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说慈禧 >

第2部分

说慈禧-第2部分

小说: 说慈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打折扣。
  (3)1958年西坡村平了许多坟,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该村和全国一样,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也曾到处平坟造地,据“长治说”的说法,“因该墓系慈禧太后生母之墓,得以保存至今”。这就令人十分疑惑,因为自清末以来,慈禧的名声极差,仅仅是因为慈禧这一名号,文革时期她母亲的坟就应属“封资修”一类,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许多历史名人的墓被毁被平,怎么会在西坡村独留下慈禧生母的坟?
  (4)上秦村宋家的土炕里,藏有慈禧给宋家的书信残片,据说是慈禧娘家后裔宋六则从当年慈禧所住房屋东面的土炕里刨出的,这是支持这种说法的一个关键证据。可残片仅有四十五个字,不仅支离破碎,而且关键部分的一百余字是后补上去的。与保留在中国第一档案馆中的慈禧亲笔书写的便条比照,可以确认残信不是慈禧手书。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讲 选秀入宫(3)
显然,在这些疑点弄清之前,“山西长治说”很难成立。
  其三,正史版。
  主要见于清史专著中。虽然具体表述不同,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把握她身世的脉络。
  慈禧,那拉氏,祖居叶赫(今四平附近),故称叶赫那拉氏。原名不详,正史中没有记载。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
  第一,与中国封建社会女人的社会地位有关。在中国封建社会,除了一些特殊的历史阶段女人拥有比较高的地位外,如唐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女性深受社会的歧视和压迫,在男人独断乾坤的世界里,女人永远是男人的附属,“夫为妻纲”。所以出嫁以后的女人的名字没有任何意义,丈夫的姓氏加上自己的姓氏就成为公认的称谓,如“钱王氏”,“邓刘氏”等,闺中小名常被隐去。
  第二,为了避讳。历史上与君主或尊者的名字音同、音近的字都要避讳,更不能直呼其名。所以,正史中只有她的尊号,如懿嫔、懿妃、慈禧太后等称谓,而没有名字的记载。
  可是,我们却在清末的多种小说笔记中发现,入宫前的慈禧常常被称为“兰”、“兰儿”或“玉兰”,认为这是她的闺中小字,直到今天依然在文学作品中,甚至相关历史传记中被普遍采用。之所以众口一词,大概源于她被选秀入宫,初封兰贵人。“兰”字十分女性化,自古至今多被采用为女孩儿的名或小字,于是“兰”就从官式名号,变为她的名字。
  慈禧属于满洲镶蓝旗,属于八旗中的下五旗。八旗分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是正黄、镶黄、正蓝(多尔衮时改为正白),归皇帝统领,待遇高,属于王牌军;其余为下五旗,待遇低,属于杂牌军。镶蓝旗即属于下五旗。慈禧出生时他的父亲正在京城的吏部做一个只有八品大小的官——笔帖式,一个文职小官,直到咸丰二年才升为四品的道员。她的家庭出身充其量是一个一般旗籍官员的家庭。
  从惠徵做官的履历中我们知道他曾在北京、山西、安徽为官,那慈禧出生在哪里?道光十五年(1835)慈禧出生,依据档案推断,他的父亲惠徵应在京城做笔帖式,如此说来,慈禧应该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近一时期,一些学者在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宫中杂件》第一二四七包中,发现了一份用大红纸写成的“排单”,即清朝皇帝选秀女的名单。其中有咸丰五年(1855)慈禧的妹妹被选为秀女的记录(慈禧的这位妹妹后来成为醇亲王奕的福晋,光绪帝的生母),也进一步证实了她是北京人。相关内容如下:
  镶蓝旗满洲,恩祥佐领下,原任道员惠徵之女,年十五岁。
  辛丑七月二十八日戌时生。
  纳(那)拉氏
  原任员外郎吉郎阿之曾孙女
  闲散景瑞之孙女
  原任副都统惠显之外孙女
  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档案材料末尾“西四牌楼劈柴胡同”的地址,应是慈禧一家自曾祖父以来的老宅,即慈禧的出生地。按照京师八旗分城居住的规定,乾隆三十五年(1770),镶蓝旗满洲都统衙门在阜城门内嘉寺胡同。劈柴胡同距内嘉寺胡同很近,属于镶蓝旗的慈禧家人理应住在这一带。
  关于慈禧身世的种种说法,乍听起来真让人无所适从,我个人认为,还是“北京说”的论据更加充分和可信。因为名人笔记或口碑传说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认定历史史实,档案更具权威性,更有历史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就可以为慈禧填写一张现代意义的履历表。姓那拉氏性别女民族满出生
  年月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11月29日)籍贯满洲叶赫(今吉林四平)家庭出身普通旗籍官员家庭住址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为什么在慈禧的身世问题上会出现如此的分歧?
  第一,是名人效应。慈禧的一生与晚清的历史相始终,人们都试图从这位赫赫有名的圣母皇太后降临人间的第一个驿站起,追根溯源,探录她的思想、性格形成的脉络和源泉,探录她成长过程中的偶然和必然,以解开发生在她身上那些给一个民族带来过深刻影响的许多历史之谜。
  

第一讲 选秀入宫(4)
第二,关于慈禧出生地等问题确实缺少直接的文献记载,即使学者发现了她妹妹的选秀排单,也只能作为辅证,因为没有发现能够揭开这些谜团的确证,为各种各样扑朔迷离说法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怎么就入了后宫成了咸丰帝众多后妃中的一个?皇帝选择后妃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是门第。怎么也应该是王公大臣的千金,这才门当户对。就像皇太极娶了科尔沁亲王貌美如仙的女儿为贵妃,也就是清初的孝庄太皇太后,这才门第相当,而不是王子娶灰姑娘。
  其次,是美貌。似乎只有倾城之美,才堪与皇帝相匹配。虽然,历代君主都回避美貌,人们也常常把亡国的罪责推到女人的身上,“红颜祸国”。但不容否认的是,君主们依然将美色作为他们毕生的追求,通常美貌是女人走进男人世界的第一通行证。
  慈禧没有高贵的血统,没有显赫的门第,但她有美色。她是凭借着在一场名为“选秀”的选美“大赛”胜出后,被选入宫的。清朝名为“选秀”的选美是为皇帝、皇子、皇孙、亲王和郡王物色婚姻的对象。它开始于顺治朝,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为了保证满洲贵族血统的纯正与高贵,首先必须资格审查,只有八旗官员家中十三岁至十七岁的少女才能成为入选对象。审查合格,才目视选拔。应选之日,秀女们由神武门鱼贯而入,至顺贞门前“候台”。太监按名册顺序引入,由皇太后、皇帝评选。通常是五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再定期复选,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优秀的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其余的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咸丰二年恰逢选秀年,十七岁的慈禧,以满籍道员之女,参加了选秀,结果被选中,封为“兰贵人”。根据清朝的后妃制度,后宫的位号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八个等级,贵人只位于第六等。这就意味着进宫后的慈禧必须身处下层,去应对、去挣扎。
  

第二讲 荣为贵妃(1)
咸丰年间修纂的《玉牒》中载:“兰贵人那拉氏,道员惠徵之女,咸丰四年甲寅二月封懿嫔。六年丙辰三月,封懿妃。七年丁巳正月封懿贵妃。”
  慈禧即将跨进的后宫意味着什么?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君主来说,他的后宫意味着六宫粉黛、三千佳丽、钟鼎玉食。入则黄罗伞盖,出则宝马香车、仆从如云。要不怎么历史上无数的人,宁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如项羽一样喊出:“彼可取而代之!”
  对于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来说,在前殿是君王,在后宫是主宰。后宫是他率性而为的乐园。而对于后宫的佳丽来说,这里却并非乐土。因为在这个超级大家庭里,真正的男人只有一个,皇帝的雨露有限,不能遍施,而可以承露的女人又无所不在,于是人们为了争夺皇帝的性爱而拼杀,拥有了皇帝的性爱就增大了生育皇子的机会,一旦皇子继承了皇位,即可“母以子贵”。为了获得和巩固皇帝的宠爱,后宫不断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悲剧。南宋光宗宠爱皇后李凤娘,可有一次回到宫里后,无意间盛赞某宫女之手粉白异常。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第二天,光宗居然收到一个盛着这双小手的食篮。失败者或惨死,或深居冷宫,用孤独埋葬红颜,无声无息中,与草木同腐。顺治帝在十三岁时,在母亲与摄政王多尔衮的决定下,迎取了庄妃侄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由于顺治帝不喜欢这桩父母“包办”的婚姻,在顺治十年废掉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将她移出中宫,降为静妃,从一而终的社会准则,不允许她另择他爱,可怜的博尔济吉特氏,只能在冷宫里艰难度日。还不到二十岁的她,生活已无幸福可言,她的生活状况只能称之为活着,不能用“生活”或“幸福而快乐的生活”来形容。
  对于即将进宫的慈禧来说,后宫处处弥漫着浓浓的血腥之气,这一点她不可能毫无所知。慈禧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了:在未来的日子里,摆在她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竭尽其所能,获得皇帝的宠爱,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二是听任命运的摆布,很有可能成为后宫倾轧的牺牲品。
  刚刚入宫的慈禧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与她先后入宫者共计四人:贞嫔、云嫔、兰贵人(慈禧)、丽贵人。
  贞嫔,钮祜禄氏,咸丰帝即位之前就已入藩邸,登基后立刻由贞嫔晋封为贞贵妃,一个月后被立为皇后,是什么原因使她入宫后就获得如此的厚爱,历史缺乏记载,但由偏爱转而颇受重视是顺理成章的判断。云嫔是咸丰帝在藩时的侍妾,她比较了解咸丰帝的习性。丽贵人,容貌和体态都是佳中更优者。除此而外,民间传说圆明园里还藏有美女,名为“四春”。我们不知道慈禧宫中生活的细节,但在咸丰四年,也就是她入宫两年,慈禧获得了咸丰帝赏识,由兰贵人晋升为懿嫔,这一转变让我们相信:慈禧赢得了皇帝的欢心;从慈禧后来对身边人的回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她为赢得皇帝欢心所做的努力以及由此而招来的“同行”的嫉妒。她曾对身边人自豪地说过:
  咸丰的第一位皇后——孝德显皇后“入宫后,宫人以我为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
  从她颇为得意的表白中,我们不难看出她成功的秘诀:
  第一,慈禧以美色成功地赢得了咸丰帝的心。
  美国画家卡尔女士绘慈禧像
  慈禧究竟美到什么程度?用她自己沾沾自喜的形容是“宫人以我为美,咸妒我”,容貌美到遭人嫉妒的程度。我们现在可以零星见到一些慈禧晚年的画像,即使从今天的审美角度来看,慈禧依然可以称之为端庄。有两个女人曾经在慈禧晚年与她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一位是德龄(1886—1944),满族人。其父裕庚是清朝外交使臣。德龄等家人随父在日本住了四年,又在法国住了四年。1903年归国后,慈禧得知德龄姐妹通晓外文,便召她们入宫,成为太后的第一女侍客,深得慈禧的宠爱和信任。她对慈禧的容貌评价道:“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之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分动人的姿色咧!”另一位是美国女画家卡尔,1904年8月进入清朝宫廷为慈禧太后画像,与慈禧朝夕相处九个月之久,将自己的亲见亲历,记录于《慈禧写照记》中。在书中她写道:“我看眼前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极美丽极和善的妇人,猜度其年龄,至多不过四十岁(其实慈禧已年近七旬),而且其性情佳丽娇好,使人一见便生喜悦之情。”“慈禧太后身体各部分极为相称,美丽的面容,与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条的身材和乌黑光亮的头发,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太后广额丰颐,明眸隆准,眉目如画,口唇宽度恰与鼻宽相称。虽然其下颔极为广阔,但丝毫不现顽强的态势。耳轮平整,牙齿洁白得如同编贝。嫣然一笑,姿态横生,令人自然欣悦。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她已享六十九岁的大寿,平心揣测,当为一位四十岁的美丽中年妇女而已。”
   。 想看书来

第二讲 荣为贵妃(2)
然而后宫佳丽,个个优秀,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美女,皇帝身处其中,移情别恋、见异思迁是常有的事。对于慈禧来说,维护与巩固皇帝的专宠,还需要具备别人无法替代的潜质。
  第二,后宫“皆为我所制”。
  也就是慈禧用一步步的精心设计,制服他人,赢得皇帝的爱心。这才是她走向成功的要素。
  以后的历史发展显示了她在后宫的设计。
  首先,努力接近皇帝,赢得他的喜欢。这是后宫中所有的嫔妃都想做到的,但又不一定做得好。我们不知道慈禧究竟用了怎样的行为使皇帝喜欢她,但慈禧一向机敏开朗、洞悉人性、善体人意,也许是这些留住了皇帝的心。而玟贵人,徐佳氏,却出现了闪失。玟贵人入宫后初封为常在。因为她颇有姿色,所以不久就晋升为玟贵人。咸丰五年,不知玟贵人做错了什么事,咸丰帝极为恼怒,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把她降为常在。二十多天过去后,皇帝仍怒气未消,余恨难解,再次下令把玟常在降为官女子,一下子又降了两级。官女子实际上就是可以陪皇帝睡觉的宫女,地位极为低下。徐佳氏在一个月内由主子一直降为奴婢,连降三级,但表面上又不敢表现出怨恨和悲伤,只能在夜间以泪洗面,似乎咸丰帝也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些过分,所以在八天以后,又恢复了她的常在地位,日子不长又晋升为贵人。
  玟贵妃、春贵人行乐图
  慈禧,凭借她的特质,常蒙皇帝恩幸,成功地躲过了这样无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