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北去-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猿人洞已于1982年载入《中国民胜词典》。
1989年5月18日,是一个震惊世界的日子——
这一天,王正华在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发掘一颗完整的南猿头骨化石。10月25日,在北京经中国社科院贾兰坡、黄万波、顾玉泯等十几位著名古人类研究专家鉴定,确认此头骨化石为距今115万年以前的南方古猿化石,为稀世珍宝。
这一发现,使世界瞠目结舌——许多年来,世界考古学界认为人类从猿到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腊玛古猿阶段,南方古猿阶段,猿人阶段,古人和新人阶段。一、三、四阶段的化石在我国均有发现,唯独缺少南方古猿阶段化石。而在非洲至今已发现此类化石350多块。为此,国际学术界断定:早期古猿曾在亚洲生活过,大约在二三百万年以前,一支迁徙非洲,演化为南方古猿,进而进化为早期人类,而留在亚洲的一支演化为现在的大猿类。此前的结论是,亚洲的早期人类是从非洲迁徙而来,非洲是人类的发祥地。郧县南方古猿的发现,强有力地冲击了这一世界定论。它不仅填补了我国乃至亚洲古人类发现中的一个重要缺环,而且还可以向世界宣告:中国,也是早期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古老的鄂西北,是亚洲人类的摇篮!
与此同时,在鄂西北的神农架原始森林区发现了可与著名的《荷马史诗》相媲美的汉民族史诗《黑暗传》。于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不断提出了新论:汉民族、汉人、汉学、汉字、汉语、汉文化……所有与“汉”字联姻的字词和具象仅是偶然的巧合吗?这一切,是否均始于汉江?是否应该说古老的汉江孕育了汉民族和灿烂的华夏文明?
现在,国家已正式命名这里出土的头骨化石为“郧县人”。
站在人类繁衍生息的土地上,望着眼前母亲般安详流淌的汉江,环望故乡绵延起伏的山峦,想到这块发出阵阵远古人类信息的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一种神圣的颤栗突然而至……
1995年夏天,故乡人在郧县梅铺和柳陂镇青龙山、红寨子一带又发现了距今14亿年至6700万年间的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蛋化石,“龙蛋混生”为世界仅有!这一发现又一次震惊了世界!
2004年5月,当我随中国文联组织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五省市(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作家、艺术家代表团,赴调水源头十堰市采风来到青龙山时,我们看到了在裸露的山岩上,密密麻麻上万个恐龙蛋化石群,有的一窝多达十几个!站在青龙山瞭望苍茫鄂西北大地,我们仿佛突然间回到了遥远的白垩纪时代:这里林茂草丰,温暖湿润,庞大的恐龙们在水泽边、在森林里、在草地上平静而悠闲地生息着、繁衍着……
这时,你真想仰首对着天宇大声一喊:古老的鄂西北,生命起源的圣地!
3
汉江三面环绕的郧阳府城的历史,就目前史料记载可追溯到春秋,为春秋时期古麇国的都城。据青年学者蓝哲给我发来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与春秋时期古庸国(郧阳地区竹山县一带)相邻的汉江北岸的古麇国,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国家。据古书记载,麇国属芈姓国,其始祖为季连.从渊源上讲与楚同宗。 楚国源于夏朝时期中原的祝融部落,经过发展变迁,祝融部落分为八部,即“祝融八姓”,其中芈姓季连一支迫于商的威慑南迁,进入汉水流域。楚人属季连之后,麇人也是季连后人的一支。早期楚人在汉江北岸发展时,其首领鬻熊将楚都定在丹阳(河南淅川)。此时的麇国与楚国属同姓之国,有亲属关系,比邻而居,互为唇齿,后楚都南迁至郢都(湖北江陵)后,两国关系日益疏远。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郧阳府城:沉没在江底的绝唱(8)
早期的古麇国,在邻近部落中很有威望,其影响力远比楚国要大。周武王十一年,武王姬发会盟800诸侯于孟津,###商纣王。周武王利用庸、蜀、羌、矛、微、卢、彭、濮等部落联合###。当时的彭、濮即为麇国属地。它们从属于麇(古书有“麇为百濮长,百濮帅乎麇”的记载),可见麇人是随武王伐纣的主力军之一。正因为如此,武王灭商后,即封麇为子爵之国,定都锡穴(今湖北郧县五峰)。由于古麇国部族众多、疆域广大(含今丹江、郧县、郧西县、房县地区),且是春秋早期封国的国家(此时的楚还没有得到周王朝正式承认),所以在春秋早期,麇国是秦、楚、巴、庸等部落中实力较为强大的方国。楚南迁后定都于郢,占据了沃野千里的湖北江陵地区,楚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国力发展迅速,到春秋晚期,已远远超过了远在鄂西北山区的麇国、庸国。此时的麇国与楚国也早已脱离了亲属关系,为了谋求扩张,楚对汉水上游的庸国、麇国发动了进攻,麇被迫屈从于楚的意志,成为楚的附属国。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亲征鄂西,联络秦国、巴国,将百濮部落联盟各个击破,经过交战,先灭了庸国,麇国孤掌难鸣,随后也被灭掉。麇国灭亡,楚人入主,楚国将古麇人远迁至千里之外的湖南岳阳(今岳阳东30里有麇城遗址),另一部分麇国遗民不愿降楚,翻越大巴山逃到四川、云南。
麇国历史悠久,在汉水上游方国中实力雄厚,后世历代都很重视,在这里设立区域政治中心,秦汉及唐代都曾在这里设县,如锡县、长利县等都位于今郧县五峰乡。
关于这段古代历史,和我同一个故乡的著名小说家野莽(现居北京)已将其写成了百万字的历史小说。
今天的郧阳人不辜负这块土地三千年历史、文化的养育,他们建了一座已被授予“湖北省十佳文博单位”的博物馆,他们也有了被国家文物局授予的“全国文物系统先进个人”的馆长周兴明。所有的荣誉都是之于他们对于文明的虔敬、收藏和播撒。郧阳博物馆坐落于郧县城关中心,是鄂西北建馆最早、藏品最多、文物最丰富的县级博物馆。该馆始建于1960年,2000年4月28日扩建竣工,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那里馆藏着震惊世界的国宝“郧县人”头骨化石、恐龙蛋、恐龙骨骼化石以及碑碣、弘治大钟、象牙、兵器、青铜器、古陶、唐三彩等文物6000余件!
2005年5月,任郧县博物馆馆长兼文物局局长的周兴明告诉我,在原郧阳府城后面的老“幸福院”一带,发现了近万座汉代古墓,在已发掘的68座古墓中,出土了3000余件文物。儒雅文静的周先生激动地说:“就出土文物而言,郧阳古城的历史不是500年,要往前推1500年!它至少在汉代就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了!郧县2004年已评为‘全国文物先进县’,全省就这一个。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马了,库区五县一市要淹没的文物点多达240处,而郧县一个县即占104处!我们现在拼命地在抢救,能抢救多少就抢救多少。我们能为后人留住的千年文明,也就是这些文物了……”
周兴明一番肺腑之语,让我的心掠过万般的沧桑,为脚下这片土地深为感动!
现在,我想说:博物馆已是郧阳文化亮丽而醉人的一张名片!触摸这张名片,你会在刹那间撞击到生命最古老的信息,你更会在一个瞬间谛听到祖先们筚路蓝缕、蹒跚着走来的脚步声,抑或是谛听到葬在水下的音乐、听到灵魂浮出水面的声音……
从江底打捞上来的记忆
1
郧阳府城因万年汉水而诞生,又因万年汉水而消失。从江底打捞上来的,永远是剪不断的乡思、乡愁、乡情……
1991年10月,在故乡的日子里,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父亲40年代初大学时代的同学张月英女士。见到张女士,就像见到了已故的苦难的父亲,两代人相认,都不禁泪水盈眶。张女士和其丈夫肖大顺先生,和我父亲一样,经受了人生深重的苦难。他们夫妻双双都曾被划为右派,张女士前后还蹲了15年监狱,直到1982年才平反出狱。不管生活曾经怎样对他们不公正,但他们对生活,对脚下这块土地的爱已刻骨铭心。当年已68岁的肖先生擅长绘画,他整整用两年时间,在陋室里根据回忆,画出了长五米、宽二米的巨幅水彩画《古麇图》。郧阳古城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每一栋建筑,每一家店铺,抑或是一棵树、一眼井、一尊石、一把辘轳,肖先生都使其跃然纸上。为绘《古麇图》,他们夫妻常常回忆到深夜,画到深夜。许多时候,他们一边画,一边落泪,图绘好后,由郧县一中语文教师邢方贵先生提笔作《古麇图序》。现抄录于此,以探汉江儿女日月之心——雄哉斯图!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郧阳府城:沉没在江底的绝唱(9)
美哉斯图!
思我千载古麇,茫茫群山拥之,绵绵汉水绕之,千亩平畴周之。伏龙之岗壁立西北,绿水沃野环抱东南,其天时地利之便,虽神工鬼斧难为之也。更有先祖先民,一砖一瓦,一椽一木,不知几世几年辛苦经营,方使重镇雄踞秦巴要冲。但见城外汉水,千帆云集,百舸争流,上通川陕,下达襄汉,廓内闹市,万椽相连,通衢纵横;钟楼巍巍,关阙重重;楼台馆阁,比比皆是。士农工商,八方如潮涌来;墨客骚人,四海慕名而至。唐王遣使,明皇设府。李白游此,叹功名富贵如汉水逝去东南;世贞题诗,登春雪北楼恋古麇乐而忘返。呜呼!古麇富丽繁华,于中可见一斑矣!
至公元1958年汉丹水库兴建,我古麇后裔,毅然以世代繁衍生息之地全国家大计,千载古城遂淹没于黄沙绿水之中。而今,古麇之北,新城赫然崛起,高楼栉比,华灯辉煌,绿荫夹道,笑语喧然,更非昔时繁华可比也。然历史推演,世事沧桑,尤使人知兴替之理,铭记前人辛苦,珍惜今日幸福。故居高楼而思当年之石板长街,辘轳井台,理也;游四海而怀桑梓父兄,小巷深院,情也;此理至真,此情至贵,惜乎古麇不再,惟梦中求之矣!
今大顺先生不吝古稀之年,于庚午炎夏呕心沥血,藉刻刻难忘之记忆,精心构图,巧施丹青,终使古麇雄貌重现于丈余巨幅,乡党父兄,域外游子,遂得于此神游故国矣!
朽心驽钝,不识丹青宫商,然亲见肖先生酷暑之中殚精竭智五易其稿,拼将余勇写宏图,故不揣浅陋而为之序。
窃愿此图与古麇历史同在!
诚知肖先生功德口碑相传,流泽永延!
1990年8月23日夜 某年,一台胞辗转回乡,在江边含泪祭罢没入江底的祖宗坟墓和古城后,便来到肖先生家一览画图,不禁感慨万端。我驻英国使馆商务参赞、原国民党郧县开明县长的女儿张女士,1990年5月从北京回郧县,曾在江边泪流满面,撒花祭父。然后,由郧县县委的领导陪同到肖先生家,神览画图,不禁泪水涟涟。后来,凡有游子归来,郧县的领导们总是殷殷告诫:“到肖先生家看看《古麇图》吧……”
笔者那次返乡,时任郧县县委书记兼郧阳地区副专员的李明贵先生也是这样殷殷告诫:“到肖先生家看看《古麇图》,他整整画了两年……”
一幅《古麇图》,使郧乡父兄魂牵梦绕;
一幅《古麇图》,让汉江儿女平添几多乡愁;
一幅《古麇图》,游子纵走天涯,也难忘故土春秋……
2005年5月,闻知张月英女士已经撒花西游,我不禁一阵黯然神伤!
2
2005年4月13日,我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
在十堰踏访半月之后,我回到了郧县。郧县电力宾馆三楼会议室,县长柳长毅率县府各科局负责人在那里等待着我回归故里。每次返乡,故乡的父老乡亲都以各种形式款待着我这个少小离家的游子,他们把盛情、尊重、信任和期望凝聚为一种心灵的仪式,然后,又以最真挚、朴素,抑或庄严的方式转达于我。我至今记忆优新4月27日上午,在那个三楼会议室,年轻、儒雅、书生气十足的县长柳长毅一见面就直入主题,说:“我给你看几幅图,然后我们来告诉你老家的过去和未来……”我内心忽一惊喜:“又是图!”
柳长毅向我展示的第一幅图是中线工程再次淹没郧县后,他们规划的一个崭新的郧阳。那是一幅平面水彩图。一江、二桥、三镇的未来郧阳,包含着他们太多的梦想以及太多的辛酸、劳苦、焦虑,抑或是失望与希望,困苦与挣脱,我会在后面的章节里叙说。之后,柳长毅又徐徐打开两幅“郧阳过去图”。沉没江底的郧阳被作者用两种绘画方式进行了表达,一种是立体实景描写,另一种是典型的白描。
这两幅图给予我的震惊将永远难灭!它属于绘画,它更属于精神,它最终还会像《清明上河图》一样,属于历史,属于整个人类!我先把话放这里,等待历史作证。
郧阳府城:沉没在江底的绝唱(10)
这是两幅怎样的图呢?
随着柳长毅庄严的神情,我看到了梦中的郧阳!
在长420厘米、宽330厘米、题名《梦里郧阳图》的画幅上,城墙雉堞,绵延绕城;城外汉水逶迤而来,旖旎而去;巍巍峙立的群山,在城西峭壁风雨;白墙黑瓦的长街古巷,郧人在穿梭进出;耸入云天的钟鼓楼、春雪楼,数千间寺、观、祠、庵、学府、堂馆、店铺,以及一把辘轳、一口老井、一棵老树,都一起在叙说一座古城的当初。
作者兰士华以毫发之笔将已沉入江底的古城一滴不漏地墨画在了一张偌大的画纸上。令人惊讶地是,凡在郧阳城住过的人,都可以在画纸上找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街巷,甚至房屋!
在画图的左侧,有十堰书法家黄家喜用绝妙的草书书写着柳长毅、兰善清(郧县教育工作者,曾宪梓奖获得者)为《梦里郧阳图》题写的《梦里郧阳》赞。赞文是注释,是感佩,也是倾诉——浩浩乎平沙无垠,复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望萋萋苇荡深深,家园安在?古城何存?
自古楚地有才,郧山出人,还我故园,给我旧梦者谁?兰公士华先生。
五百年府城,一笔落成,千百载古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