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职场达人校园养成记 >

第2部分

职场达人校园养成记-第2部分

小说: 职场达人校园养成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感激的话我从来没有说过,不过我真的很真诚的感谢大家。在我最美好的年岁留下这么多美好的回忆,也是在我最孤独无助的时候,帮助我,让我感受着亲人的温暖。这份感激我一定会珍藏一生,也祝愿你我都有一份美好的前程!

5 男一号?男二号?
对于南汇基础学院来讲,有个大事,那就是一年一度的新生文艺汇演。主持新生文艺汇演是日后一系列主持活动的基础和开始。参加新生文艺汇演的筹备工作,对于日后众多学生会的工作来讲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锻炼。虽然现在看当初的那台晚会是有点小打小闹,不过当时对于一群大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确实是不小的。整个筹备工作,也是日后除了上海理工大学百年校庆,我所参加过的要求最严格的一次。印象中好像前后有几个月的时间,而且光是主持人排练,但是就近十次左右。

  我开始进入整个筹备工作是从面试主持人开始的。那次面试也是我所参加过的少有的主持人的面试。当时我其实很紧张,感觉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感觉对于这个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应该会是竞争非常激烈。可是到了面试的现场,真的很出乎意料。因为去参加面试的同学非常少,场面异常冷清。参加选拔的当时只有四个人,其实就是最后主持晚会的两男两女。

  可能当时很多人不是太把这个活动当回事,因为上海理工的很多同学给我的感觉就是不在意。不在意自己的眼下,不在意自己的今后,所以更不会在意这是否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抑或是很多在意的同学觉得自己的实力不够。可是从上学以来,我向来是习惯经历那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的场面,对这种冷清有些莫名。

  不过当时去参加选拔的四个同学实力都很强。现在记不起什么具体的顺序了,不过印象中我是很早就上场的,不是第一个就是第二个。我当时是大体介绍了一下以前自己的主持经历,朗诵了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基本上就结束了面试。后面有人对我说那天我朗诵的诗还是很有感觉的。这首诗是我在朗诵时首选的作品,很难讲原因,也许因为当时高中时特别学习过这篇课文,而且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夏同学那天的表现可以用完美来形容,真正让我们见识到了省级电视主持第一名的实力,所谓的保送北广的实力。首先是一段很有气势的理由,陈述为什么要选择她成为主持,那种陈述有力而又十分含蓄,充足但丝毫不张扬。至今仍然是我所见过的最精彩的陈述之一。之后朗诵了一首和雪花有关的诗,那种表现真的可谓震撼。之后在大学期间和夏同学一共合作主持过很多场晚会,也有过很多合作,但第一次见面时留下的印象始终很深。

  还有另外两个人,一个是在之前的军训解说时谈到过的陈同学。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当时说自己虽然没有像前面我和夏有那么多经验,但是他很自信说自己没有经验但是很有实力,而且说自己也会朗诵诗歌,这种强烈的自信和所产生的强烈的说服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记得他当时朗诵的好像是舒婷的《致橡树》,感觉还是不错的。陈的优势在于良好的外形和有特色的声音,非常干净明亮,比较亲切。还有另一个是印象不太深的张同学,感觉很内秀,不过性格不太像常见的主持。

  就这样我们四个人都成了新生文艺汇演的主持。记忆中,我们会经常一起讨论串词,然后四个人在舞台的后面背词聊天。一场场排练下来虽然说经常在一起,但由于很少有深入的交流,都是谈写表面的东西,所以我们确实是都不太了解。很多了解都是在后来。感觉陈同学和张同学是那种不太愿意多谈论自己的事情的人,夏相对好一点,所以我常常和她聊。后来还有一次和她深谈的经历。

  新生文艺汇演的主持工作在一次次的辛苦排练中得到保证,那时虽然排练任务很重,但是并没有影响到我正常的学习和运动。而且由于在体育馆排练,我经常会在排练的间隙打打乒乓球。个人感觉非常喜欢做主持,虽然这个在很多人看来只是在念念词,但是即便是念词,也有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况且我从来没有简单的认为这只是在念词,我总是以一个主持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论内在还是外在。

  那天看了最近的一场应该大二学生主持的“校园歌手大赛”初赛的选拔,感受很多。男主持谈吐幽默风趣,自嘲来娱乐观众,虽说是风格不同,不过我知道在台上那种把全大局的娱乐,往往需要一种特殊的视角和尺度,他可以有这般表现真的是很难得,这是经验,更是智慧。

6 美食+空调
经常会和一些人讲起一件特别让我自豪的事情,那就是上大学的几年,我基本上没有花过家里的钱,包括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等。每当有人听到这个都觉得很吃惊,觉得这对一个大学生是一个困难的事情。记得一次我和妈妈在家里聊天,粗略的算了下大学四年基本上要花费六万元左右,所以这个六万元究竟从何而来,我将在这一章大略讲一下自己大一时做的努力。

  话要从高中毕业说起。高考结束是在六月,对于高三一年的生活,我从来没有任何辛苦的感觉。每天十二点前入睡,早上六点四十左右起床,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午休。每天中午看新闻,晚上吃饭的时候习惯看一档和生活有关的节目。最后我的成绩是超一本重点线40分左右。对于那段特殊的日子,我觉得特别享受。喜欢每天充实的生活,最喜欢的课是数学、语文。

  数学课精彩的推理,是我们利用已有的知识不断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展现智力和精彩推理的时候,那时班主任数学老师也经常会饶有趣味的将数学和哲学串讲,教会我很多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语文就像一种调剂,对于我这个理工科学生,无疑是一种享受,高三的语文整天都是在研读中国的文字,比如某些文字的读音,某些词组的使用,以及某些品味成文言感的文字。我特别热爱祖国的文字,特别喜欢透过文字来感受作者是如何使用汉字,如何巧妙的组合,实现感情的表达。

  清楚的记得高三最后几个月冲刺的时候,是对我合理安排时间的非常严格的检验。由于我所有的时间是由自己安排的,父母只顾管好我的饮食,其他都不用他们操心,所以之后大学生活的安排,对我可以说不在话下。

  高考过后突然感觉非常空虚,当时在高三最忙碌的岁月,我曾多次在全国发表英语文章并获过全国英语作文比赛的奖项,可是在高中毕业的那段时间,竟没有任何灵感。很多同学都会选择旅游来度过这段时间,但是我不是特别喜欢旅游。我很恋家,不愿意出去,所以那时我和我们全市高考第四名的史同*手,办了个辅导班,其实是我们两个人同时针对一个学生辅导。我们那个地方不算大,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了解,虽然那时我们也是又印传单又贴广告,可是多数学生还是冲着我们的名声来的。在教的过程中,我和史一人教半个小时,那时我们还兼职以前小学老师办的英语学校的教师,不过一直是一人半节课,从不单独授课。为的就是我们两个在教学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从对方的讲解中品味各自的学习方法。

  我们家那里夏天一般也就是二十度左右,所以即使是在全年温度最高的月份并不是很辛苦,两个人合作了一个多月,印象中是各赚了2000元左右吧。他后来好像是用钱去旅游了,我呢,把挣来的钱给了妈妈,让她然后算在我的学费里。

  从小我的压岁钱全都是自己掌握的,而且我自己可以支配的钱也比较多。初中时自己一般都掌握着将近1000元的钱,记得那时每到学校收学杂费都是我自己出钱。所以自然的,我希望能自己尽力支付大学费用。

  来到南汇的大一生活要自己支配花费,我当时卡里有很多钱,不过管钱对我来讲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我很好的控制着自己的支出。那时挺幸运的,门口一个小店的贴出了招家教的告示,我轻车熟路,于是播了阿姨的电话。阿姨要求非常高,问我获过什么奖。好在我曾经拿过全国奥数的奖项,而且英语实力也很强,所以阿姨当时让我去试试看。说实话,当时阿姨那种要求,真是非常高,我和同学说起时,他们都笑着说这个要求不一般啊。

  这个阿姨的家就在附近,是南汇的公务员家庭。当时他的孩子是初中,我负责陪读,他们家有四层楼,我住在客房。每周三到四次。南汇的冬天是很冷的,不过我那时由于住在他们家,每天都可以开空调,而且他们家是每天吃饭都有7…8个菜,非常丰盛。所以那段时间,我真的挺舒服的,做车去他们家,吃晚饭,休息半小时,陪读到9点,上客房,我有时会躺在床上看看小说,有时复习自己的功课,然后睡觉。第二天早上,会有很丰盛早餐,然后叔叔会开车送我到学校。那时每个月给我的工资是500元,在南汇的一年我基本上一直在做这份家教,而且后面孩子哥哥高三的补习也是我来带的。学期末我是两次一等奖奖学金,共2800元,所以奖学金加上家教所得,大一甚至大二的一些费用都够了。

  两个孩子最后在我的辅导下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我和那个人家关系直到现在都挺好,而且当我回去南汇玩的时候我都会去到阿姨那里玩。这就是那段美食+空调的日子。直到现在我都很感谢阿姨家的空调,因为南汇那时晚上真的很冷啊。

7 英语社的忽悠部部长
南汇基础学院规定,禁止大一学生带电脑,所以那个时候的消遣娱乐是一个挺大的问题。不过现在来看,这确实是件好事。用电脑的时间少了,在电脑上泡网的时间少了,属于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就多了。说实话,那时周围的同学虽然无聊,但也没有哪个是成天睡觉不干什么事情的。其实对于很多自控能力不强的人而言,需要环境给予强制,这样才更利于合理安排时间来干有意义的事情。

  我本人是不怎么喜欢看电影的,因为感觉电影时间特别短,有时就像是在看幻灯片,在赶场子。虽然还是有很多优秀的电影,在短短几个小时里给我长久的回味,但毕竟是少数,因为常常失望,所以对这种艺术形式不太关注。

  小时候家里能收到电影台,起初叫“卫视电影台”,后来成了“凤凰卫视电影台”,也没在意是不是凤凰卫视的前身。不过那时,还是很喜欢看这个台的,全天24小时电影不停放。那时候也是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候,所以很有幸,从小就是伴随着香港电影的一代辉煌成长的。也许从小的这种熏陶,让电影给我的感觉就应该是成龙、周星驰式的,这样的内容显然几个小时的时间是够用的。

  到后来央视电影台出来,感觉差太远了,基本上没怎么看过。再后来就是到了能随意下载电影的年代,耐着性子看过几部被奉为经典的美国大片,根本不知道在表达什么,失望,反而基本上不怎么看了。

  不过那时南汇时确实没什么事情做,正好赶上英语社每周放电影,于是基本上每周我都会去,在一个阶梯教室或是学生活动中心,灯一关,打开之前准备的小吃,和周围同学一起,还是挺有感觉的。也许这是由于小的时候常在家门口的电影院看电影,我家门口那个电影院也是免费开放的,从家里走过去就五分钟不到,以前基本上是几周会放一部电影。记忆中那里常常是我们小孩在外面玩累了的休息场所,那时我总是和几个小伙伴穿着旱冰鞋溜进去,看一会出来玩,累了再进去看。电影院人很少的时候常成为我们滑旱冰的场所。

  英语社就这样为我们放了一年的电影,下学期的时候听说英语社要搞刊物,由于之前印象还不错,我就报名主编的竞选。当时和另外一个李同学竞争主编,我记得当时竞选时我好像是在上面说文解字,就像以前高中时每周给同学开班会一样在上面按照我的逻辑讲半天,结果大家还觉得说的不错,最后险些成了主编,结果最后好像我是排第二,不过忘了是不是只有两个人竞选。主编没当成,社长夏同学赏识我的才能,就让我负责了英语社的外联工作,成了外联部部长。

  这个夏同学正是当时在选新生文艺汇演主持人时那个让我领略到专业水准的同学,记得她当时和我说,说我非常有能力,一定要留在英语社。我当时就开玩笑说,你说我这么有能力,就让我做副社长吧。真不知道她当时什么感觉,她当时说如果让我做副社长,那和她一起组建社团的同学会不愿意的,结果我最后被她忽悠成了外联部的部长,不过当时自己心里还挺美的。现在想想其实也挺有意思的,这个外联部部长也就是挂个名而已,外联部一共就一个人,也就是我,部长。

  既然当了部长,就应该为社团出力。那时,英语社在筹备英语演讲大赛,夏同学和我说外联部得负责筹备经费,其实就是买些奖品什么的,当时一听就觉得很没问题。因为那时也没有什么太多的考虑,不会像很多经历过的人觉得有难度。我满口答应,想着反正旁边人民路那里那么多店,还愁找不着个赞助。其实我这么想是因为之前新生文艺汇演接触了很多他们拉赞助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忽悠而已,这个事情我还是挺擅长的。

  在一个周末,我准备出去理发,又想着自己外联部长的身份,于是想由商家为我埋单,当时就选了一家南汇那里非常豪华的门面,准备开始忽悠店长。我进去说明来意,店长很客气,我们谈了半天,也就是半小时的功夫,就搞定了,那时店长提了些要求,也很大方,开始谈了那些奖项折合下来近千元,我觉得这样有点夸张了,最后我只要了三四百元的赞助,因为毕竟不是很大的活动,而且我可能开始把活动说的有点大了。然后很合情合理的,店长让我试试他的手艺,其实我的来意就是剪头发,他还这么客气。

  之后的英语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