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怀念敌人 >

第7部分

怀念敌人-第7部分

小说: 怀念敌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甚至想收藏第一版《信息战》,但我自己也没有多余的。在一次朋友聚会中说到这个话题时,在座在胡丰传老师说,我那儿还有几本。第二天,我到胡丰传老师家中要回三来书。他笑着说,当时我送给他十几本,请他转送朋友,还剩这几本。胡丰传老师曾经是杭州作家协会的秘书长,是一位诗人,在他有限的书架上让我的小书占据了十多年,而且依然簇新整洁,实在令我感动。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遇到过许多位助我成功的前辈、师长和朋友,这是我的福气,我终身不会忘记他们,永远感谢他们!

  

写作是爱

  写作是一件非常严谨的工作,一篇文章不能缺一句话,掉一个字,否则就会词不达意、文不成章了。搞战略研究,有时比搞自然科学研究更要严谨。自然科学研究发生偏差无非是研究本身的失败,而战略研究发生偏差,可能会影响整个社会、甚至几个世纪。胡适先生崇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有一定哲理的。但是,再大胆的想像,也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只能是一个幻想罢了。尤其是搞未来研究、战略研究,不可测的事物、不确定的因素、令人虚幻的东西太多了,需要选好角度和高度,更需要有严谨细致的作风。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必须要扎扎实实、逐字逐句地耕耘,需要坚强的毅力。这种毅力的动力来源两个方面,一是被动的,为了一种目的,把写作当成职业了;二是自发的热忱,我比较欣赏的话是——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和平与发展永远是人类社会最重大的主题,和平的对立面就是战争,要和平就要遏制战争,而军事战略研究又是战争理论“金字塔”的塔尖,凭个人力量和业余“打造”,很难有人能够锻铸出好钢的。我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彷徨过,徘徊过,也退缩过,实现追求的途径有万千条,我却走了一条最寂寞、最艰难、风险最大的不归路,缘由对写作、对和平的热爱!

  一个人的“悟”性对提高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做学问要不耻下问,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凭我个人经验来看,任何问题还是在脑袋里多停留些时间为好!养成揣摸、顿悟的习惯,这对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非常有益。小时候你提的问题别人还能够满足你的好奇,年长了、到一定层次后你提的问题别人多数回答不了了。怎么办?只要你具有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以在未知世界的神秘王国里自由遨翔。

  如果说我一度对写作、对研究始于热忱和激情,更多的是盲目的、兴趣式的写作和研究,而战争经历使我的写作和研究增添更多的理性,写作和研究的目标也日益明晰,即从赢得战争到遏制战争,进而设计文明战争、理想战争,追求和平因素增长点。

  搞战略研究,需要具有战略意识,而这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从实践和学习中得来的。现在要完全靠直接的经验解决问题是不能了,也没有必要。知识爆炸,信息共享,解决问题的办法、渠道非常多,间接的经验甚至比直接的经验更权威、更有效,但必要的实践、越来越难以得到的直接经验,显得更为重要、尤为珍贵。15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对军队、对战争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感性认识。地方工作的阅历,对自己很快适应非军事工作、掌握社会其他领域的知识,扩大、提高思考问题的领域和层次,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我这样的经历和机遇,以及抓住机遇的敏锐力和果敢力,要想取得现在的成绩是很难想象的。

  战略决策权固然握在最高决策人手中,然而,培养战略意识,开展战略研究,决不仅仅是决策者的事。其实,研究战略问题同研究战术问题花的功夫是一样的,关键是一个高度。屁股指挥脑袋,这是对一般人说的,对搞研究的人来说,应该脑袋就是脑袋,不要受职务的限制,把思维提升到需要研究的层次上。要具有战略头脑,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我经常讲,站在月球上看地球,比喻看问题的需要有高度。然而这很难,当我们乘飞机从1万米高空往下看,除了云还是云,其他什么都看不到,更不要说在月球上了,肉眼根本看不到。所以我想,要具有战略头脑,首先需要培养战略意识,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因为思维具有穿透力,可以瞬间思考两个相距十万八千里的事物,看不到的事和物,只要能想到,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说信息战是战争对我的刺激,后来我提出理想战争便是祈望创造文明战争带来的硕果——这就是十多年来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考察分析的成果。

  搞战略研究,必须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这就要甩掉包袱,然而却非常难,有一个阵痛过程。你想吧,一年发表几十篇文章,时不时地露露名,也是一件很过瘾的事。要另起炉灶,搞体系、学科的研究,风险很大。为了信息战研究,我有几年把其他写作欲望抛在脑后,这要学会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过了这段时间,就可以进入一种新境界。当然这并不是说过去在较低层次上的研究、写作没有用了,这些是基础和素材,也是一种积累,仍然可以充实到新的研究领域中去。像我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电视文学剧本《战国风云》是1985年创作的,其中一部“合纵连横”的思想就纳入了《信息战》的重要内容。

  

重操旧业

  1994年5月,我从军队转业到地方两年后,被调到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工作,这是一个主管全国对外开放的政府机构。有一天,李炳彦老师来看我,说,现在世界范围的信息战开始升温,但我军的研究仍停留在介绍外军的层面上,能否从新拿起信息战的研究之笔,为我军信息战研究点个火。

  当时我已很久不搞军事研究了,因为实在太苦太枯燥了。而是在写《下海指南》,为企业写书搞策划写《横店模式》这类书,效益相当可观。现在已是中国企业大哥大的中国横店集团,1991年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与集团的总裁徐文荣成为好朋友。与他的相识,使我懂得了企业、经济这些新的事物。我开始研究横店集团,对经济发生了兴趣。从1992年12月至1996年10月,我出版了12部专著,只有一部是研究战争的,而关于横店集团的书有5部:《横店模式》、《横店社团经济模式研究》、《横店的精神文明建设》、《横店之路》、《著名专家学者论横店》。

  重操旧业何其难。但李炳彦老师经常教育我,激励我,让我举起信息战这面旗帜。那以后,我和李老师几乎天天要见面,每天还要通几次电话,喝下的酒至少有一吨,当时李老师的酒量很大,每顿饭不下一斤,当然有时是碑酒。第二年,在李炳彦的催促下,我利用国庆3天假期终于完成了两篇文章。一篇是经李老师润色编辑的文章:《当今世界军事革命的重心——信息战研究导论》,1995年11月7日《解放军报》以整版的篇幅予以发表,在头版发了要目,并加了很长的编者按:

  当今世界,军事革命的浪潮正拍击着新世纪的大门。这场革命的核心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战的过渡和转变。

  本刊曾发表了介绍外军关于信息战研究的文章,引起读者广泛关注。面对新的军事革命形势的发展,我们再也不能坐视,再也不能沉默了!我们必须勇敢走进这个“寂静战场”,迎接挑战!

  新的军事革命,必然冲击到传统的军官培养、军队结构、后备力量动员、作战思想,以及整个国防建设的思路。对此,我们将在一个时期里,集中版面进行研究。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

  今天发表的这篇文章,提出了研究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聚焦点,以及创新战法的深层思考。作者沈伟光同志,是我国最早研究信息战的专家。1987年,本刊介绍过他对信息战研究的成果。1990年,他的《信息战》一书问世。之后,沈伟光同志转业到地方,仍然关心军队建设,跟踪信息战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通读全文,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学术水平,更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奋发拼搏的胸怀和精神。而后者,正是我们今天学术界尤其值得倡导的。

  思想的火花需要用思想的重捶的撞击,理论的沉寂应该以理论的号角来打破。我们希望以此能引来活跃的研究之风。

  ——编者

  11月27日《解放军报》又编发了一组讨论稿《认清形势,迎接挑战——<当今世界军事革命的重心>一文引出的话题》,仍加了编者按:

  本报11月7日发表了沈伟光同志撰写的《当今世界军事革命的重心》一文,引起了读者的热切关注,许多读者纷纷投书本报,或引发共鸣之感,或进一步挖掘本文主题,或提供更充分的佐证&;#8226;&;#8226;&;#8226;&;#8226;&;#8226;&;#8226;表现出当代军旅将士迎接挑战的勃勃雄姿。欣慰之余,我们再编发几篇这方面的文章,以把这场研究引向深入。

  这篇文章认为,从机械化战争到信息战,不是单纯的作战样式、方式的改变,而是战争形态的改变。在世界战争发展史上,信息战将矗起一座新的里程碑,甚至最终可能引起军事哲学的革命,同时带来作战指导思想的巨大变化。谈了三个问题,一是信息战与信息时代,二是新的战争形态带来新的战争指导的变化,三是重在创造我们的优势,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军队的行动自由取决于制信息权

  ——作战目标的选择以打乱敌方的决策程序为主

  ——火力运用从打覆盖面转为“点穴”

  ——特种部队和特种战的地位日益提高

  ——指挥体系趋扁平化

  ——在难以界定的战场上充分利用民间力量

  ——孙子的“全胜论”映射出时代光辉

  ——谋略的运用更加丰富多彩

  作为一份中央军委的机关报,以这样的规格推出一位地方学者文章,当时我已在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工作,意义十分深远。《解放军报》从1987年4月17日的《信息战的崛起》到1995年11月7日的《当今世界军事革命的重心——信息战研究导论》,八年的漫长过程,也反映出解放军研究信息战的曲折历程和认知水平。

  这篇文章引起极大的反响,文章发表的时候我正在加拿大市长培训班学习,回来后办公桌上堆了几百封信,让我足足地过了一次明星瘾,而且这篇文章还获得当年解放军报社颁发的最高奖——荣誉奖。

  这篇文章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军信息战研究的状况,自此,解放军的信息战研究驶入快车道。曾经有人作过分析,中国军事学术界有关研究信息战的所有文章都烙有这篇文章的印迹。1999年11月23日的上海《文汇报》以整版篇幅发表原解放军报社记者部副主任陈歆耕先生的报告文学《沈伟光和他的“信息战理论”》,他跟踪研究的是当代中国的军事学术人物,他指出:“当今被汗牛充栋的文章和书藉反复炒作的一些重要思想观点,在15年前,沈伟光就已经在著作和论文中论述过了。”我认为,这样的评价并不过份,我国有关信息战的研究,不管那些文章的名词怎么变,灵魂和内核都是从我的理论中汲取养料的。

  当时写的另一篇文章是:《信息战对军事领域的十大影响》,1995年6月发表在《战略与管理》杂志,1996年3月的《新华文摘》予以转载。这篇文章提出了信息战对军事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

  ——争夺制信息权

  ——军队结构由“物质型”转向“信息型”

  ——战争威慑属性日增

  ——不战而屈人之兵

  ——回家打仗成为可能

  ——人的因素第一

  ——决胜于大脑思维战

  ——高技术战争更趋激烈

  ——强化军队的信息建设

  ——军事软科学作用日渐显著

  写这两篇文章,是我学术生涯中最辛苦的精神磨难,真正体验到什么叫呕心励血。记得当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还呕吐过几次。稿子送解放军报社那天,北京正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暴雨袭击,路上的积水有半米高,司机杨建中开车从我住的金台饭店到阜外大街的解放军报社用了4个多小时,到报社后车无法进入,杨建中是卷起裤子赤脚找到李炳彦老师的,这种老百姓关心国防的举动使这位谋略大师感动了好多年。

  写完这两篇文章后,我的军事学术研究热情再度被激活了,不断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国防报》、《新闻出版报》、《中国青年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华读书报》、《计算机世界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粤港信息日报》、《深圳特区报》、《济南日报》、《战士报》、《半月谈》杂志、《新华文摘》杂志、《国防大学学报》杂志、《陆军学术》杂志、《中国国防科技信息》杂志、《战略与管理》杂志、《北京青年周刊》杂志、《现代军事》杂志、《保密工作》杂志、《首都国家安全》杂志、《经济时刊》杂志、香港《广角镜》杂志、香港《中国评论》杂志、马来西亚《工商世界》杂志等,发表大量有关信息战研究的文章,大多是整版文章、配编者按、头条的,真正过足了铅字瘾。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开拓性的。

  1996年,4月4日在《科技日报&;#8226;科学前沿》发表了《现代高科技信息战》;5月3日在《中华工商时报》发表了《信息战:梦想与现实》,此文被《中国国防科技信息》杂志和《中国国防报》转载;6月23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信息战》;在6月刊的《半月谈》杂志发表了《信息战,军界的热门话题》;在7月刊的《国防大学学报》杂志发表了《社会网络化趋势与国家安全观——军事谋略学专家与信息战理论专家沈伟当对话录》,此文也被《解放军报》和《新华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