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走近名流感悟人生:中国高端访问 >

第30部分

走近名流感悟人生:中国高端访问-第30部分

小说: 走近名流感悟人生:中国高端访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所感所思:“请大家到这里来,是为了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昭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性。但新农村的理想要变成现实,须有一座桥梁,那就是实实在在地干。”
  大家无不承认,官桥八组,是一个新农村的样本。在这里,村里生态优势没有变、种植业没有丢———有近100亩耕地仍是稳产高产良田,纯朴的村民,下班后依然有侍弄庄稼的习惯,粮食也能自给自足。这里的新,体现于农民的观念变了、村容村貌变了、产业结构变了。官桥八组由小农经济脱胎换骨,成了股份制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聚集地、品牌产品的生产基地,成了新型工业化主导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周宝生同其他农民典型不同的地方,他同传统概念上刻苦耐劳、勤俭朴素的农民先进不同的地方,他超越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意识习惯的地方,他始终能够引领时代的地方,关键就在于他思想上的先进性:用思想的先进指导行动的先进。而且别具特色的是,周宝生又很善于总结他的思想成果,常常用富有农民特色、琅琅上口的语言概括起来。
  

周宝生: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传奇(8)
作为“典型”的周宝生不是一个简单的“能人”。在采访中,记者越挖越觉得周宝生思想的深邃。官桥八组人,不论是干部还是百姓,也不论是年轻人还是年岁大的,没一个不感叹:在思想的敏锐、超前上赶不上周宝生。
  有人不免要问,官桥八组远离繁华的城镇,没有区位优势,没有特殊资源,发展经济的客观条件不算优越,为什么这个小山村并没有落后在生产力发展的后边?周宝生说得好:“这些年来,我们党委一班人始终没有忘记对先进生产力的追求,因而能够做到没有人才引进人才,没有技术找到技术,没有产品创造产品,没有条件千方百计补上条件。我个人没有多大本事,但我始终坚持一点,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这就是官桥八组敢叫农村换新天的“秘密武器”。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周宝生就是这样带着群众不断去运用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牢牢盯住高科技,瞄准和谐发展,让官桥八组走上了一条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官桥八组,没有暴发户,没有贫困户,只有家家户户富。这些年来,八组人一步一步实现着共同富裕的理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八组人按人均50平方米的面积(办法是统一规划、分户施工、集体补贴),建起了别墅式的住房。近年,组里又先后为每户补贴近四万元,重新装修了房屋。上学读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十多年前就全部免费。组里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村民有养老保障。全体村民、员工享受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多年来,每到年终,八组农户还可领到一万元过年费,享受按人头下发的过节物资补助。他把每一个村民都当成亲人。每年春节,八组都要把全体村民两百多个男女老少集中在一起吃团年饭,仿佛一个大家庭,和睦、融洽、温馨、热闹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周宝生把自己的实践体会告诉记者,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周宝生有一个肥硕的大脑袋,里面装满思想、装满文化、装满胆识、装满激情、装满人民的心愿。他富了群众的口袋不忘抓富群众的脑袋,他的观点是:当今农民的口袋富算不了什么,关键是要脑袋富,也就是脑袋里要装满知识、装满科学、装满文明,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农民。
  探究周宝生事业成功的轨迹,我们发现,周宝生身上有一种罕有的素质,那就是,先人一步、多走一步的勇气和胆识。在人们都向往“铁饭碗”的时候,周宝生辞去了城里的“正式工作”,坚信农村也有出路;在农村都吃“大锅饭”的时候,周宝生带头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仍习惯于“土里刨食”的时候,周宝生带领村民办店建厂,发展乡镇企业;在许多人认识到要办企业的时候,敢于“吃螃蟹”的周宝生又率领八组人办起了高科技企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近年来,八组还与武汉大###合兴建了东湖分校,正默默创造着农民办高校的神话!
  当年,他指挥推土机轰隆隆地开进小山村,要把荒山和低产田推平时,不理解的村民们骂骂咧咧:“这是毁祖宗的龙脉啊!”“毁地植树,这是明目张胆地破坏以粮为纲!”周宝生在村民大会上说:“社员们,我们都是盘泥巴的人,哪块地适合种西瓜、哪块地只能种芝麻,大伙心里还不清楚吗?打不出粮食的地,种上树、种茶叶,因地制宜,既固了水土,又不劳民伤财,一举多得呀!庄稼认土不认人哪!”如今,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产出喜人,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周宝生的眼睛比较大。有人说:初看上去,他整个眼眶都充满着温和与慈祥;然而,当你与他的眼光相撞时,便会感到他那眼球里的眼眸十分光亮。周宝生的眼光闪耀着非凡的睿智与隐藏的威严,他的视野宽广而长远。这位“农”的传人在只有1.56平方公里的小天地上上演了一出大显身手的大戏,在“希望的田野”上插上了新农村建设的大旗。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周宝生: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传奇(9)
前有绿树摇曳、绿草铺地,后有森林公园环抱,户户过着殷实而富足、文明而幽雅的生活。当年落后的小村庄,渐渐变成了融现代工业、农业和教育、旅游业多元发展于一体的田野集团。在采访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官桥八组发展潜力巨大,后劲十足。村南正在建设中的人工湖造型别致、清澈见底,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掩映在山光水影之间。八组群众对我们说:“作为八组人是幸运的,最大的幸运是我们有了一个一心让大家过上城里人一样生活的好当家!”
  如果说,周宝生当年带领大家实现了解决温饱、创业积累和高科技兴业“三级跳”的话,那么,今天他正带领田野人为创建和谐生态村落而努力着。在他眼里,和谐不只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层面上,更是事业深层次的软环境;生态也不只是自然上的生态,更是小康生活建设中的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当今时代,竞争激烈,生产力发展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我们要立即动手筹划新一轮发展规则,并迅速实施。我要把官桥八组建得更好,总有一天,人们会说,要让城里人过上官桥八组那样的生活。”渴望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成为周宝生建设新农村不竭的精神动力。
  官桥八组———周宝生。这个传奇村庄里的这个传奇人物,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靓丽旗帜!
  相关链接:
  在希望的田野上
  ———解读周宝生〓〓
  这仅1.56平方公里的弹丸地
  这仅236人的小小村落
  生长谜生长诗生长神话
  这里没有打架斗殴没有小偷小摸没有抹牌赌博
  这里没有刑事案件没有吸毒嫖娼没有肮脏野蛮
  这里有的是邻里和睦遵规守纪与夜不闭户
  这里有的是勤奋文明富强昌盛与盎然春风
  官桥八组,鄂南璀璨的明珠
  小小村官周宝生,一个叫得响的领路人
  那一年,你26岁
  在掌声与信赖中你走出来
  一米八的个子成了中国最小最小的官
  接手的是贫穷是破败更是信任与责任
  当然也有怀疑与挑战乃至风险
  这一年,睿智与敏锐同“联产承包”嫁接
  肯干苦干加巧干
  胆大妄为的你在咒骂与猜疑中放卫星
  带泪的田野收割了稻草也收割了思想
  浸汗的田野茁壮粮食茁壮春天的故事
  那一年,你30岁
  血气方刚的你爱歪擘
  异想天开的你不信邪
  不务正业的你搞副业
  于是,洗脚上田的泥腿子办起了大老粗式的企业
  于是,肩挑手提的乡亲挑起了信心提起了效益
  小卖部小冰棍小铸造带来不小的利润
  小煤窑小砖瓦小家具搭起了大舞台大市场
  从此,吃尽苦头的田野人尝到了甜头
  从此,田野人肚子饱了腰包鼓了
  摘掉的是穷帽子摘不掉的是雄心与壮志
  走进田野走进神奇
  众专家在这里安家
  高科技在这里扎寨
  大企业在这里落户
  新产品在这里问世
  劈面而来的是豪华居民
  挺身而出的是办公大厦
  通讯不出门娱乐不进城不再是天方夜谭
  医疗有保证读书不收费不再是遥远未来
  有男恋家乡有女嫁八组不再是神话传奇
  田野人发了田野人富了
  田野人口袋殷实了脑袋也富裕了
  你是会变魔术的田野人
  贫乏在你手里变为富有
  愚昧在你手里变为文明
  你是会做诗的田野人
  痴情是你为文不变的内核
  跳跃是你一贯写作的风格
  你是会设计的田野人
  发展是你图画的着色点
  

周宝生: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传奇(10)
憧憬是你描绘的大背景
  田野青翠了你却不再年轻
  田野充实了你却还在寻觅出路
  田野变了不变的是你的实干与奉献
  田野美了更美的是你的品质与精神
  (诗/余〓玮)〓〓
  

牛汉:诗坛上倔强的老黄牛(1)
牛汉,蒙古族,本名史承汉(一曰“史成汉”),又名牛汀,著名诗人,系“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23年10月出生于山西定襄,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历任华北大学校长办公室秘书、志愿军空军战士、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国》执行副主编和《新文学史料》主编;曾获全国新诗集奖、马其顿共和国“文学节杖奖”和“新诗界国际诗歌奖北斗星奖”;现为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门一推开,出现一个高大魁梧的老先生身影。无疑,他就是记者12年前所晤面的老人,尽管已是皓发白首,且精神不如从前,但老诗人特别的神韵一下子就被感受到了。他热情地同记者握手,并招呼着就座。在随后的交谈中,记者才知道胸怀旷达的诗人原来一辈子饱经磨难。
  他说:“在这多灾多难的人类世界上,我经历过战争、流亡、饥饿,以及几次的被囚禁,从事过种地、拉平板车、杀猪、宰牛等繁重的劳动。幸亏世界上有神圣的诗,使我的命运才出现了生机,消解了心中的一些晦气和块垒。如果没有碰到诗,或者说,诗没有寻到我,我多半早已被厄运吞没,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诗在拯救我的同时,也找到了它自己的一个真身(诗至少有1000个自己)。于是,我与我的诗相依为命。”牛汉既坐过国民党的牢,也坐过共产党的牢,他是一头倔强的老黄牛!
  诗的故乡给自己并非诗的美好回忆
  “……枫树 / 被解成宽阔的木板 / 一圈圈年轮 / 涌出了一圈圈的 / 凝固的泪珠 / 也发着芬芳 // 不是泪珠吧 / 它是枫树的生命 / 还没有死亡的血不球……”诗《悼念一棵枫树》的故乡就是湖北咸宁。这首诗发表后,得到好评。有人说它的象征性很明确,是怀念某一个人,也有人说是悼念许多令人敬仰的英灵。牛汉如是说:“其实,我当时并没有想要象征什么,更不是立意通过这棵树的悲剧命运去影射什么、抨击什么,我悼念的仅仅是天地间一棵高大的枫树。”
  那是1973年秋的一天清晨,刚起床的牛汉听见一阵“嗞啦嗞啦”的声音,原来不远处有人在用大锯解树,“为的是给一个大队小学盖教室做课桌”。不久,一声轰然倒下来的震响,使附近山野抖动了起来。随即,牛汉闻到了一股浓重的枫香味。这时,牛汉直觉感到曾相依为命的枫树被伐倒了。于是,飞奔过去,只见那颗枫树直挺挺地躺在丛莽之中,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不多久,走过来的一个小孩莫名其妙地问牛汉:“你丢了什么这么伤心?我替你去找。”牛汉回答不上来……
  那几天,牛汉几乎失魂落魄,生命像被连根拔起,过了好些天,他写下了诗《悼念一棵枫树》。采访时,牛汉不免有些遗憾:“当年,我曾几次写信给在北大荒劳动和学木刻的儿子,让他来看看这棵挺拔的枫树,希望他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后来,他来了,可是这棵树已经被伐倒了。儿子没有把它的形象画下来,我只好用诗歌这种形式来悼念它,不能让它伟大的形象从天地间消失。”
  “文革”中,牛汉被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下放到鄂南劳动改造。提起往事,牛汉难以掩饰激动的表情:“从1969年9月底到1974年12月的最后一天,我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的向阳湖文化部五七干校十四连进行劳动改造,时间长达5年零3个月之久,是最后一批回北京的。我的妻子吴平原是铁道部的干部,后也被‘轰’出北京城,调到汉口铁路中学。一儿一女分别在北大荒当知青和甘肃当工人。”
  刚到咸宁干校,住地附近的灌木丛里夹有一棵山茶,正开着白色的花朵,十分显眼,而且散发着幽幽的清香。牛汉说:“雨天时,那香气特别浓。沉默无语的‘五七战士’经过那里时,禁不住地都朝开花的山茶树凝望了又凝望,但谁也不谈一句山茶花。不过,这棵山茶几个月开着花,给大家窒闷的心灵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慰藉。”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牛汉:诗坛上倔强的老黄牛(2)
五年酸辛,一言难尽。“由于围湖造田,到1970年的夏天向阳湖已经成为没有水的湖,像一口烧干了的热锅。最热的那一阵子,我都到‘湖’里水田干重活:挑秧、送饭。”最让牛汉难忘的是,每周他要去咸宁城用平板车拉趟菜。“我如一头牲口,双手把着车把驾辕,有两个同类(五类分子)拉捎,每车负重不下千斤。烈日当头,弓着赤祼的背,还得昂起头看路。遇到瓢泼大雨也得拉。拉一趟光路上来回就得跋涉近6个钟头。拉菜有个好处,去时是空车,可观山望景,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