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狼商道 (原创)-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研究过“狼性管理”,觉得“狼性”攻击性强,但持久性弱,并且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一般中国人喜欢温纯,喜欢默默耕耘,喜欢任劳任怨,喜欢韧性战斗,喜欢“老黄牛”。正如臧克家《老黄牛》所赞: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还有王茂亮的《牛颂》:“大千世界,亿万生灵,鞠躬尽瘁,当属牛公。”
有放牛娃经历的原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对“牛”情有独钟,他为自己的书房“悟牛斋”写道:“牛悟我来我悟牛,苦作一生热汗流。”在深圳市委办公楼前有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的《孺子牛》雕塑,它是深圳拓荒牛们的生动写照,它不断鼓舞我们前进,时刻鞭策我们要像牛一样有益于人民,“摧枯拉朽战荒原,牛轭套上不下肩。挥汗如雨无鞭策,敢让黄土变金山”(《孺子牛》)。
但,受西方“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却更崇尚进取、出击、竞争、拼搏、谋略,这些强势的东西,因此“狼性”获得格外推崇。
由此,我想起“信天游”,想起“走西口”,想起“大漠长风吹了一万年”,想起蒙古人的铁骑,想起“犯人”李铜钟开仓放粮,想起一切因长期压抑爆发的愤怒的,血腥的,摧枯拉朽的带有“牛性特征”的“狼性精神”。
世纪之交,“丛林哲学”盛行,为商、为政、为人都希望从自然界获得智慧。于是,人们不约而同的发现了市场竞争的原始法则——“狼性法则”。“狼性文化”、“狼性管理”应运而生。作为市场经济建立伊始就深度参与特大型企业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分割战”的策划人,我也十分欣赏“狼性精神”,特别是“狼”追求卓越的志向,发现机会的慧眼,一往无前的勇气,不屈不挠的毅力,声东击西的智谋,蓄势待发的韬略,永不言败的执着。
我感到“狼性”正是中国人因长期封闭已经逐步丧失的原始“人性”。看大国的崛起,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德意志帝国的“狼性扩张”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不难发现——世界的刚性竞争绝不因孔孟的“中庸之道”而受到抑制,有的地区,有的环节甚至愈演愈烈。因此,狼性精神、丛林哲学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激烈的商战中,的确需要激发狼性,强调效率,强调执行力。但,近三十年闯荡“江湖”的经验告诉我:改革开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刺激了难以抑制的个人欲望,狼性贪婪随处可见,这就要求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唤回无欲无求的“老黄牛精神”。
随着企业目标任务的变化,富有杀机的“狼性”需要让位于平和、坚韧、稳重、奉献的“牛性”。企业需要和谐的氛围,需要协调、沟通、同一的合作精神,需要相对统一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规范。
?D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希望为什么?—试析希望品牌锻造及扩张套路
第一章 “希望”为什么?
——试析希望品牌锻造及扩张套路
“天生希望”
——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时,“希望”13间办公室,13亩地,一个饲料厂
——市场经济需要“资产重组”——希望集团步入“快车道”(1+1>;2)
“地长希望”
——经济短缺,全价饲料“正大”一枝独秀,“希望”迎头赶上
——房产、金融、农业产业化等都抓住了市场经济完善升级节点
“人活希望”
——三大经营之道,八大管理原则,百年老店文化,“牛狼经理”团队
“希望财富”——2008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刘永行以净资产30亿美元荣登“首富”
——刘永好以净资产22亿美元居“第四位”
走狼性扩张与牛性管理之“牛狼之路”——“希望”所以兴隆也!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企业策划文论如汗牛充栋,不一而足。真正具有“核变效能”的策划案例可谓凤毛麟角,而切实掌握企业扩张和品牌营建规律并能身体力行者更是少之又少。本人在希望集团参与策划运作的几个案例以及对“希望”的一往情深或对读者尚有裨益。
1993年初,因换届拟提拔干部时只承认我三年工龄(不承认内江十年聘用制干部经历),同时我在凉山州金阳县有关边远山区商业企业改革应实施“休克疗法”的提法也似乎触及敏感问题,因而无缘走上领导岗位。
面对党政机关实际存在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我感到继续留在凉山,只能徒增烦恼;加之,整个七八十年代形成的对“守夜人”的不信任,对体现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的热切向往;还有对私营企业用人能力的认可。我开始考虑树挪死,人挪活。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小平同志视察了上海、深圳等南方城市,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发展是硬道理”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小平南巡谈话打破“僵局”,再次掀起改革开放新的高潮。1993年初,希望集团发出的一纸面试通知书如一粒希望的种子再次萌芽。于是,我决定走出凉山,去寻找自由平等竞争的土壤。
所谓“逼下凉山”无非是观念的碰撞,是我的人生追求发生了变化,不存在抱怨,更没有诋毁我第二故乡的意思。
面试主持是希望集团技术部部长明再勉,我们叫他明老师。一番简短对话让明老师对我另眼相看。
明:你为什么到“希望”?
洪:这是我的人生追求。
明:你能给“希望”带来什么?
洪:带来火一样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和从来没有充分发挥的聪明才智。
明:收入有什么要求?
洪:愿为“两斗米”折腰。
于是轻易获得第二天即可上班的回复。
上班第二天即被派往银厂沟参加四川省工商局组织的企业宣传广告工作培训班。一周回来即被指定主持集团公司公关宣传部工作,主编《希望报》。
从此,走进了工作十三年来第一次不存在论资排辈、不存在城镇户口、不存在文凭,只重品行和能力的自由平等竞争的广阔天地;走进了四川省会成都。
对成都我其实并不陌生。
1968年我随父亲、大姐到成都换“搭伙票”。
我当时只有7岁,还没有读书,离开内江家时,母亲把准备带到成都换搭伙票的“布票”缝进我的棉袄里面,说是不会引起小偷的注意,比较安全。
从成都火车站出站,我看到许多带袖套的民兵,还有红卫兵,还有穿灰制服、蓝制服的干部样子的人。当时,我特别对成都的小汽车感兴趣,回去后很自豪的给同村孩子吹:成都的汽车像火柴盒那么大,我不知道人是怎么装进去的,也不知道那就是吉普车。
我们住在火车站候车室,然后围绕车站周围居民区兜售布票,主要是换搭伙票,见大人们神秘兮兮的,知道是犯法的。走在寒风凛凛的街上,两只小手红彤彤的,见到公安就心跳。
从文革时期过来的人都知道,在“短缺经济”时代,什么东西都得按计划分配,因而票证与货币一样是群众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
票证诞生于1955年8月25日,直到1993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历时38年。票证浓缩了过去的历史,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包括咱农民兄弟的无限期盼。
国家给每个农民一年分发15尺布票,因为农民普遍经济拮据,一件衣服父亲穿了给儿子,大儿穿了给小儿,因而国家供应的布票一般家庭都用不完,都想拿出去换点东西或者卖成钱。于是已经学会做鸡生意的大姐就想到低价买农民的布票拿到大城市高价卖出,后来发现城里损吃俭用的家庭愿意用搭伙票换布票,因此我们想到做“双向生意”。
我们从成都换到搭伙票后,拿回内江卖给农民,收到钱后又去买布票到成都去换搭伙票。
“搭伙票”是什么东西估计年轻人也不太清楚。字面理解肯定是单位食堂打饭用的票据,也对,只不过这个食堂大得没底,国家有多大这个食堂就有多大,因此,当时的搭伙票相当于硬通货。
关于搭伙票不准流通的问题还是生产队的知青教我们音乐时,问我们知不知道什么是低音,他自己回答:“搭伙票好多钱一斤?”和我们在成都换搭伙票一样,神秘兮兮的。
在成都跟随父亲做了几趟“换票”生意后,1969年大姐嫁到了成都市彭县,作为娘家送亲的弟弟我在大姐家住了一段时间,因为他们家吃大米饭,很快我的小脸长胖了。
小孩总是喜欢吃好的,我不愿意离开大姐家,但没有办法,父亲要带我走。
我无赖的问父亲:“咋个才能留在成都嘛”?
父亲说:“你变成女娃儿嫁到成都就可以天天吃光干饭。”
后来,我真的想过那一天突然变成女的,嫁到成都平原来。
在童年的记忆中成都平原就是天堂,成都市更是天堂上的瑶池。
1980年代参加工作后,因为大姐在彭县的原因,几乎每年都要上一趟成都,每一趟都很兴奋。
上帝为什么把成都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上帝为什么赋予成都那么多好看的人、好看的房子、好耍的公园?
上帝为什么给了成都人那么多的机会:蜀都大道修了、人民南路修了,还要整治府南河,还要修那么多路,那么多桥?
后来才知道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位于成都平原中部,幅员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上千万。
成都自古为西南重镇,三国时为蜀汉国都,五代十国时为前蜀、后蜀都城,文化遗存丰富,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有2300多年建城史。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并列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代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
杜甫的著名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生动地描绘了成都当时作为长江上游重镇和西南经济文化中心商贾如云、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成都名胜古迹中外驰名。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都江堰、二王庙、青城山最具特色。
1980年代,几乎每次到成都都一定会去凭吊孔明先生和杜甫先生。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几乎每一个字都读进了骨髓。真希望有朝一日像诸葛军师那样效力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郭沫若所言:“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其实,哪位仁人志士不愿公忠体国,不想流芳千古啊!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可我们今天与谁晤对,谁与晤对?
可能是40岁以前一直清瘦,也可能是与杜夫子一样太过关注民生,总之,我常对着杜夫子潸然泪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这“疮痍”,这“疾苦”,字字敲打着我的灵魂,甚至每一次见到,每一次想到都能感到父兄的磨难,真希望我们都无须争做“圣哲”,也不要“笔底波澜”。
正如板桥先生诗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多少年来,一遇刮风下雨就会担心小麦倒伏,担心水稻收割,太阳大了,又担心玉米晒死。我们这些非“官”非“吏”者,不知受谁的感染,百姓冷暖总如“十指连心”。
成都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如此高尚的济世情怀,作为一位立志报效国家民族的知识分子,该怎样迎接未来工作和事业的挑战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希望”品牌值几何,
“希望”秘诀在那里?
“希望”这块牌子值多少钱,各种版本众说纷纭。依我看——无价!即无法估量之价。
对农民及广大养殖户而言,是26年的可靠质量。
对26年的原料供应商及所有的合作商家而言,是“货到保证付款”的信誉。
对员工而言,“希望”是他们的衣饭碗,是他们的婚姻、家庭、幸福之源。
对所在地政府而言,“希望”是源源不断的税源和就业消化的广阔天地。
就政治家而言,希望模式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相当范围发挥了旗舰效应。
一句话,说到“希望”你自然会想到私营经济的发展,想到市场经济的成功,甚至就能感知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首先体现为市场占有率,比如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促使其重复购买,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其次体现为超额利润,消费者一旦形成品牌依赖和文化认同,就愿意为品牌附加值“买单”,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实现溢价销售,获取超额利润。第三体现为品牌扩张与延伸,利用消费者对品牌的依赖扩大产品线,扩大覆盖面,扩大对整个经济,甚至政治的影响。
神奇而伟大的“希望效应”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绝对是革命性的,是许许多多的“希望效应”照亮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征程,甚至照亮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希望”为代表的私营经济的发展以及以市场经济为代表的科学发展思路一并撞开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门,将中国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很难想像的是:如此神奇而伟大的“希望效应”的创立者并不是什么专家学者,而是一群普通的创业者和长期致力于“希望”品牌营建的小文人。
关于“希望事业”的创业者刘氏四兄弟早已家喻户晓,蜚声海外。而作为“希望品牌”的宣传策划人却鲜为人知。
本人是较早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