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人-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屁精”和“同志”自有它们的解释,而这次讨论的后面其实是一次文化的碰撞!
通过这次大讨论、大辩论,我们真正开始介入“同志”们的生活圈,开始认识他们或她们的生活态度,人生理念,可以说通过这堂“辩论课”,我们了解了另外一族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同志的生活方式是她们自己的选择,属于个人###的范畴,只要两个人同意,我甚至认为她们或他们应该领到结婚证,应该允许她们过幸福的合法夫妻生活,既然从乾隆年间这种现象就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那自有其存在的理由。
网上的辩论和关注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普及和教育。通过大家的关注,一种文化在传播,这种关注也在考验着我们社会目前的承受能力、理解能力、接纳能力。
其实我们接受“同志”和“同志”的生活方式与我们接受“情人节”、“圣诞节”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只是两种文化的碰撞而已!
昨天是情人节,许多人在采购玫瑰、巧克力,路边的大妈依然在摆他们的地摊;
每年的圣诞节,许多人在采购圣诞树、买袜子,路边的大妈依然在摆他们的地摊;
生活就是这样……
她本来就是多元的,本来就是###的,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没有必要大呼小叫!
******
当李银河和赵本山开始PK的时候曾经想出来说两句:
1、如果赵本山是李银河,那么他应该向“同志”道歉!
……因为“他知道哪个词的意思,属于明知故犯,存在主观的故意”“客观上给对方造成了侵害”“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他是一个可以承担责任呢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符合四个要件当然要承担责任。但这是不成立的,因为……他不知道这个“抠门”的学问!
2、如果《不差钱》是赵本山写的,他应该道歉!
可是,小品的编剧和演员不是一个人,赵本山只是一个出来说话的,如果要负责,也应该是一个集体的责任而不应该是赵本山一个人的。
。。。。。。
******
现在看来,这些讨论都是多余的
因为这是一个能够让我们了解一种文化,正视一个社会群体的机会和事件。李银河老师是一个社会学家,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她应该是满意的!
小品就是为了娱乐大众的,娱乐大众当然要有知名度,《不差钱》引起的关于“同志”的讨论让这件作品让大家了解了更多,《不差钱》更应该是满意的!
我们呢?
能够高兴,能够学习……我们也是高兴的!
又遇医改,我们怎么办?
选择一个职业作为自己的事业本身就要承担这个职业固有的压力和困难。
--因为天下从来没有一直白吃的午餐。
医院和生活在其中的医生、护士、医技人员都会有一些感慨:其他专业的同学四五十岁就大多偃旗息鼓,有的已经内退了,自己却还在拼命地学习新知识,熟悉新疗法、认识新药物,适应新变化……
书是需要看的、网是要上的、科研是要搞的,论文是要写的,即使这样,还有可能得读个学位:学位难道就那么好读?英语、SCI……
于是,医生的头发白地很快,医生的头发剩的很少,“呵护健康、关爱生命”的医生寿命却一直很低……
―――其实医生已经很累了!
如今,又遇医改!
医改的方向是需要知道的,如今已经不是看好病、开好处方的医生了,“医生不光要会开针对病人的“小处方”,更要学会开针对社会的“大处方””
――可是社会怎么样了呢?
舆论已经将医生推到了“浪尖”上――所谓的“浪尖上的天使”正是目前医生的真实感受。戴着头盔上岗,内部成立护院队,时常面对媒体的口诛笔伐,经常在治病救人和好好说话之间左右为难,动辄就要借助法律来理顺自己工作的环境,一不小心会坐上被告席……
医改能怎么样呢?
――据说要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到底如何定位这些以治病救人为宗旨的医生,其实是一个重要性关乎成败的大命题!
每个人力量有限,群体的力量就是巨大的。蚂蚁撼动堤坝的例子足以证明。
医生是个弱势群体!――常年的学习、诊疗,让其中不少人需要大量补充人文知识、社会知识、社交手段。而他们每天都在超过10小时地上班……压力,来自内部知识更新的压力,来自外部社会、患者的压力。
如果一个医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如果一个医生失去了技术创新的勇气,
如果一个群体整体丧失了许多应该拥有的东西
说明医改的确需要改了!
“看病贵”“看病难”是需要解决!但医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医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看病贵”“看病难”的保障。
医改,赶紧改吧。别让这些悬而未决的X因素占用医生的时间,还是尽快给我们一个方向
一个公平、合理、理性的发展空间吧,
我们需要,社会应该也是需要吧! 。。
心中那片杏林还在吗?
文:边远人2008
【前言】我是一个生活在阳光中的人,喜欢用善良的立场、乐观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即使有些瑕疵也会给它找个存在的理由,希望一切都是美好、善良的。此前写过【医院亲历】那个帖子,随着一期期连载,妻子开始质疑“不客观、不理性,把那些本来非常真实的事情写得象假的一样!……”
客观、理性,难道这些我一直推崇的理念真的被自己写颠倒了吗?“一叶障目”其实就是一个观察事务的立场问题。看到什么,看的是否全面关键看你站在那里,用什么视角去观察“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能就是对这种错误的诗意批评吧。于是我决定,重新审视我生活的这个环境,重新审视医院以及周围的医苑,学着重新评价那些人和事,让自己的眼睛不光看到白天的阳光也能识别和领会医苑夜晚的黑暗……
都是切身感悟和法律角度的评判,对象主要是那些夜色中“风景”,就叫--“医苑夜谭”吧!
【医苑夜谭】那片杏林还在吗?
【典故出处】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杏林”,是中医界的代称。那时候没有西医,所以就拿杏林来说说我们现在的医苑吧。
董奉是杏林典故的源起,说明能够做到他那样成绩的人并不多,论医术,当时不过张仲景和华佗二人而已,后世能出其右的也寥寥无几。论医德,能够巍然成林的也仅此一人而已。
杏林,那可是有神虎相佑之地,那可是一座丰碑,一座百姓心中对于医生,对于医家最高的褒奖,也成为千百年来大家对医生职业道德的最高评价,世代传承,相延至今。。。。。。
如今呢?“看病贵、看病难”,医患矛盾重重,医疗纠纷不断,医生和患者之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斗争”把教授都称作“叫兽”,把白衣天使都称作“白狼”了,于是“打打杀杀”声音不绝于耳。。。
******
“云泥之别”形容杏林传奇时代和我们现在医患关系的差别丝毫没有夸张。
“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自然要“归功”于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使得大家判断事情的能力水平、标准尺度都在变化,如今几乎没有人会轻信一些东西,一些他们认为可能正确的东西会坚持的。医学知识的普及,让患者对医学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于是开始怀疑所谓的权威,权威的地位开始降低,权威的威严开始受到挑战,于是医生也会随时受到质疑。--这些其实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
这个问题的形成,关键要“归功”于医生对待“医德”的态度。
试问每个“医苑”中人,“你们心中还有那片杏林吗?”
当金钱和财物摆在面前,当吃酒唱歌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您心中还有那片杏林吗?
忙于编造文章而忽视关爱病人的时候,您心中还有那片杏林吗?
当那些夜色袭来的时候,您心中还有那片杏林吗?
是谁出手毁掉了那片大家心中的杏林?
是应该有人好好想想了。。。。。。
想起这些,脖颈后边似乎凉凉的,有股杀气!
想起这些,难免想起那片杏林
那片快要消失的濒危物种。。。。。。
“医药分开”后医生会饿死吗?
看了新浪杂谈上“日本医院只看病不卖药,我们能否参照?”的帖子不禁有些感慨:“偏见源自不了解”。似乎开药、拿药都是医生的错,都是医院的“罪状”?
目前状况下,医药分开几乎等于医院减少50%收入,意味着医院几乎80%面临破产,意味着--医生的“饭碗”几乎被砸,意味着医疗体系面临崩溃。“医药分开”意味着“以药养医”成为历史。让我们看看以药养医的来龙去脉吧。
【以药养医的背景】
以药养医是一个典型的历史遗留问题。日本医院不卖药,这件事情在“世川奖学金”访日回来的几位同事口中已经有所了解,许多国家的医院和医生都不是靠“卖药”维持生计的。
而我国医院中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几乎40~55%,为何主要靠“药品”来维持收入呢,这是一个投入方式问题。我国医院的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主要靠自己的“业务收入”,而大部分医院业务收入中药品所占比例如此大主要由于检查设备、普通器械都很少,药品的补给就成为一个“大户”。
为何要经营呢?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不足是一个主要问题。一个地区级医院基本上床位在800~1500张之间,人员1200到2000,如果按照每个人工资3万元算,仅仅工资一项就需要大约4000万到6000万元,而拨款呢?大约300万元到400万元。几乎只有工资的1/10。
投入的不足是造成医院需要经营的症结所在,也是以药养医的基础。
【取消以药养医的条件】
关键有两个,一是“补偿机制”的完善。
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医生收入几乎是国民平均收入的10倍。十倍的收入,不依靠药品补给医院可以正常运转,工资可以照发,他们的补偿模式和我们不同。仪器设备多,检查收费占的比例大,这是国内医院和他们没法比的。比如,美国的医学院下属的医院,医生工资一般由医学院发放,医生收入基本上不和医生工作量挂钩;新加坡基本上根据医生的性质级别确定其工资收入,收入由政府来协调平衡,接近于公务员的发放方式。。。。。
二是药品市场的规范。
我国药品市场,此前有药监局的“大事件”,目前还有长期以来形成的“灰色的药品销售”体系在运转,可以说每年都增加不少GDP,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不论“高价药怎么卖出去的”,不论药品怎么这么“不愁卖”,最终是卖出去了。药品的销售和普通商品不同,医生在其中有所谓的“诱导消费”的倾向,在缺乏有效的监管,灰色渠道畅通的前提下,这种作用会被放大,最终受害者是患者,同时还有卫生行业的形象。
规范的药品生产…销售体系,健全的监管体系,合理的药品定价体系……这些如果不完善,我们可以想象坛友描述的日本医院的情况,我们开了药走出院门,面对满街的“药店”,您就挑吧!
【现在的思路】
目前业内研究结论倾向于“收支两条线”,通过该机制的建立,使医院的收入和医生的收入不再挂钩,实行收支分开结算的方式。大致思路是:医院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之处根据服务人群、预防、教学等工作需要进行预算和拨付。这样的体制是否行得通需要深入论证和试点,然后推广。
“收支两条线”的方式可以解决药品收入和医院支配资金挂钩,药品收入和医生收入挂钩的弊端,有效地降低药价,促进合理用药,从而也达到降低患者负担的目的。
也许这是一条适合我们国情的办法!
后来来自上海的朋友告诉我,“收支两条线”的做法,执行中难度很大,影响因素太多,执行起来非常困难。
【呼唤法律的规制】
当道德没法解决的时候应该用法律这一相对粗暴的手段来解决。
当医德在利益面前由于的时候,应该通过法律来规制卫生行业中的不良行为。比如通过《刑法修正案》将医生收受药品回扣纳入规制,比如将医生保护患者###作为一项义务,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比如。。。。。。
如果药品的生产、销售都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我想医生会“清白”一些,医院也不会破产,医生也不会饿死吧! 。 想看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