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剥削企业的人-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力将工作做到最好,力求完美、出色,这样,你良好的职业道德就蕴涵其中了。
坚持标准和质量可以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可以激发每个人的才智、潜能并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优秀的员工总是坚持自己或公司的做事标准,他们时刻要求自己把每一项工作当成事业来做。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不找借口找方法,不换脑袋就换人(5)
日本的松下幸之助有一次发表讲话时说:“看员工努力向上的情景,我感觉非常欣慰。在这令人忧患的时代,本公司能很快从战争所带来的混乱局势中站起来,迈向复兴,就是因为我们比任何创业者都更能争取上进。我认为人人必须不甘于平庸,努力向上,才能创造出佳绩。”
完美的标准就在于它是一种不断努力的过程。事实上很多人都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标准没有上限”这句话。他们在工作中都认为,只要做到了工作的全部要求,做到了工作的100分也就是达到了完美的状态。完美其实不是一种最终的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向完美进发的人对自我永远都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中,他知道自己对于工作或者人生都是不完美的,即使自己在努力地按照要求来工作,对完美来说也还是不够。因为完美对应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在这样的人生境界中,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努力才有可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成为问题的解决专家
乔治到这家钢铁公司工作还不到一个月,就发现很多炼铁的矿石并没有得到完全充分的冶炼,一些矿石中还残留没有被冶炼好的铁。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公司岂不是会有很大的损失。
于是,他找到了负责这项工作的工人,跟他说明了问题,这位工人说:“如果技术有了问题,工程师一定会跟我说,现在还没有哪一位工程师向我说明这个问题,说明现在没有问题。”
乔治又找到了负责技术的工程师,对工程师说明了他看到的问题。工程师很自信地说我们的技术是世界上一流的,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工程师并没有把他说的看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暗自认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能明白多少,不过是因为想博得别人的好感而表现自己吧。
但是乔治认为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于是拿着没有冶炼好的矿石找到了公司负责技术的总工程师,他说:“先生,我认为这是一块没有冶炼好的矿石,您认为呢?”
总工程师看了一眼,说:“没错,年轻人你说得对。哪里来的矿石?”
乔治说:“是我们公司的。”
“怎么会,我们公司的技术是一流的,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总工程师很诧异。
“工程师也这么说,但事实确实如此。”乔治坚持道。
“看来是出问题了。怎么没有人向我反映?”总工程师有些发火了。
总工程师召集负责技术的工程师来到车间,果然发现了一些冶炼并不充分的矿石。经过检查发现,原来是监测机器的某个零件出现了问题,才导致了冶炼的不充分。
公司的总经理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不但奖励了乔治,而且还晋升乔治为负责技术监督的工程师。总经理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公司并不缺少工程师,但缺少的是负责任的工程师。这么多工程师就没有一个人发现问题,并且有人提出了问题,他们还不以为然,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人才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真正有责任感的人才。”
乔治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为负责技术监督的工程师,可以说是一个飞跃,但是他获得工作之后的第一步成功就是来自于他的责任感,他的责任感让他的领导者认为可以对他委以重任。
一个有责任感的员工,不仅仅要完成他自己分内的工作,而且他会时时刻刻为企业着想。比如,他发现公司的员工最近一段时间工作效率比较低,或者他听到一些顾客对目前公司员工服务的抱怨,就把自己的想法和如何改善的方案写出来投到员工信箱中,为管理者改善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第五章 不找借口找方法,不换脑袋就换人(6)
一名真正有责任感的领导者会非常感激这样的员工,而且他会很欣慰,因为他的员工能够如此关爱自己的企业,关注着企业的发展,他也会为这样的员工感到骄傲,也只有这样的员工才能够得到企业的信任。
一家公司的内部报纸开辟了这样一个专栏,叫做“回音壁”,目的就是让员工把他们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有关企业的方方面面写出来,无论是批评还是建议,只要是真实的就可以,并对这样的员工给予表扬和奖励。因为管理者相信,员工是最能感受到企业细节的人,他们这么做,就是想让员工说出对企业的真实声音。他们这么做,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员工的积极性。他们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做了很多额外的工作。
海尔的一名员工这样说过:
“我会随时把我听到的看到的关于海尔的意见记下来,哪怕我是在朋友的聚会中,或是走在街上听陌生人说的话。因为作为一名员工,我有责任让我们的产品更好,我们有责任让我们的企业更成熟更完善。”
如果你兼有责任和忠诚两种信念,那么不仅会勇于承担自己分内的责任,还会乐意挑起实现公司远景的重担。而你的责任和忠诚的最大回报就是,你将被赋予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因为,只有这样的员工才能真正值得信任,才能真正担当起企业赋予他的责任。
一支生了锈的大铁钉被丢弃在工厂的入口处。员工们从其旁边进进出出,一共可以有下列几种情形:
第一种员工,视若无睹,抬脚横跨而过;
第二种员工,看到了铁钉,也警觉到它可能产生的危险,不过他们的行为又可能出现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心想别人会捡起来,不用自己多事,只要自己小心,实在不必庸人自扰,于是视若无睹,改道而行;第二类会认为自己现在太忙,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解决,等办完事后再来处理那根铁钉;第三类则抱着谨慎小心、事不宜迟的态度,马上弯腰捡起并妥善处置。
你当然知道哪类员工的做法正确,但事情发生在你身上时,你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吗?有些事情并不需要很费力就能完成。
失败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人喜欢失败,因为失败大多是一些令人痛苦的经验,甚至是让你的人生受到重创的体验。而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失败,无疑会给人的心理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甚至是恐惧。其实,这大可不必。失败也是一种成果,需要你仔细诊断。对此,发明大王爱迪生似乎比所有人认识得更深,实践得更好。爱迪生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实验时出过上百次错误,但他正是在错误中找到了正确的理论方向。当他某次为了寻找最合适做灯丝的材料再次失败后,他的助手叹口气说:“唉,又失败了。”“不,”爱迪生轻松地说,“错了!这是我们又成功地找出了一个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把失败看成是一次富有正面意义的成果,从失败中有所收获,这是成功者所须具备的一种绝佳心态,他们最懂得“失败乃是成功之母”的内涵,往往会在失败的教训中获益,然后从失败中走向成功。
某大公司招聘人才,应聘者云集。其中多为高学历、多证书、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
经过三轮淘汰,还剩下11个应聘者,最终将留用6个。因此,第四轮总裁亲自面试。
第五章 不找借口找方法,不换脑袋就换人(7)
奇怪的是,面试那天,考场上出现了12个考生。
总裁问:“谁不是应聘的?”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男子站起身:“先生,我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参加一下面试。”
在场的人都笑了,包括站在门口闲看的那个老头子。
总裁饶有兴趣地问:“你第一关都过不了,来这儿有什么意义呢?”男子说:“我掌握了很多财富,因此,我本人即是财富。”
大家又一次笑得很开心,觉得此人要么太狂妄,要么就是脑子里进了水。
男子说:“我只有一个本科学历,一个中级职称,但我有11年工作经验,曾在18家公司任过职……”总裁打断他:“你的学历、职称都不算高,工作11年倒是很不错,但先后跳槽18家公司,太令人吃惊了,我不欣赏。”
男子站起身:“先生,我没有跳槽,而是那18家公司先后倒闭了。”
在场的人第三次笑了,一个考生说:“那你可真够倒霉的!”
男子也笑了:“相反,我认为这就是我的财富!我不倒霉,我只有31岁。”
这时,站在门口的老头子走进来,给总裁倒茶。男子继续说:“我很了解那18家公司,我曾与大伙努力挽救它们,虽然不成功,但我从它们的错误与失败中吸取了很多教训;很多人只是追求成功的经验,而我,更有经验避免错误与失败!”
男子离开座位,一边转身一边说:“我深知,成功的经验大抵相似,很难模仿:而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与其用11年学习成功经验,不如用同样的时间研究错误与失败;别人的成功经历很难成为我们的财富,但别人的失败过程却是!”
男子就要出门了,忽然又回过头:“这11年经历的18家公司,培养、锻炼了我对人、对事、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力,举个小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这位倒茶的老人。”
全场11个考生哗然,惊愕地盯着倒茶的老头。
那老头笑了:“很好!你第一个被录取了。”
现实中,有不少人喜欢谈成功的经验,而不乐意谈失败的教训,因为谈起成功面上有光,而说到教训总感到颜面扫地。其实,教训大可不必讳言,它与成功经验同等重要,都是把工作做好的推动力,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无疑是智者的选择。大而言之,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无不是人们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与挫折之后吸取教训的结果;小而言之,对一个能够正确面对成败的人来说,教训一样可以催人奋进,激励自己去不断拼搏进取,使事业愈发有成。相反,不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人,迎接他的将是再一次的失败。
我们常讲“失败乃成功之母”,其实,教训也可以说是经验之“母”。成功固有经验可以总结,失败也有教训可以吸取。
教训是对挫折与失败的理性思考,它告诉我们的是“不该”。吸取教训,更加理性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中寻找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和特点,可以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深刻。教训既可以给遭遇挫折的人留下避免再次失败的路标,同时又可为他人留下前车之鉴。古今中外,有识之士无不从自己或他人的教训之中,寻找良方,避免重复的失误,从而获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失败无疑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当你遇到挫折时,切勿浪费时间去算你遭受了多少损失。相反,你应该算算你从挫折当中,可以得到多少收获和资产。你将会发现你所得到的比你所失去的要多。。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五章 不找借口找方法,不换脑袋就换人(8)
方法总比问题多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克服困难的办法就是找办法,而且,只要去找,就一定有办法。”
比尔·盖茨曾说:“一个出色的员工,应该懂得:要想让客户再度选择你的商品,就应该去寻找一个让客户再度接受你的理由,任何产品遇到了你善于思索的大脑,都肯定能有办法让它和微软的视窗一样行销天下。”
洛克菲勒也曾经一再地告诫他的职员:“请你们不要忘了思索,就像不要忘了吃饭一样。”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遇到了难题,就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努力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总是有的,而这些方法一定会让你有所收益。
生命是自己的,想活得积极而有意义,就要勇敢面对问题,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这是对自己生命品质的提升,也是让人生价值最大化的一个快捷途径。在工作中主动去找方法并能找到办法解决问题的员工,总能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脱颖而出。
杨先生是浙江温州人,十多年前,他的一位远方亲戚在欧洲开饭店,邀请他过去帮忙。没料到,他到欧洲不久,亲戚就突然患病去世了,饭店很快也垮了。
杨先生不想回国,就在当地找了份工作。几年后,他到了一家中等规模的保健品厂工作。公司的产品不错,但知名度却很有限。
他从推销员干起,一直做到主管。一次他坐飞机出差,不料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劫机。度过了惊心动魄的十个小时之后,在各界的努力下,问题终于解决了,他可以回家了。就在要走出机舱的一瞬间,他突然想到在电影中经常看到的情景:当被劫机的人从机舱走出来时,总会有不少记者前来采访。
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一下自己的公司形象呢?
于是,他立即做了一个在那种情况下谁都没想到的举动:从箱子里找出一张大纸,在上面浓描重抹了一行大字:“我是XX公司的XX,我和公司的XX牌保健品安然无恙,非常感谢抢救我们的人!”
他打着这样的牌子一出机舱,立即就被电视台的镜头捕捉住了。他立刻成了这次劫机事件的明星,很多家新闻媒体都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
等他回到公司的时候,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带着所有的中层主管站在门口夹道欢迎他。原来,他在机场别出心裁的举动,使得公司和产品的名字几乎在一瞬间家喻户晓了。
公司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客户的订单更是一个接一个。董事长动情地说:“没想到你在那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公司和产品。毫无疑问,你是最优秀的推销主管!”
董事长当场宣读了对他的任命书:主管营销和公关的副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