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两宋帝王大臣的精神世界:大宋朝的妙人们 >

第14部分

两宋帝王大臣的精神世界:大宋朝的妙人们-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身边也是乱作一团,有人劝他投降,有人坚持抵抗,但是环顾四周无人可用,有一个老宫女说自己的义子郭崇岳是个人才,于是刘封此人为招讨使。郭崇岳本来就是个草包,临危受命,却并非力挽狂澜的豪杰,他什么都不会,就知道天天烧香祈祷,希望凭空跳出来若干鬼神,将宋军一网打尽。

但是,郭崇岳的鬼神总是姗姗来迟,所以挨到开宝四年初,老将潘崇彻投降。

刘急忙联系潘美,表示愿意议和,其实他是在拖延时间,早早准备了一个大船,上面载满金银财宝后宫美女,预备到海上仙山避难去。不过天算不如人算,古人说:“恶人自有恶人磨。”刘还来不及上船,太监们就带着一干士兵“直挂云帆济沧海”,留下他孤零零一个“寡人”。

刘很伤心,觉得被辜负了,于是打定主意投降,但是眼看送降表的人迟迟未归(被潘美押解回京了),刘心里又打起了小鼓,恐惧之下,派自己没死的弟弟前去抵抗,结果当然没有悬念。

二月初五,刘打扮成白马王子——身穿白衣,骑着白马,出城投降。

史载刘体态丰硕,眉目俱竦,口才非常好,一见太祖,就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说都是手下那些奸臣害了自己,特别是那个龚澄枢把持朝政(术士给刘龑算得很准,这个“龔”字果然亡了国),他们才是国主,自己反倒是臣子,什么事都不能做主。太祖一笑作罢,也不怪罪于他。
第五章 那些叱咤的旧日英雄(4)
    刘确实称得上是“大丈夫”:在“能屈能伸”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的阶下囚生活过得也比较惬意,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用珠子编了一个马鞍形状的游龙戏水之物,献给太祖,他的才艺获得了太祖的“肯定”:爱好手工技巧,习惯养成为天性,将这份精力用来治国,怎么会灭亡呢?

为了保住性命,刘在太祖手下可谓战战兢兢,每次集合开会都提前到达。又有一次他提前来到,太祖就倒了一杯酒赐给他,刘脸色大变!因为他以前总用这种方法毒害手下。于是这家伙手捧酒杯哭哭啼啼:“我继承祖业,违抗朝廷,有劳您老人家的###,实在是罪该万死,陛下既然已经让我不死,就希望成为平头百姓,欣赏这太平盛世。这杯酒我确实不敢喝呀!”

太祖看这情形知道怎么回事了,哈哈大笑,说:“你把我当成你了,我待人推心置腹!”说罢,取过刘的酒杯一饮而尽。刘小脸通红,急忙叩头谢罪。

为了讨得统治者的欢心,刘可谓费尽心机。后来太平兴国初年,太宗预备完成哥哥未竟的事业,###北汉,当时吴越和漳泉都来归顺,刘就厚颜无耻道:“朝廷威灵远慑,四方伪政权的领导今天都在,很快平定北汉之后,刘继元也要来。因为我最先来朝,所以我愿意当这个降王之首。”太宗觉得这个说法很吉利,就对他大加赏赐。

从整个历史来看,刘此人不值一提,滑稽人物,小角色。

但是,从这个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的巨大弹性:为了生存下去,能残暴昏庸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恭顺谨慎到什么地步。其实我们周围并不乏这一类人,甚至于我们自己,也有可能变成这一类人,所以刘的举动也是大环境使然,没必要去恶意嘲笑。

眼看身边的邻居渐次被大宋收入囊中,彼时的南唐国主李煜心中做何想法,我们不难揣测。给刘写信劝降容易,但是轮到自己头上,无论如何也下不了决心去归顺赵匡胤,李煜还存着一丝幻想,希望赵匡胤能够和当年周世宗对待自己父亲一样,只要割地、进贡,就能够安守自己的温柔富贵之乡。

于是在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十一月,李煜派自己的弟弟李从善入朝进贡,同时正式表示废除“南唐”国号,玉玺也改为“江南国主印”,而且请求太祖以后下诏书的时候,不用顾忌什么礼节,直呼自己的名字李煜即可。

赵匡胤表示同意,但他并没有因此罢手,而是扣押了李从善,美其名曰准备重用,这令李煜更加惊慌。次年二月,他再次给太祖上表,将自己政府里的所有机构统统降低一级,令改称为教,而中书省、门下省分别改称左、右内史府,就连宫殿屋脊两端用来象征皇帝身份的鸱吻也被拆除。

李煜又何尝不伤心呢,算起来从祖宗建国到今天,短短三十多年,却已经两次自降身份。

公元937年,李煜的祖父李昇(那时候还叫徐知诰)接受“禅让”建立南唐;公元956年,父亲李璟上表给周世宗柴荣,表示“以兄视荣,岁输财货”,柴荣拒绝,李璟无奈,再次派人上表称臣,柴荣依旧不允许,就在那次,丢了扬州。

随后李璟只好自请去掉帝号,自称“南唐国主”,献江北十四州土地,才得一时安宁。

从皇帝到国主,从南唐到江南,一步步退到何时为止?

李煜不知道,他似乎隔着长江就能看到赵匡胤那一张志得意满的脸,心里沉甸甸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喝吧,唱吧,满天神佛保佑着南唐的国祚……
第五章 那些叱咤的旧日英雄(5)
    李昇如果泉下有知,也唯有看着这个风流潇洒的孙子,重重叹息!

为了完整地介绍李煜这个人,我们有必要稍微往回,从五代末期说起。那时候南唐的创始人李昇还只是濠州开元寺里的一个小沙弥,因为相貌英俊,行事机灵,被后来的吴王杨行密看中,准备将这个沙弥收为义子。

但是此举遭到了杨行密那些亲儿子的强烈反对,当时杨家上升势头很猛,他们觉得收了这个孤儿有辱门风。所以杨行密就将小沙弥交给部将徐温,从此,这个乱世孤儿就有了新名字——徐知诰。

可能是为了报答徐温的收养之恩,徐知诰孝敬徐温夫妻如亲生父母,朝夕起居,承颜侍膳,事事都考虑得十分周全,非常温顺恭谦。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九岁那年,徐知诰去屋里取火掌灯,短短几步之内,当着徐温的面吟出四句诗来: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徐温虽然是个草莽出身的私盐贩子,但毕竟老于世故,一听这话就意识到,这个孩子是在抱怨没有得到好好栽培,同时,对他的才华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往后,随着徐知诰年龄的增长,徐温不断给他制造机会,先是让他掌管全家的财务,在这个过程中,徐知诰的管理和沟通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迅速成熟起来。古人说“齐家治国”,管理一个大家族和管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徐温也没料到,他的这一安排,对徐知诰的人生有多大的影响。

随后又发生了一件事,再次巩固了徐知诰在徐温心中的地位。

有一次徐温得了重病,他有六个亲生儿子,但是这些家伙互相推诿,谁也不肯在病榻前伺候,只有徐知诰夫妇通宵达旦煎汤喂药,整夜不肯休息。有时候徐温从昏迷中醒来,看到帷帐外面人影绰绰,就虚弱地问是谁。

回答总是:“小儿知诰,儿媳王氏。”

可想而知,此时徐温的心情何等地复杂激动,他也就是在此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对义子做出有效的补偿,如果说前一段时间,他对徐知诰的培养仅限于理财和人际,那么接下来,他就有意让徐知诰接触军事,培养其独当一面的能力,甚至想过,让徐知诰成为徐家事业的继承人!

公元909年,徐温派徐知诰到升州整修城池监督舰船制造;912年,又让他作为二把手镇压作乱的宣州观察使李遇,随后因为战功,提升他为升州刺史。

在升州任上,徐知诰休养生息,选贤任能,吸引了大批人才来身边,逐渐培养起了自己的幕僚和班底。

对于徐知诰的进步,徐温真是喜忧参半。一方面,看着义子成长起来,自己的心血结出了成果;另一方面,羽翼渐丰的徐知诰,会不会占据城池拥兵自重,站到自己的对立面?

为了权力,骨肉相残父子反目,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徐温的忧愁也不是没有道理……

于是徐温采取行动,借口说徐知诰镇守升州有功,调虎离山,将他调任润州,提升为团练使,同时自己亲自出马镇守升州,而让长子徐知训留守与润州只有一江之隔的扬州。

一看这个安排,徐知诰知道怎么回事了。

义兄徐知训守在扬州,一方面是为了控制傀儡吴王杨渭,更重要的是监视自己!以免对徐家的专权构成威胁。远处的徐温在升州,他坐镇遥控,一旦时机成熟,他就要登基做皇帝!

徐知诰对徐温的安排十分不满,所以干脆请求到山城宣州去任职,以求韬光养晦,伺机而动,徐温不同意,徐知诰就更加愤懑。他的谋士宋齐丘就给他做思想工作说:“当初项羽让刘邦守汉中,很多人鼓动他不要去,只有萧何力排众议让刘邦去,这才成就了霸业。如果你心怀天下,就应该老老实实到润州赴任,不可错失良机。”
第五章 那些叱咤的旧日英雄(6)
    这几句套话说得其实没什么水平,项羽一介莽夫,怎么斗得过狡猾的刘邦?现在徐知诰的对手徐温可没那么简单,私盐贩子在封建社会都是黑社会头目,根据优胜劣汰的规则,能活下来的,综合素质都非常地强。

不过宋齐丘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一针见血点出了要害:“河对岸扬州,你的哥哥徐知训是个混蛋,早已经失道寡助,他迟早要出事,等他屁股着火了,润、扬二州近在咫尺,你一苇渡江,即可坐收渔人之利。”

事实证明,宋齐丘敢于自比孔子不是乱吹的,他的预言完全正确,没隔多久,扬州就出事了,而且是大事!

早在公元905年,杨行密病逝后,和所有五代的短命王朝一样,他的第二代继承人迅速腐化堕落,长子杨渥即位之后根本不理朝政,夜以继日酗酒作乐,于是朝政逐渐就旁落到了杨行密的老部下张颢和徐温手中。

到公元908年,张颢杀死吴王杨渥,企图投靠“变色龙”朱温寻求庇护,被徐温以弑君之罪诛杀。

然后徐温独揽朝政,扶持傀儡杨渭为吴王,杨渭是个老实人,虽然没什么本事,却也不干什么坏事,傀儡当得很是称职。

事情出在徐温的长子徐知训身上。

以前在宣州的时候,徐知训就喜欢聚敛苛暴,把老百姓搞得死去活来。民间唱戏的人为了讽刺他,特地做了一个大脸绿面的面具,边上一人问:“你是谁?”回答说:“我是宣州的土地神啊,我们的长官入觐侍宴,连地皮把我给刮来了。”

现在,徐知训奉他老爹的命令盯着杨渭,他知道现在天下其实是姓徐的,根本没什么顾忌,所以不光对老百姓残暴,对吴王也不怎么友善,一有机会就肆意狎辱,可怜杨渭这吴王当得窝里窝囊。某次吴王宴请群臣,在席间趁着酒兴,徐知训建议大家表演“参军戏”。

“参军戏”是一种滑稽艺术形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相声,演“参军”的那人戴着幞头,穿着绿衣,形象还算比较正面;“参军”的仆人称“苍鹘”,这个角色必须形容猥琐,言语龌龊,换句话说,一般长相正常五官端正的人还演不了!

在这出戏里,徐知训就扮演了“参军”,人模狗样,颐指气使;他的领导吴王则出演另一角——“苍鹘”,穿着破旧的衣服捧着帽子跟着他,君臣二人的地位完全倒了个。

当然这仅仅是游戏而已,或许不能作为铁证,再来看另外的几件事情。

某次泛舟渡河,因为吴王早于自己收桨靠岸,徐知训勃然大怒,不停用弹丸击打吴王,被侍卫用盾牌挡住;某次赏花禅智寺,徐知训又借故耍酒疯,满座之人吓得腿像筛糠一样,吴王更是悲泣不已,不得已登舟回宫,徐知训没有追上,为了出气,就用铁杵活活打死吴王的贴身官吏。

难道徐温不知道自己儿子的所作所为么?他知道,但那是自己的亲儿子,有血缘关系,徐知诰再怎么能干,也不是亲生的,一亲一疏,态度迥然。

徐知训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杨行密老部下的极端不满,其中朱瑾最为激烈。朱瑾乃江南一员猛将,一直和徐知训貌合神离,所以徐知训就假借吴王之名下令,放朱瑾出任静淮军节度使,为自己扫清障碍。

出发前,朱瑾搞了一个小型的家庭宴会,和各位同仁把酒话别,徐知训当然也在邀请之列,听说宴会结束后还有歌伎骏马做赠品,他就兴致勃勃来了。朱瑾特意在一个马槽里拴了两匹雄性烈马,我们都知道“二马不同槽”,所以这两匹马互相撕咬踢鸣,掩盖了屋里所有的声音。
第五章 那些叱咤的旧日英雄(7)
    酒过三巡,徐知训醉意朦胧,朱瑾叫老婆出来拜谒,徐知训虽然混账,但是吃了人家的口软,也很有礼貌地起来拱手答礼。这时朱瑾掏出上朝用的笏板,在徐知训后脑上猛击,然后击掌三声,刀斧手上来,摘了徐知训满是糨糊的大脑袋。

朱瑾即刻提着脑袋去找吴王杨渭汇报工作:“老大,一直欺负你的兔崽子现在已经被我收拾掉了,以后你就可以亲自把握朝政了!”杨渭一看徐知训的脑袋,被这个“惊喜”吓得几乎魂飞魄散,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徐知训死了不要紧,但是他爹徐温还在。

所以杨渭急忙用袖子遮住脸说:“老舅,这件事是你自己干的,外甥我可不知道,和我没有关系啊!”因为朱瑾和杨渭母亲同辈又同姓,所以杨渭才叫他“舅”。

朱瑾一看这情形傻了眼,怎么摊上这么一个“外甥”,只好愤然将徐知训的脑袋抛向宫殿圆柱,同时厉声呵斥道:“你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如此软弱,我怎能和你共图大事!”说话之间,徐知训的亲兵蜂拥而至,朱瑾仰天长叹道:“我为万人除害,一身担当罪祸,现在死而无憾了!”说完即刻自刎。

这就是宋齐丘所说的“出事”。

润州的徐知诰一得到急报,立刻星夜发兵入城,控制了局面,开始掌管朝政。

亲生儿子死于非命,然后非亲生的这个又迅速发兵,不得不令徐温心存疑惑,他有理由认为是徐知诰策划了这一事件,因为徐知训也经常对徐知诰辱骂戏弄,当面叫他“乞子”,而且好几次设计要干掉徐知诰。

不过,视察完儿子的居所,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