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走近名流感悟人生:中国高端访问 >

第28部分

走近名流感悟人生:中国高端访问-第28部分

小说: 走近名流感悟人生:中国高端访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块神奇的土地———湖北省嘉鱼县官桥村八组,今天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旗帜;周宝生这位“神州第一组”的“领头雁”,这位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探索者创造了当代中国农民的神话。这个村庄与这个普通而不平凡的村民小组组长之间有着怎样的传奇呢?
  春风拂面:小山村成就为一方富土、净土与乐土
  通往官桥八组的道路平坦宽阔,两侧的建筑掩映在观赏树和草坪中。一排排农家小楼依次摆开,错落有致,白瓷砖贴墙、红瓦铺顶,整齐亮丽,“农民文化中心”功能齐全,森林公园郁郁葱葱,“中国博士后田野高科技工业园”生产忙而有序,在鸟儿的阵阵呢喃声中,让人品出几份和谐、宁静、甜美。在蓝天白云下相互衬映,展示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新景象。
  记者随机走进一个农户那别致的两层小楼,只见书房、客厅、健身房、浴室一应俱全,还有大屏幕电视、组合音响、电脑、真皮沙发等等。院里,盆栽的植物多得让人叫不上名,整整齐齐地摆在台阶两旁,四处都干干净净。某些经济学家所设置的小康指数在这里似乎超标准实现。
  对记者的突然造访,主人一点儿也不觉得唐突,毕竟来这里访问的人实在太多了———主人说:“我们这里家家都这样,哪一家一年里不接待个十拨八拨的。我们白天出门根本不用锁门,这里从来没有丢三少四的事情。”
  采访期间,记者注意到,八组村民养成了天黑后、天亮前,将自家的垃圾用塑料袋包装好,送到指定地点的好习惯。连城里人难以办到的事情,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一天,外地一位村支书到官桥八组参观学习,一直认为农村工作难做的他参观中感触很大,问周宝生:“你当这么多年村民小组组长、党组织书记,就没叫过难吗?”周宝生坦诚地说:“组长这个职务,绝对是个不起眼的职务,但要当好却不那么容易。我也遇到过不少困难,我没公开叫难。谁都知道现在农村工作难做,但谁叫你是党员呢?没有困难,还要我们这些党员干什么?”他举了好些例子,把这位外取取经者的心说得热了起来。
  在八组的地盘上,包括田边地头、房前屋后,见不到猪、鸡、鸭、鹅。路边每隔不远就摆放着一个精致的垃圾桶,桶里是村民自己拎来的塑料袋装生活垃圾。路上不见烟头、纸屑。停在八组的自行车,没一辆上锁。人们出门,常常连门都懒得关。这里无抹牌赌博、无违法犯罪、无封建迷信、无不良风气……来到官桥八组,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当年,好日子刚刚起步的那会儿,村民都是“黄牛角、水牛角,各顾各”。摸牌赌博,小偷小摸、打架骂人、虐待老人、垃圾满地。旧习惯、旧观念及各种歪风邪气的存在,与快速发展的物质文明极不协调,也与周宝生心中的新农村优美的画卷对不上号。常言道,正人先正己。为了禁赌,周宝生曾气冲冲地赶到弟弟家中,掀翻了弟媳的麻将桌。最后,身为组长的周宝生认识到文明程度要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制度。
  

周宝生: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传奇(2)
《明史》中说:“劝民成俗,使民迁善远罪,乃治大者。”从1982年开始,八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员工代表大会等程序,陆续制订了一系列组规民约。诸如:猪、鸡、鸭、鹅必须圈养,放出一次,处以罚款;禁止抹牌赌博,一经发现,予以罚款;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老人去世,不准土葬等等。近年来,八组建立的规章制度已延伸到生产、生活、经营、学习、管理、勤政廉洁、党务工作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10多年前,八组招待所时的一台彩电不翼而飞。周宝生到派出所报了案,派出所查了一段时间,仍然没有找到彩电的下落。组里有人劝周宝生算了,一台彩电不过2000块钱,如果继续查下去可能会得不偿失。周宝生却认为,社会治安问题容不得半点松懈,必须一查到底。在周宝生的支持下,公安机关最终还是破了案。
  这就是周宝生,是个法治上的明白人,在经常组织群众学习党纪国法的同时,不放过任何一个依法治组、教育村民的机会。他的依法办事,即使周边村组手脚不干净的人得到了教育和应有的处罚,又给八组的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课。虽说这次破案所花的经费远远不止买回一台彩电,但它换来的却是八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纯朴民风———这些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有一次,田野集团临时从武汉请来了3名技术人员,他们知道在八组不准打牌是铁的纪律,于是晚上悄悄溜到组外打麻将赌博,被派出所逮住了。他们打电话给周宝生,求他出面说情,周宝生没有答应。事后,周宝生说:“当时我心里也很矛盾,人家是我请来的技术人员,如果照章处罚,撕破了脸面,就不大可能继续在八组呆下去,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如果宽容一次,八组好不容易开创出来的一方净土就会受到损毁。抓精神文明文明建设守土有责,要理直气壮。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接受采访时,周宝生说:“制度不是为了束缚人,而是为了体现诚信、秩序、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解放人。一个有合理制度保障的官桥八组、田野集团,才是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单元。”
  今天的官桥八组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不同河南的南街、江苏的华西、广西的南岭的是,这只是一个对村民小组范围内取得经济发展的突出成就,可谓全国独一无二,这得益于周宝生主倡走高科技的路子,不像全国的生产村大多走的资源加工型路子。如今,周宝生拿出抓经济的劲头来抓精神文明建设,群众看到了好处,都齐心来做。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被禁止了,还必须代之以文明健康的活动。正如《李文公集》所言:“善为政者,莫大于理人,理人莫大于既富之又教之。”
  健康的文化活动不开展,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周宝生注重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得早,抓得狠,他说:“野蛮和文明只隔一层窗户纸,就看干部怎么做。”“治愚必先治盲”,“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工作。”由于制度制订得细而严,执行坚决,村民渐渐成了习惯,形成了自觉行动,也不觉得苛刻了。周宝生的成功之处在于,善于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善于把美好的规划变成群众的行动。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文化阵地建设。基于这一认识,早在1989年,周宝生就高起点设计建起了农民文化中心。这些年来,八组的卡拉OK比赛、篮球比赛、逢年过节的歌咏大会、文艺晚会搞得热热闹闹、有声有色。常年开办农民夜校、农民训练班,开展科技文化知识竞赛。在周宝生看来,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人的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这些功能是上经济类项目所不可代替的。他说,“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不是新农民,只有把农村文化搞红火,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目标得以实现。
   txt小说上传分享

周宝生: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传奇(3)
学文化、学技术、学法律、学管理、学时事政治,在官桥八组蔚然成风。周宝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这些年来,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原来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周宝生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他顽强自学,完成了研究生文化课题,取得了法学硕士学位与研究员职称;他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刻苦钻研,获取了市场经济新知,成为高级经济师,并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工程技术专家。
  有人往往一提农民,就和自私、狭隘、保守联在一起。在官桥八组,村民素养高,有文化、有知识、懂经济、会技术,有发展眼光。“好多年了,组里没罚过一分钱。上下班之余,清理、侍弄草坪,已成为我们八组人的行为习惯。”一位村民这样讲。
  每天早晨6点25分,村庄上空军号嘹亮。原来,官桥八组村民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号吹而作、号吹而息”———起床吹号,上班听号,下班同样是放军号。初来乍到的人,还以为这偏远的地方是一座军营。其实,这里的居民很难分清农民与城市职工的身份。
  中国农村有一个怪现象,每逢春节过后,农村一些青壮年劳力又纷纷离乡,踏上了进城务工经商的征程。于是,村里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也就是所谓的“386199部队”。而在官桥八组,没有见到人们所言的“空心村”,相反外地的一些高素质人才纷纷设法在这里创业。周宝生说,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村青壮年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和主体力量,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他们。他认为,“空心村”问题是一个应该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视的“新矛盾”。
  “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中这样说。而今,文明之风绿田野。连年来,官桥八组被命名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庄”、“全国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联合国官员来到八组,看到这里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一路竖着大拇指。
  敢为人先:集体的家底越来越厚
  1978年以前,嘉鱼县官桥八队的农民从早忙到晚,就是摆脱不掉一个字“穷”。那时组里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每年青黄不接的日子要吃国家的返销粮,家家住的是土砖房。
  “吃糠粑、穿破袄,栽稻秧、收谷草……”“住的是土砖房,吃的是返销粮,一天工值九分钱,上山打柴换油盐。”当年,官桥八队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队长换了一个又一个,工作组来了一茬又一茬,就是解不开一个穷疙瘩。一位村民对我们回忆说:“以前,我们这些种田的,一年四季起早贪黑地在田里干活,活没少干,苦没少吃,总是搞不饱肚子,甚至家里用的油盐钱,都得靠偷偷摸摸地到山上砍点柴火换。家里养的两只老母鸡,也巴不得每天在鸡屁股抠两个蛋来补贴家用。”
  在嘉鱼县化肥厂工作的周宝生,人在城里,心在村里,对这种生产队的现状十分不满。他曾建议当生产队队长的父亲改变吃大锅饭的做法,却被父亲顶了回来。父亲说:“你没当这个家,知道有多难?换了你,能干成我这样就不错了。”周宝生的拧劲上来了,他说:“我就不信我干不好。只要乡亲们信得过,第一年我让大家吃饱饭。”
  是年春节前夕,厂里一名工人家中有事,上班迟到了。车间主任生气地说,“再这样,就罚你回农村去!”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周宝生的心。
  1979年,26岁的周宝生毅然放弃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尽管父亲一再劝说:“伢,好歹在城里工作一个月有36斤粮,可以吃饱肚子哩!”倔强的周宝生说,“我就不信农村永远穷!”凭着这种不服输、不甘平庸的劲头,周宝生被选为官桥八队队长,掌声阵阵。周宝生激动地说:“生产队长算不上什么官,但我知道,职务意味着责任,掌声意味着期望。我决不辜负父老乡亲们的期望,我就不信农民干不出大事,农村没有出路!”
  

周宝生: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传奇(4)
上任伊始,周宝生就立下了“要让农村变个样,要让八组人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和人生目标。他不想走父辈们的老路,在上任没几天,看到安徽凤阳联产承包的报道,便在地方率先提出把田地按好坏分类定产,承包给各家各户经营。驻队干部对他的搞法不理解,怕担风险、犯错误,责令他将田地收回:“谁叫你这么干的?简直是无法无天!”
  血气方刚的周宝生理直气壮地应对驻队干部:“十一届三中全会不是号召我们实事求是么?联产承包经营有利于我们农民增产增收,人家安徽在搞,我们为什么搞不得?”他顶住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最终把田地分到各户,并掷地有声地说:“交足公粮,其余都是自己的。”
  吃够了大锅饭苦头的人们,迸发出多年积蓄的能量,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当年的粮食产量达到35万斤,比历史上的最好年份足足多出了10多万斤。乡亲们个个笑逐颜开,他们终于可以一日三餐吃白米饭了。抚今追昔,周宝生说:“要发展,没有一点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精神是不行的。”
  粮食生产的连年丰收并没有使周宝生感到满足。1981年,周宝生这位出了名的“周大胆”又一次力排众议,拿着一份农民可以经商的红头文件,带着一帮农民“洗脚上田”,在官桥集镇上租了3间房子,开办了小卖部、熟食店和冰棒厂3个小店,一年下来,净赚7000元。乡亲们第一次看到大把的票子,都喜出望外,指望着商店、冰棒厂有更大的发展。这时,周宝生又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店不开了,回去开矿、办厂。
  组里的群众一时想不通,有的人当面指责周宝生是在“瞎闹”、“歪掰”,说他是“五马换六羊,生意做不长”。
  周宝生连续几次召开群众大会,对大伙说:“官桥镇地方小,销量有限,加上我们开店后其他小店跟着来了,像这样‘五马共槽’,才真正是生意做不长哩。我们村的狗头山下有煤炭,不如趁早转舵,回去开矿。”
  在不被群众理解的情况下,周宝生四处跑批复,办执照。文件下来后,又挨家挨户组织劳力挖煤。他拿出家中仅有的6000元积蓄,在村民代表会上敞开心窝子:“煤要挖,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