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落子无悔-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几个推荐名额,由基层单位推荐,还要送上级审查后选拔录取对象。
我目标很明确:我要上大学。所以,我积极努力,在劳动中表现突出,以获得群众的肯定和推荐,从而能获得到大学深造的机会。
我也有过机会,我曾数次被大队领导推荐上大学。我的表现出众,那是公认的,所以基层群众、大队领导,甚至其他上海知青都同意推荐我。但是,我在政治审查时却被刷了下来。
在那一过程中,我经历了热切期望后的无限失望。那种痛苦、绝望和挫折感,若没有亲身经历是难于体会的。而且我还不能公开流露自己的内心感受,那就显得我表现好是“动机不纯”。
——与其他知青相比较,我经受了更大的精神折磨。我更努力,表现出更大劳动激情,只是因为我更不安于现状,更希望改变命运。这看起来似乎是荒谬的,却带有时代的合理性。我也有过更多的机会,但随之而来的是挫折和受挫后的心灵创伤。但表面上,我仍然热诚,积极性不减,那是因为在压抑情感,凭着毅力在坚持。归根结底,我只不过是表现出更大的政治虚伪性。
txt小说上传分享
工地上的悲哀(1)
在南方的农村,农民初春时就投身于紧张的劳动,到秋收后就闲了下来,而冬天基本上是在休养生息,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又开始忙起来。
在那如火如荼的“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这个千古习俗就被改变了。冬天就是兴修水利会战的开始,县、公社、大队各级都有工程项目,所需劳动力由上级向下面各个生产队摊派,而出差的劳动力费用也要由生产队承担。那个时期农村也兴建起了一批有效益的水利工程,但生产队的负担过重,农民苦不堪言。而且,由于缺乏一个长远规划,有些工程就只是人力和资源的浪费了。
我冬天很少回上海了,也就与民工一起出差,去水利工地劳动。我参加了西塘水库和吴城水库的修建,也挖掘过山前人工渠,体验到了出差民工的疾苦。那样的出差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个多月。民工们以大队为单位,住在工地附近的农户家中。所谓的住处,也只是农户人家腾出个房间,在泥土地上铺了稻草,摊开自带的铺盖,一排一排地就地而卧。甚至连妇女也要出民工,所以是男、女各一间房。
每天早早就上了工地,要干到天黑才收工。各大队会派人替集体煮饭,菜则要自己携带,也就是腌菜、辣椒、咸萝卜之类的,既下饭又可长久保存。
在山前人工渠道的工地上,成千的民工热火朝天地在那里奋战,场面气势壮观、振奋人心。我们依靠人工,挖出了宽有二十五米,深度超过两层楼房的人工渠道。
我穿着劳动布的裤子,裤管卷到了膝盖,脚着的是橡胶底的解放鞋。已在十二月的寒凉气候中,可我仍然赤裸着上身,与乡下人的唯一差别是肩膀上戴着垫肩,那是从上海带来的。我簸箕里的土石要比别人多,挑担时走路的速度也要比别人快,尽管我曾是大城市人——这就是我表现突出的秘密。因为我是上海知青,大家有着较低的预期心理,但我干起活来,比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更拼命、更吃苦,他们就很感动。那里的人们是善良、纯朴的。
人工渠道越挖越深,到后来已有三四个人高的深度,我肩担着泥土和石块,脚踏在沿着人工渠边挖上去的阶梯,一步一步走上去,到了地面后,把土石倒在指定的地方,然后又下去挑下一担土石。就是这么地,挑完一担又一担,一担又一担……一直要天黑才收工。然后,是一天,又是一天……
——这些经历说起来是枯燥的,但生活本来就是枯燥的,人本来就是这么地活着。在身临其境之时,我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只是今天回想起来,觉得不可思异,我怎么能够如此长时间地忍受这样简单、重复、原始的体力劳动。这使我认识到,人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产生难以置信的毅力和忍耐力,而这种意念的力量其实也就是我人生的主要驱动力。
最后完成的山前渠,看起来气势磅礴,一条笔直的人工渠道一直伸展到极目之处,渠道的两边,两条等高、与渠道等距相隔的人造堤坝与人工渠道平行,也一直伸展到极目之处。当我站在完工的渠道旁,自豪感油然而生,这里也有我洒下的汗水。
这样的雄伟工程,是当政者的政绩,但实际效益却不是很大。因为这一条人工渠只是取代了已存在的自然河道,那河道本就有把上游的水排到下游的功能,但因为是自然形成的,所以是弯弯曲曲的。而这一人工渠道则那么地壮观,展现了那种人定胜天的冲天豪气。可是,这样的工程太劳民伤财了,而且还占用了不少耕地。
当年为修建水利工程,无偿地调用了农村劳动力。农民们的积极性当然不是很高,可又不敢违背上级指令,只能软扛硬磨。记得那是在西塘水库工地上,某天,公社党委书记来视察。他看到了出勤民工稀稀落落地没有多少人,勃然大怒,马上要下属去调查。那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年代,结论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出:“阶级敌人破坏”,要立即清查。
清查的结果显示,缺勤的人很多,但大都是“贫下中农”,所以无法和阶级敌人挂上钩。最后,发现毛家窝村的一富农家庭的父子俩都没有来。所谓富农家庭,也就是说,那父亲在50年代土地改革时,被定为富农的经济成分,而富农在文革中又被划为“黑五类”,而他儿子那就是富农的家庭出身。
其实这一对父子是请了假,才没出工的。他们向生产队长请了假去卖猪。因为队里派了他俩的民工差。那样的苦差,一般农民们都不愿去,所以成分不好者就要首当其冲,因为他们不敢抵触。这父子俩都是单身,长期在外,养的猪也没法照管了,就只能先卖了。但猪由国家统一收购,所以他们那天把猪送去卖给湛溪街的供销社,却正好碰到公社书记下工地视察。
尽管他们缺勤是请了假的,但为要寻找“阶级斗争”的活靶子,就管不了这么多了。当天晚上,工地上就召开全体民工的批斗大会。这一对可怜人,就站在那里,弯着腰,低着头,接受批判,连气也不敢出。最后,批斗大会结束了。但是,对于阶级敌人,“在政治上要批臭,在经济上也不能让他们占了便宜”。所以还宣布了惩罚性处理:罚款三百元,还要罚他们夜晚加班,完成两个土方的工作量。大会结束后,公社书记前呼后拥地先离开了。
散会后,我看到那富农的儿子,一个忠厚的农民小伙子,在与黄书记说话。黄书记是个女性公社干部,约三十多岁,她由上级派驻在西塘大队。那富农儿子,可怜兮兮地向她哀求:是否可以减少一些罚款。黄书记断然决然地拒绝了他的哀求。
工地上的悲哀(2)
只见他手摸索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牛皮纸袋,颤颤巍巍地递上去,说这是他们卖猪刚得到的,一百八十五元钱,全部都在这里了。他接着说,他们家已没有钱了,要补足罚款的余额,只能向别人借钱。可借钱也需要时间啊!他恳求黄书记给予几天宽限期。
黄书记接过纸袋,向披着的干部服的胸前口袋一塞,凛然说道:“你只有二十四小时的期限,到时候你必须把钱凑齐交来。如果缴不清,我们将拆你家的房子,卖你的床,我们可以让你经济上破产。”她边说着边要离开了。
“还有,今夜你们必须完成规定的土方量,如果完不成,明天还要加倍处罚。”她又转过头来厉声地警告,然后扬长而去了。
我恻隐之心油然而起,可我强制性地压抑住这种情感,连怜悯的想法都不敢有。那是一种危险的情绪,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那个时代,这可是大是大非,是关系到阶级立场的原则性问题啊!
发掘潜在的伟大力量
意志的力量原来就存在于精神意识中。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以人为的方式去激发它,以获得这种力量,为我所用——就像在核裂变过程那样,用中子去冲击原子核,从而释放出内在的能量一样。
今天我们生活在核时代,大家都听说过核武器的威力。原子弹由铀或钚等重原子元素组成,在一般情况下静静地躺在那里,相安无事,可当原子核受到中子冲击时就会发生裂变,成为轻原子核,在裂变反应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一千克铀在裂变时,在百万分之几秒的瞬间所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两万吨TNT炸药爆炸时所释放出的能量。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啊!
在人的意念中——我称其为精神的“能量核”,也蕴藏着这样的力量,具有类似的威力。但它只是潜在的力量,也就是说,在我们不知道它的存在或不知道如何去运用它时,它就不存在。可当我们认识到它的存在,并且有意识地去利用时,就可以释放出巨大力量,就可以排山倒海、创造出人间奇迹。这就是“意志力”的伟大力量。
其实,人们凭着直觉,已意识到了“意志力”的存在。所以,中国历史上有“狗急跳墙”、“穷寇勿追”、“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的说法。古今中外有许多成功范例,是通过这种力量的运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
秦末的楚霸王项羽以破釜沉舟的策略,激发了士兵的士气,打败了处于优势的秦军。公元前55年,凯撒大帝率领着他的罗马军团横渡英吉利海峡,去攻打今天叫英格兰的地方,他也把渡船全部烧毁,自绝退路。他的军队就只能前进并取得胜利,结果也真就是如此。世界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的老板山姆在初期的发展中,也是通过员工激励,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在精神力量的使用上,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地。在战争年代里通过“把支部建在连上”、“做政治思想工作”、“忆苦思甜吐苦水”等一系列的创举,激发起战士们的高昂斗志,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坚持作战,打败了强大的敌人。
那么,在我们人生追求中,又能以何种方式去释放出这种力量,借助它来实现我们的追求呢?我前面提出了“三个必要条件”,就是为了激发出我们精神意志的力量,以实现我们的追求。
但要强调的是,意志的力量原来就存在于精神意识中。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以人为的方式去激发它,以获得这种力量,为我所用——就像在核裂变过程那样,用中子去冲击原子核,从而释放出内在的能量一样。
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
有一天,我与老乡们在水稻田里耘苗,远远看到村前山路上走来两位陌生人,一看就知道不是本地人。我们观察着,他们走进了村子,与在村口玩耍的孩子们指手画脚地说些什么。一会儿,春莲跑了过来,一边喊着:“小刘,有人找你!”
我踏上了田埂,把脚在水田里甩了两下,洗去了粘在脚上的淤泥,就踩着赤脚向那两个人迎了上去。 高个子笑着迎上来,自我介绍说他姓李,那个年轻些的姓张。他们是江西拖拉机厂的干部,现是下放知青的带队干部。这我已听说过了,江拖是江西的大企业,在山前公社林场设立了一个知青点,专门安置工厂职工的子弟,还在那里建起了拖拉机修配厂和农副产品加工坊等,这些都有利于地方的发展。
他俩从公社知青办的老萧处获知了我,就从公社林场步行十八里路,特地来找我。我邀他们在村前大树下就坐,并用竹筒勺子给他们各舀了一碗清凉的井水。他们大口地喝着,天太热,走长路最容易渴。我们聊得很愉快。
他们是来了解我们上海知青的情况,并想通过我们的事例,对那些刚从南昌下来的知青们进行一场思想教育。我同意了。他们下星期一将步行过来,自带干粮,当天往返。老李特别强调,不需要招待,只要提供凉水就可以了。
到了那一天,老李和老张带领着一个上百号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我们这个小村,他们大多是高中毕业生,年龄应在十###岁,看起来是那么地年轻、单纯、天真烂漫,就像春天的太阳,我也为他们的欢乐所感染。他们对农村的一切都表示出极大兴趣,问这问那的,有些问题在农村人听起来会觉得很幼稚。他们太可爱了!
最后他们在村前的空地上席地而坐,老李说了几句,简单地介绍了我,然后请我讲话。我站在他们面前,突然想到,我刚从上海下放到农村时,尚不到十八岁,难道我那时看起来,也是这样年轻单纯吗?想到这里,心里就隐隐作痛,一种难言的悲凉之意涌上了喉咙。 我轻咳了一下,压抑住情感,开始讲话了。我首先介绍了其他几个上海知青:小沈、小汤、小宋和小韩。小宋是大队代销店售货员,小韩是大队民办学校老师,她们实际上已离开了这里,我请她们过来是为增加阵容。 我先引用了马克思的话:“劳动是严酷的,但是把人锻炼成钢铁的教育。”接着,我回顾了下乡历程,从上海大城市来到江西农村,从柏油马路走到田间小路,从白面书生到普通农民,这是个艰辛的过程,但也是知识青年与工农结合的必经之路。我也谈了理想、目标、奋斗等,都是一些慷慨激昂的话。
那些年轻人坐在地上,仰着头听我说话,脸上的表情是那么的虔诚,他们被打动了。 在讲话结束后,我又带着他们参观了我们知青的生活环境和生产队的田地。最后,在送他们上路时,我又特意带着他们经过了村前山上的整片杉树林,那是我们到麾石村那一年亲手栽下的。那时种下的杉树苗,已长成一人多高的小树了,绿油油的很喜人。
是啊,这已是我在农村的第七个年头了,可还是前途渺茫。
。。
屡受挫折的大学梦
我的目标是上大学,但却一直无法实现梦想,因为政治条件不过硬。在前两次招生时,我被推荐上去,却在政治审查时刷下来了。在那个年代里,所谓政治条件,主要指家庭出身,即父母亲的政治面貌。 我父亲是教师。那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