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北去-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城为“天津”,即“天子的渡口”之意,后在此设县、设州、设府……
1860年,天津对外开放,英、法、美、德、日、俄、意、奥、比等西方列强纷纷进入天津。至今天津市内保存完好的两千多所各国建筑风情的“小洋楼”和花园式庭院,足以让你领略这座城市曾经对于外来文化有过怎样的吞吐和吸纳。于是,在一个久远也是一个瞬间的600年时间里,在“九河下梢”、在渤海湾崛起了一个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
总被洪水袭击的天津
天津一直不缺水,而是一直在闹洪水。仅历史上记载的几次大洪水已足够我们惊心动魄。如1801年的海河流域洪灾,使包括天津在内的直隶省被水淹没90余州县,为200年罕见之大水灾。天津城被大水淹到20多级城砖,庄稼八成无收,饥民遍野。1917年,北方普降大雨,河北被水淹没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103县、19万个村庄、600余万人、5万亩土地受灾。洪水突入天津市中心,海光寺、河北路一带水深近2米。1939年,海河流域又一次发生历史上的大洪水,7月、8月的持续暴雨使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等连续出现每秒4000多立方米的洪峰,洪水漫越京汉铁路,冲决白洋淀千里堤防,一路狂奔直入天津。堤决桥溃、房倒屋塌,洪水进入市内水深近6米,平地行舟持续近一个月!全市灾民65万人,郊外逃难进入市内的5万余人,一律露宿在市内仅2/5没被水淹的高地处长达两个月之久,老弱灾民饥寒病死,水面浮尸随波逐流……
我们再来看1963年的大水——
那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西南部地区连降暴雨,最大暴雨中心在太行山东麓,洛阳河上游内丘县獐仫,7天雨量达2000多毫米。海河南系这场暴雨总降水量达570余亿立方米,产生径流总量300多亿立方米。其强度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都是有水文记录以来之最。致使京广铁路以西诸河洪水骤涨,虽经岳城、岗南、王快、西大洋等10座大型水库拦洪削峰,因洪水峰高量大,漫过京广铁路的洪水流量达每秒78万立方米,又因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低,致使河道多处堤防漫溢溃决,加上平原涝水,形成平地行洪之势,冀中、冀南等广大地区顿成汪洋一片。几路洪水顺势流向天津西南外围洼淀,严重威胁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
白洋淀水位上涨近3米,达到11余米,千里堤防告急……
为确保白洋淀千里长堤的安全,不得不采取扒口泄洪措施,扒口位置选择在任丘县小关村北,顿时,任丘大地一片汪洋……
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大量洪水下泄,从西面和南面包围了天津。天津17万人坚守在各河堤岸上,昼夜加高加固堤埝……
河北省、天津市防汛指挥部决定炸坝分三路向海河、独流减河及团泊洼、白洋淀、北大港等九洼分洪泄水。
天津、河北大地一片汪洋……
津浦铁路漫水停车,2万余军民在铁路沿线奋战11天……
黄河水九次解救的天津
应该说是1963年的大洪水改变了天津水的命运。
大洪水之后,从近50天与洪水作斗争的惊恐和疲劳中走出来的河北和天津人,决定要进一步根治海河。其实,1958年,毛泽东就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和一切河流的号令,全国建成的85万多座水库也是在这一声号令下达前后开始的。几千年来,中国人真的被洪水害苦了、吓怕了。根治海河的目标就是抗洪排涝,方法就是“上蓄、中疏、下排”。那时,天津人和所有中国人一样的气魄:“定叫日月换新天”。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天津:“九河下梢”的水饥荒(3)
1963年8月的大洪水,人们看到的只是海河流域入海不畅的问题,因此,开挖子牙新河、永定新河以及其他河流的计划被迅速列入议事日程,河北人、天津人要把旧河挖宽挖大,让洪水来了就能排走。经有关科研部门设计、论证、测量、审查,于1966年10月子牙新河河道开挖工程正式施工。冬季,由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保定、沧州、唐山、天津8个专区的87个县组织30万民工;春季,由84个县组织38万民工,至1967年6月完成主体工程,共完成挖河土方1亿多立方米,筑堤土方7000多万立方米,共出动6000多万个工日,投资近亿元;工程共迁走35万移民……
那个年代,最有效用的办法即打“人民战争”、“人海战术”;那个年代,农民的激情与疲惫一齐在岁月中交辉。
1970年对永定河施行了同样的“根治”……
与此同时,“上蓄”工程也在海河流域的北京、河北、山西、山东、内蒙、辽宁、河南等广袤的土地上遍地开花,所谓“上蓄”就是修水库拦水,大规模的全国性修水库也始于这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海河流域一下子修起了大大小小1900座水库!所有的河流都被拦截了,蓄水了!
这下好了,海河流域再没有洪涝之灾了,天津再不被水淹了。然而,干旱到来了,旱得最终连一立方米的水都流不到天津了,原本每年经天津入海的水量高达140多亿立方米啊!
人们在陶醉对大自然的一种胜利时,大自然的另一种报复随即而来——从1972年始,天津便进入了一连几十年的水荒……
1972年,旱灾袭击天津。
6月2日,中央召集紧急会议,研究京、津、冀缺水问题。根据周恩来总理批示,李先念、纪登奎召###议研究解决天津、河北、北京缺水问题。华国锋、余秋里、钱正英、吴德、刘子厚和解学恭等主要领导人全部参加会议。会议对解决天津缺水问题提出如下措施:先调北大港水保城市工业及民用;立即停止农业和部队农场用水;密云水库暂不放水,待北大港水库不能调出时再用,以保天津工业用水。
7月24日,天津市革委农业组在给中共天津市委报告:今年天津市遭受了7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从5月上旬停止农业引用河水,农业灾情日益严重。郊区早播玉米、高粱大部分没有发棵、抽穗,25万亩早稻大部干死,90余万亩夏播作物尚有15万亩未种,估计本年将减产60%左右。
8月11日,天津市根治海河防汛指挥部向水电部汇报旱情:因海河流域旱情继续发展,各大水库均无供水条件,各河均已断流。因海河水位低,引起海口三闸(防潮闸、轮船闸、渔船闸)海水倒灌。三闸一天共漏进海水48万立方米,折合进盐量157万吨。
根据中共天津市委紧急通知,9月下旬大部农田已停止用水,市区也有27个自备水源的单位停止使用自来水。自来水公司启用战备井100多眼,自来水供量比8月份节约1/5。但是,终因无源补给,供不应求,迫使海河水位继续下降。
到10月中旬,海河水位降至零米以下,海水迅即倒灌。为保护海河水质,阻止海水倒灌,天津市委决定在南郊区宋庄附近拦河打坝。
11月11日,国务院决定由水电部安排“引黄济津”,在引黄河水之前,先将卫运河基流送给天津,从11日到12月25日,卫运河基流送来3亿多立方米水,然而,天津市九宣闸实收水只有06亿立方米,水在干旱的沿途几乎消耗殆尽。从12月25日到1973年2月15日,河南新乡人民胜利渠正式为天津市引黄送水137亿立方米,天津市九宣闸收水1027亿立方米。
780多公里外的黄河水第一次开始解救干渴的天津。
1972年11月23日,“文革”中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听取了天津用水面临严重威胁的汇报……
由于旱情未能解除,中央决定再次“引黄济津”。1973年5月13日至6月28日,继续利用河南省新乡人民胜利渠,途经卫河、卫运河、南运河至天津市九宣闸,九宣闸再次收水108亿立方米。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天津:“九河下梢”的水饥荒(4)
黄河第二次解救天津。
1975年8月下旬天津再次面临断水威胁。
8月末,海河上游各河完全断流,海河水位急剧下降至半米,天津市向水电部请求调水救急。
9月18至19日,水电部根据李先念、谷牧副总理指示在北京召开解决天津、北京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会议。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五省市水利厅(局)及水电部13局河道分局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共同研究了保证北京、天津供水措施。
此刻的天津,机井已遍布全市农村。据9月20日《天津日报》报道:四年来,天津市打机井26万眼,相当过去22年打井总和的7倍。有井大队达到3400个,占全市大队的90%,仅此一年就打井6700多眼。不抽地下水,天津已无法活命!
10月18日,河南人民胜利渠开始为天津放水。放水期间,为解决河北省用水,从11月17日停止为天津市放水约一个月,到12月16日,再继续为天津市放水。到1976年1月底放水结束,前后为天津市放水1568亿立方米。
黄河水第三次解救天津。
就在这个10月,中国水利学会在天津召开南水北调规划研讨会……
1980年,华北地区普遍少雨,汛后密云水库蓄水有限,加上冬春季入库基流,全年可供的水量只有9亿立方米。不足京津两地用水的1/6。为保证京津两个城市的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8月18日,水利部在北京召开京、津、冀紧急抗旱用水会议,会议由水利部部长钱正英主持,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王宪、天津市副市长吴振、河北省副省长杨乃俊及国家计委、经委、建委、新华社等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和代表参加了会议。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是牺牲农业用水,农村支援城市,保证城市必需的用水;城市也压缩用水指标,用于缓解农村旱情,共同度过干旱缺水的难关。
天津算了一笔水账:以最低用水水平是每日138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已从每日60万立方压缩到30万立方,按303天计算,共需35亿立方水,以损失50%计,需要7亿立方。低于以上水平,工业即要停产。
天津再次要求“引黄”解决。
然而,这一年黄河没能来水。
这一年,天津全市共开采地下水89亿立方米,其中城市及工业14万眼井开采3亿余立方米,郊区、县农业29万眼井开采58亿立方米,比允许开采量超过19万立方米。
因为干旱,自4月底至10月初;北大港库区苇田、苇垛连续发生大小火警22次。
农村没有水灌溉,各农用中、小水库蓄水仅有5000多万立方米,不到蓄水能力的8%。所有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小麦不能返青、生长。春旱加伏旱,农村旱灾受灾面积达100多万亩。
由于地下水的超采,天津的地面在开始沉降。
1981年,持续干旱,天津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最严重的水荒。
4月12日,向天津输水的紧急会议在天津召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水利厅、密云水库管理处、廊坊地区水利局、水利部工管局、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有关处室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从4月14日8时至19日8时止,在密云水库向天津市输水线路上,一律停止用水5天,由海委、北京、天津、河北共同组成巡回检查组,加强巡逻检查。
4月16日,海河水位下降到…048米,再继续下降2厘米,全市供水即将全部断绝,被迫引用水上公园湖水救急,天津市缺水已到最危急的关头。
5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天津宾馆主持召开京津用水紧急会议并形成《纪要》。6月14日,国务院批转这次会议的《纪要》,即必须首先确保城市人民生活和工业用水,对农业只能兼顾,明确潘家口水库要首先保证天津、唐山,在潘家口水库可分水量为1905亿立方米时,分配给天津市10亿立方米。
天津市已采取节水措施,生活用水由日人均70升降到60升,工业日用水由77万立方米降到45万立方米。5月24日,《天津日报》报道:面对建国以来少见的干旱、风、雹灾害,天津市已有50万人投入抗旱斗争。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天津:“九河下梢”的水饥荒(5)
就在这年夏天,引滦入津工程加紧了勘探、设计的前期准备,确定引滦工程由水利部副部长冯寅、天津市副市长李瑞环负责。
8月11至15日; 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京、津用水紧急会议。决定官厅、密云两水库的水量只能供应北京用水,不再向天津送水。
天津用水要从黄河引水接济,要求河南省通过人民胜利渠向天津送水35亿立方水,山东省通过位山和潘庄两条输水线路送水3亿立方米,并要求全面加快引滦工程建设。
8月16日, 国务院电告冀、鲁、豫三省把卫河基流送给天津。天津共收水2600余万立方水。杯水车薪!
8月27日,山东省政府在济南市召开引黄济津紧急会议,传达国务院京、津用水紧急会议精神,确定位山、潘庄两条引水路线分别向天津送水。送水之前动员43万民工在20天内完战引黄济津工程土方2300多万立方米。引黄水要于12月6日到达天津,为天津送水3亿多立方米。
干渴的天津必须要等到12月!
9月1日,河南省政府召开引黄济津会议,决定成立引黄济津指挥部,并自10月15日开始用120天时间,经人民胜利渠、卫河,给天津送水35亿立方米。
黄河从河南人民胜利渠经过14个昼夜奔流800公里,于10月28日中午进入天津市静海县南运河九宣闸。
与此同时,河北省各级引黄济津机构成立。全省沿线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四个地区和所属15个县、市均建立了引黄济津输水管理机构,一路护水进津。
山东省由位山、潘庄两条引黄济津输水线路开始输水,于12月4日迢迢千里的黄河水进入天津九宣闸。
河南、山东两省引黄济津共为天津送水69亿立方米,天津市实收水近45亿立方米,其余中途耗掉。
黄河水第四次解救天津。
为了保城市用水,中共天津市委决定禁止农业引用河水,农村旱情更加严重,无水可用,井水又严重含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