的直升机,两名机组成员全部阵亡。
伊朗空军少校贾拉尔·赞迪作为王牌飞行员为人们所知,但他却经常被描述成厚颜无耻之徒。他与上级阿巴斯·巴巴依上校经常因意见不和而争吵。阿巴斯·巴巴拯救了伊朗的F…14机队,因此是很多人眼中的战争英雄。然而有许多伊朗空军飞行员不仅否认巴巴依有资格驾驶F…14,甚至完全拒绝提到他的名字。最主要是因为他与德黑兰的神职政权走得太近了。赞迪在无数空战中幸存了下来,声称击落9架飞机(已被美国情报文件确认),还可能击落了另外两到三架。他是最成功的“雄猫”飞行员,退役时的军衔为少将,2001年死于车祸。
伊朗空军少校沙拉姆·罗斯塔米在1982年惨烈的战役后继续其军事生涯,在此期间他驾驶过“鬼怪”,但主要驾驶“雄猫”。1982年12月,他在70公里外发射一枚AIM…54A导弹,击落了一架当时以马赫速度,在波斯湾60000英尺高空执行任务的米格…25RB,这无疑是一个奇迹。不久,他成为伊朗空军的代理司令官,但他始终没能将这个“代理”去掉,最后移居国外。
走下神坛的 “闪电伯爵”(1)
曼施坦因是不是德国最好的将领?
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西方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其中,曼施坦因更是由于在苏德战争前期的出色表现被赋予了“闪电伯爵”的美称。本文以战史、当事人的*等史籍为依据,尽量冷静客观地谈事论人,还原这位“闪电伯爵”的历史真貌。
》文 彭志文
1887年1月24日,在东普鲁士柏林的炮兵将军爱德华·李文斯基家中,一个名叫埃里希·冯·列温斯基的男孩呱呱坠地。出生后不久,列温斯基就过继给他的姨父乔治·冯·曼施坦因改姓曼施坦因。从此,曼施坦因,一个半个世纪后响彻沙场,在军史界又饱受争议的名字,正式走向历史舞台。
由于出生贵族家庭,曼施坦因从小就接受了皇家贵族阶级的教育,并因此平步青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曼施坦因作为第2近卫预备团的一名中尉副官,随部队一起转战于比利时、东普鲁士和波兰南部地区,之后分别在加尔维将军和比罗将军的军团部中充任幕僚。这一经历,为他日后军事素质、谋略水平的锻炼与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岁月里,曼施坦因担任过各种不同的参谋职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二战爆发伊始,曼斯坦因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机遇得到上司的青睐,并一路扶摇直上,直至达到人生顶峰后倏然滑落。
曾经的辉煌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浩劫正式拉开帷幕。在进攻波兰的“白色作战”计划中,担任南方集团军总部参谋长一职的曼施坦因提出了许多非常合理的建议。比如通过使用炮兵和空军轰炸以及断水、断粮等手段进攻华沙以逼迫波兰投降,避免了惨烈的城市巷战。
波兰战役之后,曼施坦因在A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施泰德的同意下制订了入侵法国的计划——“镰刀计划”,也被称为“曼斯坦因计划”。这是一个令当时人们惊讶的作战方案,它的诡密与大胆令德国人自己都难以接受。按照曼施坦因的想法,德军将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穿越阿登森林,然后迅速占领马斯河的桥头堡,直奔西北部切断在比利时和荷兰的盟军主力,与B集团军群协力捕捉盟军主力并歼灭,并向东进攻迂回马其诺防线将法军切断在北部。不久之后,这一计划终于如愿地让“欧洲的头号军事强国”——法国在短短一个月内俯首称臣。客观地说,法兰西战役的迅速胜利无疑要部分归功于“曼施坦因计划”的出奇制胜。
1941年6月22日至26日,苏德战争爆发后,担任第56装甲军军长的曼施坦因指挥部队向苏联境内纵深狂奔突进320公里。9月,曼施坦因出任南线(克里米亚)德军第11集团军司令。他指挥的第11集团军成功地向南推进攻陷了克里米亚,俘虏苏军士兵43万。冬季来临之际,曼施坦因又顶住了苏军的反击并继续向南推进。1942年7月1日,曼施坦因的部队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由于功勋卓著,曼施坦因受到了希特勒的电报嘉奖并被晋升为德军陆军元帅。这一时期的曼施坦因可谓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然而,就在这位新科元帅春风得意之时,幸运女神却悄悄地走开了。
饮恨斯大林格勒
“第6集团军之所以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全军覆没,很明显是由于希特勒拒绝放弃该城所致,毫无疑问他全是为了自己的威望。”这是曼施坦因在《失去的胜利》一书中对该会战失败所作出的解释。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走下神坛的 “闪电伯爵”(2)
当德国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苏联军队的合围陷阱时,是撤退还是坚守,希特勒十分矛盾。在希特勒心中,日尔曼军人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撤退”这两个字,但他也明白第6集团军被包围的后果。事实上,即使在苏军形成合围的三周后,希特勒仍然在犹豫,怀疑自己让保卢斯上将固守的命令是不是下错了。
究竟是什么让希特勒做出让第6集团军原地待命等待救援的命令,一直是战后学术界,乃至各国军迷争执的焦点。从战后发掘的各种资料来看,当时的确有两个人的意见影响了希特勒的决定,第一位是空军元帅戈林,第二位就是元首刚刚提拔的曼施坦因元帅。前者胸有成竹地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将全力支援第6集团军,完全有能力保障第6集团军的给养;而后者也迫不及待地向希特勒立下军令状,绝对有把握救出第6集团军。为了进一步说服希特勒,曼施坦因还表示,即使第6集团军能够顺利突围,也会被追击的苏军击溃,第6集团军的几十万人将成为对稳定东线毫无用处的散兵游勇。于是希特勒排除一切干扰,坚决地命令保卢斯固守待援。而之后的事实证明,这两位希特勒最为倚重的肱股之臣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彻底把他忽悠了。
1942年11月,苏联红军已经完成对德军的包围。在斯大林格勒被包围的德军中,包括5个德国军共22个师,两个罗马尼亚军,还有大量的陆军炮兵和工兵。第6集团军的具体人数一直是个谜,据他们自己报告说在20到27万人之间,这是依据发给的口粮所得出的人数。考虑到其中还有部分罗马尼亚人员和本地的志愿人员、战俘在内,曼施坦因判断包围圈中的德军不会超过22万人。
然而,即使到了如此危机的时刻,曼施坦因还依然显得踌躇满志。当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将军忧心忡忡地向曼施坦因介绍第6集团军的危险境地时,曼施坦因却信心十足地打断了他说,“你放心,我会尽力的。”并且随后亲自给保卢斯发去电报,要保卢斯固守待援。这就是著名的“不要放弃,我会来救你们的,曼施坦因。”电文。可是到1943年1月8日,胡比将军告诉曼施坦因这句话已经成为包围圈中第6集团军官兵最流传的一句话时,已经无法兑现诺言的曼施坦因矢口否认了,说自己从来没有许下过这样的诺言,是有人(暗指最高统帅部凯特尔等人)在无中生有地诋毁他的名誉。
11月28日,顿河集团军群作战处长向曼施坦因报告,在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的作战地区内,已经发现了苏军143个师和装甲旅!曼施坦因随后向希特勒送去了报告。在电报中曼施坦因主张,不必等全体援军的到达,第4装甲集团军应先采取行动,只要能在苏军的包围圈中切开一条走廊来补充第6集团军的燃料与弹药,就可恢复第6集团军的机动性,冲出包围圈。
不幸的是,直到第6集团军弹尽粮绝、伤兵满营,末日将至之时,曼施坦因也没有一点“发善心”的意思,还毫无诚意地派出了一个叫艾希曼的少校(情报处长)去联络保卢斯探讨突围之事,而不是顿河集团军群的参谋长或者手下的某位将军。从种种迹象来看,此时已焦头烂额的曼施坦因早已顾不上陷入重围的第6集团军,他所做的只是在履行自己撤退前的最后一道手续而已。 。 想看书来
走下神坛的 “闪电伯爵”(3)
1943年1月24日,德军第6集团军的最后日子终于来到了,顿河集团军司令部已经失去与包围圈内的所有联系,尽管曼施坦因守在报话机前喊破了喉咙,也始终听不到保卢斯的回音,回答他的,只是包围圈内隐隐传来苏军巨炮的轰鸣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曼施坦因的*中,这位曾向希特勒拍下胸脯的元帅却以保卢斯拒绝突围为由,把斯大林格勒解围失败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曼施坦因的过度自信和出尔反尔,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付出了难以弥补的代价。
兵败库尔斯克
库尔斯克战役是一次本不该发起,且得不偿失的进攻,但好大喜功的曼施坦因想重演一次1941年基辅会战的辉煌而再一次一意孤行。
在1943年3月,德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以后,占领了重镇别尔哥罗德。曼施坦因却因此想当然地认为德国具有了消灭库尔斯克突出部苏军的军事实力。他于是建议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一道肃清在库尔斯克的苏军集团,以缩短绵长的战线,即“堡垒作战计划”。
曼施坦因的计划一经出台就遭到了绝大多数德国将领的反对,反对者中包括了大名鼎鼎的古德里安、莫德尔等人;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卢格元帅也表态,对曼施坦因的中央集团军群爱莫能助。然而此时此刻再一次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曼施坦因已经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了。
事实与战后的各种资料都证明了,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完全没有获胜的可能。从7月5日至23日,曼施坦因指挥的南部战场歼灭苏军14395人,但自身损失54000人以及9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所谓的战果仅仅是暂时占领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土地。曼施坦因一系列拙劣的表演只是把德国最后一点装甲力量全部折腾在占据有利地形且善于防守的苏联人手里。同时也使德军的装甲力量(2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不久后苏联红军(7900辆)的大反攻面前捉襟见肘。库尔斯克战役后,苏军开始了大反攻,早有防范的莫德尔率北线德军且战且退;而曼施坦因的南线德军却以高昂的代价撤出占领的阵地。
“连绵的春雨使道路泥泞化、等待新装备的时间让战机完全丧失。”在*中曼施坦因努力地为自己进行了辩解。他甚至声称自己也曾建议取消库尔斯克战役,可惜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其他当事人的证实。
面对严阵以待、力量对比悬殊的苏军,进攻的德军遭遇了灭顶之灾。由于北路中央集团军群进攻方向被苏军判断为主攻方向,因此在装甲力量遭受重大伤亡后,莫德尔果断地转入了防御。而曼施坦因的南路德军却由于兵力强大,而苏军防御相对薄弱而进展顺利。可惜原本应该见好就收的曼施坦因却严重缺乏战略全局观,误认为胜利已唾手可得。
《孙子兵法》称为大将者,必须要懂得“慎战”,其实中外古今亦然。莫德尔元帅之前就曾多次催促希特勒停止冒险的库尔斯克战役,而曼施坦因却正好相反,不但坚持继续进攻,还投入了最后一支预备队第24装甲军(下辖第23装甲师、维京掷弹兵师)约150辆坦克。由于基于对曼施坦因的无限信任和对胜利的无限渴望,希特勒还是相信了曼施坦因。可惜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希特勒又错了。
攻强守弱
希特勒在弃用曼施坦因时是这样解释的,东线大规模装甲进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德军将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曼施坦因是一个不善于防御的将军。 。 想看书来
走下神坛的 “闪电伯爵”(4)
曼施坦因虽然在防御战上也偶有闪光,比如在南方战线,但却常常要以兄弟部队的牺牲为代价。希特勒曾指责曼施坦因应对南方集团军群的恶劣处境负责,其实这种指责不无道理。在东线,曼施坦因经常要求援兵,但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好像凡是曼施坦因指挥的战斗都是一个永远填不完的黑洞,补充再多的兵力都不够他挥霍。
其实,德军陆军中并非没有攻守兼备的将领,隆美尔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在非洲,隆美尔在不到六个星期的战斗中率部前进了350多公里,占领了托卜鲁克,征服了昔兰尼加。以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俘获敌军约万人,战车485辆,卡车4000辆,火炮数百门。在防御战方面,隆美尔也有十分不俗的表现,他曾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成功地将非洲军团转移至卜雷加港,此外隆美尔还成功地组织了带有传奇色彩的千里大撤退。可惜密码被盟国破译,一代枭将黯然结束了自己的“非洲神话”。
莫德尔是德国陆军另一位“防御专家”,而且还是一位善于在劣势下将德军引向胜利的“神奇”将军。莫德尔曾参与过波兰、苏联,库尔斯克,阿登等多个进攻型战役,战绩辉煌;在防御战方面,莫德尔也取得了尔热夫战役、火星战役、库图佐夫战役、列宁格勒防御战、巴格拉季昂行动防御战、“市场花园”防御战等一系列大捷。军事学术界普遍认为,莫德尔提出的“战斗群”构想,“盾与剑”策略比曼施坦因提出的突击炮理论更为实用。
不善硬仗
除了攻强守弱外,曼施坦因还不善于打硬仗。苏联名帅科涅夫在*中说道,曼施坦因一直有夸大对手军力的习惯,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曼施坦因说德苏两方师的数量比例为1:8,其实他把苏军所有的坦克军(只是番号而已,实际兵力有的不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