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世界的黑手-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0年5月10日,德国入侵荷兰。两天之后,威廉明娜女王命令伯恩哈德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贝娅特克丽丝和伊蕾妮逃往英国。”紧接着,威廉明娜女王也流亡到英国。但一个星期后,伯恩哈德违背了女王的旨意,又回到了荷兰。可他发现,德军的侵略已经难以抵抗,因此他又乘坐一艘英国巡逻船第二次流亡到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恩哈德“成了英军与荷军之间的首席联络官。在英国、加拿大和美国受训期间,他访问并激励荷兰陆军和海军以及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的荷兰空军人员。他因为设立战争武器基金而为英国公众所熟知。这一基金由荷兰海外人士资助,用于为英国皇家空军和荷兰皇家空军购买轰炸机和战斗机”。后来,他又成为英国皇家空军的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彻底赢得了英国人的好感。
“1944年9月,战事进展顺利,伯恩哈德被任命为荷兰军队最高司令。虽然他不掌管荷兰海军,但却参与指挥荷兰抵抗行动。”伯恩哈德与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将军关系很好,但他却批评过英军司令伯纳德·L·蒙哥马利,原因是蒙哥马利在1944年荷兰阿纳姆的一次叫做“市场花园行动”的伞兵袭击战役中损失惨重。
威廉明娜女王辞去王位之后,朱莉安娜继承了王位。作为女王的丈夫,伯恩哈德继续担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并且逐渐将注意力放在了发展荷兰工业与海外贸易上。后来,瑞廷格提议召开一次由欧洲与美国政界、商界和学术界参加的大会,这引起了有国外经历的伯恩哈德的浓厚兴趣。在他们两人的第一次会谈中,伯恩哈德被这一项目深深地吸引了。他要好好考虑这件事情,并咨询了自己的顾问和朋友。后来,经过几次会议以及多方咨询,很快一组人选便产生了。
1952年9月25日的巴黎会议上,所有人都一致认为,当前迫切需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根据传记作家凯·伯德的记载,1952年末,“瑞廷格来到美国,尝试着向美国人兜售自己的观点。同时,他还见到了外交家艾夫里尔·哈里曼、银行家大卫·洛克菲勒以及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将军等老朋友。在瑞廷格说明来意之后,史密斯说,‘你怎么不早点来找我呢?’随后,他建议瑞廷格去找即将成为艾森豪威尔总*事特别助理的C·D·杰克逊。很快,杰克逊便组织起了几名美国人”。新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及其几名幕僚都有过在欧洲生活的经历,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他们都很熟悉伯恩哈德,并非常看重他。就这样,随着美国人的加入,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世界领导人大会的道路铺平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基辛格:彼尔德伯格的左右手(1)
基辛格的外交政策促进了中美两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两国分别在对方的首都建立了联络处。对此,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深感满意。
在约瑟夫·瑞廷格提出建议,组织一个由世界领导人组成的大会讨论如何应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时,被邀请人名单上赫然写着大卫·洛克菲勒的名字。
大卫·洛克菲勒出生于1915年,是百万富翁约翰·D·洛克菲勒最小的儿子。大卫193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拥有英国历史与文化学士学位。后来,他又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继续在哈佛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深造。1940年,他与几个哥哥成立了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1940~1941年,大卫担任过纽约市长菲奥雷洛·亨利·拉瓜迪亚的秘书;1941~1942年,还担任过美国国防、健康与福利事务办公室的地区主管助理;1942年,大卫加入美国军队,担任驻北非和南部法国军事情报官员,并在阿尔及尔设立了一处情报网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7个月,大卫担任驻巴黎助理军事参赞。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家乡,加入了大通银行(1955年被兼并,成为大通曼哈顿银行),担任经理助理。后来,他成为大通银行的高级副总裁,负责经济调研和纽约地区的客户关系工作。
1954年,受伯恩哈德亲王邀请,洛克菲勒参加了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第一次会议,成为俱乐部创始人之一以及领导委员会委员。伯恩哈德亲王辞职之后,洛克菲勒主持俱乐部的工作,推行美国国际主义。关于这一点,他在一本*中写道:“一个多世纪以来,意识形态极端主义者抓住一些公众熟知的事件攻击洛克菲勒家族,指责我们左右美国政治和经济。有些人甚至认为,我们是一撮旨在破坏美国根本利益的阴谋分子,把我们家族和我本人称为‘国际主义分子’,并怀疑我们与世界其他地区一些人图谋建立一个集权制的政治和经济体,甚至要建立一个新世界。”
《洛克菲勒*》于2002年发表之后,《标准周刊》资深编辑、《新闻周刊》特约编辑戴维·布鲁克斯在《纽约时报》上发表长篇文章,不但详细剖析了大卫·洛克菲勒本人,而且披露了一些彼尔德伯格俱乐部鲜为人知的消息。(在该报社120多年的全部档案资料中,“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字眼仅出现过10次左右,对其历史和宗旨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布鲁克斯注意到,洛克菲勒是俱乐部的创始人之一,因此他写道:“他具有莫扎特般的节奏感,从不发火,只是偶尔‘生气’;对他来讲,没有糟糕的事情,只有‘不圆满’的事情。”
在谈到洛克菲勒参与诸如彼尔德伯格俱乐部之类的论坛时,布鲁克斯一语双关地说:“在人类历史上,忍受枯燥的能力无人能出其右。”
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美国会员中,影响力堪比洛克菲勒的只有洛克菲勒的一名门徒。
1923年5月27日,亨利·基辛格出生于德国的菲尔特。1938年,为了逃避纳粹的*,基辛格一家首先来到英国,然后又去了美国。他们在纽约安了家,基辛格在那里读完了高中,并进入城市大学的夜校,希望将来成为一名会计。读夜校时,基辛格白天在一家工厂打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基辛格参军,在驻德国军事情报部门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留在德国,在欧洲司令部情报学校任教。1947年,他回到美国,考入哈佛大学,1950年毕业。1952年他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1954年又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任教。1952~1969年,他领导了哈佛大学国际研讨会。加入研讨会的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教授悉心指导下作研究,然后一起研讨。作为对外关系委员会(由洛克菲勒成立)的顾问,基辛格在国际关系和国防政策方面树立了自己的显赫名声。
基辛格:彼尔德伯格的左右手(2)
从1956年开始,基辛格担任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一个特别研究项目的主任,项目旨在调查可能出现的国内国际问题。1957年,基辛格成为哈佛大学讲师,1962年被提升为教授。同时,他还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军控署和兰德公司的顾问。1962~1965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全职工作。1965年,他担任美国国务院越南事务顾问,并于1965~1967年数次访问越南。
1968年的大部分时间,基辛格都在帮助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大卫·洛克菲勒的哥哥)竞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尽管最终洛克菲勒败给了理查德·尼克松,但洛克菲勒却敦促尼克松任命基辛格总领国家安全委员会。一些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观察家认为,基辛格是受俱乐部的命令才筹划了尼克松总统赴中国秘密会见中国总理周恩来。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进行前期准备工作。这次访问的结果便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从而使两国关系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达23年之久的外交隔离和敌对状态。
基辛格的外交政策促进了中美两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两国分别在对方的首都建立了联络处。对此,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深感满意。然而,尼克松的这一胜利很快便被水门事件所冲淡。有些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批评家们认为,水门事件是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排挤尼克松的结果,因为尼克松曾公开宣布他不同意关贸总协定(GATT)”。
这一做法的积极建议者之一丹尼尔·伊斯图林在其《彼尔德伯格俱乐部》一书中写道:“在羞辱尼克松并将其赶下台之后,基辛格的权力更大了。尼克松辞职后,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又看中了一位‘他们’的总统——杰拉尔德·福特,并将他带进了白宫。”
福特总统将“接受亨利·基辛格的直接命令,而基辛格是大卫·洛克菲勒的代理,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奴仆”。
尼克松提拔基辛格担任国务卿之后,基辛格通过努力停止了越南战争,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伯恩哈德离开彼尔德伯格俱乐部之后,大卫·洛克菲勒成为俱乐部中最具影响力的美国人,而亨利·基辛格成为最受世界关注的会员。如果说洛克菲勒真如戴维·布鲁克斯所描写的那样有莫扎特般的节奏感的话,那么基辛格则表明,他作为一名外交家,不会总表现得如同他在与越南共产党谈判时那般冷静。
当瑞典首相奥洛夫·帕尔梅严厉批评美国轰炸越南,并通过外交渠道声明基辛格为1973年瑞典萨尔特舍巴登彼尔德伯格俱乐部会议不受欢迎的人时,美国国务院在媒体上表示了反对态度。
伯恩哈德听说此事之后,威胁要改变这次俱乐部会议的地点。瑞典首相说,事情有些误会,基辛格当然是这次会议受欢迎的人。
这次会议着重讨论的是世界石油供应问题以及欧洲与北美对低价石油和持续供应的依赖性。美国认为,中东石油出产国不断要求提价、石油供应渠道受到威胁以及将石油用于政治目的使能源问题雪上加霜。1973年4月在法国梅杰夫的彼尔德伯格俱乐部会议上,美国的担忧变成了现实。
1973年10月,主要*石油出产国受“六日战争”战败于以色列的影响,决定切断向西方的石油运输。为此,基辛格实施了“穿梭外交”。
由于1973年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核心议题是石油问题,因此有人怀疑,俱乐部中的银行家、石油公司总裁和政治家们密谋支持石油禁运,以便从中获利。持这一怀疑态度的人包括一些自由记者和“阴谋论者”,他们认为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核心成员及其秘密会议完全是为了达到控制世界事务的险恶目的。
在《彼尔德伯格俱乐部》一书中,丹尼尔·伊斯图林写道:“1954年以来,彼尔德伯格俱乐部代表的是各界精英,代表的是所有西方国家金融家、工业家、银行家、政治家、商业领袖或跨国公司、总统、首相、财长、国务卿、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媒体大亨以及军事首领们的财富。”
英国记者和彼尔德伯格观察家托尼·戈斯林认为,他们会谈的目的就是要统治全世界。他写道:“当这些手握大权的富人们秘密开会时,会有军事情报部门负责安保工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猜疑。”
戈斯林将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描述为一个具有极端影响力的组织,他认为,俱乐部领袖们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全球化”将财富和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俱乐部每年会议上提出的思想便是“只要对金融和大企业有利,就会对人类世界有利”。
窥探者:谁发现了彼尔德伯格的密谋(1)
在这次会议休会期间,塔克还遇到了大卫·洛克菲勒,当时洛克菲勒正在大厅用餐。塔克写道,洛克菲勒的笑容冰冷,眼珠滴溜溜直转。
华盛顿的一个叫做自由游说团的右翼政治行动组织的衍生组织十分关注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按照其创始人威利斯·卡托的观点,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是全球精英人士以牺牲国家主权和人们的宪法权利为代价建立一个世界政府的阴谋。他写道:“在国际贸易者团体之中,产生出了一个强大的游说组织。他们所信仰的只有金钱,不管通过何种渠道、从何而来。这些资本主义者们是自由贸易的最坚定倡导者,是国家主权的最大敌人。”
自由游说团将世界新秩序描绘成一种“世界庄园”,这些不劳而获的精英们是在坐享世界劳动者的血汗。在卡托看来,“目前,这一计划正一步一步实施,最终将通过国际超级资本主义者联盟实现控制和拥有所有自然资源和每一寸土地的目的”。
卡托的批评者们认为,他是一名反犹太者,自由游说团是卡托用于煽动对犹太人的仇恨及传播犹太人将统治世界这一观点的工具。自由游说团的周报《聚光灯》的发行量已达到20万份,这份报纸宣扬右翼观点,对自由大政府和国际主义持怀疑态度。《华盛顿邮报》称《聚光灯》发表的文章“政治观点正统而保守,热衷于反犹太复国主义、3K党T恤衫、带有纳粹标志的德国硬币和纳粹进行曲盒带”。2001年,自由游说团因惹上官司而被迫破产,《聚光灯》停办,其职员又创办了一份类似的新报纸,叫做《美国自由言论报》。
两家报纸对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报道者都是詹姆斯·P·塔克。他曾先后担任过美联社、国际合众社和多家报社的编辑,后来为《聚光灯》撰写关于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文章。1999年,他曾试图进入在葡萄牙辛特拉镇举行的彼尔德伯格俱乐部会议会场,这一努力被罗恩·罗森写在了他的《深入虎穴》(Them: Adventures with Extremists)一书中。罗森、塔克和一名摄影师在酒店等候了几个小时之后,几个人乘坐黑色豪华轿车和大巴到达。罗森开始怀疑是不是会发生什么事情。塔克说他们被彼尔德伯格的保安跟踪了。罗森大为吃惊,给英国大使馆打了求救电话。
2005年,塔克出版了《吉姆·塔克的彼尔德伯格日记》一书,书中记载了他30多年来“揭露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历史。在前言中,《美国自由言论报》中西部地区主管克里斯托夫·鲍林叙述了几次与塔克一起报道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