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边走边长大 >

第8部分

边走边长大-第8部分

小说: 边走边长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了呢!回头重新读《庄子》,才注意到了这个凄美的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心中不由大为感慨。尽管庄子并不认同尾生的做法,我倒是宁愿自己所期之人能“水至不去”。
  读书也要有方法
  然而,正是因为经典作品的艰涩、“难啃”,让许多年轻朋友望而却步,不敢亲近。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客观因素:
  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正因为如此,许多经典作品距离现实生活较远,读起来难免有隔膜。特别是一些外国作家的作品,不但纵向跨度大,横向跨度也大,其间经历了不同水平、层次的译者的转述,很难保留原著原汁原味的东西。
  其实,应对这个问题并不困难。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阅读经典也需要经过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记得最开始读《古文观止》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开头《左传》那几篇,把我读得头昏脑涨,痛不欲生,简直与另学一门语言无异。后来突发奇想,决定把《古文观止》倒着读,先读离自己近的、短小易读的,再读那些又长又遥远的。当时,我对诗词已经有点儿基础了,于是便有意识地挑那些自己熟知的作者写的文章先读,读完陶渊明、苏轼的选文,再去读那些不熟悉的作者的。这样,小学毕业时,一本《古文观止》已经读得差不多了。这会儿再翻回来去看前头那些不好读的,便觉得轻松了很多。
  读外国作家的作品也是一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共四本,我小学毕业那年买的。买后四年之内,从没翻开过第二本,第一本也只读到三分之一左右就读不下去了,而且读过的每一页都无比艰难,毫无乐趣可言:那些一嘟噜一嘟噜的人名、复杂的称谓和人物关系,还有冗长烦琐的注释,真让人受不了。后来,我先放下了《战争与和平》,去读了托翁的其他两部名著《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了解了他所处的时代,也了解了他本人的写作风格,之后再读《战争与和平》,就顺畅多了,一气呵成地读下来,心中也时不时地暗暗赞叹,不愧是名著啊!
  但是,尽管我们可以调整我们的阅读思路,却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问题:译者的水准。伍立杨先生曾写过一篇名为《哀中文之式微》的文章,列举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译文,有文句不通顺的,有曲解作者原意的,不一而足。因此我想,既然翻译的水准参差不齐,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还是应该跃过这道门槛儿,直接去阅读原著作品。别的语言不敢说,至少对英文作品而言,这样的方案还是可行的。我在准备出国以后,才开始有意识地阅读原版英文名著,与原来读过的全译本比较,感受还是不一样。有的时候,即使译者翻译得到位了,原著中有一些微妙、细腻的表达,依然无从在译文中体现。毕竟,隔岸观火不如身临其境啊。别说这样的要求太高了,卡尔。*五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俄语,不到半年他就可以自由阅读俄语报刊了。我们努力的空间还很大啊!
  让阅读成习惯,让习惯成自然
  我们这个时代,不缺敢写作的人,缺会阅读的人。现在,市场上的书越来越多,而值得读的却越来越少;我们可以登上月球,却愈发对自己的心灵一无所知。
  记得皇甫谧在《玄晏春秋》里曾说:“余读书或兼夜不寐,或临食忘餐,或不觉日夕,方之好色,号余曰书淫。”
  书淫,这真是个有趣的名号。可惜,能做到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想,对每一个写作的人而言,阅读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习惯。对那些想写作的人,我始终建议他们先阅读,别忙着动笔。余华曾经说过,他读过的书对他的影响,“就像阳光对树的影响一样”。阳光影响着树,但树会以自己作为一棵树的方式成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因而,那些说阅读得多会影响写作的创造性之类的言论是很值得怀疑的。别怕,放手读吧。
  现在,对我而言,读书成了一种自觉的规律性行为。每天放学到家,总要先抽几本书放在床头,以供睡前阅读。即使在高三最忙的时候,我也一直坚持每天阅读五万字左右。也许还没到“书淫”的境界,但至少也是个“书狂”了。
  我相信,每天阅读是一种习惯,就像每天刷牙一样自然。
  对于真正的优秀读者而言,每天阅读也是一种生理需要,就像每天上厕所一样迫切。
  我也相信,阅读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而我只不过刚刚起步。
  在这条路上,我正边走边长大。
   txt小说上传分享

阅读在课外——课外阅读经验分享(1)
陆游有句名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我要说,汝果愿读书,阅读在课外。换个很老气横秋的说法:我们的年轻人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课外阅读成为课余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近来,有很多中学生朋友问我:我也很想多读读书,但课业负担那么重,怎样才能多留一些时间给课外阅读呢?
  首先,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是不矛盾的。高中三年,不论大考小考,我的语文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充实的课外阅读。阅读,重在“融会贯通”四个字:今天你读了托马斯。曼的《魔山》,了解了战前的欧洲人们思想体系的混乱,明天在历史课上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始末经过,你的记忆才会更加深刻;反过来讲,你在政治课上了解了资本主义政党政治,再读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才更觉深刻。最功利地讲,多读两本书,多背两首诗,在考场上写作文的时候可借人之力,成己之事:写自信,你引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写爱国,你引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写淡定,你引孟浩然“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友情,你引司马迁“士为知己者死”……信手拈来一句半句,都比空口干说要强许多。
  其次,课外阅读的时间总会有的。之所以阅读得少,不是因为时间紧,而是自己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没有培养好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于这点,林语堂先生的论述最为精妙:“有人读书必装腔作势,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线太弱,这都是读书未入门路,未觉兴味所致。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间冷,恐蚊子多,怪稿纸发光,怪马路上电车声音太嘈杂,其实都是因为文思不来,写一句,停一句。一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知等待到来年。’其实读书是四季咸宜。读书要为书而读,不是为读而读。顾千里*读经,便是一例,即使暑气炎热,至非*不可,亦要读经。欧阳修在马上厕上皆可做文章,因为文思一来,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明窗净几才可做文章。一人要读书则澡堂、马路、洋车上、厕上、图书馆、理发室,皆可读。而且必办到洋车上、理发室都必读书,才可以读成书。”
  如果你读书入迷到林语堂先生所说的“澡堂、马路、洋车上、厕上、图书馆、理发室,皆可读”,还愁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么?
  从小学开始到现在,我一直坚持睡前阅读。这样的阅读不必拘泥读某一本书:品几页《绝妙好词笺》,看两个章节的小说,翻一翻杂志,再细读几篇文艺评论,看着曲本听一段昆曲……这些都可行。
  读书有两种类型,一种叫享受型阅读,一种叫学习型阅读,两者有时有重合之处。在我看来,健康的课外阅读应是两者兼备的,当然还是应该以后者为主。你可以喜欢《恶魔之吻》、《会有天使替我爱你》这类的轻松读物,但别忘了也要读一读《诗经》、《史记》,读一读唐诗宋词,读一读鲁迅杂文这样的经典作品。
  享受型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愉悦身心,放松心情。我家卫生间的洗衣机上放着各种娱乐小报、韩流小说,我如厕时常常以此打发时间。餐桌上有几本通俗文学杂志,本来是用来垫锅的(这样我饭后就可以不擦桌子了),也可以一边吃饭一边读几行。上网下载东西有时速度太慢,我也点点网络流行排行榜前几位的小说看一看。车站等车时,我有时也会去旁边的报亭买份小报看看明星绯闻,以解旅途之困乏。

阅读在课外——课外阅读经验分享(2)
学习型阅读的目的是充实头脑,丰富心灵。与享受型阅读不同,品读经典作品时须端正心态、严肃认真,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不懂装懂。事先需准备好纸笔字典,遇到精彩之处需要仔细誊写,有感想的时候需要及时记录,每读完一本好书还需要回忆着粗略列一列提纲,每隔一周要将原来的读书笔记翻回来整理整理、归纳归纳。这样,读完一本书才不算白读。记得当年我看《红楼梦》时,第一遍看情节,列故事提纲;第二遍看人物,画人物关系谱;第三遍看诗词,悉数抄录;第四遍看衣食住行,看楼台建筑,读食谱药单;第五遍照着脂砚斋批语读,读文外之意;第六遍读周汝昌先生编辑校订的《石头记会真》,借鉴各家之言。每读一遍,心中都有新感悟,新收获,方知好书“常读常新”这话不假,也愈发感到《红楼梦》的无限魅力。
  当然,如果能把享受型的阅读也变成一种学习,把学习型的阅读当成一种享受,那就是另外一重更高的读书境界了。
  刚才,我们主要讨论了学习型和享受型两种阅读的关系。下面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书才值得我们进行“学习型的阅读”呢?
  阅读是私人的事情,就好像你穿什么牌子的内衣一样,任何人都无权说三道四。选择怎样的书,最后还是要看自己的审美趣味。如若只是找来一份“权威”所开的书单,把所谓“一生中不可不读的一万六千本”书悉数读完,不但无异于学问,反而把生活中许多其他的趣味都挤榨干了。我见过的读书破万卷的人多了去了,大多都是两脚书橱,谈吐乏味,文笔枯涩,见识鄙陋,见了一面就没有再见第二面的欲望。对这样的人来说,读书多了倒不如不读。反而是那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值得我们效仿。
  对这个问题,林语堂先生也有类似的观点:“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文学上的爱人’,奇语,但极有道理。读书若无爱情,如强迫婚姻,终究无效。他自会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乐自为所吸,甚至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亦渐与相似,这样浸润其中,自然获益不少。将来年事渐长,厌此情人,再找别的情人。到了经过两三个情人,或是四五个情人,大概你自己也已受了熏陶不浅,思想已经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若找不到情人,东览西阅,所读的未必能沁入魂灵深处,便是逢场作戏。逢场作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知道情人滋味便知道苦学二字是骗人的话。苦学误人!警句。”
  我读书比上学的时间还长,虽学问不见得精进,但也的确遇到过几位“情人”,因此,我把曾给我深刻影响的几部书进行了归类整理,列在本文之后,附带简要说明,以供读者参考。注意,这是“影响我的21本书”,而不是什么“人生必读的21本书”。在这个不够自由的时代,阅读是为数不多的、我们能自主决定的心灵选择,我可没有那个野心去侵吞别人的自由领地。
  阅读是个大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在阅读中探索。
  愿每个人都早日成为会阅读的人。
  

附:影响我的21本书(1)
第一辑。三本让我以别样眼光审视中国文化的书
  1.李泽厚《美的历程》— 一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
  解读中国,可以从很多角度入手。他选择了“美”这个小切口,对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千年历史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细细纺织。似浅实深、虽淡犹浓的叙述节奏把这样一个弘大深奥的命题表述得清晰晓畅。总之,这是一本让我真正爱上中国的书,划定了我感知中国文化的路线图。
  2.金庸《笑傲江湖》— 武侠小说中的深刻哲学命题
  我很难在这么小的篇幅内清晰地表述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对我少年时代的深刻影响。在他的十五部武侠巨作中,我最推崇的是《笑傲江湖》。金庸小说的整体哲学趋向是为国为民的儒家风尚,唯有这一本《笑傲江湖》,以明月幽谷中一曲荡气回肠的琴箫合奏曲谱写开去,超凡脱俗,具有浓厚的出世色彩。主人公令狐冲经历了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终于在这一切之上发现了生存的另一重深意。饱尝人生况味的他,终于领悟到:只有无欲无求,才能真正笑傲江湖。
  3.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中西文化的对峙
  作者刘小枫是现代中国我最欣赏的文艺理论家之一。他以平和的姿态拥抱十字架,对接中西文化的熔点。他以平和的心态抚摸中国,审视古老文化的顽症。这是一本让我反思中国文化,放弃膜拜、走向理性的文化读本。
  第二辑。三股色彩迥异的文字洪流
  4.莫言《檀香刑》— 当魔幻遇上现实主义
  这是怎样的一种奢华:他以绚烂绮丽的笔墨,不厌其烦地刻画着女人的小脚、发髻和乳房,男人的辫子、胡须和肉冻子,让你毛骨悚然,让你心中惴惴。那样丰满多汁而又沙哑的语言,好像沙瓤的高密乡的西瓜,粗糙而甘甜,*着你的味蕾,让你忍不住高声朗读。
  莫言的创作,仿佛逆着柳枝儿由下往上捋叶子,一捋一大把,直到满手都是碧绿的树的血液,空气里弥散着浓郁而苦涩的芬芳,虽然也自觉残忍、痛苦、折磨,但心中总有一种隐秘的、不可名状的*。
  5.周国平《人与永恒》— 生命如碧树,思想似繁花
  周国平对我的影响之巨大,怎么讲都不过分。他的阅读,曾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我的阅读视线。他研究尼采,我便去读尼采;他提到中国古典戏剧,我便去找临川四梦来读了个遍。他的书总是很薄,因而我从来不敢读得太快,生怕今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