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给你一片海阔天空 >

第6部分

给你一片海阔天空-第6部分

小说: 给你一片海阔天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空隙撒满一地,让人心里一片宁静的喜悦。到了晚上,校园里行人逐渐稀少,只有昏黄的路灯静默地站着,带来点点温暖的光晕。   

  校园里的布告栏上常常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海报:歌唱比赛,宿舍体育竞赛,韩国访问项目,还有寻找英语语伴。位于中央校园的文化广场还常常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文化交流节,我们这些交换生还去帮忙介绍自己的母校,吸引本地生报名去交流。饭堂门口也总是摆着各式各样的出版物,是各个社团或是社会组织的公告书和宣传稿,有一些甚至是反对学校决议的声讨书,都放在那里供人拿走阅览。很有趣的是中文大学的校学生会,和内地大学不同,它不但不支持学校的政策,反而常常贴海报出来讽刺学校,或是号召大家签名反对学校的某种做法。个人觉得他们的看法和做法确实偏激了,不过真是又新鲜又有趣。后来听说香港科技大学学生会甚至举着横幅向学校游行示威,倒也不吃惊了。   

  学校里有很多来自内地的学生,走在校园里常常可以听到熟悉的〃乡音〃,即使一点粤语都不懂,在学校里生活应该也不会有任何困难。不过内地生和香港生在学校里还是打着鲜明烙印的两个群体,融合得不太好,好像也没什么想要融入对方的意思,有小部分本地生对内地生近年拿走高额奖学金还颇有微词。好在作为一个只停留一个学期的〃过客〃,虽然难以融入本地圈子,对我也没有造成什么困扰。   

  我的宿舍建在半山腰上,十几个人住在一个公寓里,有公用的客厅和浴室,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大阳台,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厨房,心情好的时候我会尝试着自己下厨(学会了一点点做饭是我这个学期的很大收获)。我和一个香港女孩共享一个三人间,因此觉得非常宽敞。宿舍的名字叫国际公寓,顾名思义,是全校外国人最多的宿舍。因为常常要跟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打交道,我的英语口语水平提高了不少,也交到了一些文化背景不同的好朋友。不过代价是要学会在女生宿舍对半夜还进进出出的男生见怪不怪。还有那么几次,要应对一些外国人故意提出的关于政治的刁钻问题,着实让我头疼不已。   

  食堂是我很不喜欢的一个部分,离宿舍很远,吃饭前要先爬山,而且价钱很贵,永远不变的几种花样,以至于每次吃饭都会让我由衷地怀念北大宿舍楼下的麻辣烫。   

  图书馆   

  我的一个聊天工具的签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样的:〃爱死中文大学图书馆了……〃〃离开的时候,能不能把图书馆也带走?〃   

  我并不是个书呆子,甚至算不上是个爱读书的人,不过还是无可救药地被这儿的超豪华图书馆给迷住了。几千人的中文大学,竟拥有四个有规模的图书馆,而且各具特色。我喜欢在大学图书馆三楼临窗的小木桌前自习,享受单人单桌的安静;喜欢在午饭后把自己陷进新亚图书馆软软的沙发里,看最新的杂志;喜欢崇基图书馆里的小说,能让我专心致志地啃上一整天;最爱的当然还是联合图书馆,数不清的VCD、DVD、录影带,甚至价格昂贵的黑胶唱片!真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每个图书馆里都有最新的各种英文期刊和英文原版书、配置很棒的电脑房,还有通宵开放的自习室。   

  不过有一件事一直让我很惋惜,就是这么好的图书馆利用率其实并不高,相比北大图书馆里人满为患、为了一个座位而面红耳赤的情况,中大的图书馆和自习室真是太空荡了。   

  生物钟   

  早在来港之前就被人告诫过:神奇的东方之珠会把所有好孩子都变成夜猫子。   

  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并没有在意,我并不是个爱熬夜的人,在北大的时候常常12点半整个宿舍就都进入了梦乡。可惜我也不是个意志坚强的人……当身边的人都是3点钟睡觉的时候,我也就随波逐流了。熬夜究竟做了些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大概只是上上网聊聊天,听着隔壁房间的声浪和室友敲打键盘的声音,毫无睡意。只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香港人熬夜的本领这么强……   

  期末考试结束以后夜猫子的习性发挥到了极致,每天3点半还和室友饶有兴致地讨论香港小吃,有一天竟然是早上看完海上日出以后才想起来自己该回去睡觉了……         

虹←桥书←吧←。←  

第17节:努力学习和好好玩耍         

  每次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黑眼圈时,还是会怀念一下北大到点熄灯的健康制度的。   

  努力学习和好好玩耍   

  学就拼命地学,玩就拼命地玩,这是我的一贯原则。这个原则在这个学期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生的本分就是好好学习,更何况头上还压着分数这座大山……我在香港的课程并不算重,4门专业课,总共16个学分,比在北大时高数线代的双重压迫要轻松不少,最大的不同就是英语的狂轰滥炸:原版教材,英文授课,用英语写作业,还有几个老师浓重的港式英语口音,对我确实是个挑战。不过还好,我的英语底子不算太差,很快就适应了,这样一个学期下来英语水平提升了不少。至于授课模式,跟内地没什么根本性的区别,老师讲学生听,有问题自己直接去找老师沟通,一样有做了7个小时的会计作业和让我抓耳挠腮的期末考试。只有一门管理学的课比较新颖,我们需要分组做一个计划,要自己联系公司做访问。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学习过程之一,从发邮件打电话联系公司的焦急,到访问时准备摄像机的紧张,再到最后做介绍时的故作沉着,所有的一切,我和队友们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翻看我一个字一个字在键盘上敲出来的采访记录,做到凌晨4点才完工的幻灯片,还有剪切了无数遍的录像短片,心里总会有种小小的成就感。   

  和所有人一样,考试前那段日子是最难熬的,常常在自习室里泡上一整天,为的就是把厚厚的课本再多翻一遍。不过偷偷地说一句,香港的学生不如北大的学生用功踏实,一到考试中文大学平时空荡的自习室里就坐满了熬夜的学生……   

  出来交换自然不光是为了好好学习,难得的机会当然也要到处走走看看。   

  在海洋公园过了一次洋人们的万圣节,整个公园灯光黯淡,音响里放着凄厉的音乐,打扮成鬼的模样的工作人员,冷不丁地跳出来吓人一跳。胆小的我有了人生中第一次进鬼屋的经历,估计也是最后一次。去西贡远足,3个小时跋山涉水,却也尽览美景,最后到达了一片人迹罕至的海滩,风景秀丽,惹得我童心大发下海戏水。太平山,香港的地标之一,在山顶俯瞰香港,城市是一片灯的海洋,勾画出香港繁华身后的沉静。杜莎夫人蜡像馆,几乎以假乱真的蜡像和同行男生们的恶搞照片相映成趣,让我笑得腰都直不起来。我和朋友们一起坐过价格低廉的天星小轮,坐过古老的木制车厢式缆车,也坐过长着两个长耳朵的〃叮叮〃电车。我们在这个城市的顶级商场里看着价格牌吐舌头,也在最廉价的市场猜测某种不知名商品的用途。我们花大价钱买门票和游客们一起挤入某个知名景点,我们也走街串巷只为了看看香港最真实最本质的样子。要了解一个城市,四个月的时间真的是太短了,我们抓紧每一个机会,想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足迹。   

  想起以前在北京,总觉得自己还有整整四年呢,周末的时候宁愿躲在宿舍睡觉也懒得到处去转转,一年下来哪都没去过。反而在香港,觉得时日无多便到处游历。其实北京比香港更大,有趣的地方更多,一个城市的乐趣,总要靠人去慢慢发掘的。   

  他 们   

  在中大收获的最大财富,就是那些陪着我一起走过这段日子的人们。   

  还记得自己刚到陌生城市时的孤独,13个一起从北大来到中文大学的好朋友,是我这段日子里最大的慰藉。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一起将小小的宿舍厨房塞得满满的,把厨房弄得乱七八糟,做出来的东西却美味无比。然后一帮人跑到高高的天台上,在月光下面分享月饼,很浪漫地点着蜡烛玩杀人游戏,钩心斗角一番之后〃坏人〃得到胜利。某天晚上又是我们这伙人,突发奇想地跑到学校里的烧烤场烧烤,单是生火就生了一个小时,然后满面尘灰地吃着自己烤的半生不熟的猪排,海阔天空地聊天。考完试还是我们一起疯狂发泄,在灯红酒绿的兰桂坊喝东西聊天,接着跑出去唱歌唱到天亮。凑在一起的时候,可以没心没肺地闲聊八卦,也可以忽然很严肃地讨论未来,百无禁忌什么都可以。回内地后,偶尔坐在电脑前面一张张翻看那时的照片,每一张里都有那么熟悉那么开怀的笑容。我想我真的很幸运,在北大的校园里,我们都是无数次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在这里,却成了给彼此温暖的亲密朋友。         

◇。◇欢◇迎访◇问◇  

第18节:想念北京         

  还有我的老师和助教,都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帮助。管理学的老师会跟我发邮件,讨论一些价值观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她确实改变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会计老师也来自内地,对我很亲切,走的时候还请我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经济学的助教,也是年轻的研究生,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我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甚至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我们复习。可爱得像机器猫一样的广东话课老师会在课堂上放很有趣的卡通片,周末还会带着我们穿梭在香港的大街小巷,寻找美味的蛋挞和各种免费的博物馆;甚至在放假之后,还会专门发邮件给我们,提醒我们圣诞节期间香港有什么好玩的东西不要错过。   

  还有帮我修电脑的复旦男生,英语很棒的台湾姐姐,严谨又幽默的德国哥哥,直爽乐观的荷兰美女……这些人都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号。也许今后我们的生活很难再有什么交集,但还是想跟他们说一句:后会有期。真的,如果有缘,我们一定还会重逢的。   

  想念北京   

  打电话给北京的朋友,她在电话那头打趣我:香港的设施和条件那么好,学业负担也不重,不想回来了吧……   

  我笑笑,其实我很想念北京,想念宿舍熄灯以后的卧谈,想念不会让我吓一跳的商场标价牌,想念理直气壮的普通话,想念一个熟悉的充满人情味的地方。突然想起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几个人站在光华楼的大厅里背军事理论,一起头疼考试,一起憧憬假期。   

  才发现,虽然抱怨多多,骨子里还是爱着北京的。   

  想必北京应该在下雪吧。告别阳光灿烂温暖依旧的香港,带着这样一段美丽的记忆,我要回去了。   

  北京故事·东京物语   

  ……记我在北大和早稻田的日子   

  宋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04级本科生,会计专业,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学生(北大…早大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   

  北大和光华教给我,用自己的人生去争取梦想;异国求学教会我,也要懂得默默而真实地生活。   

  两次融入不同国家的大学,恍惚中觉得像是生命旅程的轮回。两年后因为双学位项目的交流进入早稻田大学时与两年前刚入北大的情形,如此的相似而又相异,让我甚为惊异。想要把这些喧闹的感触写下来,告诉未来的自己,这段时光,永远不可忘记。   

  ……题记   

  光 华   

  还记得那年夏天带着旅途中特有的闷闷的兴奋,我终于跨入了北大的校门。那时的杨树会在风里发出哗哗的声响,每每午睡的我都会在矇眬中觉得那是重庆午后突至的暴雨。这只能说明我尚未融入这个城市和这个学校。   

  如果说进入北大算是计划内的事情,那么进入光华则是我意料之外的。所以,看着光华,我觉得是命运注定让我遇见它。它在北大的中心位置,守护着自己的疆土。很多时候其实它是沉默的,但是,听着那些教室里教授的、讲座的、讨论的声音;自习的人沙沙地写字噼啪地打字哗哗地翻书,你会觉得光华永远在和你说话。在最初的一年,我或许压根儿就没有注意到光华的声音,始终在光华的外面遥望,光华,何谓光华?只是傻傻地想,光华,嗯,也许就是那些专有的教室,那些著名的教授,那些优秀的同学,那些会议厅,报告厅,MBA,EMBA。这些词都带有太多符号的色彩,我们并不真正明白它们的内涵。   

  渐渐地,触摸到光华的质感,一年之前的我写道:   

  在光华,有时候看着满满一教室的脑袋在金色的阳光中显得温和而坚定,心里感到温暖,至少我们在一起。学生时代过去之后,我们就再没有机会拥有这样的时刻了。那么多人为了自己远方的理想并肩战斗,看年华呼啸而过,我们无畏。记得《兄弟连》的作者说过:〃我不是英雄,但是我和英雄并肩战斗过。〃   

  来光华,是来成长的。我已经在成长了。回忆时,就像看到树的年轮,一圈一圈,清晰无比。熟悉了通向未名湖的每一条小路,熟悉了北大的每一个食堂,熟悉了光华的每一扇窗户,熟悉了三角地的每一块展板,在与名人擦肩而过时不再有惊讶只有微笑时,我知道我再也不是一年前的自己了。         

。←虹←桥书←吧←  

第19节:光华 早大(1)         

  每次经过光华,别人是在看一栋建筑物,看一个学院,看一块标志,而我们不会,我们甚至会忽视她的与众不同,因为我们是在看一个家。光华于我有一种让人感到亲切的归属感。在我快要20年的生命中搬过很多次家,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但是不管到哪里,总有一条路是你无论走了多么远都不会忘记的,那就是回家的那条路。每次,从陌生到熟悉,从看见到感受,从排斥到接受,从习惯到念念不忘,〃心安之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