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鉴真东渡 >

第3部分

鉴真东渡-第3部分

小说: 鉴真东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知秋一拧脖子,掷地有声地说:“外甥虽然不才,但我相信只要发菩提心,立大誓愿,也能像大和尚一样成为一个对众生有用的人。” 
  “你是我姐姐和姐夫留在世上唯一的儿子,孔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想一想后果吧。”周士杰不想再听他磨牙了,起身要离去,临出门时扔下一句:“你琼花妹妹如果知道你要出家,会做何感想?” 
  “琼花?”表妹甜美的面容在叶知秋的眼前显现。他闭了下眼睛,不,任何人都不能挡住我要追寻的人生。 
  鉴真一行离开徐州时,却不见了叶知秋,实际上他早就收拾了行装,骑马先走了。等鉴真出了徐州城约几十里地,叶知秋立在一个山坡上远远看着,见道航在一个岔路口下马向师父辞行,知道他是要从另一条路上长安游学去了。等师徒各自上马踏上归途后,叶知秋才催马跑下山坡追赶而去。 
  听到身后马蹄得得,周士杰回头看,惊得瞪大了双眼。 
  “知秋!你怎么……” 
  叶知秋翻身下马,跪在鉴真马前朗声请求:“大和尚!请你带我走吧!” 
  鉴真看了周士杰一眼,问少年:“你要我带你去哪里?” 
  “我要做师父的弟子。” 
  鉴真这才下马,看着他:“做我的弟子是要吃苦的。” 
  “跟着师父,我什么苦都能吃。” 
  “为什么?” 
  “能吃苦的人才是有志气的人,有志气的人才是能做事的人,能做事的人才是对众生有用的人。” 
  鉴真听罢,喜上眉梢:“起来吧。” 
  “大和尚不答应我不起来。” 
  “你要出家,首先要征得你的家人同意。” 
  叶知秋转向周士杰叩首不起:“外甥不孝,盼阿舅成全我。” 
  周士杰见他出家的心如此绝决,也就无可奈何,他叹口气对鉴真说:“这孩子……师父若看他不是个俗人,还可以栽培,就请收下他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鉴真东渡 第一章(5)
“好。我收下你。” 
  叶知秋高兴地一下跳了起来,一想不对,又跪下再拜:“谢大和尚!” 
  望着这个走入佛门的少年,鉴真仿佛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3 
  武则天垂拱四年,也就是公元688年,鉴真出生于扬州一位商人的家里。父亲俗姓淳于,他经商有道,为人慈悲,每日里诵经拜佛是必做的功课。据说在鉴真出生的当晚,淳于家佛堂里佛像前的供灯灯芯突然爆出灯花,霎时光芒显出七色荷花形状,将佛堂映照得绚丽多彩。这个吉兆让淳于家喜形于色,知道将要来世的孩子是个贵子。 
  鉴真长到三岁时果然聪慧过人,识文认字一遍就会。虽然淳于以居士身份皈依佛教,但他知道佛家治心,道家治身,儒家治世。身为大丈夫首先要修心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的儿子只有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兼济天下才是根本之途。于是鉴真被送到私塾就学,在诸子百家和孔孟之道的熏陶中慢慢长大。可是淳于再也没有想到,他第一次带儿子到大云寺参加佛像开光###,小鉴真就被佛像所表现出的威严、安详的神情深深地吸引了。他跟在父亲身后问这问那,竟然不想回家了。智满法师见到他后,对淳于说:“你这孩子慧根深厚,将来必有大作为。” 
  自此,鉴真就迷恋上了佛法,十四岁时,正式向父亲提出要去大云寺学佛。就这样,他走入了佛门,剃度为僧。所以,十四岁的叶知秋跟随而来,执意出家,也让他看到了这个孩子与佛门的机缘。回到扬州,鉴真亲自主持,为他正式剃度出家,法号祥彦,受沙弥戒。 
  就在少年跟随鉴真前往扬州的路上,在苍茫的大海上,正有四艘日本的大船正向西方大唐驶来,他们是日本国派遣的第九次遣唐使船。这是唐开元二十一年的夏天。 
  船在海上停停走走,已经度过六十余天了。 
  公元六、七世纪之交,中国文化传入日本以后,日本朝廷通过“大化革新”废除了奴隶制,进入了历史上有名的“奈良时代”。由于皇室的提倡和扶植,日本佛教大兴。在封建制度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和不堪奴隶主贵族压迫而逃亡的部民,纷纷“私度”,出家为僧,把寺院作为逃避课税劳役的避难所。到八世纪初,日本佛教界僧侣滥冒,放任自流,僧纪不正,戒法不全,陷入一片混乱。朝廷对此局面虽然以严厉法纪加以制裁,但是收效却不显著。因此,如何使日本佛教有秩序地健康发展,成为天皇治国安邦的当务之急。 
  于是,被天皇任命为知太政管事的舍人亲王向高僧隆尊和尚讨教。 
  他说:“日本虽然想以佛教治天下,可是目前僧尼行仪堕落,纪律废弛,已经是病入膏肓。现在看来光依靠朝廷的法令,实在是无法整顿啊!我想,如果以佛教本身的教理教规,以佛祖释迦牟尼的戒律从内部加以整肃,才有可能彻底改变目前混乱的局面啊!” 
  “亲王说得极是。”隆尊说,“日本佛教的混乱,都是因为‘私度’出家为僧造成的。按照佛教的戒律,身为比丘和比丘尼都必须受具足戒,否则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僧侣。” 
  “这个具足戒应该是怎么个授法?” 
  “按照教规,僧侣在受戒的时候,戒坛中要有三师七证。可是日本目前没有精通律学的大德高僧,没有正规的授戒大师。” 
  “那就没有办法了吗?” 
  “听说大唐的佛教,无论各宗各派,都是以戒律轨范为入道之门,凡是不经过正规受戒的出家人,都不能承认他的僧籍,也不享受僧侣的特权。贫僧以为,日本要想尽快建立受戒制度,就应当派人到中国去延请精通律学的高僧,前来日本设坛授戒,宣扬律学。” 
  舍人亲王点头:“我赞同大师的意见。最近朝廷就要派出第九次遣唐使团了。请大师负责推荐合适的人选,随船一起前往大唐学习律学,务必延请高僧来日本。” 
   。。

鉴真东渡 第一章(6)
隆尊也很高兴:“贫僧一定认真挑选合适的人选,请亲王放心。” 
  隆尊选中的人是大安寺的荣睿和兴福寺的普照。 
  身材高大的荣睿听了隆尊的说明后,态度热情,两眼放光。 
  “我荣睿被选拔为留学僧,感到十分地荣幸。我愿意渡海去大唐修习佛法,报效祖国。“ 
  隆尊转向清雅俊秀的普照:“普照,你呢?“ 
  普照冷静地问道:“取法大唐,也是我的心愿。只是不知道派我们去主要修习哪一派哪一宗?” 
  隆尊口气沉着地说:“佛教传到日本以来,因为戒律不完备,造成了僧侣纪律松弛,寺院乌烟瘴气的混乱局面。而大唐佛法兴盛,曲章齐备,宗派林立,高僧代出。你们到了那里,首先要修习的是佛教律法。” 
  荣睿热诚地表示:“我们一定会学有所成。” 
  普照望了他一眼,也点点头。 
  隆尊提高声音说道:“我和舍人亲王派遣你们两个人去唐国,除了修习,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 
  荣睿和普照精神为之一振,身体稍稍前倾。 
  隆尊:“你们学成以后,要从大唐聘请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传戒师到日本来讲律授戒,整顿佛教的秩序。” 
  荣睿、普照一怔:“聘请唐僧?” 
  隆尊:“对。朝廷欲以佛教治天下,即使耗资建造再多的佛像和寺院,而不去探求佛法真谛,整备戒律,那也毫无意义。更不像话的是现在许多同佛教毫不相干的人,为了逃避课役纷纷出家,品德堕落,行仪不检……唉,为了拯救这混乱的日本,只有以戒律来制伏诸恶了。不管怎么样,你们也要从大唐聘请一位高明的戒师来啊。” 
  荣睿、普照点头。 
  隆尊送两位年轻僧人走出元兴寺。 
  隆尊交待道:“要聘请大德高僧来日本,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首先,选聘高僧要具有慧眼,你们到唐国要多学、多问,与那里的僧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他们才能帮你们物色最出色的高僧。” 
  荣睿、普照颇感使命重大,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 
  隆尊说:“贫僧在这里等你们的好消息了。” 
  荣睿、普照恭礼合十:“请法师和舍人亲王放心,我们一定不负使命。” 
  此时,夕阳西沉,寺院笼罩在一片玫瑰红色的晚霞之中。 
  悠悠的钟声响起,似乎在为两位青年僧人壮行。 
  公元733年四月,唐开元二十一年的春天,两位接受特殊使命的青年僧人荣睿和普照乘第九次遣唐使船前来中国,随行的僧人还有玄朗、玄法。所幸的是他们乘坐的第一船、第二船,在海上漂泊了三个多月,于八月先后到达了中国的苏州海岸。遣唐使团被朝廷接到东都洛阳。
  4 主
  洛阳东京,大福先寺在太阳的照射下。殿宇楼栏,气势不凡。 
  荣睿、普照、玄朗、玄法被一位鸿胪寺卿(朝廷管理来唐外宾的官员)引导着走在寺里的路上。 
  鸿胪寺卿布置道:“奉朝廷敕令,诸位法师来大唐学习律法,将从定宾律师受具足戒,然后拜师研习律学。” 
  荣睿四人高兴地答应着:“是。” 
  就在四位日本学问僧安心学律的时候,鉴真在扬州大明寺打坐时得了一个奇怪的感应。那一天白天,祥彦一如往常般来到鉴真的禅房,手脚麻利地收拾打扫着,他擦洗到鉴真的案几旁,看到上面有几卷书,是《法华玄义》,便情不自禁地读起来,连鉴真何时进来都没有察觉。 
  “祥彦。”鉴真轻唤一声。 
  祥彦忙放好书卷:“师父。” 
  “祥彦,为师布置的律部四律五论都读完了吗?” 
  “读完了,师父。可是,有些地方尚不能通晓,常被绊住。” 
  鉴真坐下,亲切地说:“前代律学大德的章疏著述,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写,观点和论述常有分歧,要仔细辨析才能明了。” 
   。 想看书来

鉴真东渡 第一章(7)
“我记住了。”祥彦说着捧起《法华玄义》说:“师父,天台宗的教理,我也是似懂非懂,还请师父指教。” 
  鉴真欣然一笑,对这个眉清目秀,聪慧刻苦的弟子,他从心眼里喜欢,他说:“学佛要精进努力,持之以恒,只要功夫到了,自然会一通百通。” 
  也许是白天祥彦提到了天台宗,以至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也许就是一种说不明白的命运启示。晚上,禅房里没点灯,月光照射进来,鉴真微闭双眼,端坐在蒲团上打坐。恍兮惚兮之间,似有亮光慢慢扩展开来,他警觉地望着,只见一位六十多岁的僧人从光中慢慢显身,面容很慈祥地与他对视着。 
  “请问和尚从哪里来?”鉴真以相灵相问。 
  “我是南岳慧思。”僧人说。 
  鉴真大惊,意念中急忙跪地顶礼:“拜见大和尚。” 
  僧人回礼,声音像空谷回声般说着:“阿弥陀佛。鉴真,一百七十年前,老衲寂化后托身日本王子。在大海的那边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你知道吗?那里是佛的有缘之地啊……” 
  就在这心灵相会之际,寺里云板的声音响起:“啪——啪——” 
  那光影突然消失,鉴真一个激灵睁开了眼。 
  “慧思大师……有缘之地……”鉴真喃喃回味,抬头向窗棂望去,窗外,一轮明月朗照天心。 
  

鉴真东渡 第二章(1)
1 
  第二天一早,也是巧了,灵佑来见鉴真,鉴真就把自己的梦说了。 
  “这几日读《法华玄义》,昨晚打坐时,竟然恍恍惚惚见到了南岳慧思大师。” 
  “慧思大师?师父与天台心有灵犀了。”灵佑好奇地说。 
  “他说他寂化后托生到日本去弘法了。” 
  灵佑不禁笑了,说道:“真是巧合了,师父梦见慧思大师托生日本弘法,今天寺里就来了一位日本僧人挂单。” 
  鉴真一怔,问道:“日本僧人?” 
  “对。法号智行。” 
  “从哪里来?” 
  “江州。”灵佑说:“智行这个人很有意思,随身带了十个箱子,里面全是他到各地寺庙去抄写的经疏抄本。说要带回日本去。” 
  “哦。” 
  “他是慕名而来,要向你求教律学。” 
  鉴真马上站起身来,吩咐灵佑:“他在哪里?我们去拜望他。” 
  灵佑带着鉴真来到智行挂单的房间,见他正在收拾东西,房间里堆满了木箱和经卷。 
  灵佑介绍道:“智行法师,鉴真和尚来看你了。” 
  “法师一路辛苦。”鉴真向智行合十。 
  智行有点慌乱,急忙放下手中的经书,回礼道:“鉴真大和尚,贫僧冒昧前来,打扰了。” 
  鉴真看着一屋子箱子和经卷,问智行:“这么多的经卷,都是法师收集抄写的?” 
  “对。” 
  鉴真赞赏地看着经卷上清晰的经文说:“字都写得很工整啊。” 
  智行谦恭地说:“据贫僧所知,自佛法传到日本起直到今天,不管是佛经经典,还是各种疏解,带回去的经卷不是断章缺字,就是抄写有误,没有几卷是完整的。贫僧来大唐要做的事,就是把这种完整的抄本带回日本去。” 
  鉴真不禁赞叹:“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抄了这么多经卷,真是功德。法师为此花了不少时间吧?” 
  智行不禁感慨:“十几年了。可惜我开头开迟了,白白浪费了好多年的光阴,我要早些就开始抄,那带回日本的经书就会更多了。” 
  灵佑插话问道:“这些经书法师怎么带回去呢?” 
  智行回答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已经在大唐待了两年了,听说他们游历了长安,已经回到了洛阳,我估计他们也快回日本了,就让他们带回去吧。鉴真大和尚,我有一个请求。” 
  “请讲。” 
  智行指着好几个箱子说:“我在洛阳还有几个箱子的抄本,要回去整理好交给遣唐使。这些经卷能不能先寄放在大明寺。等遣唐使船出发前,我再搬走运到船上。” 
  鉴真微笑着回答:“可以。不知法师收集的经书有哪些,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