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美元刀 >

第18部分

美元刀-第18部分

小说: 美元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扶摇直上,到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上年12月上涨65倍。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想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
  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经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15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15亿,以前财产是大家的,现在分到个人,也要童叟无欺,人人有份。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买国有资产和企业的股份。可是,经过连续几年的恶性通货膨胀,此时的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结果,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形成了以控制能源产业的“寡头资本家”和一个全新的富裕阶层。美国“福布斯”于2008年估计,俄罗斯境内共有100多位亿万富豪,仅次于美国。
  但是,这些官员、前经理和银行家们控制的资源并不是投资到新的有形资产中,而是又转手卖给了外国人,并将收益转移至国外。于是资本外逃成了俄罗斯私有化改革以来最蔚为壮观的一道景观。据估计,1993年以来的5年内,资本外逃的速度是大约每月20亿美元,资本外逃总额为1250亿美元。这些外逃资金并不全部是外商投资的外汇。面对日益的强烈通货膨胀预期,人们越来越多地储存美元等“通货”,大量地把卢布兑换成外汇,然后转移至国外。有人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发行的美元,有1/3在俄罗斯的市场中流通。
  为了降低物价和获取外国资金,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要求,俄罗斯实行了货币紧缩的财政政策。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军费和办公费,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

锋芒毕露摧毁卢布—1998年俄罗斯崩溃(6)
其结果是,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拖欠个人工资和企业间的“三角债”现象日益严重,使俄罗斯的经济越发依赖进口。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通货膨胀如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
  1992—1993年期间,恶性通货膨胀迅速将俄罗斯家庭的储蓄一扫而空,失去了对公共财产所有权的购买力。取而代之的是进入俄罗斯的外国资金,它们主要是购买俄罗斯公司的股份,但这些钱并没有形成直接投资提高生产力,而是形成了外逃资金和支付俄罗斯日益攀升的外债。为了支付外债利息和维持卢布汇率稳定,又不得不卖掉更多的卢布以换取美元。
  这些经济乱象加剧了俄罗斯的国际收支失衡,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卢布不断贬值—进口依赖日渐加深—对外负债日益增加—通货膨胀日益加剧。
  这一切,都来源于1990年12月美国操纵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经合组织及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苏联经济》计划的休克疗法阴谋,是配合美元战略的货币主义对俄罗斯的经济侵略和成果的掠夺。该计划加速剥夺俄罗斯的资产和资本外逃,把俄罗斯的原材料出口能力所有权转移给美国和其他西方投资者。
  1991年10月,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苏联官员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决策官员有史以来第一次坐在了一起。格林斯潘在其*中这样说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能谈及货币,而货币对我们来说不是问题。私有财产和自由市场必须从死亡中复活回来……”
  其结果是,1992年1月开始的“休克疗法”剥夺了俄罗斯的主权信贷,加速了俄罗斯工业的瓦解,使该国的经济只能依赖国外的资本和消费品,而俄罗斯只能出口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原材料。
  正如《金融帝国》的作者迈克尔·赫德森指出的那样,俄罗斯是唯一自愿接纳,而不是在金融困境下被动接受这一计划的国家。
  对于弱小经济体,IMF的资金和美国的力量完全可以操纵“休克疗法”的疗效,而对昔日最大的对手俄罗斯的疗法,美国却利用美元武器有意引导俄罗斯经济走向了休克,中招的俄罗斯终于在1998年遭受了卢布崩溃的命运。
  三、1998年卢布崩溃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1998年金融危机中的韩国动了摧毁其货币主权的大手术后,下一个躺在病床上的就是一直处于休克状态的俄罗斯了。
  俄罗斯自1992年初推行“休克疗法”改革后到1996年,生产连续下降,终于在1996年起对外资全面开放,形成自拉丁美洲和亚洲以后的又一个新兴市场,同时兴起的还有印度,这就是传说中的拉美的巴西、亚洲的中国和印度,以及俄罗斯组成的“金砖四国”。
  1997年年底,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投机资本在香港市场大败而归后转战俄罗斯。1997年是俄经济转轨以来引入外资最多的一年,俄罗斯从1991年起一共引入外资2375亿美元,其中1997年即达100多亿美元。
  前面讲过,“休克疗法”后的几年,对俄罗斯实体经济投资的外资其实并没有实际投入到俄的生产力扩大上,而是收购被俄新兴富豪和寡头资本家出卖的廉价的原国有资产,这些资本其实最后又外逃回了欧美的金融市场。而此时的这些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俄罗斯的股票面值定得很低,平均只值50美分~5美元之间,股票回报率平均高达1倍以上;俄国债的回报率也在20%以上,而且80%是3~4个月的短期国债,兑现快。1997年10月间,外资已掌握了60%~70%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国债交易额。

锋芒毕露摧毁卢布—1998年俄罗斯崩溃(7)
行文到此,读者通过前面讲述的拉丁美洲和亚洲的货币战争中的描述,对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就很清楚了。
  股票和债券市场的繁荣掩饰不了俄罗斯经济结构的矛盾和宏观经济的失衡。在IMF威逼利诱下,俄长期推行紧缩的货币主义政策,导致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拮据,一直靠出卖资源、举借内外债支撑,而且是挖东墙补西墙,举新债还旧债。如果这道资金流断裂或者资金外流,接下来就会重演泰铢崩溃的一幕。
  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期间,由于泰国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示范效应,俄罗斯的投资者开始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债市和汇市,后者也纷纷告急。当时俄罗斯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欲以维持国债收益率的办法吸住外资。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接下来,俄罗斯的外债偿付危机浮出水面。俄自1992年以来一直存在财政赤字,由于政府采取发行国债、举借外债、拖延支付等所谓“软赤字”办法加以弥补,再加上偿付债息不包括在预算支出内,因此政府公布的财政赤字似乎并不高,除1994年赤字占GDP 107%外,其余年份均在3%~46%之间,但是1998年大笔债务陆续到期,而连续几年俄罗斯生产一直下降,财政收入基础越来越小;由于税种过多,税率过高,引致企业税务过重,因此逃税现象十分普遍,据分析,几乎一半单位偷、漏税;拖欠工资额不断增加;
  连续多年的国际能源价格下降,使俄罗斯每年减少收入50亿~70亿美元。为支撑经济生活运转,不得不大量借新债还旧债,而且要借更多新债。除还内债外,还要弥补财政缺口,于是债务越滚越多,形成债务金字塔。
  到了1998年3月,寡头资本家代表诺尔西石油股份公司经理基里延科接任总理时,俄内债达7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中短期国债,外债达1300亿美元。1998年预算中偿还旧债和弥补赤字加在一起,占国家开支的58%。当时财长承认,至少需再借100亿~150亿美元才能渡过难关。
  俄罗斯当时的内外债务总额不算高,还未超过GDP的44%。其主要问题是还债集中,短期债务缺乏偿债能力,债务构成中绝大多数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债。由于频繁更换总理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感,购买国债人数大量减少。1998年4月俄发行国债不到200亿卢布,而当月还本付息高达367亿卢布,借新债已经抵不上还旧债,财政更加紧张。
  为了稳定信心,阻止资本外逃和提高国债的购买信心,和墨西哥及泰国政府一样,俄罗斯政府不外乎采取如下几个办法:
  首先,确保卢布汇率,办法是提高利率。央行将贴现率由5月19日的30%不断上调至5月27日的150%。短短8天,提高了4倍。6月4日起曾降至60%,但不久又上调至110%。同时抛售美元干预汇率,外汇储备由年初的200亿美元减少到150亿美元。
  其次,由举借内债转向举借外债。俄从1993年到1998年5月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但代价很大。据报道,财政从市场每筹措1卢布资金就要花费12卢布的代价,而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的利息一般无如此之高,故而俄于1996年11月起大规模发行欧洲债券,并筹得约45亿美元,1998年拟再发行60亿欧洲债券。

锋芒毕露摧毁卢布—1998年俄罗斯崩溃(8)
最后,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帮助。1998年7月13日IMF和西方大国金融机构承诺提供23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
  财政部将7月13日从IMF得到的首期48亿美元贷款中拨出10亿美元用于清偿,余下38亿美元增加外汇储备。
  原以为当天付出的53亿卢布中会有一部分再购债券而回笼。殊不知,债民不但未购新债券,还将大部分清偿款用于购进美元,其余则撤出市场,或留在手中以待时机。8月13日国际大炒家索罗斯在报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卢布贬值15%~25%。当天,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计算的100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大跌,跌到仅及年初的26%; 跌掉74%。若干外资银行预期卢布贬值,纷纷要求俄银行提前还贷。
  同时,7月份税收只征收到120亿卢布,而执行预算每月不少于200亿卢布,而企业拖欠的工资,按照危机前的汇率算大约为500亿至600亿美元,政府的资金缺口不断加大。眼看国债券又将陆续到期,年底前政府需偿还内外债240亿美元,而当时外汇储备仅为170亿美元,不够还债,更难以干预外汇市场。政府在此内外交困形势下,就贸然决定于8月17日推出了三项强硬的应急措施,即:第一项,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调低卢布汇率的上限到95∶1。这实际上是将卢布兑美元的汇率由6295贬至95,贬值50%以上,市场有此预期,以后卢布汇率必然大跌,10天内跌到20~21∶1,将稳定了3年多的卢布汇率瞬间冲垮了。
  而此时,IMF的釜底抽薪导致了卢布的全面崩溃。和以前一样,IMF的紧急援助不是免费的,面对削弱金融主权的财务改善和经济改革条件,俄罗斯国会在收到第一笔贷款后就清楚地表达,不愿意接受其苛刻条件。
  比如,当时俄罗斯政府调整了其私有化政策,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可俄国家杜马又专门通过关于该公司股票处置法,规定外资拥有该公司的股票份额不得超过25%。
  面对俄罗斯的反抗,IMF必须作出选择:继续借贷还是停止继续拨款。但当时的国际炒家,包括索罗斯,都认为因为俄罗斯核弹太厉害,西方一定会出资拯救这个跌倒的超级强权。但是,他们这次赌错了。
  格林斯潘在其*中这样写道:
  美国和其盟国早已悄悄运作,协助叶利钦政府把核弹头锁得好好的,结果,俄国对兵工厂的控制,做得远比经济管理好。因此,经过仔细考虑,克林顿总统和其他领袖研判,IMF撤销贷款不会增加核弹风险,同意IMF把插头拔掉。我们都屏息以待。
  从这段话里,我们清楚地看到,美国最忌怕的确实是俄罗斯的核武器的安全,美国确实在利用IMF等国家组织主导他国的经济运行;而且,美国实际上操控着IMF的运作。关于这一点,下编的美元战略还要讲到。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IMF没有继续提供贷款,外国投机者在那次金融大风波中约损失330亿美元,其中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即对冲基金)亏损25亿美元,索罗斯量子对冲基金亏损20亿美元,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亏损488亿美元。
  而俄罗斯呢,9月2日,卢布汇率失守,央行宣布任由卢布自由浮动,卢布贬值70%。老百姓挤兑卢布以换进美元,国内居民存款损失一半。股市更是一泻千里。俄国际文传电讯社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已跌至1592亿美元,比年初的103356亿美元,下跌85%,后来干脆停业,变成一文不值。

锋芒毕露摧毁卢布—1998年俄罗斯崩溃(9)
大批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损失惨重。它们前期为牟取利差,曾大量借取利率较低的外债,估计共约300亿美元,兑为卢布后,购进高回报率的国债券。现在卢布贬值,国债券又要由高利、短期转换为低利、长期,里外损失巨大。仅金融七巨头之一的SBS…农业银行当时就握有相当于10亿美元的俄国家短期债券,顷刻之间不值几文。据估计,商业银行中有一半濒临破产。俄罗斯的SBS…农业银行和国际商业银行已被暂时置于中央银行管理之下,其余几家大银行不得不将自己的商业账户转移到俄罗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