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中国英才家庭造 >

第5部分

中国英才家庭造-第5部分

小说: 中国英才家庭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想看书来

前进1名是否胜利
有一天,北京四中一个女孩的爸妈来找我。俩人争着反映:孩子从上高一以来,一直起伏不定。每一次考差了,他们是怎么说的;每一次考好了,他们是怎么说的。我发现这两位家长有一个共同点,只关注孩子成绩的本身,不去看学习的过程。孩子考好了,家长又是许愿,又是奖励;考差了,就讥讽、批评:你看,不行了吧,毛病一下子全出来了。他们就没有考虑孩子为什么波动这么大。
  这个孩子有时候考班里的前10名,有时考班里的倒数,波动区间太大,很不正常。家长给孩子灌输的观念:分数压倒一切。只要分数好了,一好百好;只要分数差了,一切白搭。结果,孩子考好了,就觉得:我成功了,万事大吉了。后面的学习失去了目标,完全放松下来。再考,又是一塌糊涂,于是悲悲切切,孩子完全成了分数的奴隶。
  两位家长糊涂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女儿提出来要参加生物竞赛。家长问:“为什么要参加竞赛?”
  女儿说:“如果生物竞赛获了北京市一等奖,将来就可以加20分,或者保送上北大、清华。”
  家长一口回绝:“那是不可能的。你别瞎掺和了,好好地把功课学好,比什么都强!”
  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是人的一种本能。你的归宿在哪里?要设计。我的强项是什么?得尝试。比如,我通过竞赛获奖进北大,或者我单靠高考总分考清华,或者我凭借艺术特长上复旦。孩子有这样的目标,然后循着它波动,在波动中往上升。但是,在家长的指挥下,这个学生把每次成绩的起伏看成了唯一追求,没有长期的目标,只有短期的虚荣,最终失去了自我。
  我说:“孩子本来是有很大优势的,成绩不稳定,不是智力不高,也不是方法有误;而是她精力过剩,情绪不稳。你不给空间让她发泄,她只能在学习之外折腾了。就听孩子的,让她搞生物竞赛。”
  孩子把精力转移到竞赛上了,不但没有影响正常学习,后阶段的考试反而一步步稳定下来,最后通过竞赛加分,考入了北京大学。
  费罗伦斯?查德威克是世界著名的游泳健将,还是第一个游过英吉利海峡的女性。她一生参加无数次渡海游泳,从来没有半途而废。以她的实力,挑战卡塔林纳海峡是十拿九稳的。然而,在距离海岸仅有半英里的时候,她竟然放弃了。当人们带着深深的遗憾询问这位女士时,她回答:“雾太大了,我看不清海岸在哪里,如果知道只差半英里,我一定可以做到的……”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坚持到底,没有取得成功,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毅力,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个清晰的目标。同时,无聊、空虚、焦虑、失落等不良情绪,也随之滋长。
  因此,相对学习底子和习惯都比较落后的学生,家长压根儿就别给他定长远目标,只定短期目标,越低越好。
  很多孩子一见到我,就说:“我成绩不好,不想学了。”
  我就问:“不好到什么程度?”
  孩子吞吞吐吐:“反正是倒数。”
  我说:“成绩不好是一个模糊概念。咱考不上北大,能不能试试人大?上不了人大,要不换换北理工?北理工也没戏,全国还有那么多好学校等着你呢。这次排50名,下次考49名就是成功。不能笼统地说自己成绩不好。”
  孩子一想,49名,不就追上一个嘛。再一看第49名的那个同学,怎么看怎么不如他,于是信心十足。
  追上了第49名,我们就大张旗鼓地表扬:“是不是?挺好!下一次干什么?争第48名!”
  目标低,好追赶,孩子容易产生成就感。比如,这一次他考了50名,你让要求下次考入前30名,他可能就不想干了,达不到啊。但是很多家长,包括老师,甚至不认为人家从第50名到第30名是一个提高,都吝啬表扬。为什么?你看谁还比你学习好,你要超过谁才行,一句话就把学生的积极性给打击了。
  所以,前进一名是不是胜利?目标是远还是近?确实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txt小说上传分享

优秀的最高境界是没有目标
已经很优秀的孩子没有必要给他定目标。孩子之所以优秀,自然有他优秀的背景。他们往往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因为学习,同学尊重他,老师欣赏他,这些孩子从中得到的礼遇和幸福,是金钱换不来的。
  上高中期间,我拿手的是化学,但最喜欢数学。我喜欢数学到什么程度?每次数学测验,我都是提前交卷。为什么要提前交卷?第一,我答卷时没有任何杂念,很快就做完了。第一遍做完的题,我既检查不出来错误,一般也都能做对。第二,我追求一种什么感觉呢?我早早做完,上讲台交卷。周边的同学一看:“哎哟,他怎么这么早就交卷子了?”全班都抬起头来仰视你,监考老师也用复杂的表情看着你。那种感觉,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
  记得有一次考数学,时间还不到一半,我就交卷了。监考的数学老师示意我站在一边,先别走。然后,他从头到尾把我的卷子看了一遍,然后对我跷起了大拇指!当时我心里那股兴奋劲,比啥都强!让同学惊奇仰慕,让老师另眼欣赏,这种境界完全超越了分数,摆脱了功利,就是孩子一种纯真的心态。提前交卷还练就了我的学习效率和正确率,下笔就对!
  到了高考的时候,我就赚了。那一年数学高考,题量很大,学生两个小时做不完,更没有时间检查。铃声一响,做到哪里算哪里,做不完也得交了。我考完以后,回想一下,感觉好像能得70多分。最后分数出来,和我预想的完全一样。但是现在的很多家长,太想让孩子追求完美,你要得了100分还行,得99分,这个1分之差就要排在二十几名以后。少一分就不依不饶。
  即使差1分可能落后二十几名,但是,这个二十几名和第1名,究竟有多大的差距呢?多少学生在家长的嘱托声中慢慢地检查,甚至有些班主任,严禁学生提前交卷,必须铃声落、再停笔。久而久之,孩子把高分寄托在检查试卷上,往往第一遍的准确率、解题速度和自信心都大打折扣。
  学习就是这样,一开始有一个朦朦胧胧的目标,在这种目标的引导下,你努力了,奋斗了。而一旦你一头扎进学习里,那里的世界一定是鲜花烂漫,灵光闪烁,一派至真至美的景象。
  我高考完了以后,回到农村,每天扛着锄头跟农民一起下地干活。农村干活,干上一两个小时后,生产队长就开始喊:“抽袋烟吧!”所谓“抽袋烟”,就是休息一会。利用这个休息时间,我自己背着书包,躲在树荫下,丛林里,看书去了。我那时候看书,完全不是为了什么而学习,也绝对不是学给别人看的;而是在考大学那一段,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体验到它带来的、物质上无法企及的享受。
  外校的学生讽刺人大附中的学生,说他们是学习的牲口。为啥呢?这些人一下课,就争先恐后地往竞赛班里跑,迫不及待地做那些变态的难题,天天啃啊啃,昏天黑地的,真是不可理喻。他们没有生活乐趣?他们不会享受人生?都不是。
  其实,他们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他们不是为目标而学,而是为快乐而学,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
  我2003届的那个班,高考前,有13个学生已经提前保送清华、北大了。最后高考,考分高一点低一点,对他们都没什么意义了。但是,他们的学习仍然抓得很紧。图啥呢?有的孩子为了寻找一个目标,就给自己定下标准:我就要数学拿满分!但是那一年高考数学非常难,没有人得到满分。最高分是黄爽,考了149分,成了当年的数学状元。进入这种踏实、投入状态的学生,恐怕有一种共同的感觉:目标不再重要,目标可有可无。而一旦达到这个境界,实际结果肯定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好得多。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忘掉过去飞更高
我在人大附中当班主任,经常听到家长们跟我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王老师,这孩子小学、初中都是班里的尖子生,一上高中就接不上气了!”
  “王老师,他在以前学校可是年级的数一数二啊,现在也就算个较好吧?”
  我总是劝他们:“好汉不提当年勇。你们是不是始终停留在孩子最辉煌的时刻?老认为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是第一,只能是第一,谁都不能高他一头?那我们班岂不是要产生55个并列第一,这样可能吗?能进人大附中的孩子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过去的第一名和现在的第十名、第二十名,有可比性吗?能不能把过去都忘掉,就从第十名、第二十名开始,这就是你的起点,重新振作,一点点进步呢?”
  在我看来,挫折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战胜挫折,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忘掉过去。
  侯晓迪是我教过的最顽强的一个学生。
  他的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创新能力超强。于是,我引导他参加科技制作竞赛。人大附中鼎鼎大名的“电脑神童”,竟然无缘全国科技大赛,就此断送了保送清华、北大的机会。这是第一次挫折。
  后来,他又参加了SK状元榜,以他的执着和学识,夺取冠军本是意料之中。他和同伴两人一组,从周冠军、月冠军,一路闯进决赛。在年度大赛中,与对手杀得难解难分。最后加时赛,他们出现了一个微小失误。侯晓迪再一次和冠军擦肩而过。这是第二次挫折。
  侯晓迪一直想出国,他跟我商量:“王老师,能不能让我回家一个月,让我主攻英语?”为了成全这孩子,我瞒着学校,偷偷批了他的假。后来,侯晓迪英语考得挺好,开始办理留学手续。结果,连续申请了六个学校,他竟然没等到一份录取通知书。2003届的学生毕业,正遭遇“非典”,国外对华奉行“三不政策”,即:不录取,不签证,不接收。大多数学生都提前办好了出国手续,而侯晓迪撞到了枪口上。这是第三次挫折。
  这样,侯晓迪只好重振旗鼓,备战高考。成绩出来了,不上不下。问清华,清华不肯定;问北大,北大也含糊。最后,侯晓迪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虽然也是国内一流名校,但毕竟不是他的预期。这是第四次挫折。
  侯晓迪屡战屡败,不是他的态度、能力有问题。或许可以理解为“命运悲剧”。侯晓迪擅长课题攻关,但知识储备不全面;这样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是最不适应中国的考试制度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为此,侯晓迪写作一篇《奔腾》自喻。
  在奔腾中,他的生命被磨损,仍然寻不见那梦中的天堂。他渐渐明白,这奔腾本身就是一片绚丽,一个终点。而这奋斗本身就是他灵魂所找寻的伊甸园。
  人间万事,许多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一出生,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上学了,我们无法选择老师。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不能左右体制,管不着他人。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是“心态”。“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就是侯晓迪的选择。上了大学以后,桀骜不驯的侯晓迪在一种更为自主的空气中学习,终于捷报频传,开始进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时期。
  不断剥开黑暗的壳,总有一天会看到光明的核。这一切的关键是你能不能顶住,坚持到最后。
  

从头再来笑也甜
(一)
  湖南有一个学生,第一年高考落榜,来到深圳打工。半年的异乡漂泊,他尝遍世态炎凉、人生百味。看到《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后,他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
  王老师:感谢您为我们年轻人写出这样一本好书。我经过痛苦的反思,终于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了。今天,我就要打点行装回湖南了,准备复读,开始我的新生。等我考上大学的那天,一定会上北京,向您报到。
  在半年的打工岁月里,这个年轻人承受着没有学历、缺乏知识的种种艰辛,生活第一次向他露出狰狞的面孔。历经了生存的压力,他再来看待学习上的困难,就没有那么苦大仇深了。我想,以这种心态从头再来,这孩子将来的路必然多了一些平坦,少了一段坎坷;多了一份拼搏,少了一点畏缩。
  我并不提倡复读。但在目前的教育和就业形势下,复读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顽强的品质、高远的追求,令我感奋。
  现在,高等教育全面开放,一个学生无论考分多么低,想上一所大学,都不是什么难事。高校录取:一本、二本、三本,接下来还有高职;民办高校遍地开花,出国留学大门敞开。高校毕业:一律不包分配,实行双向选择;虚假就业率不断攀升,实际就业率逐年下滑。中国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调查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其中,50%的人认为自己找到的工作“一般”,只有的人对自己找到的工作感到比较满意。
  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大学生已经贬值,名牌大学生才有含金量。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经常遇到一些“钻牛角尖”的学生。高考就只报一个清华、一个北大,或者一个复旦,总之必须是他满意的学校,绝不降格以求。今年考不上,我明年复读。每一次,我都要给这些学生做大量的工作:成功的道路千万条,别拿青春做赌注。不过,打心眼里,我很敬重他们:他们没有学上吗?他们没有前途吗?都有!这些学生小小年纪,顶着巨大压力,就为了人生有一个更高的起点,这在同龄人中弥足珍贵。
  本着“不以高考定终身”的原则,我认为以下三类孩子可以选择复读:
  ①高中三年没有投入学习,没有挖掘足够潜力;良心发现,想重整山河。
  ②高考志愿报得不理想。
  ③平时成绩好,临考发挥失常,未达到自己目标。
  (二)
  我在青岛二中工作期间,有一个朋友是海军401医院的院长。女儿高考没有发挥好,知道分数后,家里一片沮丧。
  是勉强上一所普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