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经济学-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乔赛亚·斯坦普爵士,英格兰银行主席(1927)
“银行制造货币的过程如此简单,以至于理智都被遏制。”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美籍加拿大经济学家(1975)
现代银行是经历了几个世纪发展的产物。早期消费者把现金存进银行是因为存放安全,而且在需要购买时能提取出来,他们为这种服务支付费用。银行家们意识到大多时候顾客们的钱都懒散地躺在金库中。为什么不把这些钱贷给那些借款的人从而赚取利息呢?只要银行的储户乐意把钱存在银行,那么银行就能通过放贷赚钱。如果有些储户同时提取存款,那么银行就有麻烦了(通常当储户对银行的稳定失去信任时,这种情况就会时而发生;当恐慌的储户们挤兑现金时,如果银行的钱取光了,也就快倒闭了)。
银行间彼此竞争以怂恿消费者储蓄。银行你争我夺地开发贷款客户,只是因为通过放贷可以获取利收益。然而,放贷能否获取收益得权衡借款者的信用(银行必须确保贷款能收回)。银行的赢利方式有两种:收取比银行支付给储户的存款利息更高额的贷款利息;收取银行交易服务费用。
银行在“贪婪”(为获得贷款利息)和“胆怯”(怕收不回来贷款)之间的权衡行为容易演变成周期,这些周期能影响整个经济。当经济处于良性循环时,贷款者基本没人破产,银行对不良贷款的风险意识也不再敏感;它们会更加激进地放贷,从而刺激消费和经济高速增长。当经济下滑时,情况就相反了:银行对不良贷款变得非常敏感,开始收缩银根,收回贷款,这就导致了贷款紧缩,从而降低购买力甚至影响经济增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银行对失败的胆怯实际上引发了失败——因为银行的限制贷款造成经济下行,从而企业和个人纷纷破产。这种周期性的、利益驱动型的进程就是金融危机,这也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繁荣与萧条的主要导火索。当本书将要付梓之时(2008年春),美国经济正在遭遇次贷危机。
当然,如同两个人才能跳探戈一样,每笔贷款也要双方你情我愿:贷款者想借钱来用,银行也愿意借给他。通过降低利率,银行能非常激进地将贷款“注入”经济体系,或者提供贷款给那些风险不断增加的消费者。但是银行不能强迫任何人来贷款。贷款方(包括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需求才能导致信用膨胀。贷款需求取决于利率水平和贷款方对未来的预期。如果企业和个人对未来经济的预期非常悲观,即使利率再低,也不能刺激信贷和消费。
无息贷款!
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过度膨胀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经济陷入长期、痛苦的衰退。为了应对衰退,日本中央银行将贷款利率降为0:借钱变为免费的。尽管这样,几年以来信贷(和由此拉动的消费)仍增长缓慢,因为日本的商界和个人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依旧悲观。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16章货币和银行业(4)
164金融业的脆弱
私人银行的放贷是获利的业务:私人银行创造货币确实是获得许可的。但这也是一项天生脆弱的业务——银行总是期望储户对银行稳定持续信任,而且永远不会同时集体取走钱。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银行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支付提现,那么银行就会崩溃。
为应对周期性的银行危机(由此引发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政府监管者逐渐制定规则限制私人银行过快的扩张贷款业务。最初,制定了部分准备金体系:银行必须始终保持手中全部贷款的一定份额(通常不少于10%)作为硬通货,以应对挤兑。政府也应用其他工具(包括要求银行将一定数量的钱存入政府的央行)进一步稳定银行系统,并试图调节银行系统的高涨与衰退周期。
如今,在不受管制的大经济环境下这些规定和私人银行的产业功能已经相当宽松。银行必须达到资本充足要求,维持内部的足够资源(包括银行自身的投资资产)来解决(有安全的头寸)任何预期的大量取现。但是金融业仍天性脆弱。纵观历史,资本主义世界已经经历了周期性的银行崩溃和危机,没有理由相信这一现象会改变。在第18章,我们将讨论更高端也更脆弱的私人金融家们发展出来的买卖票据资产赚取额外利润的方式。
165把钱放在经济路线图上
让我们回顾一下资本主义信用货币体系的关键特征:
☆金融业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价值。你可以将钞票、股票和债券贴在你的墙上,垫在鸟笼里,甚至当手纸。但是钱的真实价值并不在于印刷的这张纸,而取决于钱的购买力。同样,金融业是“票面经济”。它不生产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和服务。它生产钱。银行为诚信经营的公司和业主们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提供服务。银行只有刺激和便利真实的生产和增长时,才有经济价值。但是私营金融业并不总能做好这项工作。
☆银行的货币创造和毁钱行为是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进行的,并不考虑宏观经济需求。当信用和支出极速膨胀时,经济也高速增长。当信用不再增长,甚至萎缩时(银行收回已放出的贷款),经济就会动荡甚至萎缩。银行监管这种情况怎样以及何时发生总是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相一致。银行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往往是背道而驰的。例如,经济开始下滑时,胆怯的银行开始减少贷款,而此时经济需要更大的购买力。
☆信用的出现打破了储蓄和投资的联系。信用产生之前,生产者必须有实实在在的生产剩余才能进行新的大项目的再投资。然而,如今公司用贷款就能进行投资,随后从未来的生产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还贷即可。所有的公司需要的是一个可信的商业计划和一个愿意贷款的银行家。在信用系统里,投资引发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同时又产生储蓄。
那么,从根本上说,通过向生产型和增长型非金融公司提供信用,银行在实体经济中充当了辅助的、有益的角色。
图161经济路线图:银行
图161把这种辅助作用放到了我们的经济地图中。银行在现实经济“上方”。它向资本家提供信用(新的货币),帮助他们更早更快地投资而不需先存够钱。图中的D(代表债务)代表这种流向。银行收到借款公司以利息和本金(最初的债务D,加上利息i)为形式的一部分利润作为报答。剩下的剩余价值(π)仍归企业实际的所有者拥有。
金融部门和实业公司在分配利润中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如果银行分得的利润太大,那么企业进行实业投资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另外,银行和资本家分享日益增长的总资本回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们都强烈支持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这个大方向。的确,金融资本(20世纪70年代经历的损失令其心有余悸)和实业(难以让越来越不易控制的劳工额外加班令资本家们心力疲惫)逐渐走到了一起,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者在经济上大获全胜的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
在现实世界的实践中,金融业也为个人大宗购买提供信贷,为那些没有花光收入的幸运儿提供储蓄业务。但是,由于个人总体来说没有可观的大量储蓄,与商业信贷相比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也较弱,所以在图上没有画出这种情况。
银行家和资本家一样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他们用利息收入(来源于资本家的利润收入)的一部分过着同向他们贷款的资本家们一样的奢华生活。为了简洁,图161将银行家的消费包括在所有资本家消费之内。
。 想看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