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给你一片海阔天空 >

第4部分

给你一片海阔天空-第4部分

小说: 给你一片海阔天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知名社团,甚至在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北京所有的知名高校都有很多支持润灵、关注润灵的同学。为了让润灵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了不辜负所有关注润灵的同学,我们不断地进行一步步的探索,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把每一步走好!   

  润灵还将继续发展、前行、壮大。润灵人不光有爱心、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更有才干、智慧并且勤恳努力。润灵的理念永远不会改变,但我们将持之以恒地在未来的探索中思考新的公益事业发展模式,真正地让参与我们公益事业的各方都能受益,实现我们自身持续性的发展。   

  一个北大俗家弟子混迹于光华的岁月   

  张洪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一个光华的〃游学生〃。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其导师长青教授本科、硕士均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在导师的影响下,来北京读博的半数时间泡在光华,旁听各个学科、各类学历层次的专业课程与讲座,称其为〃光华俗家弟子〃不为过。   

  来北京读博已经两年,我不是北大人,却在光华待了五个学期,自称是光华的俗家弟子也不为过吧。硕士就读于一所地方院校,我的导师毕业于北大数学系,三年硕士生涯中导师的言传身教体现了一个北大人所特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与其说先生是我的导师,更不如说我们是忘年交的朋友。每每坐下来聊天的时候,先生都会流露出对母校无限的眷恋,他会给我们看在北大读书时的老照片,讲很多年轻时在北大的往事,听得让人心驰神往。世人皆知光华管理学院是我们专业里全国最牛的,先生不止一次鼓励我说:求学当北大,管理数光华!   

  2004年硕士毕业,在继续求学和就业之间我选择了前者。很多原因那年考博我没有选择北大,而是来到了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北京理工大学位于中关村南大街,向北距北大仅有两站之隔。受先生的影响,到学校办理完注册手续以后我就直奔北大,怀着一份期待,怀着一份憧憬,我终于踏进了心中景仰已久的学府圣殿……北京大学,终于见到了传说中魂牵梦萦的光华。第一次走进光华的我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惊异、兴奋的情绪溢于言表,这里的一切是那么陌生又是那么熟悉,多少次在网页上关注这里的一举一动,而今天置身其中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最让我激动的莫过于光华秉承北大自由听课的优良传统,任何人都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自由选择旁听课程,这种开放式课堂溢出的知识,可以使得那些向往光华但无缘光华的上进青年学子们分得一杯美羹。第一次悄然走进教室就非常幸运地见到了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他在忘情投入地讲授《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后来知道这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选修课,厉老清晰的思路和缜密的思维将深奥难缠的收入分配问题剖析得如此透彻,我惊呆了……就是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要做光华的俗家弟子!         

虹桥书吧BOOK。  

第11节:一个北大俗家弟子混迹于光华的岁月(1)         

  从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始,我就辗转于北理工和北大之间,上完学校的必修课直接骑车来光华听选修课,双重学生身份的我有时会有十足的交错感,20多分钟的车程加上冬天刺骨的寒风曾一度让我动摇放弃,可一想起在光华所学到的新知和可开拓的眼界,我就会有无穷的力量,拥有了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而我的内心与直觉知道自己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每天晚上回到寝室,略带疲惫的感觉安慰我今天的时光没有虚度。   

  说起与北大的渊源,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记得是在2005年在理工国际教育交流大厦,一个穿着休闲装的帅气年轻人走进办公室,我以为是来办公室办事的学生,信口直接问他:你是哪位?他看着我,说:我叫刘建民。我当时笑了,因为看过电影《无间道》里刘德华的角色就是刘建民。我打趣说,是《无间道》里的刘建民吧,直到后来才知道他是新来的老师,已经三十有六,却还那么年轻,令人汗颜!刘老师在光华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后又在光华做博士后,师从著名计量专家靳云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和这位青年才俊的交往过程中,从来没有觉得他是很严肃的老师,我们是朋友,只是每每被他浑厚的学识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洒脱的人生观所折服。刘老师讲课的功底了得,上课于他而言就是一种享受,所有的学生眼神跟着老师在讲坛上移动,从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他可以非常娴熟地控制授课内容与节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程屡屡得到好评的背后是深厚的学识功底,北大七年的修炼非一日之功可以企及。他不止一次提到对他影响至深的导师靳云汇先生和她的丈夫秦宛顺,是从他们那里继承到了北大一贯治学严谨的衣钵。在刘老师的推荐下,我在光华旁听了靳云汇老师的《高级计量经济学》。有其徒必有其师,计量模型中有很多变量间的推导,为了更加便于同学们理解,靳老师在课堂上没有使用幻灯片,通常是先写一个变量,讲解变量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然后在黑板上跟着写另一个变量,如行云流水般。教授计量经济学,相信即使最最先进的教学设备也不会比靳老师这样采用原始的教学方法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通常光华101教室里的四块大黑板被靳老师写得满满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看似杂乱无章的公式背后都有严谨的逻辑关系。在靳老师身上,我真真切切感到了计量模型般严谨的力量:一个人不管做任何事情,一丝不苟的态度不可少,人生之大业,马虎不得,小事不严谨,大事严谨不来。   

  在北大的学习是紧张而又愉快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授们博大精深的学问,闪光的智慧,独立的思想。与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相比,海归的年轻学者们思维独特,超凡脱俗,于深沉中透着睿智。英俊潇洒的蔡洪滨看上去更像是明星,他信奉的人生格言:〃The world is divided into people who do things and people who get the credit。Try if you can to belong to the first class; there is far less petition。〃显然,他属于前一种类型。上课的时候,蔡老师总是着正装,将背包放到讲台一边,干净利落;讲课风格也如此,只有一张列有讲课提纲的A4纸放在桌面上,因为所有的知识已经烂熟于心,从而能对研究领域内的经典文献如数家珍,着实让人折服。   

  早在就读硕士期间,我就拜读过张维迎院长的著作,也知道作为年轻有为的经济学家,他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这样的牛人当然不能错过!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的新学期,我系统地旁听了张维迎院长的《博弈与社会》这门课程。教授的讲课风格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辞藻,更多是通过平实无华略带乡音的言语、用简单的小故事传递深邃的思想,给人感觉非常亲切。这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选修课程,除了本校学生,听课者来自各界八方:邻居院校的学生群体近水楼台(我属于此类),来北大进修访问的学者、各路新闻媒体工作者、政府官员,大家在这里聆听大师的声音、感受大师的风采、与大师面对面交流、共享思想盛宴。课堂上往往是〃人满为患〃,教室的过道和四周都站满了旁听的人。〃走过的路过的千万不要错过〃,〃哈尔滨香港的,南来的北往的〃这样的吆喝用到这里丝毫不过分,大家都抱着听讲座的心态来听张教授的课。经常看到这种情形:看到教室里黑压压的一片人痴迷地听课,开个小门探进脑袋瞅瞅、听听,觉得有意思,于是也不管什么课,走进教室立在那里就有滋有味地听了起来。一学期的课程我克服了种种困难,没有落过一节。和普通的本科生不同,通过这门课程我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博弈的思维,使我终生受益匪浅,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学术生涯。         

◇。◇欢◇迎访◇问◇  

第12节:一个北大俗家弟子混迹于光华的岁月(2)         

  张老师讲课非常生动,博弈的小故事贯彻始终,国企改革这部分内容很多可以通过简单的故事形象地表达出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一次课堂上,张老师对大家说:〃今天的课堂上有博弈的小游戏,如果谁积极参与,就有奖品。〃课堂上一片哗然,大家非常惊喜,等到了博弈游戏环节,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我非常荣幸地被指定参加游戏,超乎意料的是奖品竟是老师亲笔签名的著作,我把礼物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回去以后放在我书架上最醒目的地方……至今回忆起来都觉得那一刻是多么的幸福。   

  打开网页包括很多平面媒体上都可以看到很多攻击张维迎教授观点的言论,更有甚者还恶语相向地进行人身攻击。〃张维迎是一个脱离大众、缺乏良知的〃利益集团代言人〃〃。而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表示,看了张维迎的文章,才知道张维迎是〃真正的学者,中国人的骄傲〃(《经济观察报》)。我不是北大人,作为一个旁听生,也作为一个准研究者,在某些领域,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张教授公开发表的言论背后是他多年来研究成果的逻辑体系在支撑,很多不负责任的媒体和个人断章取义,〃情绪发泄多于理性思考,直觉判断压过逻辑〃。这些只言片语的谩骂与宣泄只是一种血性,试问有几个人真正读过张维迎20年来的学术著作?张维迎教授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被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这样的权威不是一日之寒的噱头。茅于轼先生在一篇评价张维迎的文章中感慨地说:〃群众往往不明白谁是真正维护他们利益的人,而社会的先知先觉往往成为历史的牺牲品。这才是真正的可悲……〃   

  北大的老师们虽然讲课风格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着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老师们不会把他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但他们所讲的对启发学生的思路、开拓学术眼界很有帮助。〃大学之大,非大厦之大,乃大师之大也〃,在北大听课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每一堂课都是名师大家挥洒于讲台,而于我,则是一次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对话和升华。每次听完课后我都有一种收获的快感,我知道自己在一点一滴地进步,只有这样,才是对老师最好的致敬方式!我的博导也非常支持我在北大听课,每次有好的课程,我都会向师弟师妹们介绍,我这个俗家弟子每次取经回来就把自己的心得以学术汇报的形式和大家讨论、交流、分享。慢慢地,在导师门下学习的师弟师妹们都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在与学校开设课程不冲突的情况下,每个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在北大旁听两门课程,课程结束汇报总结。   

  张维迎院长在迎新座谈会上讲道:〃北大是培养精英的大学,光华是培养精英的学院。这是历史赋予北大的使命,是中华民族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全人类进步事业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使命。所谓精英,就是那些有理想、有激情、有耐心、想干大事的人;那些有思想、有知识、有责任心,能被委以重任的人;那些具有科学批判精神,能理性思考问题,有能力引领社会往正确方向前进的人;那些知书达理,能承担起传承人类文明传统重任的人;那些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廉耻之心和是非之心的优秀公民。一句话,精英就是那些可以称之为社会楷模的人,光华管理学院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才!〃的确,北大不仅是一个校园,北大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民族历史的象征。这是一片神圣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智慧,一草一木都富有灵气。这里不断唤起你对自由的渴望,这里激发你创造的欲望,这里容不得平庸,这里永远追求卓越。   

  三年的博士学习即将告一段落,有幸在北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浸润,在燕园湖光塔影中徜徉,聆听大师之教诲,从中感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北大精神,尽情享受光华的知识盛宴,这些都是我一生抹不去的记忆。我这个俗家弟子几乎享有了所有北大人的权利:听课、讨论、娱乐;奔忙于食堂、图书馆、宿舍;漫步于未名湖畔;仰望博雅塔;当然也忘不了和我们的先辈李大钊以及塞万提斯等伟人合影留念。毕业后我将离开北京回地方一所普通院校任教,我的心却沉重起来,漫步于半年来熟悉的学校的一角一落,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痛。要走了,有点伤感,但更多的,我想,应该是留恋吧。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会像以前没来过光华一样,继续关注光华,就像一潭池水与大海相连,有了新的生命。忘不了百般纠缠地请教蔡洪滨老师问题而他不厌其烦地予以解答;忘不了在靳云汇老师的课堂上好心的光华同学借给我课堂笔记;忘不了在张维迎教授的课堂上参加游戏得到他的亲笔签名赠书;还忘不了2006年我报名参加了北京国际马拉松大赛,我拿着参赛的白背心找张教授签名,他欣然提笔,并祝我取得好成绩……虽然我不是光华的正式学生,但我不遗憾,在属于我的课堂上,我会自豪地向我的学生讲述这一段历史,我是光华的俗家弟子!   

  北大的门是永远敞开着的,接纳着每一位有志之士。在这里的日子就这样匆匆逝去了,而我只是这里的一个过客,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养母〃北大,献给我的北大兄弟姐妹们,献给所有像我一样曾在北大游学或正在北大游学或将入北大游学的北大俗家弟子,并以此纪念我在北大的日子。         

▲虹▲桥▲书▲吧▲。  

第13节:篇一 远方来客……史蒂夫的故事         

  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