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的腾讯帝国-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磊是腾讯内部编号为20的员工。他于1999年毕业于重庆某大学,在进腾讯之前曾在重庆天极网工作,他是看到腾讯招编辑的信息后直接加了马化腾的OICQ号,通过OICQ了解腾讯编辑的岗位要求和薪酬后决定前往腾讯的。
冯磊是腾讯招聘的第一个编辑和UI(用户界面)设计人员,他的到岗时间是2000年春天,他也是第一个腾讯首页的设计者。在设计腾讯这个首页的过程中,马化腾的对用户体验需求的重视、对同行的学习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超越的做事风格,都给冯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乃至很多年后,冯磊都对马化腾在改版会上提出的多个一针见血的问题念念不忘,而马化腾这些为人做事的细微之处至今仍影响着冯磊。
按照冯磊的描述,到2000年底,腾讯刚刚超过50人,他们内部的划分是编号在57之前的员工属于腾讯的老员工序列。
。 想看书来
5人决策小组
腾讯刚创办的时候是5人决策小组,相应的组织结构是分4块,除马化腾外,其他4位创始人每人单独管一块,张志东管研发,研发分客户端和服务器;曾李青管市场和运营,主要和电信运营商合作,也出外找一些单子;陈一丹管行政,负责招人和内部审计;许晨晔管对外的一些职能部门,比如信息部、对外公关部都属于他的管理范畴,最开始的网站部也在他的管辖范围内。本书作者之一的张宇宙当年曾为QQ域名的事情采访腾讯,马化腾在简单回答几句后就把采访推给了许晨晔。
和这个组织结构对应的决策体系也很有趣。最开始的时候,负责行政、财务的陈一丹和负责营收的曾李青在组织结构里很容易针锋相对,因此两个人经常会发生一些争端,当然这些争端对事不对人。这个时候,张志东往往会第三个发表意见。张志东技术出身,在反对他的人看来多少有些偏执,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张志东认理,当然这个理是他认为的理。也就是说,当曾李青和陈一丹争论的时候,张志东会根据他的认知进行“站队”。至于许晨晔,他是一个“好好先生”,他在整个决策体系里是个平衡,很多时候他是站在多数派的那一边或者弃权先观望。最后发表意见的总是马化腾,他负责整个团队的临门一脚,或者是他在2∶2的时候出来一票定乾坤(这种情况不多),而更多是许晨晔弃权变成在2∶1的时候,自己这一票下去变成3∶1,同样是一票定乾坤。
今天看来,马化腾最开始采取5人共同创业,而不是三人创业是多么的明智和正确。如果只是马化腾和张志东、曾李青三人的话,那么在遇到分歧的时候,很容易一拍而散,特别是在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这三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的前提下。
随着业务的做大,2001年后腾讯做了第二次组织结构调整,变成R线和M线并举,其他职能部门形成支持体系的结构。R线是研发线,由张志东统帅;M线是市场线,由曾李青带队。这个调整凸显了曾李青和张志东的强项和地位,同时在这两个人之间形成相互的制衡。
但这个划分所得到的制衡是短暂的。所存在的问题是,哪些属于研发范畴,哪些属于市场范畴,多少还是有些划分不清。因为很多产品并不是一开发出来就能赚钱的,如何平衡新产品的短期营收和长期回报之间的矛盾,本身就是个难题。
但有一类项目是最容易得到支持的,那就是基于QQ的会员业务的增值项目,其实短信也可以算,但最典型的还是QQ秀(关于这个项目上马前后的故事参见本书的第八章)。这个项目对张志东和曾李青都是有触动和关联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个项目第一轮被马化腾枪毙掉还能通过的原因所在,因为还有另外两位老大在支持。
2006年后,伴随着薪酬体系的调整,腾讯内部又作了一次大的组织结构调整,变成“四横四纵”的格局。“四横”是4个支持体系,一个是运营维护支持体系,一个是创新研发体系,一个是行政职能部门体系,另一个是员工成长体系。“四纵”是4个产生正现金流,而且和资本市场息息相关的业务单元,分别为: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增值业务、网络广告和互动娱乐。
4个支持体系中,运维和创新研发都属于联席CTO熊明华的管辖范围,行政职能和员工成长体系则属于陈一丹的管辖范围。4个业务单元则由提拔上来的业务干部以执行副总裁的身份来管,分别是吴宵光掌管互联网增值业务、刘成敏掌管移动互联网业务、任宇昕掌管互动娱乐业务、刘胜义掌管网络广告业务。
其中,刘胜义来自著名的4A广告公司阳狮,是马来西亚人。在刘胜义到来之前,腾讯网络广告业务的负责人也姓刘,叫刘朝阳,他在2008年底因腾讯的广告业务员走私单事件而淡出。
伴随着新的组织结构的调整,曾李青和许晨晔的权限开始变得模糊,之后曾李青逍遥地改做顾问,如今去做投资生意了;许晨晔也多次提出要到澳洲养老。新的业务体系中,陈一丹的权限得到放大,张志东也得到更多对业务的主导权,特别是对产品端的推动。
2006年之后腾讯新的组织结构中,刘炽平的权限也大了许多。他在2007年3月被任命为执行董事,张志东也为执行董事。
刘炽平和张志东之间的分工是:刘炽平主抓网络广告业务单元,同时管互动娱乐业务单元;张志东主抓互联网增值业务单元,同时管移动互联网业务单元。相对来说,刘炽平倾向偏成熟的、和腾讯即时通信平台(QQ)关联不大的业务进行纵深,而张志东更多的是与腾讯即时通信平台关联较大的两个业务模块。
但不论怎么调整,马化腾都牢牢地控制和掌握着腾讯的命运,这个不张扬、低调的潮汕小子一直处在腾讯发展的正中心,不曾偏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引言
中国互联网业界领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成功之前都有过多次劫难,有过多次在悬崖边上起死回生的经历。比如丁磊,在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的2001年,网易公司甚至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遭遇停牌的厄运,以致这位当时年仅30岁的宁波青年感慨:自己最风光的不是在30岁之前挣了几个亿,而是在30岁的时候亏掉了几个亿。再比如陈天桥,最开始运营《传奇》时空手套白狼大赚一笔,之后又是遇到黑客攻击,又是和韩国人争斗,又是受到舆论的批评和质疑,风波不断,而之后其全力做“盛大盒子”时更是众叛亲离,力挽狂澜,起起落落,其中的苦乐也就只有陈天桥一人知道。
而马化腾同样也是属于历经风雨才见彩虹的互联网领袖之一。
在本章中,我们将细数曾经与腾讯缠斗,曾经让马化腾寝食难安的对手们,以对手为镜,展示一个不一样的马化腾。
有意思的是,本章列举的马化腾的三个对手……马云、陈一舟和庞升东,都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中草根色彩浓郁,颠覆力和战斗力极强,同时又有极强领导能力和称霸一方之心的人,这些也都是马化腾身上的特点。
这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一个人所敬畏和防备的对手往往是和他一样,或者说有诸多相同点的人。很多时候,创业者们都是以对手为师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对手是人而不是产品。比如PICQ和ICQ,都给腾讯和马化腾带来了诸多麻烦和困扰,但严格意义上只能算是腾讯的对手,算不上完全是马化腾的对手。
和对手的战争,也让腾讯打了不少官司或口水战,其中最近的一场官司发生在2008年11月。因为挖走了多名腾讯的员工,腾讯一怒之下把这些员工告上了法庭,把一场挖墙角战背后的恩怨大白于天下。
庞升东:从“女人的奥秘”到51。(1)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下的CEO庞升东,一位新晋成为马化腾对手的互联网新贵。
庞升东,1977年出生于浙江省天台县农村,父亲是一名木匠,母亲则是一名家庭妇女,庞升东还有一个弟弟。直到考上宁波大学之前,庞升东没有走出过天台县城。
后来庞升东进入宁波大学工商经济系学习。大学期间,庞升东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并且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可能是受孙正义的影响,庞升东甚至还为他未来可能从事并且获得大量财富的行业逐一排序:有民营医院、民营学校、房地产,当然还有互联网。
1998年3月,大学还未毕业的庞升东加入马云创办的中国黄页(此时马云已经离开中国黄页多时)做业务员。庞升东回忆当时的报价:域名注册2 000元,企业主页两个页面1万元。当时主要服务于外贸公司。9个月之后的1998年12月,庞升东离开中国黄页,经人介绍,进入宁波市计划经济委员会下属的宁波市信息中心,具体工作仍然同网络有关,主要负责在互联网上寻找财经资讯。
当时上网费用仍然较为高昂,但是庞升东的条件得天独厚。2005年,庞升东写了一个名为《我是如何通过网络赚来几百万》的帖子,文中自述其创业历程:1999年5月,庞升东建立了第一个个人网站……“女人的奥秘”,以*内容为主。他通过当时颇为有效的垃圾邮件广为宣传,积累了日访问量1 000IP,8 000PV①,这个数字在当时已经不算太小。庞升东还加入到了广告联盟中,当时处于网络热潮,这项业务也确实可行。再加上当时的美国广告公司非常守信,“女人的奥秘”帮庞升东赚了1万多美元的广告费。
1999年8月,庞升东的第二个网站……中文网络谁最酷(也就是网址导航)上线。当时庞升东为当地的《宁波晚报》写稿,每周推荐一些热门网站,顺便也宣传了自己的网站,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推广方式对庞升东后来的发展颇有积极意义。
庞升东没忘记自己的专业背景,2000年初,他建立了一个证券网站……必赢证券,推广方式是当时很流行的cn99邮件列表、广告链以及论坛。之后必赢证券改为至诚证券,庞升东开始提供收费证券资讯,当然他把自己诸多个人网站的流量都导入到至诚证券。经过两个月的尝试,他认为模式可行,于2001年4月辞去了宁波市信息中心的工作,开始创业。
2005年3月,自称靠证券和地产赚得第一桶金的庞升东与家人搬到了上海,寻找新的机会。不久,导航网站推出,对于互联网资深用户来说,这个网站可能不那么引人注意;但是对初级用户来说,则大名鼎鼎。初期改变用户浏览器设置的推广方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不过庞升东强调,对于当时的环境,他只是“乱中添乱”,相对于各大网站的做法,“还是相当光明的”。的流量迅速上升,成为庞升东的网站的流量源。
随后庞升东作出了一项重大举措,他用98万元从蔡文胜手中买下了域名。当时,这个价格创下了国内域名收购价的最高纪录。
很快,庞升东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福建一家*站上,当时这家网站有10万名注册用户。经过一番协商后,他如愿拥有了这家网站。而后来,个人站长、1982年出生的张剑福成为的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
庞升东:从“女人的奥秘”到51。(2)
2005年8月18日,“我要网”(以下简称“51”)正式推出,庞升东将网站的用户定位为15~22岁的年轻女性。
在一次受邀参观腾讯公司总部,并与包括马化腾在内的高管团队交流之后,庞升东“心情复杂,很多天都睡不好觉”。从此,QQ成为庞升东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庞升东和合伙创始人张剑福相信,完全拷贝QQ的模式无疑是自寻死路,但如果抓住QQ庞大产品线的某一种新的应用持续“学习”的话,应该可以成功。于是,他们把QQ产品线上最新的产品“Qzone”(QQ空间)当坐标,打造51的个人空间。
但不能忽视的是两者之间天然的巨大差异:腾讯QQ庞大的用户基础使Qzone具备任何对手都无可匹敌的优势,而51则需要从头开始。但这并不妨碍51的迅速崛起,这除了依靠经常为同行所指摘的“依靠流氓插件”,也跟庞升东所率领的“草根团队”的小聪明有关。
比如它有一个营销手段是,用户登录管理中心页面后,会收到一个系统提示:“为便于您的记忆,请将您的主页地址填在QQ资料里,这样还能给您的主页增加访问量。”这样,51的个人主页间接地在拥有数亿用户的QQ平台上得到了病毒式传播。
再比如,意识到网络交友的一个关键点在于照片的真实性,51开发了“视频认证”功能:用户可以用摄像头拍下自己的照片,51的客服人员会对真人与照片进行对照认证,合格者的头像下面会有一个粉色的认证标志。当业界至今还在探讨用户是否应使用真实身份上网时,51近乎取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身份真实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确定网络另一端的面孔是真实的,多数人就明白是否值得认识对方。恰好,中国数以万计的网吧里的电脑几乎必配摄像头。
而51的另一个曲线包围腾讯的方法则是模仿网络游戏业,仔细耕作网吧市场。庞升东早早就建立起深入到地市级网吧的推广经理团队,在网吧内提供51鼠标垫、51海报和51文化衫等产品,创造与用户“对接”的机会。效仿QQ秀、QQ商城等模式,51也推出了类似的“51秀”、“51商城”等产品,同样需要用户通过货币充值的形式购买,但与QQ不同的是,在全国80%的网吧,用户可以通过51特定的分销渠道购买到充值卡……它反向拓展了51在网吧的影响力。
简单地说,51的策略是复制QQ的模式,把QQ用户分流到51的平台上,甚至比QQ抢先推出一些有趣的应用,这的确能取得一些不错的效果。
51不仅抢先推应用,同时也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仔细体验过51的业内人士无不承认这是一个细节丰富的网站:新用户注册之后,系统会自动推荐3名异性“用户”分别邀请你上传自己的照片、到她(他)的空间逛逛。而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这3名“用户”其实都是系统管理员。51的聪明之处在于:51的系统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