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传-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讲,就特殊儿童教育问题发表意见,由陈鹤琴作即席翻译。是年,陈鹤琴与刘湛恩、韦悫、欧元怀等发起成立上海国际教育社。据陈鹤琴自己回忆,这一组织的成立是为了交流经验、相互观摩,邀集在上海的各国教育界人士,包括来自中、英、美、德、法五国大、中学校长,教务主任和懂英文的教师。首任会长由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担任,以后刘湛恩、韦悫分别担任过会长,陈鹤琴担任书记。每学期,该社都要组织两三次常会,邀请教育专家作报告或参观学校。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 中华儿童教育社(4)
这一年,正值中华儿童教育社成立三周年,应陈鹤琴之邀,陶行知亲笔书赠《手脑相长歌》,歌中唱道:人生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
用脑不用手,
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
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
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同年,陈鹤琴、陶行知、张宗麟合著的《幼稚教育论文集》和陈鹤琴编写的《幼稚园课本》(共16册)分别由儿童书局出版。
1933年1月,中国教育学会在上海举行成立大会,陈鹤琴为该会发起人之一,并被推选为该会理事,负责主持教育学会下设的幼稚教育研究委员会。
从1929年7月举行成立大会至1937年7月举行第七届年会,在8年中,中华儿童教育社先后举行了一次成立大会和七次年会,每次年会集中讨论一个论题,其中包括小学课程、儿童中心教育、儿童健康教育、小学公民训练、小学实际问题、中国教育改进问题、乡村教育及幼稚教育;发动全国儿童通信运动、良师兴国运动;举办过两次展览会——健康教育展览会、公民训练展览会;与江西省合办了暑期讲习会。与此同时,中华儿童教育社作为国内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幼稚教育学术团体,还参与了###编修小学课程、修订各种师范课程等工作。
1936年7月,中华儿童教育社第七次年会在江西庐山举行,在这次会议上,发起了“良师兴国运动”。
陈鹤琴等组织者作为该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运动的口号:(1)复兴国家,必先改进教育;(2)改进教育,必先多得良师;(3)作为良师,必先努力修养;(4)欲多良师,必先安定生活。
该运动的六大信条:(1)复兴民族,保卫国家;(2)敦品动手,转移风气;(3)爱护儿童,尽力教养;(4)注重实用,讲求效率;(5)急公好文,敬业乐群;(6)锻炼身体,研究学术。
当时,战争日益迫近,国难频生,社会凋敝,生活艰苦,一般青年多不愿投考师范学校当教师,在职教师也因生活不稳定,造成大量流失,直接影响到各种教育的开展,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乡镇。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对此感触甚多,他们向当局呼吁,希望政府能了解“培养良师的重要性”,特别是要保障小学教师生活。他们要求:(1)维持小学教师最低限度之生活待遇,保证按月发薪,不折不欠;(2)实行年功加俸及地区加俸制度;(3)保障小学教师子女有求学上进的机会;(4)保障小学教师疾病衰老时生活的安全及身后家庭生活的安全;(5)小学校应附设教师家庭住宅。
然而,教育家们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响应。在积贫积弱的中国,对于政府的此类期待无不将逐一落空。
1937年7月后,因抗战爆发,中华儿童教育社随政府机关西撤重庆,陈鹤琴在参加第七届年会之后,不再继续参加该社以后的工作。抗战胜利后,该社迁回南京。在1948年刊印的该社第十二届理监事名单中,陈鹤琴仍被推选为常务理事,理事中有俞子夷、张雪门、胡颜立等人,马客谈担任该社主席。1949年上半年,随着国内局势变化,该社总社的活动终止,其曾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产生过的广泛影响,也随着时间推移而慢慢地被人们淡忘。
三 欧洲之行(1)
1934年7月28日,陈鹤琴以私人休假名义,从上海登船前往英国,开始为时7个月的欧洲之行,与他同行的有马客谈和陈剑恒。欧洲是古代和近代哲学、经济、文化、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和工业的摇篮。欧洲是新教育的圣地,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和20世纪初的蒙台梭利所创造、传承的现代幼稚教育理念,对现代幼稚教育、家庭教育和幼稚园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是陈鹤琴第一次到访欧洲,他要亲身感受欧洲的社会环境,考察儿童教育,体验国际化的教育潮流与发展趋势。
陈鹤琴一行的首站是位于荷兰南部的蒂尔堡,这里地处欧洲中心,距巴黎400公里,距布鲁塞尔110公里,距伦敦350公里,是荷兰的第六大城市,也是欧洲工业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当地中国协会秘书长西尔科克先生上船迎接他们,并亲自陪同前往伦敦。陈鹤琴一行参观了伦敦的学校和教育机构,10天后转往利物浦继续参观,他们先后看了小学、幼儿园、男子中学、女子中学、职业学校、艺术学校等,造访了利物浦大学教育系,然后他们来到罗奇代尔市,参观了一所户外学校和幼儿园。当他们回到伦敦,又参观了玛丽?沃德幼儿园、玛丽?巴勒幼儿园等四所幼儿园和兰德尔路聋哑学校、比德尔斯学校、麦克米伦幼儿园、福禄培尔训练学院和伊顿公学。
在伦敦期间,陈鹤琴应邀向新教育学会会员作了题为“中国教育之发展”的报告。他还先后访问了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
在英国,陈鹤琴将考察重点放在教育制度上,包括视导制度、奖学金、学校的医疗服务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特殊学校和职业学校等方面。在英国,政府对教育的管理主要是制定教育法和具体规章条例,而将所有公立学校的管理权委托地方教育当局负责,经费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承担;对社会机构办的小学教育,由地方教育当局资助,并被纳入公共教育的体系。###通过其派出的督学以向学校当局下达通报的方式检查学校的工作,并且经常发行有关各种教育主题的小册子,如《公共小学教师参考手册》,对教育组织、某一课程的教学和教学经验进行指导。督学通常由某一方面的教育专家担任,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与校长合作,从各方面对学校事务和课程教学提供建议。这种视导制度保证了学校管理和教育的合理安排。
英国的初等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和中心学校。陈鹤琴注意到,在英国的学校里,课程设置并不由###统一规定,各小学所教课程中都注重知识性和实用性。在许多小学,既有英语、书写、算术、图画、自然、地理、历史、音乐、卫生、体育等课程,还设有手工类课程,男生学木工,女生学编织、洗衣等家务。在一些高小或中心学校,还设置偏重于商业和家政方面的课程。在陈鹤琴参观的大多数学校,都有良好的设备和图书馆、体育馆、艺术室、实验室等,工场分为男生用的木工房、金属加工场及女生用的厨房、洗衣房。给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他所参观的各学校,几乎都有足够的户外和室外活动场所,并有大片草坪用于学生的活动。学校操场、球场都很宽敞,设备齐全。在利物浦,全市有二十多个公共浴场(游泳池),11岁以上儿童每两星期都要在教师指导下去一次游泳池,常能看见成群的男女儿童到公共浴场(游泳池)或学校游泳池进行游泳训练。英国学校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体操教学并穿插体育比赛,以使教育进行得更有情趣并更见成效。中心学校是英国初等学校制度的一部分,区别于一般中学和技术学校,这种学校的教育通常有一定的侧重方面,有的偏重于手工方面的训练,有的偏重于工业技术人才培养,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其学生入学年龄要小一些,学术课程要少一些。
三 欧洲之行(2)
英国的中等学校,面向11岁至17岁的儿童提供全日制的一般教育,其目的是进行全面、充分的教育,促进智力和品格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不能单靠课堂教学,而是通过体育和运动比赛,密切师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来实现。在著名的比德尔斯学校,校长与教师、学生一同进餐,使得学生对他们的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该校校长甚至每天向学生公布自己的零花钱,他的理由是,这样做能使他自己与每个学生保持接触,至少每星期一次更好地了解他的学生。
在英国,中等学校分为:(1)公学,即寄宿制私立学校,主要招收富有阶级的孩子,收费极高;(2)文法中学,这类学校是具有地方特色并适应本地需要的日校;(3)市立中学,即由政府出资办的公共学校,收费较低。英国中学的课程有通用课程,如英语、圣经、一门外语、地理、历史、数学、科学、图画、音乐和体育等,也有专门的侧重课程。
英国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职业学校,包括综合技术学校和单一技术学校、技术和工艺学校、艺术学校、全日制继续教育学校和夜校。许多青年在这些多种多样的学校里学到一门或几门有用的技术,以实现就业。当时,英国有超过100万的青年人、成年人通过这种学习成为技术工人。
在英国,对身心残缺儿童,包括盲童、聋哑儿童、弱智儿童以及犯罪儿童设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学校,使这些儿童有充足的设备供应,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伦敦,所有学校的儿童每学期都由校医为他们进行体格检查,并有专科医生对各种疾病提供治疗,这使陈鹤琴羡慕不已——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更多儿童生活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即便在条件较好的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里,沿街流浪乞讨的儿童随处可见,不计其数。
陈鹤琴一行结束在英国的行程后,转往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继续考察,先后访问了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柏林、莫斯科、华沙、罗马、日内瓦。每到一个城市,他们一般都参观一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中学及一至两所特别感兴趣的其他学校。
在布鲁塞尔,陈鹤琴来到专门为特殊(弱智)儿童创办的学校——德可乐利学校参观。该校创办人德可乐利博士原本是一位医生,致力于研究###儿童心理,试用各种新教学法教育特殊(弱智)儿童。德可乐利博士主张,将儿童放在适当的环境里去发展他的生活,儿童必须从直接经验中去学习,求知识,求技能,学习做人,即所谓“从生活,为生活”;为此,儿童必须要有空气和日光,要有空地可以活动,要有充分的设备,可以自动。《陈鹤琴全集》,第四卷,第20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从中,可以感受到新教育的活力。在这个学校里,“并不需要用分数或奖品去奖励儿童,也不要用惩戒去束缚他们的自由”,而是依照儿童自己的兴趣,培养儿童的自治能力和互助精神。在德可乐利,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采取分组教学,四五个学生一组共同研究、共同工作,教师只在旁边指导,帮助找参考资料。在参观中,陈鹤琴看到,学生们正在研究蜜蜂,讨论如何分辨雌蜂与雄蜂。德克乐利博士的高尚人格和一生从事教育、为儿童造福的办学精神,使陈鹤琴由衷敬佩。陈鹤琴曾说过,他倡导“活教育”的四个学习步骤,即观察实验、参考阅读、发表创造、批评研讨,是借鉴了德可乐利的做法。 。 想看书来
三 欧洲之行(3)
在阿姆斯特丹,陈鹤琴一行参观了当地的圣母蒙台梭利学校。这所学校的教育原则是:注重学生自我教育,以期通过教育和心理的启发作为引导学生自发行为的钥匙;对儿童潜力的探索发掘是以活动为起点,使活动与思考相结合。在教学中,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做游戏,非常快活;在教室的布置上,为引导活动准备的植物和图书放在窗台上,橱柜里放置各种材料,儿童可以自由取用,他们随意、安静地进出教室,专心做自己感兴趣和喜爱的游戏或工作。教师对来访者介绍说:“我们应当向孩子们学习”,“只有当没有秩序时才加以干预”,“不是教师对儿童说话,而是儿童对教师讲话”,“没有讲义,没有惩罚,没有奖赏”……
在华沙,为在职教师提供实验场所或讲座的教育学院(教育博物馆)和教师协会给陈鹤琴留下了印象。教师协会的工作是:举办专门训练课程、通讯课程、写作课程;办16种教学刊物;建造教师宿舍,子女可来此寄宿,收费低廉。
在维也纳,动听的歌声和优美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建在山坡上的维也纳幼儿园,设计别致、美观、儿童化,走廊的墙壁和房顶上到处布满了儿童们表达对生活感受的画作。在一所音乐学校,有3位女孩在指挥全年级唱歌,孩子们充满感情的演唱十分动人。女孩们一半唱歌,另一半拍手跳起了民间舞蹈。她们唱的《蓝色多瑙河》旋律优美、余音缭绕,然而带领陈鹤琴参观的人却说:“这些能干的女孩,长大后很难找到工作,真可惜!”话语中透着几分惋惜与无奈。
在奥地利,有3位著名的儿童画家——西石克、西特和罗西,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对儿童有相当的了解,都尊重儿童的自由,爱护儿童的个性,注重儿童的创作。他们的不同之处是:西石克不主张干涉小孩子的自由,不主张校正小孩子的作品;西特则是先教小孩子观察对象的性质和环境,参考相关的名作,然后再由儿童自由发挥;而罗西却只要能激发儿童创造的想像,不顾艺术上的技能和知识的因素。在奥地利期间,陈鹤琴专程拜访了西石克。西石克有一个著名的口号:“揭开盖子。”他的画室布置得琳琅满目,布满了各种儿童画作,有整幅的儿童画,有立体的雕刻作品,有大幅的水彩画,每一幅都是儿童的创作,没有模仿的。西石克带陈鹤琴来到一幅4岁儿童的画作前,画面上只是简单线条勾勒出人的头、五官和四肢。西石克说:“陈先生!你倒想想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