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的非常之路-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三篇(3)
叶剑英带领福建军区前线指挥所,一口气走了95华里的山路,转移到汀州至连城间的凤凰山顶,住在一个破庙里,指挥部队侦察连城一带敌军活动情况,监视和袭扰敌军。
当时,红军被敌人严密封锁,几乎天天都要打仗,生活非常艰苦,缺粮少盐。
粮食每人每天定量六两(十六两秤),用小草袋蒸饭,每人每餐分一小袋饭。
没有盐吃,就到山中老房子里去扫硝盐(白土),硝盐同普通盐味道不一样,苦得令人难以下咽。
没有医药,战士们害了痢疾,也只能每天喝一点稀饭,硬撑着。
叶剑英同大家同甘共苦,白天指挥打仗,夜里还要起来亲自查哨,照看伤病员。
有时他把自己分到的一小袋饭和白薯干留下来给伤病员吃。
警卫员胡绍明行军中了暑,病得很厉害,叶剑英好不容易才搞到一点土药给他吃,并把自己的马让给他骑。
胡绍明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感动地说:“叶司令待我们像亲兄弟一样,我有病照顾不了他,他反倒照顾我,那一次如果没有他细心照料,我恐怕早躺在凤凰山上了!”不久,叶剑英率福建军区主力部队红二十四师发起连城战斗。
战斗开始前,叶剑英和师长周建屏、政委黎林一起研究制订了战斗方案和兵力部署,但由于敌情发生变化,侦察不够周密,结果,部队在发起总攻后,遇到事先埋伏好的敌军猛烈阻击。
叶剑英正随队前进,一看情况不妙,立即下令部队撤出战斗。
对这次战斗失利,叶剑英战后主动承担责任并作了检讨。
但早就对叶剑英怀有成见的李德,借机把他从福建军区调回军委任四局局长。
叶剑英对于这次“降职”使用并不计较。
他任劳任怨,积极工作。
后来,毛泽东、周恩来夸奖他是能上能下的好干部。
二、甘冒风险,竭力保护被迫害的好同志
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在博古、李德等的错误指挥下遭致失败,1934年5月间,中共中央决定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
这时,叶剑英刚从福建前线调回总部,兼管军委直属队工作。
当时,不少同志因为抵制“左”倾错误,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在转移前,“左”倾错误领导者把这些同志看做是“包袱”、“累赘”,想甩掉一批,杀掉一批。
叶剑英感到事态严重,决定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抵制这种错误的做法。
他亲自调查,找一些同志谈话,分析研究,认为多数同志是对“左”倾错误领导不满,拥护毛泽东的好干部,少数人犯过错误,性质也不严重;有些人则是编余干部,根本没有“错误”。
他感到,这些革命同志是党的宝贵财富,决不能当成“包袱”,随意抛弃,更不能随意杀掉。
因此,他冒着自己再遭打击的危险,仗义执言,尽量设法让他们随军突围转移。
当国家保卫局长邓发,拿着一份要“处理”的干部名单给他看时,他便提出了不同看法。
那名单上有五六十名干部,分成A、B、C三类,一类是要杀的,一类是要留在苏区的,另一类是可以参加突围转移的。
叶剑英看后当即问他这是谁决定的?邓发回答,是中央讨论定下来的。
叶剑英说,人命关天,不论谁定的,也要有根有据,符合事实,不能无法无天。
他坚决反对杀人。
他对了解的干部,逐个谈了自己的意见,极力加以保护。
他看到名单上有边章伍的名字,被划入枪毙的一类,叶剑英激动地说,这个同志我非常熟悉,他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很有学问,军事理论和军事素质比较高,是军队的有用之才;况且他参加宁都起义有功,工作很有成绩,又是个好人,怎能把人家列为反革命呢?邓发被说服了,便把边章伍的名字勾掉。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三篇(4)
就这样他暗中保护了许多干部。
为了更好更多地保护蒙受冤屈的同志,在一次讨论如何组织军委纵队的会议上,他向朱德、周恩来等军委领导再次明确提出保护干部的意见和安排干部的方案:第一,是把红军大学和其他几所已被撤销学校中的一部分教员、学员,分配到各个军团中去补充干部缺额。
第二,组编成一个直属军委的干部团,调公略步兵学校校长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委,干部团仍属随营学校性质,以保留战斗骨干。
第三,将受“左”倾领导打击排斥的所谓“犯错误”的干部和编余干部,一部分安排在军委机关工作,另一部分编入干部团随军行动。
朱德、周恩来采纳他的建议,经过军委讨论批准,将党和红军的一批重要干部,其中包括萧劲光、郭化若等同志都被保护下来。
这些干部在遵义会议之后,都先后被恢复了名誉并分配了工作,他们不仅在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全国解放以后,大都成为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人。
尽管叶剑英等主持正义的领导者竭尽全力保护了一大批干部,但是,“左”倾错误领导者对于反对他们主张的干部继续采取能整就整、能甩就甩的办法,进行打击迫害。
叶剑英遭到李德歧视,身处逆境,自身难保,对一些被硬行留下的重要干部也爱莫能助,有的甚至是亲密战友,也无能为力。
他后来回忆说:“李德那个人可厉害,他讲不赢道理,就用组织手段整你。
长征时很多干部没带出来,像瞿秋白、古柏、毛泽覃、刘伯坚这些同志战死的战死,有的被杀掉。
这都是李德他们搞的。”
叶剑英与刘伯坚是十分熟悉的老战友。
刘伯坚于1926年同邓小平、刘志丹等先后被派到冯玉祥的部队做政治工作。
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部长,深得冯玉祥、于右任、邓宝珊、杨虎城、吉鸿昌等将领的信赖。
1931年在中央苏区参与策划组织宁都起义后,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功勋卓著。
长征突围前,“左”倾错误领导者翻他的老账,无非是因为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反对过王明宗派集团,因此,刘伯坚被留在苏区,担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可是他并没有因为受排斥而消沉,仍然忘我的工作。
为了护送主力红军渡过于都河,他亲临架桥工地,开展后勤支援工作,从早到晚,站立河畔桥头,为长征战友送行。
他见到叶剑英,特意把酒饯别,倾诉衷肠。
两位老战友恋恋不舍,心情十分沉痛。
刘伯坚望着滚滚东流水,对叶剑英说:“大队人马向西转移了,我留在赣南没有什么作用,你还是想法反映反映,让我跟着走吧!”其实叶剑英曾几次把刘伯坚的要求向军委作过汇报,提议让他随队长征,但“左”倾领导者却说刘伯坚“婆婆妈妈的”,没有什么用,就是不同意他参加长征。
叶剑英欲语还休,只好互道珍重,洒泪而别。
后来,刘伯坚在赣南的一次作战中负伤被俘,坚贞不屈,壮烈牺牲。
牺牲前,曾在狱中留下《带镣行》的著名诗篇。
解放后,叶剑英为怀念刘伯坚烈士,曾赋诗一首:“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
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诗中引用战国时期高渐离到易水河边为好友荆轲送行的历史典故,追记当年刘伯坚在于都河畔、黎板桥头,热情相送,依依惜别的情景,赞喻刘伯坚及其战友的高大形象,令人感叹不已。
这也是叶剑英对“左”倾错误领导者深恶痛绝的一首激愤诗篇。
三、长征突围负伤,在危急中救护中央领导和机关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担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的叶剑英在连续突围行军作战中,协助周恩来、朱德处理繁忙的军务,及时传达并贯彻执行军委的各种命令、指示,随时处理部队行军作战遇到的各种问题。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三篇(5)
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行进到湖南和广西交界的西延山区。
山势陡峭,道路崎岖。
下山后,涉过一条小河,好容易来到一片开阔地。
就在这时,敌机突然飞来。
叶剑英命令部队迅速散开,在路边隐蔽。
随着一颗炸弹“轰”地一声爆炸,叶剑英脚部受伤摔倒在地。
警卫员范希贤见状,马上奔上来扶他,叶剑英自己爬了起来,踉踉跄跄地继续往前走去,鲜血不断往下流。
总卫生部部长贺诚闻讯赶来,把叶剑英扶上担架,抬到总卫生部临时所在地时,伤口还不停地流血。
医生检查,发现一块弹片打进了右腿靠近臀部的地方,约有好几公分深。
但他仍然坚强忍住,说:“没关系,不要紧,医生检查,发现一块弹片打进了靠近臀部的地方,约有好几公分深。
由于环境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弹片无法取出,只好留在体内了。
医生对伤口作了简单的包扎,叶剑英便坐着担架,继续上路了。
警卫员范希贤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叶参谋长当时伤势很重,但他很坚强,不大在乎,后来,我发现他的棉大衣被炸了许多窟窿。
原来,炸弹爆炸时,首长正用右手拎着大衣。
如果不是这件棉大衣护着,说不定还会有生命危险呢!”若干年后,叶剑英每谈起这次负伤留在身上的弹片,就风趣地说:“留着它作纪念,可以使自己不忘过去。”
当时,叶剑英躺在担架上,仍然不忘总参谋部和军委纵队的工作,要参谋人员给他送文电看,进行批复处理。
伤势稍好一点,他就挣扎着下地行军,带伤工作。
因为劳累过度,又加上营养不良,身体消瘦,吐了几次血,但仍坚持行军,并把担架让出来给重病号用。
他关心别人胜过自己,经常把自己的乘马让给伤病员骑,特别照顾军委纵队和干部团的老同志和妇女同志。
这位被毛泽东、周恩来亲切称为“参座”的军事家,虽然时时遭到李德等排挤,但仍然尽自己最大努力,向军委和“三人团”提供作战情报和积极建议。
他心里时刻想着的一件大事就是尽快结束左倾错误领导,恢复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
会议改组了党的中央领导,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命的一次伟大历史转折。
当时中央纵队未单独设立司令部,由总司令部兼理。
叶剑英在总司令部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作战,日夜守候在作战值班室,处理紧急军务。
他拖着带伤的身体,不舍昼夜地工作,有时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
当他得知遵义会议的结果时,十分高兴。
他衷心拥护会议的正确决定,拥护毛泽东的领导,连夜向部队传达会议精神。
遵义会议后,党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在遵义附近,与敌人兜圈子。
一天,中央机关行军到一条山谷时,突然从北边半山坡上冲来一股敌军,向中央机关人员猛烈开火。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在敌射击圈内,情况非常危急。
中央机关人员只好躲进一条深水沟里。
过了一会儿,敌军吹起冲锋号,冲下山来,高喊:“活捉朱毛!”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叶剑英发现情况,当即下令:“通信排跟我来!”亲自带领一个排迅速冲上南面的高山,集中火力向北边压下来的敌人还击。
敌军遭到阻击,摸不清底细,不敢再往下冲,退去。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三篇(6)
中央机关转危为安。
事后大家说:“好险呀!要不是叶参谋长及时赶到,我们就要吃枪子了!”1935年2月28日,在第二次占领遵义的老城老鸦山战斗中,三军团参谋长邓萍不幸牺牲。
叶剑英在危难之际奉中央之命前往三军团任参谋长,协助彭德怀、###指挥三军团作战。
3月上旬,中革军委在打鼓新场附近召开重要军事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军委委员以及一、三军团负责人,纵队司令员、政委等。
三军团参谋长叶剑英和政治部主任刘少奇也出席了这次会议。
就在会议紧张进行时,敌机突然袭来。
出席会议人员没有做防空准备,一时忙乱起来。
叶剑英首先想到的是中央领导人,他眼急手快,拉着毛泽东的手,急忙跑出屋子,向山沟里奔去,看到山脚下有块密密的茅草地,两人便隐蔽起来,直到敌机飞走后,才回到原地继续开会。
叶剑英在长征中危急时刻两次救护中央领袖的故事传为佳话。
四、艰苦行军,爬过大雪山
遵义会议后,叶剑英在中央军事指挥三人小组和彭德怀、###的领导下,制定三军团的作战计划,指挥部队乘夜经潭厂、两路口攻占仁怀、大村等地,在二郎滩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直趋贵阳。
部队翻山越岭,来到金沙江畔,已是夜晚,准备宿营。
收报员突然送来先头部队的电报说,行军前方有一座桥被水冲断了,需要连夜架修。
这时大家经过一天的行军,人困马乏,已经很疲劳的叶剑英不顾自己带伤走路,周身酸痛,连夜召集李天佑、孙毅等司令部的几个科长碰头,商讨办法,并要亲自带工兵连去赶修。
几位科长看到他身体虚弱,坚决不让他去,经过研究,由孙毅带工兵连,走了几十里路,在河边奋战一夜,完成了架桥任务。
彭德怀、###和叶剑英率领三军团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后,乘胜继续北进。
经过人迹罕至、野兽成群的深山老林,指挥部队击溃四川军阀杨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