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鸦片战争实录 >

第2部分

鸦片战争实录-第2部分

小说: 鸦片战争实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年迨壮盛,
  此病恒相随。
  可见到了壮年之后,他这种因黄昏的唢呐声而晕倒的怪毛病,仍然没有得到矫正。
  他四月单身离开北京,九月又北上接家属,但他终于没有进入北京,而是在北京郊外的固安同家属汇合。
  看来是为了避入耳目。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有人说是因为他同皇族的爱妾之间的暧昧关系暴露,感到处境危险。也可能是这样。当时都传说他的情人就是著名的顾太清女士,而这种传说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顾太清,字子春,是满族妇女。她容貌美丽,虽是满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却造诣很深,是具有杰出文学才能的才女,著有《东海渔歌》和《天游阁诗稿》。她是乾隆皇帝的玄孙奕绘的侧室,也是载钊、载初两个辅国将军的母亲。
  她的作品一般被认为不拘泥于格式,具有自由奔放的特点。所以她写的词要比诗好,在清代的词当中恐怕应列入前五位。词又称“诗余”,没有诗那样严格的规则,这种形式轻松自在,适宜于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情绪。她的性格一定也很热情,讨厌陈腐规则的束缚。
  龚自珍也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人。这两位具有绝世文才的多情男女都住在京师,很有可能由于某种机缘而结合在一起。
  诗人匆忙离京回乡的原因,虽然还弄不清是否是由于同顾太清的恋爱问题,但离京的情况很不正常是肯定无疑的。
  他的神经极其敏感,稍微轻轻一触,那紧绷着的心弦,立即发出微妙的音响。他的这种敏感的神经,连他自己也感到害怕。当他实在无法抑制时,就破了诗戒。
  所谓诗戒,就是发誓不写诗。看来他是把写诗和喝酒、抽烟同样看成是一种恶习。他深知自己感情过于炽烈,担心写诗会给这种炽烈的感情火上浇油。
  他已经三次给自己加上了这种诗戒的约束,但三次都破了戒。大概是感情的洪流一旦泛滥,如果不写诗来加以疏通清理,泛滥的感情就会不可收拾。
  所以在这次回乡的途中,他写了三百一十五首杂诗。一八三九年是己亥年,因此把当时写的诗称作《己亥杂诗》。
  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已经切身痛感到“衰世”的来临,这种衰世感已渗透到他的心灵深处,使他感到深深的忧患。
  当时的有识之士,恐怕都或多或少地为这走下坡路的时代而感到担忧,因为中国人是极其尊重历史的民族。印度人所关心的是宗教的思索,他们的文献上所记载的大多是关于宗教的事情,据说印度史在史料上往往是不足为信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史料太丰富了,他们留下的文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历史的记述。他们是这样一个尊重历史的民族,所以时世的衰落就反映得更为深刻。而且龚自珍是以诗人的敏感来感受这种时世的衰落,所以他的忧患必然是异常深刻的。
  他写过一首五言律诗《赋忧患》:
  故物人襄少,
  犹蒙忧患俱。
  春深恒作伴,
  宵梦亦先驱。
  不逐年华改,
  难同逝水徂。
  多情谁似汝?
  未忍托禳巫。
  这首诗的大意是这样:在这个人世上,故物(不变的事物)是很少的,唯有“忧患”却紧紧地缠着我。在春深的季节,它形影不离地伴随我;在黄昏的梦中,也是它最先进入我的梦境。尽管岁月流逝,情况依然如旧,并没有象流水那样一去不返。恐怕没有人象我这样重感情的了。尽管忧患紧紧地缠住我,但它跟我的交情是这么深,我还不忍请巫婆来把它赶走。

第一章:衰世(3)
当时的读书人一般都怀有这种“忧患”之情,而龚自珍的忧患特别深。
  人们往往把旅行当作更好地了解世俗人情的一种方式。
  他在回乡途中经过镇江的时候,恰好赶上了庙会。当时,人们崇拜道教的神——玉皇、风神、雷神等,按照道教的教规,对神有什么祈求,要写在青色的纸上,供在神像前,称之为青词。参加这次庙会的有好几万人,十分热闹。有一位道上请求龚白珍为他写一篇“青词”。
  “要祈求神吗?究竟向神祈求什么好呢?”
  一提起向神祈求。龚自珍的忧患更大了,他的眼里溢出了眼泪。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以上就是他当时写的诗,收在《己亥杂诗》中。
  九州即中国。中国的芸芸众生都在祈求风神和雷神,由于一味地依赖,万马都无声息了。这是多么可悲的景象啊!我希望上苍重新振奋起来,降下破格的人材吧!
  这是一种期待英雄出世的愿望。
  大家都知道,这是毛泽东爱读的一首诗。
  希望有“破格”的人材,这是近代中国人恳切的愿望。
  诚然,与其依赖于风神、雷神,还不如寄希望于英雄。不过,盼待英雄,还不如自己成为英雄。
  龚自珍大概是由于爱情的纠葛而离开丫皇都北京,他对这次逃离首都当然感到羞愧。他思念在北京交往的友人。就诗文来讲,朋友中没有人能超过他,但他的这些朋友虽说不上是“破格”,却都是天下有用的人材。
  “唯有我落到这步天地……”龚自珍感到自己跟这个衰世太息息相关了。他觉得:“正因为如此,我比任何人都能从心灵深处直接感受到衰世,而且比任何人都能准确地表达衰世。我将通过这种表达而使有热血的人振奋起来,不仅是同时代的人,就是下一时代的年轻人也会心灵为之震动……”
  唯有这一点使这位逃离首都的落魄诗人感到心灵上的安慰。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
  清末所有的革命志士,可以说都受过龚自珍的影响。不过,这不是一种思想体系的影响,而是一种近于宣传鼓动的文学影响。
  思想未成体系,也许是龚自珍的致命弱点。但是,要求他的思想成为体系,这本身就是无理的,因为他本质上是个诗人。
  不少人对他的文章的过激和奔放的一面抱有敌意,尤其是对于重视正统的古文学派和不喜欢过激的改良主义派来说,他是很不受欢迎的。
  让我们来听一听古文学派的代表章炳麟对龚自珍的评价。他在《说林》这篇文章中诋毁龚自珍说:
  ……又多淫丽之辞,中其所嗜,故少年靡然乡风,
  自自珍之文贵,则文学涂地垂尽,将汉种灭亡之耶!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看改良主义派的代表、本世纪启蒙学者梁启超在论清末学术思想的文章中关于龚自珍的评价:
  ……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但稍有进步,则知其浅薄。
  就是这样两位对他抱有反感的学者,也不能不承认龚自珍的诗文紧紧地抓住年轻人的心灵。
  龚自珍是与魏源并称的公羊学者,但我希望对他作为诗人的才能给予高度的评价。他的才能是在于他是个直感的诗人,而不是自成体系的学者。我觉得他的直感能力的敏锐,甚至使他成为一个预言家。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一般都从龚自珍谈起。不过,很难说他是政治史舞台上活跃的人物。历史上的人物大多由于时代光芒的照耀而显赫一时,但却很少有人用自己的光芒来照耀时代,而龚自珍却令人感到他是这样少有、难得的人。他自身就是一个发光体,给我们照出了鸦片战争的时代,甚至预言了下一个时代。
  他在一篇题名为《尊隐》的著名的文章中说:在这个《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衰世,在“灯烛无光,不闻余言,但闻鼾声,夜之漫漫,鹃旦不鸣”的时候,“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
  这篇文章很费解。大体的意思是这样:在这个曰益走下坡路的衰世,而人们却鼾声大作,沉沉入睡。但“山中之民”在天地与神人的支持下,即将大声地呐喊着,蜂拥而未了。
  有的评论家认为,龚自珍以这篇文章预告了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天国等的农民革命战争。这种说法也许太过分了一些,但是尽管龚白珍本人并不意识,他确实为下一个时代投射了光芒。

第一章:衰世(4)
龚白珍在镇江庙会的人群中,脑海中一个接一个地浮现出不久前接触过的各种人的面影。他想起厂曾任两广总督、当代首屈一指的学者、  白发皓首的阮元。阮元已经功成名遂,当时正隐居在扬州,他曾和来访的龚自珍淡沦了许多经学上的问题。
  正如《己亥杂诗》中所说的那样:“谈经却忘三公贵。”龚自珍曾和阮元畅谈得入了迷,甚至忘记了对方是被人誉为国家柱石的高贵的大人物。
  龚自珍不由得不想起另一个给人的感觉跟阮元完全相反的人。
  这个人就是林则徐。他已担任钦差大臣,应当已到达任地广州,在从事政务活动了。朝廷派他去广州是为了禁绝鸦片走私进口的。这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再也不能放置不管了。
  “林公是准备去死吗?”诗人的脑子卫突然冒出了这样的想法。这是不是由于于旅途的劳累,  从脑子里偶然冒出来的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呢?
  “不!不是胡思乱想!”他在内心里跟自己这么说。
  他这么想是有根据的。林则徐拼出一死去广州,这本身就是根据。
  一想起林则徐。诗人的脑子里就象走马灯似的,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宦南诗社同人们的面影。
  “多么珍贵的朋友啊!”龚白珍想到这里,产生一种陶醉的感觉,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的眼睛里再一次涌出了泪水。
  宣南诗社
  中国的读书人一定要写诗,这可能是一种涵养锻炼,在调整平仄和音韵以及思考对句的过程中,以求得精神的平衡。写诗在中国的读书人中间十分普及,日本写短歌或俳句的人很多,这两者十分相似。
  日本作俳句或短歌的人虽然很多,但是,能称得上俳人或歌人的人并不多。同样,中国所谓的诗人,是指那些能写出极其优秀诗篇的人。中国并无诗人这种职业,诗人大多是官吏,如杜甫,李白、白居易,都是官吏。陶渊明辞官之后,并不是靠写诗乞饭,而是回到田园,耕田种地,以此来维持生汁。
  诗是感情的抒发,是对人及自然的观察,其根本是一种表现的欲望,希望有人来读它,褒奖或批评它。它是解除人的孤独感的一种手段。所以人们喜欢同气味相投的人一起进行写诗活动,因此就产生了“集团”。
  龚白珍所属的集团称作“宣南诗社”,同人中不少人都具有浓厚的公羊学的倾向。
  所谓“公羊”,是孔子所编《春秋》的注释书之一。这种对《经》所作的解释,称之为“传”。《春秋》有公羊、左氏、谷梁三传。就详细注释历史的事实来说,《左氏传》最为杰出;《公羊传》则把重点放在贯穿于史实之中的理念上。《公羊传》尊重所谓的“微言大义”,是基于这样的解释:孔子在《春秋》这样枯燥无味的史实罗列中施加了深刻的用意,批判了历史。
  中国自古以来关于区别“华夷”——即文明和野蛮——的观念是极其强烈的。拿《春秋》来说,在谈到文明的国家时,如称齐人、秦人,都要加一个“人”字,而在谈到野蛮的国家时,仅以夷、狄、戎等来表示,不加“人”字。不过,经常有例外。如僖公三十三年载:“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殼。”这就是例外。
  人们对这个例外作这样的解释:给中华之国晋加人,对夷狄的姜戎不加人,这是遵照一般的惯例。但对中华的一国秦也不加人,这是因为秦在这次战争中搅乱了人道,因此不给它加人,意思是把它视同夷狄。相反,野蛮的国家因有善行,有时也称作狄人。
  在记述无关紧要的事实的文章中插进激烈的历史批判,正是公羊学所重视的。随着历史批判精神的增强,这种学风必然带上政治的色采。不仅是对历史,对现实的政治也投以批判的眼光。所以学习公羊学的人,一般都是从历史批判开始,对现行的政治体制进行研究和批判,在行政组织、国防、经济、漕运、产业等各个领域中,对实际政治表示深刻的关心,并不断地加以评沦。
  中国在宋代完成的朱子学被视为正统的学问。朱子学的重点是放在文献批判上,终于产生了象南末王应麟那样的考证学者。清朝因袭明朝的制度,也把朱子学当作官学。
  清代的学问可以说是清一色的“考证”,清代学术的精华就是考证学。考证需要严格的批判精神和合理主义,因此可以称之为近代的科学的学问。但是。其末流还是堕落到为考证而考证。拼命地进行考证,但这究竟有什么用呢?——在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的中国知识分子当中,自然地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因此,作为考证学的反动,逐渐研究起批判实际政治的公羊学。不过,一直到清朝末年,公羊学并未能取代考证学而成为学问的主流。

第一章:衰世(5)
当时公羊学的泰斗是刘逢禄。龚自珍是刘逢禄的门生,同门的英才魏源也是宣南诗社的同人。鸦片战争的主角林则徐,以及可以说为鸦片战争起点火作用的黄爵滋,都是该诗社的同人。
  据龚自珍的年谱记载,道光十年(一八三零)四月九日,于花之寺会诸友观赏海棠花。这次聚会是徐廉峰和黄爵滋召集的,有魏源、朱椒堂和潘曾莹、潘曾绶兄弟等十四人参加。这一天大概商谈了结社的问题,因而五月诞生了宣南诗社 。
  据魏源的年谱记载,五月的聚会除了上述朋友之外,还有林则徐、张维屏等人参加,会上成立了“宣南诗社”。并互相以诗唱酬。另外,六月二日龚自珍将同人邀集到龙桥寺,举行了酒会。
  当时正是公羊学的泰斗刘逢禄去世的第二年,  所以也可能商谈了刊印恩师遗稿的问题。这件工作决定由魏源一个人来承担。
  林则徐虽:喜欢社交.但他没有参加宣南诗社成立前的花之寺的聚会。他暂时在故乡福建服父丧,这一年的四月才回北京。四月九日赏花时,他可能还没有抵达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