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怀念敌人 >

第8部分

怀念敌人-第8部分

小说: 怀念敌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络化趋势与国家安全观——军事谋略学专家与信息战理论专家沈伟当对话录》,此文也被《解放军报》和《新华文摘》转载;

  1997年,在1月刊的《中国国防科技信息》杂志发表了《思维战:终极战争》;在3月刊的《中国国防科技信息》杂志发表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战争》;在4月5日的《中国国防报》发表了《信息边界——一个必须关注的战略话题》,此文同时被《新华文摘》、《计算机世界报》、《科技日报》和《粤港信息日报》等多家报刊转载;10月30日和11月14日在《济南日报》分两次发表了《未来战争向你招手》;12月11日《解放军报》内参专文发了我的《关于加快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新华社内参于12月20发了《沈伟光建议建构信息时代的国防安全体系》。

  1998年,香港《中国评论》杂志第2期发表了《21世纪的战争形态与国家安全》,马来西亚《工商世界》杂志等许多海外报刊予以转载;2月13日《中国国防报》发表了记者对我的专访《信息时代的战争观——我国信息战研究专家沈伟光访谈录》;3月3日和10月16日在《中国国防报》发表了《建构信息时代的国防安全体系》和《再论信息战》;5月24日《解放军报》发表了记者对我的专访《筑起国家信息安全的防线》;《迎接信息战挑战》一文收入奥地利出版的英文版、德文版、日文版《信息战论文集》;9月1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网络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此文被《新华文摘》转载;10月26日在《经济日报》发表了《把握社会网络化趋势》。

  1999年,2月2日在《解放军报》发表了《遏制信息战——知识军事的时代使命》,此文被《新华文摘》转载;在2月刊的《国防大学学报》发表了记者对我的专访《信息战:21世纪是遏制还是发展——访信息战专家沈伟光》;4月6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记者对我的专访《战争不是电子游戏——访信息战研究沈伟光》;7月28日在《解放军报》发表了《网络大战悄然来临》;12月30日在《北京晚报》发表了《21世纪战争会不会打响》。

  2000年,1月1日在《北京青年报》发表了《世界大战谁能搬开火药桶》,在《济南日报》发表了《世纪寄语》;1月5日在《解放军报》发表了《信息战主导21世纪战争形态》;1月7日在《济南日报》发表了《21世纪战争畅想》;3月刊的《现代军事》杂志发表了记者对我的专访《21世纪:遏制信息战——访信息战专家沈伟光》;4月29日在《光明日报&;#8226;生活时报》发表了《信息战:新的战争形态》;10月刊的《保密工作》杂志发表了《关于信息战的再思考》,12月刊的《保密工作》杂志发表了记者对我的专访《理想战争与战争大趋势》;《首都国家安全》杂志第3发表了《信息战与国家安全》。

  2001年,1月1日再次在《济南日报》发表了《世纪寄语》;1月刊的《陆军学术》杂志发表了《信息战到底是不是文明的战争?》;1月18日在《北京晚报》发表了《信息战之父与<新华词典>较真=,包括新华社《每日电讯》在内许多媒体的关注;2月2日在《北京晚报》发表了《美军太空战演习意味着什么?》;3月14日在《北京青年报》发表了《无网不胜——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3月20日和3月27日《光明日报》分两次发表了记者对我的专访《理想战争与战争新趋势——访信息战专家、未来学家沈伟光》;3月《全国政协&;#8226;内刊》发表了《以“理想战争”为目标,加强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4月2日《北京晚报》发表了记者对我的专访《美国飞机干吗来了——赤裸裸地展示美国政府的霸权主义》在海内外引起震动,数百家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予以转载;从5月到8月,广州军区《战士报》分5次发表了记者对我的专访:《战争规模逐渐走向微型化》,《零死亡成为未来战争的理想目标》,《机器人战争是实现零死亡的途径》,《战争需求将成为新的大众产业》,《未来战争领导人被推到战争最前沿》;“911事件”的第二天,《北京晚报》于9月12日发表了记者对我的专访《袭击事件将会带来什么》(访谈);10月15日在《光明日报&;#8226;内刊》发表了《警惕新恐怖主义的威胁》;11月14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记者对我的专访《一网打尽“文抄公”》,从而掀起了军事学术界打假的风潮。

  2002年,3月4日在《北京日报》发表了《被剽窃者如是说》;4月30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迫在眉捷》,呼吁国家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工作;9月23日在武汉《国防教育报》发表了《“###”已不择手段》,写这篇文章时正在上海浦东考察,活动安排得很紧,利用中午休息1个小时完成的;9月29日《人民日报&;#8226;内部参考》和10月25日《人民日报&;#8226;内参选编》,共同发表了《我国信息安全面临的十项任务》,这是我为国家提供的《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的部分内容。

  2003年,写文章的时间很少了,主要精力放在写书编书上。7月份,广州军区《战士报》再次开劈专栏发表记者对我的专访:《那种没有火力的战争是否能到来?》,《老通信装备在未来作战中能否完成指挥联得上?》,《初级军事知识在高科技战争中能发挥作用?》,《信息战中体能训练是否有必要?》,值得一提的是,《战士报》的杨玲女士是一位很有眼光和才气的编辑,是我接触过的许多女军人中最有军事学术素养的一位;10月24日和11月7日分别在《国防教育报&;#8226;新视野》发表了《人类战争的最终样式——思维战》和记者的专访,《让战争走出纯暴力的阴影——访中国信息战之父沈伟光研究员》。

  2004年,我从北京调到地方工作,只发表了3篇文章,还是5月份到北京开会时写成的,都是在《中国国防报&;#8226;军事特刊》上发表的,5月11日的《信息有国界》,6月1日的《信息战:对思想和精神的攻击》,6月15日《斩首仍将继续》,这几篇文章都是曲延涛编辑的,这是一位国防大学的高材生,他的敏锐性特强,经他的编辑,这些老内容重新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反响都很大。

   txt小说上传分享

感谢新华

  1995年重操旧业以后,我研究的课题全部是战争问题,其他问题在我的思维中停留的时间很短。1997年以后,我重新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书出书上,在出版的专著编著中,有29部是与战争问题有关。

  1997年出版的2部专著写得最快,一共用了半个月,是剪刀加浆糊的杰作,一本是中国社会出版社2月出版了527千字的《制造革命——信息社会的能量考察与人类的远程设计》;另一本是人民出版社6月出版了270千字的《新战争论》。

  那是1996年清明节后的一天,我和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薛德震,一编室主任王乃庄、编辑侯俊智,新闻出版署刘万利等朋友在北京农展馆附近的顺峰海鲜酒楼喝酒闲聊,他们对我在未来学和军事科学领域取得的成果很感兴趣,鼓励我将已有的学术成果整理出版,还给我出了许多点子。

  在朋友们的鼓励下,用半个月时间将我所有的学术成果梳理了一遍,整理出70多万字的初稿,还借用一首歌名作书名:《未来不是梦》。人民出版社还安排了一位年轻有为的编辑戴联斌为我的书做责任编辑,为了慎重期间,王乃庄又请研究美国问题的前辈邓蜀生老先生审稿。书名是经过多次讨论后才确定为《新战争论》的。人民出版社破例为我制作了精美的招贴广告:军人的冷静、学者的深刻、爱国者的热诚、诗人的浪漫,青年信息战专家和战略学专家沈伟光通过《新战争论》告诉你,一种全新的战争观念,一种颇有前途的战略思想。

  《新战争论》出版发行后迅即在全国引起反响,一年内又重印了一版,有些单位还把此书作为“三讲”教材。1997年9月30日《新闻出版报》以《军事理论专著<新战争论>受到传媒关注》为题,发表了记者赖名芳的报道:今夏,一本名为《新战争论》的军事理论专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后,立即引起了读书爱好者的浓厚兴趣。首都部分媒介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经济日报等均对该专著作了专门的介绍。8月29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还对《新战争论》的作者沈伟光作了专访。被军事专家称为“军事理论深层的‘核裂变’”的《新战争论》,是我国最早研究信息战的青年未来学专家沈伟光的最新专著,这是他继《信息战》、《制造革命》、《信息时代》、《2000年中国》、《思维战》等二十余部颇具影响的理论研究著作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沈伟光以对信息社会的背景研究为基础,以对信息战的研究为重心,以对思维战的研究为方向,在深刻分析研究、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提出和初步构建信息时代的战争理论体系。

  《新战争论》应该算我的成名作,她的成功,尤其这期间认识乔良并得到他的帮助,使我对书的写作和策划有了认识,乔良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让我懂得架通与媒体之间桥梁的意义和方法,为今后出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由被动出书向主动出书的跨越,开始自己策划出版专著。

  在军队工作时结识一位军旅报告文学作家肖静女士,1998年她从苏州来北京出差,住在建设部的招待所,我请这位大姐在附近的新大都宾馆吃晚餐,就在那一次认识了她的朋友武京湘女士。

  武京湘开有一家文化公司,编名人志,出版发行各类有利可图的书藉。武京湘很能干、够哥们,她真正让我见识到文化经济人的本领。她编的《科技创业精英录》已达三卷,收录了几万人,声势造得很大,采取的基本策略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你先交钱买书我为你编志扬名,包赚不赔,因为北京辐射的是全国这个大市场,你只要告诉他,中央某某领导题词、某某名人也收录在册,在人民大会堂颁奖,可能与某某中央领导合影,保证是趋之若骛,这些许诺对这些文化大腕来说是再简单不过了,而对地方一位“科技创业精英”来说,这样的好事交个千儿八百实在是太值了。我曾经参加过武京湘组织的一次活动,精英代表到北京来参加颁奖典礼,非常正规,住地还设有医务组,其中有一个活动是请国家级的专家举办讲座,她煞有介事地邀请我,我也煞有介事地认真准备,选了一个可能与“科技创业精英”有关的话题:战争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大众产业。到了讲座现场,我有点后悔了。他们中居然有一位90多岁的新疆老大爷,带了子孙三代10几口人到北京来旅游的。他们听我的课,就好像我们听霍金的课,听不听得懂不要紧,关键要参与这个过程,可能有笑声的时候要开笑,可能有掌声的时候要鼓掌。最后,武京湘还给我来了个签名送书的活动,关起门来过了个明星瘾,把我一件新外套上涂满星星点点的墨迹。

  与武京湘的认识,让我结识了陈洁女士、吕仙珽大姐、解玺璋老师,不仅打开了与新华出版社合作的大门,在她们的帮助下,我与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编著达30部;也打开我出书事业的新局面,我与解玺璋的合作成为我学术生涯中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与武京湘的合作是从《初出茅庐——沈伟光文章集(一)》和《新军事问题——沈伟光文章集(二)》开始的。小时候对文章汇编一类书视为禁区,像《毛泽东选集》就是伟人大量文章的汇编。但武京湘告诉我,作者的文章集是出版界的一种新潮流。某种意义上说,文章汇编的内容此一本专著的内容更精粹、更丰富、更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初出茅庐》是1993年10月就编成的,是此前10年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汇编,而《新军事问题》是1994年至1999年重要文章的汇编。没曾想到,这2部文章集于1999年9月由新华出版社推出后特别畅销,使我和我的作品得到了新华出版社的认可。

  这使我的自信心更强了,开始在过去的手稿中淘金。首先是整理《第三次世界大战——全面信息战》。

  这本335千字的书稿,是1990年完稿的。是我完成《信息战》后我又写的一本书,是为了验证信息战的理论,用信息战理论来认识、分析世界的军事形势,尤其是美苏对抗、东西欧对抗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格局和变化。

  在当时,东欧的变故,两德的统一,华约的解体——苏联还没有解体;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动荡和危机,更坚定了我的研究方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对立的社会形态,它们可以共存,但斗争是必然的,而且是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一种客观存在,无法回避,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对手。

  按照我的信息战理论模型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新的全球性暴力战争没有发生,在另一个战场上的世界大战——全面信息战,已经不宣而战,两大阵营在这个看不见的战场上进行的鏖战,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说实话,书写完后我根本就没有想拿出去出版,缘由没有自信,看看题目就把自己吓一跳,即使到现在,还是怪刺眼的。而且,当时的形势根本不可能在国内出版:信息战的名词在当时根本无法使人接受,更何况用“全面信息战”这种异想天开的理论来设计异想天开的世界大战了;书中所依托的事件多是正在发生、演进着的事件,像苏联即将解体,海湾危机正在进行,哪家出版社愿意去涉及这些敏感的、不确定的国际关系问题呢?作为信息战重要内容来研究的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问题,是当时国内最敏感的话题之一,很难不陷入政治争论之中。

  到了1995年,信息战热在国内开始升温,我的一些观点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尤其是敲开了新华出版社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