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大传-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期待着方家的指教。
我们期待着读者的评判。
卧龙出世(1)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在鲁南阳都县(治今山东沂南南)一个家学传承的官宦之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了。
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卧龙的诸葛亮。
史书对诸葛亮降生的记载非常平淡。没有霭霭祥云,没有雷鸣电闪,没有紫气升腾,没有赤光照室,世上除了多一个生命之外,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
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只有真龙天子的降生才伴有一系列祥瑞之象。诸葛亮不是真龙天子,“卧龙”,不过是后来人们送他的一个雅号。
然而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诸葛亮的降生却是一件大事。
诸葛亮的父亲名叫诸葛珪,在泰山郡任郡丞。据说,他们的祖上原先并不住在阳都县,而是住在诸县(治今山东诸城西南)。他们的祖先是秦末农民起义首领陈胜手下的将领葛婴,后来被陈胜杀害。汉文帝时,为了追录葛婴反秦之功,便将他的孙子封为诸县侯。从此,葛婴的后代便世代居住于此,并把地名和姓氏合在一起,以诸葛为姓。
诸葛氏是齐鲁地区的显赫大族,在西汉时曾出过大名鼎鼎的司隶校尉诸葛丰。到东汉初期,这支诸葛家族才从诸县迁到阳都,到了诸葛珪这一辈,已经在阳都定居近一个世纪了。
诸葛珪所生活的年代,正是东汉政治日益腐败、黑暗的时期。他给大儿子取名诸葛瑾,希望他像美玉一样洁白,也希望朝廷政治能像玉一样洁净。如今,继一男二女之后,诸葛亮又来到这个世上。诸葛亮的名字也是诸葛珪起的,意在让这个孩子发扬家族光明正直的家风,也希望黑暗的朝政变得光明起来。诸葛亮大传第一章沂水龙吟
诸葛珪也知道,自己的希望一半可行,另一半却可能会落空。诸葛珪相信有自己严格的教育,有世代家风的熏陶,孩子们的成长不会使自己失望。但是,对于朝廷政治他就不敢说了,诸葛瑾的名字已经叫了七年了,朝政并没变得像玉一样洁净,现在,黑暗的朝政能变得清明吗?望着诸葛亮襁褓中那甜甜的笑脸,诸葛珪心中不禁感慨道:这个孩子生不逢时啊!
其实,岂止是诸葛亮生不逢时,诸葛珪也生活在东汉政治最糟糕的时期。从诸葛珪记事时起,他就常听大人讲宫中宦官和外戚轮流秉政的故事。
自从汉章帝刘炟(76—88年在位)以后,东汉朝中继位的皇帝都很幼小:和帝(89—105年在位)十岁继位,殇帝(106年在位)“诞育百余日”继位,安帝(107—125年在位)十三岁继位,顺帝(126—144年在位)十一岁继位,冲帝(145年在位)两岁继位,质帝(146年在位)8岁继位,桓帝(147—167年在位)十五岁继位。“襁褓皇帝”和“童年天子”虽然有最高首脑的名分和地位,但却不可能有成熟的政治统治经验,因而不可能真正独立行使最高首脑的权力。真正的权力由皇帝的母后及娘舅家族掌握。这就出现了外戚秉政的现象。
然而,当小皇帝一天天长大以后,他们就希望从外戚的控制下摆脱出来,于是他们就依靠宫中与外戚不同的另一群人:他们虽出身卑微,却有着长期生长在宫禁中的经历;他们虽没有声望,却有着皇帝贴身的“殊荣”;他们虽没有社会地位,却在宫中有着盘根错节的势力和难以计数的耳目;他们虽没有官位,却有专擅朝政的权力。这批人就是宦官,成长起来的皇帝就是靠着他们的力量把外戚扳倒。
诸葛珪所生活的时代,正赶上新一轮外戚反对宦官的斗争。这次斗争的一个新特点,就是有士大夫集团的参加。
早在桓帝时期,郭泰、贾彪便被太学中万余名学生推为领袖,他们和李膺、陈蕃、王畅等互相赞誉褒扬,以致太学中盛传:“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当时被这种方式赞誉的除了李膺、陈蕃、王畅外,还有范滂、岑晊等人。他们痛恨宦官专擅朝政,以诛除宦官澄清政治为己任,因此也遭到宦官的报复。宦官们找了个借口,把士大夫集团的领袖人物诬为“党人”,将他们罢官、逮捕、通缉,制造了第一次“党锢之祸”。
卧龙出世(2)
桓帝死后,灵帝继位。灵帝继位时只有十二岁,是由外戚窦武和他的女儿窦太后策立的。窦武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通过小皇帝控制朝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撤消了党锢禁令,联合党人,企图把宦官势力打下去。不料,宦官们却事先知道了消息,他们抢在党人前面,又一次制造了“党锢之祸”,这一次对党人的镇压更加严厉,领袖人物入狱身亡,其他人则在全国范围内遭到搜捕通缉。被捕的百余名党人全部死于狱中,再加上在此之前已故者、被逼逃亡者、被流徙者,总共约有六七百人被牵连进来。此外,朝廷还下了一条严厉的禁令:党人永远不许为官。这条禁令是灵帝建宁二年(169)发出的,到诸葛亮出生这年,党人仍在被禁锢之中。
诸葛珪虽不是党人,但他的政治立场却是站在党人一边的。他痛恨宦官专权、误国、殃民,他不愿意与朝中恶势力同流合污。诸葛家族累世家学,社会地位很高。诸葛家族与朝中累世公卿的袁氏关系密切,按照其社会地位、政治关系,诸葛珪可以在朝中为官。但他觉得,在宦官把持下的朝中做官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因此,他只在泰山郡任郡丞,是郡一级行政长官郡守的副手。
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更是洒脱,他干脆断绝仕宦的念头,什么官也不做,却仍和被朝廷通缉的党人领袖刘表等人秘密往来。
尽管诸葛珪认为孩子们生不逢时,政治前途渺茫,但作为家学的传承者,他并未放松对孩子们的教育。他教孩子们学习《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及《管子》、《商君书》、《六韬》等诸子学说,更以自己的正直品格影响着孩子们。
比起同时代人,诸葛亮是个不幸中的幸运儿。
诸葛亮出生在具有丰厚文化土壤的齐鲁大地。
这里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西周初期,太公及其后代便在齐地实施“仁政”,周公的后代在鲁地实施“礼教”,从而为完整的儒家理论体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儒学先圣孔子、孟子在这里产生并不是偶然的。
这里有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墨家、兵家、法家、名家、阴阳家、道家诸家学说曾在这里与儒家竞相争辉,产生过墨翟、孙武、慎到、田巴、邹衍、尹文等代表人物。
这里有推崇学术的优秀传统。许多大家族世代传承家学,累世通经、累世为官的不止一家。
这里有注重教育的优良风气。私学与官学并驾齐驱,孔子的私人办学和齐国的稷下之学是这两类教育形式的典型代表。
这里深厚的文化土壤为诸葛亮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诸葛亮日后对儒法思想的融汇贯通,对传统政治军事思想的发展创新,都与齐鲁文化的熏陶有关。
诸葛亮出生在一个具有优秀家风的家族。
这是一个嫉恶如仇、正气凛然的家族。诸葛亮的祖先诸葛丰,不畏强暴,惩治外戚许章的事迹被史家记入史册,诸葛亮每读《汉书》,都能从祖先那里感受到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骨气。诸葛亮的父亲、叔叔同情党人,不与宦官为伍的充满正气的行为,更是深深地影响了诸葛亮。叔叔诸葛玄,给他讲了许多党人的事迹。如党人领袖陈蕃,十五岁时曾独居一室。他父亲的朋友一次来到他家,见院内屋里脏乱不堪,便问:“你为什么不将屋子打扫干净来迎接客人呢?”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再比如,党人领袖李膺任司隶校尉时,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任野王(治今河南沁阳)县令。他在任贪残无道,甚至无故杀害孕妇。当他听说李膺准备惩治他时,便藏进张让家中。李膺知道后,便率领将吏将张朔从张让家中搜出,审讯后立即正法。这件事以后,“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又比如,党锢事件发生后,朝廷下令逮捕党人。党人领袖范滂听说县中正在为拘捕自己而为难时,便到县衙投案。县令郭揖表示宁可弃官不作,也要放范滂逃生。范滂却说:“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他从容地诀别家人,然后慷慨就死。党人这些忧国忧时、心怀济世、嫉恶如仇、不畏强暴、舍生殉道、敢做敢当的品质,深深地震撼着诸葛亮那幼小的心灵。他从叔叔那里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污蔑别人钩党不轨的人正是祸国殃民的国贼,而那些身背图谋大逆罪名的党人却是国家的忠良之臣。任何事情都不要听别人怎么说,而是要看他们怎么做。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卧龙出世(3)
这是一个看重知识学问、讲求博学广闻的家族。诸葛家族累世经学,从诸葛亮的父亲、叔叔与汉末名士刘表、朝中公卿袁氏的密切关系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名士之流。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自幼刻苦好学,年纪不大时便到京师游学,学习《诗经》、《尚书》、《左传》等儒家经典。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诸葛亮也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约在诸葛亮六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章氏因病去世了。章氏是个知书达理、聪明贤惠的母亲,她不但支持长子诸葛瑾到京师洛阳去游学深造,学习儒家经典,还教诸葛亮认字,对他进行启蒙教育。母亲的去世,使诸葛亮感到失去了一位世界上最亲爱最慈祥的启蒙老师。哥哥诸葛瑾也中断了游学生涯回乡为母亲守孝。失去母爱是不幸的,但诸葛亮感到比自己更不幸的是弟弟诸葛均。他那幼小的年纪,正是需要母亲爱抚的时候啊!诸葛亮顿时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他觉得应该以自己的兄长之爱,去减轻弟弟失去母爱的苦痛。不久以后,为了照顾家庭,抚育孤弱,诸葛珪又续弦娶妻,把孩子们的继母领进了家门。
新来的继母很爱孩子,诸葛亮兄弟们对继母也很尊敬。母亲的去世,虽使诸葛亮失去了启蒙老师,但诸葛瑾的还乡,又使诸葛亮有了可以请教学问的兄长。孝敬、友悌、切磋、求知,一个经过震荡的家庭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和谐。
然而,好景不长。
诸葛亮八岁那年,父亲诸葛珪又因病去世。清人张澍引《诸葛氏谱》说:“玄死时,瑾年十三,亮年八岁。”此说错误颇多,疑为“珪死时,瑾年十五,亮年八岁”。封建时代,父亲是一家之长,家中的顶梁柱。顶梁柱的崩折,给这个家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长子诸葛瑾已经十五岁,承担起奉养继母的义务,八岁的诸葛亮、年幼的弟弟诸葛均以及尚未出嫁的两个姐姐全部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家庭的变化是巨大的,而社会的变化更是惊人。
早在诸葛亮四岁的时候,全国就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黄巾军主力很快遭到镇压,但黄巾军余部坚持斗争二十余年,给东汉朝廷以沉重打击。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东汉朝廷解除了党锢。党锢的解除,给了士大夫集团在政治上发展的机会,他们关心政治、匡时济世、舍生殉道的精神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汉灵帝为了加强地方政权的力量,平定各地区的反抗,采纳了太常刘焉的建议,设立州一级的行政长官州牧,一改郡县两级的行政体制。出任州牧者,多为朝廷重臣,掌握州中财、政、军大权,“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东汉朝廷本想通过镇压黄巾起义,以加强中央的统治,但当黄巾起义的风暴过后,统治者惊奇地发现,欲恢复原来的秩序已根本不可能了。各地方豪强势力拥兵自重,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武装军阀集团。在中央朝廷,士大夫集团的势力不断壮大,成为地方豪强在中央的政治代表。中平六年(189)四月,汉灵帝死,少帝即位。在此期间,外戚何进企图在士大夫集团的支持下除掉宦官,结果反被宦官所杀。士大夫集团中的实力派袁绍又将宦官斩尽杀绝。随后地方军阀董卓进入京城,掌握朝政。关东的实力派又以###国贼董卓的名义扩展自己势力。至汉献帝(189—220年在位)初年,全国各地先后形成了几个大的武装割据集团:
公孙度占据了辽东(今辽宁西部)。
公孙瓒占据了幽州(今河北北部)。
袁绍占据了冀、青、并三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和山西)。
袁术占据了江淮地区。
曹操占据了兖州(今山东西南、河南中东部)。
刘表占据了荆州(今湖北、湖南)。
陶谦占据了徐州(今山东东南及江苏北部)。
孙策占据了江东地区(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
刘璋占据了益州(今四川及贵州、云南、甘肃部分地区)。
。 想看书来
卧龙出世(4)
张鲁占据了汉中(今陕西南部)。
马腾、韩遂占据了关陇地区(今陕西西部、甘肃、宁夏及青海北部)。
以上的格局表明,由中央朝廷统一号令全国的大一统局面已经不复存在。
这是一个中央集权土崩瓦解的时期,一个地方实力派争夺地盘的时期,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一个只能谋求局部统一,然后再进一步实现全国统一的时期。
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期,诸葛亮是不幸的。
但从另一角度看,诸葛亮又是幸运的。因为这又是一个政治舞台风云际会的时代,一个为实现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从而出现的龙争虎斗各显英雄本色的时代,一个呼唤英雄、需要英才的时代。
如果说,诸葛亮家乡丰厚的文化土壤是他成长的地利,家庭的良好教育和影响是人和,那么这个时代就是他成长的天时。
天时、地利、人和,终于使诸葛亮成为三国时期人才群星中最灿烂、最耀眼的一颗。
名相成长的摇篮(1)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诸葛亮兄弟姊妹一行从水路到达荆州的首府襄阳。
碧绿的汉水,在船舷边激起欢腾的浪花,笑迎着远道而来的一叶小舟。青青的岘岭,敞开他宽广的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