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美元刀 >

第14部分

美元刀-第14部分

小说: 美元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言以蔽之,出于经济殖民和地缘政治的需要,美国企图打造一个“顺从的后院”仍然是其对拉美政策的核心。
  “拉美陷阱”出现的过分贫富分化、频繁经济危机、政权更迭和社会失范为特征的整体性危机,很大一部分应该归因于拉美的石油战略的失误而导致的荷兰病现象;政治上的频繁的军事政变和政权更迭,则是美国控制其后院的拉美战略使然,亦即是其门罗主义的延续。
   。。

所向披靡洗劫亚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
一、东南亚金融市场上的货币战争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以索罗斯为代表的投机资本横扫东南亚货币的过程。
  1996年,泰国由于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大、经济形势恶化,泰铢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为了维持盯住制度,泰国中央银行通过增加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来保持泰铢稳定,这为国际投机资本提供了可乘之机。1997年年初,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商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
  泰国1997年2月出现了第一次泰铢贬值风波,泰国中央银行运用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平息了这次风波。5月12日,国际金融市场上再次盛传泰铢贬值,引发泰铢汇率大幅波动。国际货币投机商开始大举沽售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面对投机商气势汹汹的进攻,泰国中央银行通过东亚中央银行总裁会议的会员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三管齐下,企图捍卫泰铢阵地——他们动用了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离岸投机者;大幅提高利率。一番短兵相接之后,泰铢的地位暂时性保住了,汇率维持在25泰铢兑1美元的价位。但此时,泰铢贬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外汇市场出现了恐慌性抛售,而泰国中央银行在多次干预后,其外汇储备也大幅度下降。
  国际货币投机商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6月份,投机商开始出售美国国债,筹集资金,再度向泰铢发起致命一击。泰央行奋起还击。
  为了阻止资本外流,稳定军心,6 月30日,泰国总理差厄利发表电视讲话:“我再次重申,泰铢不会贬值,我们将让那些投机分子血本无归。”但是此时的泰国央行已弹尽粮绝,仅有的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早已花光,失去了继续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
  泰铢贬值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泰政府临阵换将,原财政部长庵雷·威拉旺被迫交出帅印,泰政府此举,犹如在波涛汹涌的湖面投下一颗重磅炸弹。
  就在泰总理讲话两天之后,泰国央行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汇率最低曾达到1美元兑326铢,贬值幅度高达30%以上。
  7月29日,泰国央行行长伦差·马拉甲宣布辞职,8月5日,泰央行决定关闭42家金融机构,至此,泰铢终于失守。
  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即一路狂跌18%,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给那些依赖外国资金进行生产并用泰铢偿还外债的泰国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泰国的老百姓也如惊弓之鸟,挤垮了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泰国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
  泰铢大幅度贬值,不仅给泰国经济造成重大灾难,而且迅速波及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等整个东南亚地区,最终引发了震惊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
  与此同时,菲律宾比索成为投机商的另一狙击目标,菲央行曾尝试一周之内4次加息,并宣布扩宽比索兑换美元汇率的上行波幅(上行即贬值),竭力对抗索罗斯。然而由于外汇储备有限,菲政府无非维护比索高估的汇率价位。7月11日,菲央行宣布允许菲律宾比索在更阔的幅度内波动,一时间,比索贬值惨不忍睹,比索保卫战全面失守。

所向披靡洗劫亚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
马来西亚央行企图拉高沽空马来西亚林吉特的成本来阻止投机商的兴风作浪,印度尼西亚也入市支持印尼盾。但终挡不住投机商强有力的进攻,马币、印尼币对美元的兑换比价一低再低。邻国阵地的失守开始波及一向有“避难货币”之称的新加坡货币。
  尽管新加坡也采取了诸如拉高利率等措施,但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新加坡元兑美元的汇率还是持续下跌。在索罗斯的强硬态势下,各国政府均感力不从心,纷纷放弃了汇率捍卫行动,任由本国货币在市场中沉沉浮浮,大幅贬值。
  印尼这个2亿人口的大国,印尼盾失控,股市崩盘,经济乱象导致了大规模的暴动,总统苏哈托更是危机中黯然下台。
  国际货币投机商更是有恃无恐,索罗斯开始节节挺进。在1997年8月15日开始攻击港币,香港特区政府投入外汇储备保卫港币。
  香港也是采取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8月14日和15日,一些实力雄厚的投资基金进入香港汇市,他们利用金融期货手段,用3个月或6个月的港元期货合约买入港元,然后迅速抛空。致使港元对美元汇率一度下降到775港元兑1美元。775被称为港元汇率的重要心理关键点。
  香港金融管理当局迅速反击,通过抽紧银根、抬高同业拆息去迎击投机者。金管局提高对银行的贷款利息,迫使银行把多余的头寸交还回来,让那些借钱沽空港元买美元的投机者在极高的投机成本下望而却步。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港市恢复平静,投机商无功而返。
  香港金融管理当局态度极其明确:坚决维护联系汇率制的稳定。正在英国访问的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离开伦敦前强调,特区政府有极大的决心维护联系汇率;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在一次投资会议上说:“我要重申,我们不会改变我们的货币制度或我们同美元的关系,拿港元投机而丧命的只有投机商。”
  国际投机者三番五次狙击港元的行动不仅志在港元汇价上获利,而且采用全面战略,要在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上获益。
  股价指数期货是金融期货的一种,是以货币化的股价指数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投资者可以利用它对股票现货投资进行套期保值,规避系统风险。其原理是根据股价指数和股票价格变动的同方向趋势,在股票的现货市场和股价指数的期货市场上作相反的操作来抵消股价变动的风险。简言之,就是投资者买入股票时是预期股票会上涨,如果下跌就是风险,为了避免“割肉”而造成净损失,投资人就会同时做空股指期货,堤内损失堤外补。
  他们的做法是,先在股票期货市场上积累大量淡仓,然后买入远期美元,卖空远期港元,大造声势。待港府为对付港元受到狙击而采取措施大幅提高利息时,股票气氛转淡,人们忧虑利率大升拖低股市与楼市,这时投机者便趁势大沽期指,令期指大跳水。于是,股票市场上人心惶惶,恐慌性地沽出股票,炒家就可平掉淡仓而获取丰厚的利润。简言之,投机者虽然在港元汇价上无功而返,甚至小损,但在期指市场上却能狠捞一笔。
  对此,香港金融管理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的措施,一是动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吸纳港元,二是调高利息并抽紧银根。一番对攻之后,港股在连续下跌中止住脚步并开始强劲飙升。。 最好的txt下载网

所向披靡洗劫亚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3)
当然,其中众所周知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庞大资金大举入市,24家蓝筹、红筹上市公司从市场回购股份,推动大市上扬。加上中国内地减息亦成大市上扬的题材,这些因素令恒指急速反弹。在股市强劲反弹之下,港元汇价恢复稳定。
  8月28日,香港股市当日总成交金额达790亿港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恒生指数报收7829点。香港特区政府打击国际投机者的行动初战告捷。
  在中国内地庞大外汇储备的支持下,这场较量以香港金管局的取胜而告终。
  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大加赞扬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及其同僚把这次危机处理得“实在值得赞赏”。但是以索罗斯为首的利益集团大造舆论,说中国和香港当局操纵汇率,违反了自由经济市场原则。实在是无耻之极!
  到1997年10月22日,亚洲各国货币继续狂跌,金融危机进入最严重时期;10月28日,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香港股指均跌破历史纪录;1998年3月,危机波及韩国和日本。
  由于中国实行外汇管制和固定汇率制度,人民币并非可自由兑换货币,没有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抛售压力,国际投机资本对人民币的直接攻击没有客观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风暴期间,美国和日本都希望人民币贬值。
  贬值虽然能使国民经济1/3以上的出口产业会获得新的竞争力,但这意味着与中国竞争的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更加困难,而亚洲消费市场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人民币贬值对中国危害更大,因为贬值会减缓外资流入,加剧外汇流出,这将制约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还直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有可能造成人民币进一步贬值,再度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因此,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也是符合中国的长期利益的。
  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极大程度上制止了国际资金将金融风暴的危机辐射到国内;稳定了当时亚洲人民的信心。
  可见,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投机资本似乎在这次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呼风唤雨,取得了大量的投机利益,给东南亚国家带来了金融动荡甚至政权更迭。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说:“这个家伙(指索罗斯)来到我们的国家,一夜之间,使我们全国人民十几年的奋斗化为乌有。”泰国一银行行长差旺说:“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瞧着索罗斯这流氓强盗剥夺我们曾经拥有的财富。”
  真的是索罗斯导演了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吗?
  二、真的是索罗斯导演了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吗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出于冷战需要,美国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了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属区,给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被称为“亚洲四小龙”,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
  70年代以来,包括泰国、印尼等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出口经济迅猛发展,形成了除了拉丁美洲之外的第二个新兴市场,成为新的资本输出尤其是过剩美元的集散地。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强国,其货币美元成了主要国际贸易和国际储备及投资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过度发行的美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

所向披靡洗劫亚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4)
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使跨国公司的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对亚洲国家廉价土地和工资的巨大需求,美元直接投资大大增加。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亚洲“四小龙”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繁荣景气和乐观情绪弥漫于这些亚洲国家和地区中,何以不到半年,泰国货币就在量子基金的冲击下土崩瓦解,最后竟然波及日本和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韩国?
  虽然马来西亚总理以及许多人把危机的根源归因于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游资的外汇投机,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这样看问题,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首先有其外部环境原因,也就是美元经济体的经济波动是其外因。
  前面讲过,1979年下半年爆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飙升3倍,从每桶十几美元涨到近40美元。油价上涨使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和其他国家一样,美国也经历了历时3年的经济危机。
  当时美国里根政府借失业削减福利,削减工人工资,强硬打击*,同时削减税收,给企业以各种税收优惠,刺激企业投资;更为重要的是,里根政府大规模增加军费,增加国内需求。这两手相配合,终于使美国经济于1982年年底摆脱危机,走向历时8年的繁荣期。其原因有二,一是美元持续贬值使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降至低于西欧主要工业国的水平,使得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际竞争力。1985年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又严重地削弱了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其次,石油价格在1986年3月一度降到12美元每桶,除去高通货膨胀因素,这一价格已经接近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水平,降低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
  里根8年任期内,累计财政赤字达13382亿美元,平均每年达1672亿美元,是70年代财政赤字水平的近4倍。在此期间,美国国内消费市场极度繁荣,个人债务也急剧增长,股票价格在1980年到1989年间上涨了181%,美国利率也一路走低,1989年接近历史低点。
  80年代的繁荣极不平衡而且酝酿着更大的危机,以美国1987年“黑色星期一”为代表的股市暴跌,又使美国陷入了90年代初的衰退。随后的IT泡沫又使美国进入了克林顿政府的长达10年的“非理性繁荣”。 1989—1994年美国长期维持25%左右的低利率,而当时亚洲等国家的利率是美国的2倍甚至更高。
  于是,美国IT经济繁荣造成的大量获利资本纷纷进入拉丁美洲和亚洲新兴市场寻求分散投资和更高的利差套利机会。20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的投资银行,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投资银行,开始建立了在东南亚的金融服务垄断地位。有分析指出,在1991—2001 年期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中国台湾和泰国等六个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体的资本市场,吸收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各大机构投资者在6个东南亚经济体所发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