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说钱 >

第8部分

说钱-第8部分

小说: 说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就行了。
  这一点,显然是模仿《周礼》而来的。
  他还规定,老百姓如果祭祀祖宗、办丧事没有钱,官府可以从地方工商税的收入中拨钱贷给,没有什么限制,只是办祭祀的须在十天之内还款,办丧事的要在三个月之内还。老百姓若是为了脱贫,想贷款经营产业,官府要一律要贷给。
  但王莽对生产性贷款的计息方法,又与《周礼》不同。他规定,在计息的时候,要扣除生产成本,算出受贷人所得利润,取息不得超过年利润的十分之一。
  王莽对贷款利息的评估,是根据受贷人的利润多少来决定的。他认为,利息是来源于利润的。
  而与他同时代的一些欧洲思想家,长期以来却分不清贷款之后“利润”与“利息”的区别。*在《资本论》第3卷里,就谈到过欧洲中世纪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他说放贷人往往把利息看成就是利润。
  看来中世纪的欧洲人,还不大明白利息是怎么来的,以为是天经地义就能生出来的。
  王莽的认识很超前,他坚持“计所得受息”,这实际上就是所得税的雏形。
  他规定贷款年息不得超过十分之一,这在当时是非常低的。不过在《汉书》的另一处,又记载着他贷款给老百姓,要收月息3%,也就是年息36%。但既便如此,在当时也算是比较低的,总比100%利息的高利贷要好。
  王莽当上皇帝后,对经济采取了六大措施,即盐、铁、酒业官营,征收山泽物产税,垄断铸币权,还有一项很重要,就是赊贷与民。
  我觉得王莽的思想,挺先进的,他发放贷款的思路和现在的银行很不一样。
  信贷、信贷,实际上信用的成分应该是主要的。现代银行却不相信世上有什么“信用”,凡有来借贷的,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抵押物——穷光蛋要是有大宗抵押物,他还贷款干什么?恰恰就是因为穷,才要靠贷款来打经济翻身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篇 理想主义者王莽的货币幻术(5)
贫困,这就是受贷者的天然资格。
  贷款,目的就是要扶助穷人。
  无论西汉的“赈贷”、还是王莽的“赊贷”,都是带有赈济色彩的。实在还不上款,就会“弃责”,由政府来买单。
  而现代银行所乐于做的,却不是扶贫、是“扶富”,大概最愿意贷给开发商。所谓的抵押物,也大多都是扯淡,是一些经过“膨化包装”的低质资产或根本就是虚无。就这样,银行宁肯让大宗贷款变成呆账坏账,也不肯洒一点点雨露给嗷嗷待哺的穷人。
  古人的视角和今人真是有天壤之别!
  民为载舟之水。赈贷,就是不能眼看着水都干掉。
  ——这难道是一件羞于见人的事吗?
  从史书上看,王莽执政时期贯彻了他的赊贷政策,大力开展了信用贷款业务,让没钱的老百姓都得到了实惠,能够借用官府的钱来发展生产。
  只不过当时货币混乱、社会动荡,王莽的一片好心,有多少是能够落实到基层的,不得而知。
  王莽的政绩,究竟掺了多少水分,我们暂且不去管他。起码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汉末期古人对信贷的运作,已有成熟经验。
  汉代是我们民族从各方面都成熟起来的时代,金融、财会业务也是这样。
  顺便说一句,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算盘,就是在汉代发明的。东汉数学家徐岳的著作《数术记遗》里,就详细记录了算盘的样子,并第一次提出了“珠算”的概念。
  最初的算盘,是没有横梁的,上下珠用一条绳子隔开。
  算盘的来历,来自春秋战国时期我们老祖先发明的“算筹”(竹签),这是人类史上最早的计算工具。
  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一把算盘,就存放在台湾的台南市城隍庙里,长度有4米,每颗珠子重半斤。
  我们的古人,确实很聪明,不服不行。
  王莽就是聪明人中的一个,只不过他聪明反被聪明误,下场比较可悲。
  他惹怒的人实在太多了,豪强恨他,农民恨他,商人因为他屡改货币,简直没法正常做生意了,所以也恨他。当时的农民大起义,实际上是全民大起义。
  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十月初一,要掀翻他统治的绿林军进抵长安。王莽没办法了,竟然驱使京城的囚徒出城抵挡。那囚徒军可是好摆弄的?一过渭桥,立即哗变,一窝蜂掘了王莽的祖坟,烧掉了皇家的祖宗祠堂(九庙)。
  长安城中的市民也趁机暴动,和城内变兵一起攻入皇宫。这时候,积压多年的怨恨谁也挡不住了,人人想的是杀王莽!
  到初三天明,王莽逃往渐台躲避。渐台是宫内一高台,高20余丈,建在太液池中。
  很奇怪的是,愿意跟他一块儿死的,居然有公卿大夫、宦官、随从1000多人——这也是历朝亡国皇帝中很少见的。
  乱军冲入大殿中,高呼:“反虏王莽安在?”有美人走出房间说:“在渐台。””众兵立刻赶到渐台,把高台团团围住。台上起先还能放箭抵挡,后来箭用光了,双方展开肉搏。杀到最后,台上的将领和一群侍卫全部战死。
  有个叫杜吴的水果商贩,因为王莽三番五次地改货币,闹得他生意上一塌糊涂,一股火上来,也跟着造反队伍冲上渐台,提着刀窜来窜去。他看到有一位衣衫华丽的大官躲在一间小屋里,不由分说,上去一刀就给剁了——这人就是王莽。
  但杜吴不知道自己杀的是谁,只取下了王莽身上的绶带。
  有个参与兵变的校尉公宾就,据说是个义军间谍,见了绶带,知道是天子佩戴之物,忙问是从谁身上拿到的。问清楚后,立即找到了王莽尸体,割下头颅。
  因为杀王莽者可得赏,一群士兵便疯了似地围上来,眨眼之间就将尸体肢解。
  王莽的头被起义军悬于街市,愤怒的群众纷纷向其掷石头,还有人竟然吃了他的舌头——你上台以前说得太好听了,你上台以后又做得太差劲了。
  在中国古代,皇帝死后被人吃掉舌头的,也就他一个。
  王莽的结局,令人慨叹。我们第一个大帝国秦朝的皇帝,是商人扶起来的,现在商人又杀掉了一个开国皇帝,谁说商人不讲政治?
  王莽的瞎胡闹,没给后世留下什么好名声,倒是他发明的特种货币“金错刀”,留给了诗人无尽的想象。东汉的大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就有诗云:“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金错刀,成了上佳的定情物。
  后来,杜甫、韩愈也都有诗,提到过这个浪漫之极的“金错刀’。
  世事变迁,到了今天,美人不可能再赠你金错刀了——她图的什么呀?要是反过来,你送她几把金错刀,倒还差不多!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六篇 钱也有一部“三国演义”(1)
一首关于“古怪五铢钱”的民谣
  王莽把自己折腾完了,但汉朝没完,五铢钱也没完。
  汉朝是怎么又活过来了的呢?是江湖上草民出的力。
  在王莽时代的农民大起义中,有一支劲旅,叫“绿林军”。绿林是一座山,在湖北当阳东北,是起义军最初的大本营。绿林的“绿”,要读作“路”。
  后世的所谓“绿林好汉”,就源自这个典故。
  绿林好汉代代都有。时至今日,“绿林”还有,但“好汉”却没了,多半是些欺凌弱小的车匪路霸,这是题外话了。
  再说王莽时代的绿林们,虽然起来维权了,但底气还不那么足,他们为表示自己继承的是汉朝的正统,拥立了一位皇族刘玄为皇帝,号称“更始帝”。这个更始帝政权,曾经铸过自己的五铢钱。
  当时各地军阀割据,蜀地的地方官公孙述在成都也称了帝。
  长江三峡上游入口处,有个赫赫有名的“白帝城”(三国时刘备就死在那里),就跟公孙述有关。公孙述当年在山上筑城,因城中有一口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他便借此自号“白帝”,
  这位过了皇帝瘾的公孙述,也铸过铁钱,在钱币史上留下过名字。
  但上述这些人物,都不算是伟人,都是被时势推出来的过场角色,西汉末年真正的枭雄有一个,大号叫刘秀。
  刘秀也是皇室后裔,是个县官的儿子,见天下动荡,也起了造反的念头,拉起人马加入了绿林军。
  经过两三年的南征北战,他渐渐坐大,荡平群雄,光复了汉室,自己做了皇帝,是为汉光武帝。
  他建立的这个汉朝,史称“东汉”。
  因为这个王朝的首都在洛阳,位置上在老汉朝首都长安的东边,所以叫东汉。历史上凡是一个朝代分“东西”、“南北”两种叫法的,都是中间出了大变故,首都的位置迁移了。
  汉光武帝做了十几年皇帝后,也开始铸五铢钱。
  不管怎样,新汉朝也是汉朝,五铢钱不能废。光武帝是个少见的好皇帝,太平盛世好歹算是延续下来了。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一般都很英明,后代子孙就一代代地退化,这是规律。到东汉的末年,出了个混账汉灵帝。这小子运气好,因为当时皇帝死时没儿子,12岁的他,由旁支被挑选出来做了新皇帝。
  他做皇帝前,父亲只是个“亭侯”,等于乡镇一级的爵位,就是个破落户。家里大概很穷,所以这小孩儿极其贪钱。
  汉灵帝爱财如命,生财有道,竟然靠卖官爵来赚钱。古时权臣卖官的多的是,而皇帝亲自卖官的实在太少见。
  这小皇帝赚来的钱,犹如泉水源源不断,他索性就在皇家花园里造了一个“万金堂”,专门用来装钱。后人有诗叹道:“天生一副商贾料,缘何派他秉政来?”
  可惜了!中国的历史,老是这么阴差阳错。
  他在执政的后期,铸造了一种很特别的五铢钱。钱背面的方孔四角上,各有一条线,与钱边的轮廓相连,好像光芒四射的样子。由此之故,这钱叫做“四出五铢”。
  这种古怪的钱一投放到市场,民间莫不骇然——这是啥东西?于是就有传言:“钱有四道,京师将破坏。此钱出,散于四方乎?”(《太平御览》)
  京师将破坏,就是首都就要被糟蹋。散于四方,就是皇帝的钱财终归要流散四方。
  这民谣,不吉利啊!
  汉灵帝在“四出五铢”之后,又铸过一种有四道短斜线的钱,叫“四缺五铢”——光芒缩回去了。

第六篇 钱也有一部“三国演义”(2)
我的天!这更不吉利了。
  果然没几年,就有枭雄人物张角挑起义旗,造反了!
  张角自创“太平道”,经营10年,徒众达10万 ,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三十六方”,也就是36个分部,管理得井然有序。
  他懂得利用人心,到处散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迷信预言),又派人在各地衙门的门上,用白土涂写“甲子”字样,制造舆论。
  到起义时,三十六方揭竿而起。义军以冀州为中心,人数多如飞蛾,所以当时也有人叫他们“蛾贼”。
  黄巾起义被各地军阀*后,军阀们互相又发生混战,这才生出一部金戈铁马的《三国演义》来。
  谶语终于应验了,有什么样的民谣,就有什么样的民心,自然也就有什么样的历史结局!
  东汉渐渐也走到了末路,有更大的枭雄董卓冒了出来,带兵进京,扶立了傀儡皇帝汉献帝。
  董卓是个没人性的家伙,他刚一得手,就挟持老百姓迁都长安(也想开辟新天地?),把洛阳一把火给烧了,造成200里内没人烟,彻底应验了那个谶语。
  董卓控制了朝政,便也想铸钱。
  铸钱的铜不够用,就把民间的铜货、铜钟等铜制品都毁掉做原料。长安原来收藏着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铸造的12个铜人,董卓连这个也不放过,给毁了10来个。
  董卓铸钱,不是为了造福人民,而是为了以钱捞钱。他废掉通行已久的五铢钱,改铸小钱流通。政治家要想搜刮民财,最好的办法就是铸造不足值的钱,董卓虽是武夫,可也很懂得这个。
  他铸的董氏小钱,简陋到连文字都没有,钱边和钱孔都没有凸起的边,在原料上能省就省。
  不用问,这样铸出来的小钱,质量极差,又小又薄,根本流通不开。
  钱一不值钱,就是通货膨胀,当时谷价涨到几万钱、几十万钱一石。到市场去买两箩筐米,大概就得给人家两箩筐钱!
  这就没法过日子了。古时老百姓好像比现在要聪明一点,买不起,我就不买;钱不行了,我就不用。从此以后,“钱货不行”,又回到神农氏时代,大众实行物物交换。
  看《三国演义》,好像董卓的败亡,是因为他和义子吕布争夺美女貂所致。这是小说家给历史加的调料,信不信由你。实际上,除了政治上的失败以外,董卓把汉末经济破坏得一塌糊涂,大失人心,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挟天子以令天下,得意了才四年,就被亲信吕布所杀。消息传开,长安百姓歌舞于途,置酒肉互相庆贺。董卓陈尸街市,其家族被夷灭。
  史书上记载,当时天气渐热,董卓身躯肥胖,尸体油脂流满一地。守尸的官员恶作剧,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灯芯,插到董卓肚脐眼里,用火点燃,竟然燃烧了一整天。
  ——叫你铸钱,铸吧!
  钱,是那么好玩的吗?
  三国的钱,要数魏国的最“仁义”
  接下来的事情,咱们大伙都熟了,那就是三国。
  三国,当然是有三种货币制度,哪一国的最好?有点超出咱们的想象——是“奸臣”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最好。其他两国,都不怎么样。
  什么叫好钱?什么叫好的货币制度?相信大家看到现在,也都明白个一二了:就是钱的成色足,形制统一,不要老变。当国者,不要看到老百姓手里钱多,就坐立不安——民富则安,老百姓对你的认同感也就强,你慌什么?

第六篇 钱也有一部“三国演义”(3)
这一点,魏国做得最好。魏文帝曹丕下令,恢复汉五铢钱的使用——东西还是汉朝的好!
  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就因谷价猛涨,客观上造成货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