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与精英保持距离 >

第4部分

与精英保持距离-第4部分

小说: 与精英保持距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独立的价值意义系统:为他们撑腰壮胆的中外先贤,什么伊尹、颜回、扬州八怪,什么耶稣、高更、托尔斯泰……,打开书本就相当于开闸泄洪,要多少有多少。可这些符号上精神上的地主老财不知在“自己的园地”安居乐业,偏要流浪猫似地四处寻觅钱堆儿,追着小钢蹦东跑西窜。他们排净了自身的神、气、血、性,化作一张张薄薄的“经济人”,排着队快步经过一台又一台点钞机。*、风雅已为当今士林所稀见,风骨就更别提了,点钞机一遇上那玩意保险就憋。这些钞票人也不是一点学术都不能搞,但让他们搞实在划不来。国家的各级科研基金都出自民脂民膏,是劳动者在烈日下铺沥青砌砖头一点点熬出来的,却成千上万地造就了学术垃圾。这垃圾幸亏是纸质可燃,否则直接排入三江五湖,又不知会有多少水族断子绝孙。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末期开始的学术*,本质上是一次对人民财产的抢劫——由一元价值观指路、政府开仓门、知识阶层蜂拥而入、满载而出的“财政转移”。
  价值意义体系是社会生活最为核心关键的部分,比诸汽车,不是引擎也是方向盘,绝不是挡泥板。面对社会向市场、价值向一元的疯狂奔驰,当政者不知是没听见,还是没看见,还是喜闻乐见,总之基本上在袖手旁观。电视上的秀女们马上就要脱裤子了,这才听见广电总局一两声咳嗽。二十年前说两个文明一起抓,后来总设计师也承认实际情况是抓了一个放了一个——用抓歹徒的方式抓精神只能这结果。七八年前又说要*,世纪坛、国家大剧院之类很快破土动工了,但这毕竟只是土木工程,“德”还是没影儿。到如今,亿万亡命徒随时听从钱召唤,中国社会在价值观上已无安全可言。政治精英收发钱财、任免干部、堵截洪水、追拿逃犯,干的全是“实”事,“虚”事已三十年没怎么干过了。让他们对社会的价值意义体系有所筹划,这首先就是强人所难。再者,让他们对这个体系存一种建设和改良的抱负,也不符合*失败留给几代人的总体幻灭感:世道人心该什么样就什么样,就别没事找事了。对名、利、美、食、色、成功、自我实现等意义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以及小圈子亚社会之间的合理分布和组合做些宏观上的调配,这有点精神上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意思,政治精英别说做了,想都不敢。按说想是知识精英的长处,但思想被改造成毛票的主流知识精英也很难指望他们能想出什么来。以他们经济人的世界观、初级阶段的历史观、要么道德理想国要么旧上海四马路的方法论,价值直接等于价钱就完事大吉了。唯利是图就是这么等于出来的。*也是。他们本来根本不认为*是什么问题,但自从发明了X=E(邪恶),E=P(权力),P =M(毛泽东)的中国政治学也不知第几定律,他们就改变了想法:既然通通统统都由毛泽东刷卡买单,*干吗不是问题?*是大问题!
  那天价值观的会上,每个发言人规定只有十来分钟。我的题目是“从戏剧看三十年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刚说到八十年代初就被摇铃,匆匆收了场,那感觉或许跟想儿子盼儿子最后却堕了儿子的候补母亲差不多。主持人河清先生则“利用职权”把他前一天也没讲痛快的观点又做了如数家珍的补充。这就是读书人的世界,这就是他们充满快乐、紧张和意义的生活世界。这样多元而独特的世界又岂止学林官场,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比比皆是。这些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各怀幽胜,别有洞天,彼此虽然道路相通,声气相闻,却能自成一统,安顿一方人民,让他们流连其中,乐以忘忧,生而无倦,死而无憾。其实,市场社会放在大一点的历史视野里,匆匆过客而已;金钱扫荡天下、收编各路价值,一时气焰而已。等到泡沫塌缩,水落石出,世界仍是多元的天下。
  *是精神的逃荒,贪官是价值的难民。普通的难民遭遇蝗虫皇军,只好携老扶幼,辗转沟壑,让人看了伤心惨目。而价值的难民就比较可笑:他一听见鬼子的皮靴从村口过,立即魂飞魄散;再看高堂慈亲,连玩具熊都不值;回首小园香径,整个一瞎扯蛋;他典当了儿女,一把火烧了老屋,气喘吁吁去追随皇军;无奈皇军兵贵神速,皮靴声越来越远;他于是变成一条狗,一条哼哼着平假名片假名却没着没落的丧家狗。贪官的丧家经历反映了多元价值体系的现实性、可能性以及必要性。
  

文怀老及五种人(1)
李辉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后来表示了一种担忧,怕自己一番良苦用心仅仅触发了一场媒体的狂欢,情绪的烟花把天空渲染得惊红骇绿,转眼化作一地纸屑尘埃,清洁车过后,世界依然故我。这其实是过虑,民众的情绪是一种原始而实在的社会动力,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前提。这次网络上无数不假辞色的片言只语所汇聚成的民意,对日益腐恶的士林风气表达了愤懑,对越发没样的文化精英提出了警告,意义不可谓小。而且,它再一次见证了中国民众这些年通过网络这个新天地表达自我、参与社会、改造中国的洪波巨澜。当然,李辉希望公众的关注不局限于具体的人、事而应升格为对现实和历史的深入思考,这我非常赞同。
  我想做的,是尝试着剖析一下文怀沙先生其“人”的几种社会身份和文化人格,从中窥见世道人心的演变之迹。笔者同文老不曾有过任何个人的接触,所依据的无非是有关的文献资料及我本人的阅世经验。对于直接接触,我历来看重,以为那是求真者的福分。不过勾肩搭背搭出的狼狈关系、攻守同盟,对求真反而更不利。
  仁人
  仁人是传统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常备的身份、必修的人格。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当然是指满分的情况,一般人除非作弊,也就是及格而已。就思想史而言,“仁人”的源头大约在儒、墨、侠之间,但这个我一点也不懂,得专家说了算。就仁人的发生学而言,一个社会所以出仁人,一定是因为社会危机严重到了需要一部分人做额外的牺牲。中国历史上月白风清的时候虽然很多,但月黑风高的时候也不少。当月黑风高人挤船漏、也就是说马上就要沉了的时候,《正气歌》中的人物便纷纷投水以换取大家的继续漂流。文怀老出生在“忧患频连”的近代大危机中,社会对仁人有着巨大的需求,在那样一个唱英雄、出英雄的时代,除非世代无赖之家,仁人的种子应该说人人有份,文老的心里也早就埋下一粒,等着发芽。据说,1*期间江青曾派人到文老服刑的地方招他入伙,他以一首藏锋七绝凛然谢绝:
  沙翁敬谢李龟年
  无尾乞摇女主前
  九死甘心了江壑
  不随鸡犬上青天
  此诗如果是那十年中的随便哪一年写的,而且确实交给了江青派来的说客,那么都确有资格入选《现代烈士诗抄》的附录部分。但即便当时不但“藏锋”而且还藏肚,为日后补写追认,那依然改变不了“仁人”的种子已在他心里生根发芽的事实,否则何必要拔苗助长呢?文老毕竟出身于一个需要仁人的时代,毕竟混迹于一个以仁人自视的群体。仁人时代到1980年代初接近黄昏,但毕竟夕阳无限好,仁人的形象被伤痕文学织入金红的晚霞。文老就是在那霞光中结交了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从维熙,2并向他讲解了墙上的那首藏锋诗。
  文老虽有做贤人君子的浓厚兴趣,但这方面的先天及后天条件似乎都不太理想。一定的身份认同往往需要一定的性格特质来支撑——忘了什么人说过,演什么人你多少得是什么人,这才演得好。而文老心性中似乎缺少一种朴拙刚正的狷介气质。3“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必将愁苦而终穷”的屈原,与哪儿红他在哪儿、哪儿紫他奔哪儿的文老,中间隔了千山万水。 4文老实属热闹场中的趣人,这类人的生活围绕各种雅集派对香喷喷地展开,他们跟男宾称兄道弟,同女客言心言性,读书不可谓不多,但都读成珠光唇膏了。再说文老的道德修炼,也不在仁人的方向,他面对公众时那种富贵自炫、5*自是——告诉女记者要漂亮才肯接见、称小他半世纪的美女为“干妈”——轻狂恢诡则有,不忍人之心则无。这方面他甚至还不如另一位当红明星即不识多少字的“小沈阳”。我看小沈阳接受采访时说:你有吃有喝别人没有,你能匀人家一口最好,不能匀也别老bia ji嘴。文老则是走哪儿bia ji到哪儿,bia ji得特别清脆。

文怀老及五种人(2)
不宜做仁人却硬要做仁人,那就只好按三鹿奶粉的配方做了。关于文老当年入狱的原因,看了李辉与文氏师徒的几轮交手,相信绝大多数人心里都明白了*分。毛时代对个人自由特别是两性关系压抑过度,这是个事实,对文先生的处理或有失当之处。面对李辉的质询,谙熟水墨虚实之道的文老把事情说得烟云满纸:“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也算“笔不到意到”了。本来世人念其老迈、怜其狼狈,于一笑一叹间放他过去,才是标准的中国恕道。怎奈这些年乌烟瘴气的各路精英坑蒙拐骗,把中国折腾得跟白沟似的,大家怨久恨深,借机宣泄一下也属正常。其实,坐牢的事,如果文老三十年来一直谨守“混乱年代”的中性口径,又何至于有今天呢?可文老没有,他不满足于零,这些年他一直在努力变废为宝,把负数变成正数,而且是好几位的正数。在后毛时代,坐共产党牢的经历实在太有意思了,6是“废”是“宝”,全在一句话。这个道理牢里出来的普通“佛爷”(盗窃犯)和“杆儿犯”(流氓犯)未必不懂,只是懂了也没处用。但对于经历了茶淀、天坛河7的才子词人,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如今生活在所谓的“注意力经济”中,“注意力经济”的主体是媒体,“媒体”用阿宝、帕瓦罗蒂的嗓门加工人物、包装是非,有着惊人的杠杆放大作用——踩就踩死,捧就捧死。面对这样神奇的铁杠杆,“仁人”含量低的人不是膝关节一松就是眼前一亮,赶紧把入狱的原因从偷东西玩女人改成反集权争自由。我不敢说文老一定是这么回事,但如果文老真是这么回事也不足为奇。这其中有性情的弱点,更有时代的特点。社会剧变如改朝换代,总为改头换面、重新做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前抢的东西不用还了,从前甩的老婆不算甩了。*之后,“被*耽误了”一度成为流行语。真实情况虽然大体如此,但也的确不尽如此。有个朋友在人前总控诉*耽误了他上大学,但在人后他也觉得像这样欺负*有点过分,有回跟我坦白:上小学时数学就已跟不上,勉强上了初中,幸亏爆发了*,否则根本毕不了业。我住的院子为科学院宿舍,是“老九”成堆的地方,*中有户人家除了“革烈”,几乎把“红五类”(还有“革干”、“革军”、“工人”、“贫农”)都当遍了。*之后的某一天,我听那家阿姨凉衣服时又在浩叹:唉,谁让咱们是臭老九呢!当年的“伤痕文学”既为文学,想必是“高”于生活的。后来的“伤痕口述史学”,包括那些文化老人和李辉聊的往事,谁又知道哪段不是“多”于生活呢?钱钟书先生当日讥讽的“创造性回忆”,应不是泛泛而论。
  对个人经历搞点美容,这事放在范跑跑跑得气壮山河、就仿佛奥运金腿凯旋归来的今天,其正面意义也许还要大于负面意义呢。我一直认为,从畜到人、从真小人到真君子的文明进化史,其实就是“伪”君子逐渐从人为走向自然、从虚假走向真实的漫长过渡。能一蹴而就成为英雄的毕竟是少数,通过装英雄而学英雄才是人人可行的大道。在这条大道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情形都属正常。8但话说回来,伪君子虽然高于真小人,但毕竟矮于真君子,一个健康社会的奖惩机制不应对姚明和武大郎一视同仁。因此而搞些突击抽查,撕开裤子现出高跷的工作也很必要,否则太让顾准、张志新这些真英雄吃亏了。说到这里应该说说梁漱溟老先生。梁老先生建国初与毛交恶、尤其是当面顶撞毛的“英雄事迹”曾在1980后期广为传颂,文化界新闻界一时将他爱不释手。却不料老先生临了淡淡地来了句“当时我哪儿敢?”我一直在想,他当时说这话究竟是说给谁的呢,是眼前的那些追星族呢,还是从孔子到其父巨川先生那群山一样的先贤呢?后来我还注意到,梁先生说自己古文不行,有时断不了句。这样坦荡诚笃的君子胸怀,足以成为我等俗人道德苦旅中的路灯一盏了。9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文怀老及五种人(3)
文人
  梁漱溟先生自言不善或作文,或不喜舞文弄墨。至于原因,我忘了原话,无非“一为文人便无足观”吧。他大概看不惯历来的文人心眼活、笔头灵、说漂亮话太容易了。此事想必与家风有关——基因也说不定。梁先生的尊人巨川先生晚年忧愤国事,于1918年自沉于积水潭,遗书中有“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並将唤起新也”。据说巨川先生平日好读兵书与贤臣奏章,他的文字我所见不多,的确满目风骨,质胜于文。父子二人看来都属于较纯粹的仁人。不过像这种单一的人格构成并不普遍,传统读书人多为仁人与文人两套甚至多套人格及价值的组合。至于组合的方式和效果,那又因时地因人事而异了。文老曾“以后人身份”祭拜过的文山先生,就是典型的二合一。《宋史》说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显然有过一段满载风光风月的生命。但当风云变色、大厦将倾之际,他亦能慷慨许国,从容就义,“文质彬彬”(用孔子原意)地加入了《正气歌》中那支高贵的行列。
  至于“仁人”与“文人”在文老那儿的配比,我看三七开只多不少。无论从天性、禀赋、修养哪方面说,他都更适合做个“锦绣才子”。 他的女弟子“空林子”在贺寿长诗中赞他“雄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