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锐敏的政治嗅觉觉察到安禄山有造反的企图。因此,他积极布防,努力加固城池。“安史之乱”爆发后,在河北诸郡纷纷陷落的情况下,颜真卿却率领军队取得“安史之乱”以来唐军的第一个胜利,同时牵制了叛军西进的速度。但是,由于朝廷过于*,统治者内部发生矛盾,唐军错失反攻的战机。当唐玄宗出逃成都时,只剩下颜真卿孤守平原。经过长时间的坚守城池,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颜真卿被迫弃城。公元757年,颜真卿依靠在平原的忠贞表现,被肃宗李亨封为宪部尚书。
颜真卿在为官期间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不畏权臣,成为奸佞之辈的打击对象,并多次被贬。公元766年,颜真卿由刑部尚书被贬为吉州别驾,自正三品降到从五品。虽屡屡如此,颜真卿依然忠君爱民,无论身处何地,均不忘为君守政、为民解忧,所到之处政绩斐然。
晚年的颜真卿曾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进行过激烈斗争。公元783年,早有谋反之意的李希烈率兵攻占汝州(今河南临汝)。朝廷打算派兵围剿,欲报私怨的卢杞(字子良,今河南滑县人)趁机建议德宗派遣74岁的四朝*颜真卿前往宣谕劝说,因为颜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颜真卿虽然深知此行凶多吉少,却仍然听“君命”,携带侄子和几名家僮前往许州(今河南许昌)。来到许州见到李希烈后,还没等宣读完诏旨,李希烈等人就谩骂他,并令亲兵拔刃逼胁,但颜真卿面不改色。李希烈见状将他扣作人质,使用各种手段威胁利诱,甚至以将其活埋为名,迫使颜真卿就范。
对此,颜真卿毫不所动,并严加斥责:“何必费那么多麻烦,只要借给我一剑,你必睹快事!”无奈之下,李希烈说:“不能屈节,当焚死!”颜真卿依然毫不畏惧,径自往火中走去,幸亏李希烈的手下拉住了他,否则真的被焚。公元785年8月,李希烈无奈之下命人在蔡州(今河南汝南)的龙兴寺缢杀了颜真卿。临死前,颜真卿给朝廷写了遗表,还给自己写了墓志铭和祭文。祭文中写道:“天之昭明,岂可诬乎!有唐之德,则不朽耳!”得到颜真卿遇害的消息,唐王朝为之震惊,三军将士纷纷痛哭。
半年后,李希烈被杀,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被护送回京,厚葬于颜氏祖茔。德宗皇帝废朝五日,举国悼念,并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世人将其尊称为“颜鲁公”。《新唐书·颜真卿传》写道:“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颜真卿一生好学,尤其擅长书法,他的书法不但受到家庭的影响,还得到了吴郡张旭的指导。此外,他还广泛学习了历代书法名家,如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的书法特长,并经过融合贯通创造出出类拔萃、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字体风格,后人称之为颜体。史学家范文澜认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事实上,颜真卿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世书法影响非常大。他的作品《争坐位贴》、《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祭侄季明文稿》等都是后人临摹的对象。。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六章 齐鲁英杰(27)
第七节宋朝时期
齐鲁之地历来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大邦,两宋是“曲子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齐鲁词坛不仅升起了李清照、辛弃疾这样光芒四射的巨星,还点缀着其他光耀不等的群星,使其总体景观璀璨斑斓。
一、《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
张择端(生卒年不祥),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人,北宋末年画家,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据说:张择端自幼好学,两岁就开始东涂西抹。有一次,父亲写了一夜的奏章被三岁的张择端画得一塌糊涂,非常生气,转念又想儿子爱画画是件难能可贵的事,就没有打骂他,还给他准备了纸张,让其在纸张上作画。节日时,全家到郊外游玩,张择端就认真观察过路的轿夫、毛驴、担挑拉车者,回家后便在纸上画出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人物、河流、房舍等,家人和客人看后皆不住称赞。
清明上河图(局部)
18岁那年,宫里招考画画的官,张择端画了一幅反映汴京节日的作品去应考。主考人是宋代画家——当时的宋徽宗赵佶,但他爱好绘画花鸟,不喜欢张择端的作品,张应试失败。金人攻陷汴京后,张择端逃离汴京,来到南宋京城临安,以卖画度日。随着名气的远传,张择端被朝廷招到翰林图画院供职,专门从事绘画。后来,他画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宋高宗赵构看后大喜,群官纷纷赞扬。
《清明上河图》全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是一幅写实生动的长卷风俗画。描写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从郊野到城内街市(虹桥一带)的繁华景象,画面选用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的全景式构图,广阔而详尽地展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包括经济状况、城乡关系和民情风俗等,堪称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最突出的代表作品。
《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结构大体可分为三段:
首段是郊野的农村风光,描绘的是田野、村落,赶集的乡下人和驮运货物的骡马沿田间小路向城里行进;而达官显贵则在家丁的簇拥下前往郊外游玩,轿子上的野花和沿路萌芽的杨柳树表明此时正是清明时节。
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车船运输、交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场面。画面自右而左,即向市区伸展,原野逐渐被房屋店铺所取代,河流折转进入画面,成为画中的主体。河边的船只忙着装卸货物、上下旅客,岸上的饭店客栈一派繁忙景象。虹桥下一只大船正欲穿过桥洞,由于桅杆太重还未完全放平,船夫们非常紧张,有的使劲撑篙,有的用竿抵住桥洞,以防桅杆撞到石桥。同时还有人从桥上抛下绳索,以便揽住船身。邻舟与桥上的人也指指点点出主意,隐约显现出喧闹的气氛。
随着河流画面折向商业区,一座坚实高大、气势雄伟的城门出现在中间,这就是整幅画作的后段。城门附近店家密集、街道纵横,车马行人都在匆匆赶路;护城河的宽大桥面上有许多人在凭栏观景;一队驮着货物的骆驼向城外出发。城内十字路口的商店门面非常宽大,建筑也极为考究,一些高宅深院还写着“王员外家”、“赵太丞家”等大字门牌。在街角处是说书或卖货的摊点,许多行人正在驻足观望。十字街的正面有两辆马车疾驰而来,一些牛车、手拉车、手推车、马骡、轿子等交通工具也在向各个方向行驶。
第六章 齐鲁英杰(28)
整幅画共画有农、商、士、医、卜、道、僧、妇女、胥吏、篙师、缆夫等500多人;马、牛、驴、骡、骆驼等各类牲畜50多匹;不同类型的车轿20余辆;大小船只20余艘;房屋农舍30余幢。有赶集的、买卖的、闲逛的、饮酒的、聚谈的、推舟的、拉车的、乘轿的、骑马的;大街小巷,百肆杂陈;河港池沼,船只来往;官府第宅,茅蓬村舍……整幅画面给观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清明上河图》并无作者的款印,之所以将其认作是张择端的作品,其根据是卷后金大定丙午年(1186年)张著的跋语。此外,卷后还有金代张公药、张世积;元代杨准;明代李贤、吴宽、陆完、李东阳、冯保等人的题跋诗文。这也说明此画曾被北宋、金、元、明、清代内府和许多私人收藏过,是一幅流传有序的名迹。
二、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明水(今山东济南)人,生于官宦人家,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女词人,传世作品有《李易安集》、《漱玉词》等。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精通经史、擅长散文,母亲王氏也是李清照画像
知书能文之人。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从小就有很好的文采。17岁时,她写下咏史诗《语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韵二首》,其中一首写道:“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记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这两首诗均借古讽今、切中时弊,在文人堆里引起一阵躁动,受到前辈诗人的称赞。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四川省遂宁人。宋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在《碧鸡漫志》中评道:“易安居士,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
18岁时,李清照在汴京与丞相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两人感情笃深,常常吟诗诵词。李清照通过《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表达婚后的甜蜜,对丈夫的撒娇以及对自己美丽的自信。当丈夫到外地为官时,李清照又创作了《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讲述离愁别绪、难舍难分,其中自有另一种甜蜜。
有一年重阳节,李清照将自己所做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为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销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据元代伊世珍的《嫏环记》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同时又不甘下风,于是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昼夜,写出了五十阙词,李清照的这首词也被他纳入其间。随后赵明诚请好友陆德夫给予品评,陆德夫细细品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莫道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几句。 。。
第六章 齐鲁英杰(29)
公元1127年,宋朝汴京被金兵攻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双双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先后渡江南去,没想到赵明诚于第二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市),年仅49岁。李清照悲痛无比,在丈夫的祭文中写道:“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丈夫的去世使李清照大病一场,在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此时金兵正在向南侵入,皇室混乱,李清照与逃难人一起开始了避难生涯。在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之时,嫁给了名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的改嫁,史书说法不一,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活艰辛。结婚之初,张汝舟对李清照照顾得很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张汝舟想占有李清照尚存的文物,而这些文物被李清照视之如命,因她与前夫赵明诚共同创作的《金石录》还没有整理成书。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此后李清照渐渐发现彼此的志向情趣大异。张汝舟见自己不能俘获李清照的心,也不能支配她的行为,便恼羞成怒、拳脚相加。李清照将人格看得比生命更珍贵,在此情况下决定与其分手。但封建社会里的女人无法离婚,无奈下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曾向李清照讲述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情,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但依照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必须坐两年牢。李清照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上的奴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表明自己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虽然李清照只坐了9天牢便被释放,但在心灵深处却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过多的打击使李清照心力交瘁,但她依然在与命运的抗争中顽强地活着。南渡后的诗文、词章、内容风格为之一变,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比如确立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掺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表现的多是闺情,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与别离相思的痛苦。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显现出她的爱国思想。
李清照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词的平仄、声韵、音律等文体性特征,得出诗词“别是一家”的结论,为诗和词划清了界限,使她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外,李清照还将词人分为两派:以晏殊、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为代表的“不知”者;以晏几道、黄庭坚等为代表的“能知之”者。这种划分基本与后人所称的“婉约派”和“豪放派”相对应。李清照也被后人称作婉约派之首,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
三、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
辛弃疾出生于济南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在他出生前的13年,中原已沦为金人的国土,辛弃疾的家乡也被占领。金人的残暴统治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南宋朝廷在求和派的控制下,不但放弃收复河山的大计,还采取丧尽民族气节的投降政策。辛弃疾处于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自幼目睹生灵涂炭的惨状,又经祖父辛赞的教导,年纪轻轻就心怀复国大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 齐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