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爱与沉沦 >

第1部分

爱与沉沦-第1部分

小说: 爱与沉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章  遍地阳光(1)
那是个很好的中午,遍地都挥洒着阳光。整个世界沐浴在一片祥和的光辉之中。如果说这样的天气还有什么可让人挑剔的话,那就是阳光的温度偏高了一点。秋日的阳光虽然失去了夏日的炽热,却变成了闷哄哄地热,要不怎么会有“秋老虎”之称呢?不过,今天的天气确实很好,热虽然热了点,却不闷。

  这里是中国西部的一所市属重点中学——H市第一中学。学校坐落在市东郊,因带了重点二字,所以在气势上颇为不凡。整个学校的建筑呈二龙出水式,绵延一千八百余米。据说市一中的建筑布局是很合理的。进校门是一个圆形喷水池,约六十余平面米。池中有一假山,山上曲径通幽,芳草茂密,亭台楼榭一应俱全。有突兀奇峰,也有坦荡平川,更有险要绝恶之地,实不失为一座好山。无奈那喷水池空有其名,有水不喷,久经年月,成了一潭死水,惨碧惨碧地,看上去十分吓人。池周围种有许多高大的落叶乔木,有陕南红枫、法国梧桐、东北落叶松等。每到秋冬之际,池中便有落叶光顾,天长日久,落叶在池中腐烂,那池便有了一股奇异的香味,闻风而动,路过之人掩鼻不已,惟恐避之不及,弄得连玲珑剔透的假山也失去了颜色。

  过了喷水池,向前二十米,便是学校的行政办公大楼。那楼只有三层,是建校伊始就修建了的,虽不及它的后辈们气派,却因资历深,年龄老,就倚老卖老地傲然俯视着后辈们和过往行人。人们虽不太情愿,但碍着它就在眼前,也就只好一进校门就给它行注目礼。

  从行政办公楼开始,学校的建筑便两极分化。左边是一条百米文化长廊,往上依次是图书实验楼、教学楼、男女生公寓楼、科教楼、音乐艺术楼。教学楼前面是田径场。从行政办公楼往右,穿过一条窄窄的通道,再穿过两道月亮门,便是食堂。往上依次是三栋教职工宿舍楼和一个四合小院。那四合小院却是一个绝好的去处,里面清幽素雅,有一个小小的葡萄架。紧挨葡萄架不远的是一个袖珍型的紫竹园。在这个四合小院里,住着一位八十多岁的退休老教师。那老教师姓黄名清彦,退休后闲来无事,便侍养起花草和鸟雀。那葡萄架和紫竹园都是他一手修建而成的。老人有一嗜好,就是拿了凳子坐在门前看他豢养的那些宠物在葡萄架下或是紫竹园里漫步,或者是在空中飞翔。鸡鸭鹅的自然是不少,最让老人得意的还是他那些鸽子,扑啦啦地一大群,足有上百只之多。那些灰色的、白色的、银色的,有着五彩缤纷的羽毛的鸽子,扑闪着翅膀,往返于葡萄架和紫竹园之间,为这个四合小院增添了不少乐趣和生机,活脱脱一个世外桃源,不沾半点现代都市气息——这恐怕就是这座四合小院最吸引人的魅力之所在吧!不过,在现在这样喧嚣浮华的尘世里,能识得这样的小院的好处的,能有几人呢?恐怕也只有一些年长者和清雅之士了吧。

  在市一中的女生公寓楼前,立了一个身材颀长的男孩,眉目清秀,眉宇之间还带点儿那种惯有的傲气。他略带焦急地在女生公寓楼门前不停地来回走,鼻子尖儿上泌满了细密的汗珠,并不时的看手表。

  不久,从女生公寓走出一女生来,那女生眉如新月,面若桃花,穿一套白色休闲服,纯朴的学生味儿,刚洗过头,湿漉漉的长发一古脑儿地贴在玲珑的脖子上和纤瘦的肩上,楚楚动人,十分惹人怜爱。

  那英俊的男孩子,名叫刘城,高一学生,一班的,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的。他一见那女生出来,十分高兴,快步迎了上去。那女生远远地见了刘城便笑:

  “嗨!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

  “没有哇。丽楣,你今天好漂亮啊!”刘城笑着说。

  女孩叫宋丽楣,和刘城同级,五班学生,两人刚进校不久便加入了早恋的队伍。

  闻听刘城夸她,宋丽媚脸上露出一个灿烂的微笑,说:

  “是吗?我今天漂亮吗?阿城,咱们今天去回民街吃羊肉泡吧。”

  原来两人约好一起吃饭。

  刘城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或者说是飞出来的。人们常把从农村考取到城里上学读书的孩子称之为从穷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刘城的老家海拔一千三百多米,应了那句“山高出鹞子,鲤鱼跃龙门”的话。班上除了刘城、屈小明和汪立民三个人来自农村外,余者均系城里人,或是高干子弟,或是富家千金。因刘城所在的班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H市一中的特招班——每年在全市范围内招收五十名学生重点培养,自然就引起了那些手眼通天,活动能力强的家长的注意,子女们中考还未进行,就已打通了进重点中学重点班的路。或是弄权,或是花钱。有道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而钱这个东西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花个一万两万为子女买张“通行证”,值!

  开学才一个月,这个城市的一切对刘城来说十分陌生,大都市的匆忙与繁华让他惊叹不已。在刘城的家乡,除了山还是山,一眼望不到尽头。空气倒是十分清新。小镇也不过三五千人,从东头到西头,就五分钟的路程,街上除了卖农产品和开杂货铺的,还有就是摆地摊的,连一个像样的超市都没有。小镇单日逢集,乡下人叫“赶场”。到了“赶场”的日子,街上才会热闹一阵子。大约中午十点左右,村民们在家里吃过早饭,就从四面八方陆陆续续地来到小镇,大多是卖一些土特产,然后买一些日用品,到了下午两、三点左右,村民们便陆陆续续四面八方地各自回家去了,小镇就又回复了平日的清冷和孤寂。

  刘城的方位感不强,这与他自小在农村生活有关。在农村里,盯着目标,脚下自然有道。而在城市里,不是十字路口就是丁字路口,不是丁字路口便是十字路口,虽也是脚下有道,却不知是哪跟哪了。他从来都不知道,这个城市里还有一条回民街。回民街——顾名思义,就是回族人民居住的街。他以为不光是这个城市,就连这个城市所在的省,也是没有少数民族的。因为在他的记忆中,少数民族的人都是生活在边远荒蛮的地带。事实上,他除了在语文教科书和字典的附录上知道中国除了汉族以外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其他什么也不知道。由此足可窥中国基础教育成效全貌之一斑。

  “这就是回民街,”宋丽楣给刘城做介绍,“街那边尽头处有一座清真寺。###教,知道吗?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清真寺之于###教,就像庙之于和尚一样。”

  刘城对宋丽楣的这番介绍感到挺反感,觉得宋丽楣是在门缝里瞧人。世界三大宗教谁不知道,不就是基督教、###教、佛教嘛,中学的历史书都快让人背烂了,能不知道吗?真是白痴。不知是骂自己还是骂别人。心里嘀咕着,口里却道:

  “丽楣,你知道的东西可真多啊。”

  这就是典型的口不应心,心里想的一样,口里说的又是一样。

  “什么呀?我从小就在城市里长大的呢。我家在明水县城。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熟悉起来当然快啊。何况,我在明水上初中的时候,经常和同学一块儿来市里玩。我的家乡明水可漂亮了,依山傍水,是有名的山水城市,有机会带你去玩啊。”宋丽楣不是刘城肚子里的蛔虫,不知道刘城心里在想什么,还以为在夸她,便继续做她的介绍。

  “这条街其实并不怎么繁华,但却有名,原因是这条街的清真食品。什么清真牛肉啦、羊肉啦 、馄饨啦、饺子啦、扯面啦等等,应有尽有,且物美价廉,所以深得普通老百姓所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回回们待人很好。物因人而名,人因物而富,这就更增添了这条街的知名度,凡生长在这个城市的人,不管达官显贵也好,普通市民也好,还是捡垃圾拾破烂的也好,说得夸张点就是,除去死去的人和未出生的人外,没有人不知道这条街,没有人没到过这条街。”

  刘城心说这也太夸张了吧,不就是一条回民街吗?说得这么神乎其神。但为了不扫宋丽楣的兴,只把这话在心里对自己说了。

  刘城游目四顾,只见整条街带着萧索灰暗的味道,挨边儿全是饭馆。所谓的饭馆,只不过是在街边支一张大棚布,里面放些桌椅板凳,仅此而已,说是小吃摊儿更确切些,却偏要字正腔圆地在招牌上写着××清真小吃馆、××清真面馆、××清真饺子馆。一律贯上清真二字,仿佛没有清真二字,那些饺子面的就会变个味儿。这些所谓的“饭馆”堪称得上是“陋室”,可惜无刘公之“陋室”那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第一章  遍地阳光(2)
街上是比较脏的,随处可见装过食品的废弃塑料袋。白色垃圾泛滥,与这条街的鼎鼎大名大相径庭。但因初来乍到的新奇感,刘城十分兴奋,不断地向宋丽楣问这问那。宋丽楣正是在刘城面前显示自己博学多才的好时机,所以百问不厌诲不人倦大有孔子育人之风。

  正如宋丽楣所说,回回们待人很好。当然,这也不失为一种生存之道,他们靠做生意吃饭,谁都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他们自然不会傻到板了一副冷冰冰的脸孔去迎接客人——除非你不想干这行了,想滚蛋了。刘城和宋丽楣刚走近一家饭馆,店老板就笑容可掬地迎出门外,操着半吊子普通话道:

  “两位,想吃点什么?本店刚好还有一张空桌子,又干净又卫生,里边请。”一边说着,一边做个请的手势。

  刘城正欲回话,宋丽楣却一使眼色,拉着他的手,示意他继续往前走。宋丽楣对这地方轻车熟路,知道哪家东西好吃哪家不好吃。他们进了一家有一台黑白电视的小饭馆。

  “来两碗羊肉泡吧。”宋丽楣对店老板说。

  店老板是位四十多岁的胖乎乎的中年妇女,脸上时刻堆着笑容,若不是她脸蛋儿又肥又大,还真担心那笑倘若一时失神,便会从她的脸上掉下来。那胖乎乎的店老板热辣辣的应了声“好的”便去了。不久,服务员端上两个碗来,里面各放一块锅盔馍。刘城在乡下没吃过这玩艺儿,心下好奇,心说这羊肉泡怎么会是一块馍?疑心不会,便拿起来咬了一口,硬邦邦的,果然就是馍,并且是一块已过夜的冷馍,忍不住大笑起来,向宋丽楣道:

  “这就是羊肉泡?”

  “难道不是吗?”宋丽楣不答反问,抬头看了看刘城,觉得奇怪,不知刘城为何有此一问。她不知道刘城在乡下没有吃过羊肉泡。

  “那……怎么只有一块馍呢?”刘城不解的问。

  宋丽楣一听,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没有吃过羊肉泡,不知羊肉泡为何物。心说这可是个新鲜事,这年头居然还有人没有吃过羊肉泡。像见了天底下最好笑的事一样,用手捂着嘴“呵呵”大笑起来。

  刘城见状,心想这回自己可能出丑了,脸先红了一半。见宋丽楣用手将那块摸撕成碎块儿,也埋下头去将那馍拿来撕,只是不明白这明明白白的一块锅盔馍,怎么就成了羊肉泡。

  宋丽楣撕完馍,有意打趣刘城,问道:

  “阿城,你说这羊肉泡,到底泡什么好呢?”

  刘城还真不知道该泡什么好,怕说错了,忙道:

  “丽楣,你说泡什么就泡什么吧”

  宋丽楣见刘城并不上当,便不再打趣,像叮嘱幼儿园的孩子一样道:

  “阿城,知道吗?羊肉泡的全名叫羊肉泡馍,我们这里叫羊肉泡都叫习惯了,你要记好了,以后别再忘了啊。来,把你的碗拿过来,我去给你加汤。”

  宋丽楣去加了羊肉汤回来,刘城接过自己的碗,用汤匙在里面搅了几下,舀了一匙便往口里放。宋丽楣见状,“呀”地一声,连忙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偷偷笑个不停。刘城也没在意,将那汤“嗞”地一声吞进肚里,不由大失所望,那汤下肚除了留下满口的腥气外,什么味道都没有。心说这羊肉泡怎么会这样,还不如自家煮的洋芋汤(土豆汤)好喝呢。抬头看宋丽楣正用手捂着嘴向他笑,不由疑心,道:

  “怎么了?”

  宋丽楣怕刘城不高兴,不敢笑出声来,问道:

  “阿城,汤好喝吗?”

  “实在不怎么样,”刘城一皱眉头,“连最起码的盐味都没有,难道你们这里的汤都是不放盐的吗?”

  “当然不是。”宋丽楣止住笑,用手一指桌子上的几个碟子,道,“你看那是什么?”

  刘城一看,原来那些碟子里放着盐、醋、辣椒、花椒之类的东西,恍然大悟这些东西是要自己加的。

  吃完羊肉泡,宋丽楣说要看会儿电视。这年头黑白电视在城市里比大熊猫还珍贵,满城里找不出几台。宋丽楣说她对黑白电视情有独钟,非要看会儿不可。

  电视里正在播报午间新闻,其中有一条关于迎接澳门回归的消息引起了刘城的注意。刘城一向关心时事政治,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由于中国刚刚从大英帝国的手里收回香港不久,所以人们对成功收回澳门具有极大的信心。

  宋丽楣说:“新闻没多大意思,换个频道吧。”

  刘城阻止不及,被宋丽楣换了频道,调到中央三台的“音画时尚”栏目,电视里立刻传出了张惠妹缠绵悱恻的歌声——

  外面下着雨

  犹如我心血在滴

  爱你那么久

  就是算算不容易

  就要分东西

  明天不再有关系

  留在家里的衣服

  有空再来拿回去

  不勉强你再为了我

  舍不得拼命找借口

  ……

  宋丽楣是张惠妹的忠实Fans,对张惠妹崇拜得恨不能将自己也给了她,可惜她崇拜的不是张信哲,否则那“人妖”一定会满足她的追星愿望。

  听着荡气回肠的歌声,宋丽楣受了感染,忽然问道:

  “阿城,你喜欢阿妹的歌吗?”

  “还算喜欢吧。”

  “怎么是还算喜欢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