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两宋帝王大臣的精神世界:大宋朝的妙人们 >

第3部分

两宋帝王大臣的精神世界:大宋朝的妙人们-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通有自己的道理:我是军事一把手,而赵匡胤现在在禁军中并无实际权力,人在外地当节度使,一家老小都还押在京城,他有胆量起兵么?

另一个人,殿中侍御史郑起,也曾上书首相范质,指出赵匡胤一伙正在进行阴谋活动。范质的反应和韩通一样,认为天下太平,大家最担心的坏孩子李重进都老老实实去扬州当节度使了,一个根基不深的赵匡胤,能翻起多大浪花?

另据有心人考证,当时因为对于一个叫王著的读书人不满,赵匡胤和范质曾合谋,扣下了世宗任命王著为宰相的遗诏,这件事的默契无形中增进了二人的感情。再加上赵点检豪爽仗义,颇能笼络人心,范质不会怀疑他,甚至会帮助他,前面说到的人事变动,难保范质没有出力。

公元960年元旦,后周君臣正聚在京城庆祝新年,大典进行到一半之时,忽然接到北方边疆的镇州、定州飞驰急报,契丹人联合北汉突然袭击,要朝廷立刻派兵增援。

大家喜气洋洋的脸立马凝固,心脏剧烈跳动,大臣们忍不住七嘴八舌开来,讨论应对之策……
第一章 从一位神仙说开去(7)
    这一天的到来是早晚的宿命,五代军事部署的弊端就体现在这里,“实中虚外”的结构,导致中央的军事力量最为强大,各个藩镇都无力抗衡,换言之,禁军乃是“心腹之患”,各地藩镇则为“肢体之患”。

这固然保证了京城安全,但缺点是,大型的战役都需要禁军出马增援,极易引起动荡。

这群人中间,有一个人的心脏跳动尤为剧烈,不过他不是慌张,而是激动,他长出一口气,暗想:“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

他就是“凑巧”在京城的赵点检。朝臣们讨论的结果是:韩通不能走,京城的安全要保证;李重进在扬州,距离太远,时间上来不及。所以,慌作一团的文臣们达成共识:赵匡胤,人民信任你,把禁军的大权交给你!

赵匡胤估计乐得腿都软了,一切都在按照计划完美进行着。

他要造反,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是拿到军权,而且必须是英勇善战的禁军;第二是要把那些拥护后周的人压制住;第三就是找到合适的人来拥戴自己,总不能自己厚颜无耻地跳出来说:“同志们,我要当皇上,你们拥护我吧!”

现在借着北方军情,把韩通的军权拿到手了,走出京城之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不怕那些忠于后周的人了,可谓一箭双雕。

至于第三个问题,自然有人帮他解决,否则自己这么多年辛苦结交培植的党羽岂不成了废物。

临危受命的赵匡胤开始召集幕僚开会,进行作战部署。带上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和自己同行,当然侍卫步军的虎捷左厢、右厢都指挥使张光翰与赵彦徽都包含其中。

这个布局值得玩味:高怀德目前看来貌似中立,张令铎出了名的仁厚忠诚,便于控制,再加上张光翰与赵彦徽这两个铁哥们,局势绝对是在掌控之下。再对比一下京城的留守人员,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关系好得不能再好,一切都昭然若揭!

好了,一切准备妥当,这就打算开拔行军。

但是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想,两峰之间必有一谷,又说“否极泰来”,想要享福可以,黎明前的寒冷和黑暗,需要你以莫大的勇气和运气来度过……

风向变了!

流言像长着翅膀的乌鸦一样,在京城大街小巷来回流窜,不住念叨着一句魔咒:出兵之日,便是点检做天子之时!

如果这是一部小说,我们完全可以怀疑这只报信的乌鸦就是周世宗的鬼魂化身,因为只有他当初看过那块木牌。很遗憾这不是小说,所以流言的兴起肯定有它必然的原因,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发挥作用了。

在纷乱复杂的表面现象下,历史有它清晰的政治文化规律。五代十国是一个典型的弱肉强食的时代,那时候流行的价值观是有奶便是娘,谁给的钱多就跟谁混,不存在忠心与否。

举个例子:当初后唐末帝李从珂造反,闵帝派兵去征讨他,为了鼓舞士气,闵帝亲自到国库给当兵的颁赐银绢物品。这批大兵乐开了花,身背赏物浩浩荡荡,在路上扬言说,到凤翔应该再弄一份。

李从珂一看这些当兵的打仗就是为了致富,便劝说他们:“如果我得了帝位,你们的赏赐会更加丰厚。”于是,为了发财致富,众人纷纷倒戈。

等杀了闵帝之后,李从珂登基后发现,京城国库已经空无所有,但李从珂哪里敢食言,只能从民间大肆搜刮孝敬兵士,但是这帮大兵依然不满意,抱怨说:去却生菩萨,扶起一条铁。
第一章 从一位神仙说开去(8)
    在这种特殊的政治气氛下,当兵的胃口越来越大,时不时会怂恿自己的主帅造反,如果主帅不配合,甚至会危及生命,这些例子我们后面会陆续提到。

远的不用说,开封城里有点年纪的人大概都还记得,后周太祖郭威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吧!

就在不久之前的公元950年,后汉重臣枢密使兼天雄军节度使郭威,同样是接到边报,被即位不久的小皇帝刘承祐派出去防守契丹。

趁着郭威不在京城,这位心理敏感脆弱据说患有癫痫的皇帝,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派十几个兵士瞬间斩杀了他父亲留下的三位顾命大臣,说这几个老家伙图谋造反。

其实最直接的原因是,小伙晚上睡觉时,听到宫墙外作坊间有锻铁的声音,就一直怀疑有人要谋杀他。再加上这几个大臣跋扈太久,立个皇后自己都不能做主,甚至死了之后都还不许追认!

这几个号称精明强干的大臣,大概无论如何都猜不到,自己会死得如此没有技术含量,如此简单粗暴。

刘承祐一击得手,觉得搞政变夺权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难,于是再次下令,诛杀三位权臣的亲信和家属,还有重兵在握、正在外地打仗的郭威。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来,刘承祐是一个年轻的“左派”,信奉盲动的经验主义,他做事情不需要繁琐的决策过程,一拍脑袋一个主意就冒了出来,这种决策方法虽然不科学,但是历史上也不乏天才之作。

只不过,刘承祐不是天才,鲁莽也不是勇敢,因为他忽略了最要紧的一点——自己的实力。

接到诛杀郭威的密诏,小皇帝的舅舅李弘义忍不住摇头:这孩子是不是嗑药了?怎么谁都敢碰。

事关重大,他不用掂量也知道如何选择,急忙快马加鞭,通知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王殷带着密诏,十万火急赶往郭威处。

对于这件事,郭威肯定是有预感的,所以他没有过多的惊慌,采用属下谋士的建议,将诏书中要被诛杀的人名换成了自己的几位重要下属,然后十分悲伤地拿给他们看。

这一招果然轻易奏效,那些把脑袋系在腰带上的将军们一看皇帝如此忘恩负义,刚一登基就准备清理门户,全部勃然大怒,不用郭威出面号召,大家主动要求回去收拾那个小混蛋。

军队就此被煽动起来了。

郭威还在犹豫,他实在不想走出最后那决裂的一步!

在路上经过反复斟酌,他通过奸细给皇帝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绵里藏针的信,意思说:见好就收吧,我不会反叛你,请你也不要把事情做绝。

刘承祐和他的另一个舅舅看到这封信后,行动也很迅速——立马派人杀了郭威留京的全部家属,这就是为什么郭威要传位给内侄柴荣,因为他没有儿子了。

无论我们怎么分析,都说不通刘承祐这样做的策略所在,原因可能只有一个:他被第一次的成功所迷惑,也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所以忽略了郭威手里的几十万重兵。

盖棺定论来看,郭威是个厚道人,人品不差,但是这一次被灭族,厚道人也发怒了,他命令回师京城,同时允诺,攻破开封之后,大家可以尽情抢劫一旬。

物质刺激是最强劲的发动机,这一点,从郭威破城的速度和力度就能看出来,很快,混账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在荒郊野外被搞死了。

倘若郭威就此登上皇帝的位子,此事就失去了传奇性。郭威没有,他相当沉得住气。
第一章 从一位神仙说开去(9)
    郭威出面请皇太后临朝听政,然后册立老皇帝刘知远的养子,也就是刘承祐的兄弟刘赟做皇帝。本来,听到郭威进京,河东节度使刘崇就很不高兴,因为论起血缘关系,老皇帝刘知远是自己的堂哥,当初看到刘家的江山眼看要姓郭了,他按捺不住,准备出兵了。

忽然之间,喜从天降,自己的亲生儿子刘赟被大家推举为皇帝!

刘崇首先是极度地兴奋,然后也有点不好意思,觉得老郭不错,实在人。于是,他静静在家里等着老太师冯道接自己的儿子进京赴任。

这冯道,就是后世民间俗称“不倒翁”的那一位,自称“长乐老”。此公既然有本事历经五朝,三朝为宰相,一朝为太傅,一朝为太师,在惊涛骇浪之中可以闲庭信步,经验不可谓不多,眼光不可谓不毒。

冯道对郭威的心思洞若观火,出发前暗自叹息:老夫我一生不说谎话,如今却要去撒一个弥天大谎。

郭威此举玩的什么猫腻?冯道要说什么谎话?

我们稍稍分析一下当时的局势吧。因为前面说过的血统论,皇室人员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当时皇家旁系里,有三个人实力最强:河东节度使刘崇,忠义节度使刘信,以及武宁节度使刘赟。

倘若郭威一入城就称帝,这三人肯定要合力发兵###,那时候胜负未卜,就很危险了。

所以郭威此举先稳住刘崇,再将刘赟“调虎离山”,据说这刘赟也是个忠厚之人,死得冤枉。

这边新皇帝在路上,那边郭威又挥师出发,再次防御契丹。

不过这一次走得很慢,超出常规地慢。读史到此处,往往不由替郭威着急,很显然,他刻意放慢行军速度,是为军士们提供足够的考虑时间——你们慢慢想,还有什么没有做到位的,哪里不对劲?

在漫长寂寞的行军途中,逐渐有人开窍了,大家没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商量:新皇帝就要来了,是被我们搞死的那个混蛋的兄弟……我们在开封烧杀抢掠,也是犯法的……这下和刘家翻脸,他们掌权之后……

大家互相看看,娘咧!祸闯大了!

于是,再次开拔出发之时,军士们却鼓噪起来,他们开始消极怠工、游行请愿,军队最可怕的哗变发生了!郭威却不慌不忙,把自己关在民房里默不作声,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这不成,当初你带领我们攻打开封,承诺我们抢劫,现在命悬一线,你却装作没事!

众军士搬来梯子翻墙窜进屋里,后面是密密麻麻声援的弟兄们,将民房团团围住,他们嘴里喊的都是同一句话:“侍中当皇帝!”

郭威很无奈,反复推让,说时迟那时快,一名训练有素的士兵眼疾手快,伸手扯下黄旗,分开人群扑上前,不由分说将郭威裹住!

新皇帝诞生了!虽然黄袍简陋了一点。

众人心头的一块石头也都落了地,自己的小命算是保住了,而且拥戴有功,这简直比打了胜仗更令人欣喜,风险大,回报也相当丰厚。

这时候大家才反应过来:郭威第二次带兵出来,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否则在京城办事会有很多无谓的麻烦,还有其他的武装力量阻挠。

纵观郭威登基的全过程,客观来讲,是“半推半就”的,是被小皇帝逼急了的无奈之举。不过他的那些谋士确实不怎么样,完全不能体会领导的本意,领悟力差,而且没有前期准备,缺乏现成的黄袍就是明显的失误。

相对而言,赵匡胤的登基,准备得有点太充分了。
第一章 从一位神仙说开去(10)
    现在开封人民结合本朝太祖的经历,看出了赵匡胤谎报军情的企图,所以人言汹汹。如果那块牌子当时真是赵匡胤自己放的,现在他估计得后悔地打自己几个嘴巴,出来混,真的是要还的吗?

张永德因为那块牌子丢了位子,自己该不会也因为坊间谶语断送了谋划良久的前程吧?他苦苦思索,来回在院子里踱着步子……

不知不觉就踱回了自己家,哀叹说:“外面人说话太不负责了,都说我要造反,我该怎么办呢?”

这时他的妹妹正在厨房做饭,听到这一声叹息勃然大怒,提着擀面杖冲出去,抡圆了,收拾她贵为高级将领的哥哥,一边打还一边训斥说:“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来家内恐怖妇女何为耶!”

赵匡胤遭到痛打,脑子似乎开了窍,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和谋士是否经过了商量,这种犯忌讳的事当然不敢讲。我们可以猜测,经过大家研究之后,赵匡胤决定兵行险招,来个富贵险中求,拜访军事统帅韩通,把话说清楚!

我辛辛苦苦带兵出征,背后还有人不停地捅黑刀乱放火,搞得我心哇凉哇凉,政府要为我做主啊!

当然,在这之前,赵匡胤还是做了一些工作,比如正月初二先派慕容延钊领兵先行出发。为什么?关系虽然很铁,但是慕容年纪和资历都比较老,在军中有威信,事先没有和他通气,关键时候翻脸不好应付。

韩通对赵匡胤的到来并没有感觉特别的意外,以为这只是例行的辞行,两人握手说了一些不痛不痒的官话,韩通叫赵匡胤放心:我们信任你。

悲剧人物韩微再次力劝自己的父亲借此机会干掉赵匡胤,又被很干脆地拒绝。

韩通当然知道民间的传言,但是他太自信了。

这一幕很像鸿门宴,赵匡胤走出韩府,不知道脊背上出了多少汗。他抬头看看一晴如洗的青天,经历过了风雨,该看到彩虹了!

正月初三,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一路上队伍秩序井然,秋毫无犯,京城老百姓眼看大军的旗帜消失在远方,这才松了口气。

随大军一起出发的,当然还有以赵普为核心的幕僚集团,陈抟老祖的预言再一次发挥了威力:“非渠不能预此席!”

大军行进途中,有一位殿前司军校苗训开始散布“反动”言论,说太阳上还有一个太阳,二日黑光磨荡许久。我们知道,太阳历来都是皇帝的象征,很多皇帝出生之前,他老娘都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