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采访-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排就住小旅店吃小吃部的没有规则的生活了,每天像模像样地往挂着副站长牌子的办公室一坐,研究报纸的批评报道稿件,琢磨着如何对企业下手。杨建明知道,他这个副站长,是糊弄别人的,就像他和程维一起往下跑时,一律说程维是程主任一样,就这么大点的一个记者站,四五个人,有今天没明天的,想想自己都觉得好笑,但门面既然已经支起来了,戏就得唱下去,而且还要唱好。
这次招聘来四个记者,两个女的,张殊贝和程姗姗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两个男的,*和毕彪年龄都三十多了,一看就是社会经验丰富,老奸巨滑的那种。按照郑长征的意思,张殊贝和程姗姗是重点培养对象,她们刚出大学校门,好糊弄,听话,是要长期聘用的,而那两个男的,只能短期使用,把他们身上的经验榨干了就一脚踢出去,像他们这样的老油条,肯定会利用记者的身份谋私利,令郑长征和杨建明防不胜防,万一弄出乱子来,他们拍拍屁股走人,还得自己给他们擦屁股。
用*和毕彪,也是形式所迫。郑长征和杨建明都知道,这张报纸的杀手锏,就是能刊发批评报道,这就要找到企业的软肋,也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虚假宣传等等,但如何着手,一时都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案。虽然商品种类繁多,公司厂家成千上万,但商品的质量问题怎么找?像那种香肠里吃出指甲盖来、饮料瓶里有絮状物等非常明显的质量问题毕竟少见,要真正弄清楚一些看似没什么质量问题的商品存在哪些质量问题,必须要有专业知识。再者,即使问题找到了,怎么和厂家联系,怎么能拿到钱,郑长征和杨建明都没有实际的成功经验。农电局等政府部门有了问题,钱好拿,因为农电局是国家的农电局,农电局的钱是国家的钱,局长们不得已时拿出来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也是很痛快的,但企业就不同了,企业基本上都是个人的企业,企业的钱就是个人的钱,而从个人兜里往外掏钱无异于与虎谋皮。*在私企的销售部干过,毕彪推销过药品,这两个人身上,说不定能有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对郑长征和杨建明而言,他们一方面信心十足,兴奋激动,成千上万的企业,就像成千上万件珠宝,仿佛一伸手就能拿到,据为己有;但同时,他们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因为这些珠宝都藏在山洞里,他们还不知道开启洞门的咒语。
被聘用的记者们上班的第一天,杨建明让郑长征给记者们讲讲话,郑长征说我能说什么啊?我总不能说我们这个记者站,就是找商品的毛病,然后让企业拿钱吧?现在时机还不成熟,要慢慢渗透,尤其对那两个女大学生,要让她们认为咱们是正经干新闻事业的,是为老百姓的利益鼓与呼的,等她们上路了,与收入挂上钩了,自然而然她们的思想就转变了,也就认可了。
郑长征不说,杨建明总得说点什么,杨建明把四个记者招呼到他办公室,一本正经地说:“从今天起,咱们就是同事了,就是一家人了,咱们这张《商品报》,主要内容就是监督商品质量,对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和生产厂家进行批评报道,你们以后写稿子,主要也是写有关批评报道的稿件,所以这两周你们重点研究一下报纸上刊登的批评报道稿件,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以后你们也要这么写。”“产品质量问题怎么找啊?我一点头绪都没有。”张殊贝红着脸说,程姗姗小声附和着。“你们不要着急,先研究稿件是怎么写的,到时候线索有都是,就看你们能不能写好!”杨建明底气十足地说。
记者们回办公室研究稿件,杨建明上网搜索关于产品质量方面的内容,试图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在百度键入“商品质量”四个字,一按回车,杨建明的脑袋就大了,五金、建材、电器、机械、针织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不下百万条,杨建明看了一上午,也没找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这些信息,内容大多是某某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如何投诉、工商质检等部门如何处理,至于质量的具体问题,则说的含糊其辞,基本和没说没什么两样。比如某消费者在正规书店买了一本书,发现里面错字连篇,怀疑是盗版的,找有关部门鉴定后,果然是盗版的,于是该消费者找书店、消协等部门投诉,最终获得了赔偿,但如何辨别盗版书只字未提。再比如说某地发生一起车祸,交警勘查现场后认定是因轮胎质量问题导致车辆在行驶途中突然爆胎,至于轮胎有什么质量问题则没有只言片语。
杨建明没兴趣,也没信心再看下去,就转过头来看总社报纸上刊登的批评报道,希望从中能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有一篇是写某厂家生产的羊毛衫,在产品说明上标注含毛量95%以上,有消费者买后到相关部门化验,结果连60%都不到,结果这名消费者获得了双倍赔偿。杨建明眼前一亮,觉得这个例子可以效仿,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可行,比如去哪里化验?化验费是多少?生产的厂家在不在省内?省内的可以去,省外的怎么办?
转眼一周过去了,杨建明和郑长征也没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毕彪不知是真的无从下手,还是试探杨建明和郑长征的虚实,也是按兵不动,一副无计可施的样子。周一,郑长征把杨建明叫过去说:“总这么干坐着也不是办法,你这周跑跑商务厅、工商局、中小企业局和商业联合会什么的,看看能不能从那里得到有用的信息。”杨建明为难地说:“我和这些地方也不熟啊!咱们这张报纸,在省内根本没有发行,也没什么影响,人家未必会理我们。”郑长征叹口气说:“试试吧!没准去的次数多了,就能拉上关系了。”杨建明一脸茫然,去这些大衙门,找谁啊?没准连大门都进不去,再说了,和人家拉关系,你不拿出币子,不请人家吃吃喝喝,人家会理你?但没办法,领导让去,咱就去吧!
杨建明单枪匹马先来到省工商局,门卫拦住他问找谁,杨建明想先混进去再说,就拿出记者证说去办公室,联系一下采访的事,门卫问杨建明事先和办公室联系了吗?杨建明说没有,门卫看了看杨建明的证件,然后拨通了办公室的电话,说了几句后,转头对站在窗口外的杨建明说:“办公室主任不在,你改天再来吧。”杨建明讪讪地走离了门卫的视线,望着高高耸立的大楼和门前的大石狮子,心想,记者尚且难进这个大门,普通老百姓要想进这个大门,那不比登天还难?
杨建明给自己打打气,又来到了省商业联合会。省商业联合会不在商务厅楼内,而是和另几个协会在同一个办公楼内,杨建明一看,这栋办公楼明显没有省工商局和商务厅的大楼气派,门口也没有石狮子,门卫对来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杨建明顺利进入大楼,在六楼找到了商业联合会的会长办公室。
这次杨建明的点挺高,会长不但在,还热情地把他让到了屋里,杨建明拿出几份报纸,连同自己的名片一同双手递给了会长,谦恭地说:“会长您好!我是《商品报》驻咱们省记者站的记者,给您送几份报纸,您是领导,这方面的经验又多,以后对我们的工作还要多加指导。”会长看了眼报纸,说:“我是个直性子,你说实话,这张报纸,总社向你们要了多少钱?交没交呢?”杨建明迟疑了一下说:“大概得十多万吧?具体多少我们站长知道。”会长说:“我劝你们一句,如果没交,那就不要交了,这张报纸,你们在省内是做不起来的,去年有人做,不到半年就黄摊子了,办公地点就在这个楼内,现在牌子还在我这放着呢!”
杨建明感觉像被人泼了一盆冷水,怔怔地不知所措,会长又说:“你想想,你们这张报纸,省内没有发行,又是协会办的,官气不足,没有企业会买你们帐的。”杨建明面上火辣辣的,有些不服气地说:“现在的商品,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质量问题,这张报纸是专门监督商品质量的,主打栏目就是曝光台,曝光那些存在质量问题的商品和生产厂家,我想还是有一定力度的。”会长笑笑说:“现在的企业,大的,手眼通天,你们动不了,没准还会引火烧身;小的,像作坊似的,不死不活的,也不会理你们;不大不小的可能有点戏,但从个人腰包往外掏钱,不把你累死也得脱层皮,再说了,现在的企业,基本上黑白两道都通吃,弄不好还会有人身安全问题……”会长边说边摇头。杨建明一听,觉得有些道理,不禁也有点泄气。对杨建明来说,商品质量问题怎么找尚且没有良策,现在看来,就是找到了,要想从企业手里拿出钱来,也将是十分艰难的一件事。最后,会长对杨建明说:“回去劝劝你们领导,如果他没有过硬的关系,能靠上商务厅或工商局什么的,趁早别干,免得越陷越深。”
从商业联合会出来,杨建明没有心情再去别的政府部门,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办公室,把会长说的话如实向郑长征汇报,郑长征听后沉吟半响说:“也许我对这张报纸太乐观了一些,不过没问题,我打听过了,这张报纸,除了西藏和新疆,别的省份都设记者站了,有的运作得很好,挣到大钱了,我再和别的站长沟通一下,同时向总社取取经,至少保本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就是挣多挣少的事。”杨建明察言观色,知道郑长征口上虽然这么说,但实际上他也没有太大把握,杨建明不禁对自己的前途担心起来。事实是明摆着的,郑长征挣不到钱,杨建明也就挣不到钱,如果这张报纸黄了,杨建明就有可能失业。
晚上,郑长征带杨建明和省城一个与食品有关的报纸的记者站记者吃饭,那个记者是郑长征的老乡,郑长征想从他那里取点真经。两杯酒下肚,那个记者直言不讳:“我们站长和质检局的一个副局长关系处得非常好,局里每年给他拨点宣传费,局里下属的处室去企业检查时,也会把他带上,在企业那混个脸熟,让企业知道他和质检局的关系,这样我们以后去那个企业办事就顺利很多,质检局去检查工作的企业,都是大中型企业,拿点宣传费什么的不成问题。”“有没有什么常规做法?比如你们怎么找食品质量的毛病?生产厂家的毛病?”郑长征想知道真东西。那个记者真诚地说:“我们以前也试过,但运作起来太难,即使你找到某企业的问题了,但如果不通过关系,也很难直接从企业那里拿到钱,风险也大,试过几次后,我们站长就不这么干了,专心维护和质检局的关系,只靠一个质检局,我们站长一年最少也能挣个十多万,还一点不费力。”
“你去过企业吗?真的很难弄?”郑长征有些不甘心。那个记者笑笑说:“你看我胳膊上这块疤。”说完捋起了袖子。杨建明一看,在小臂靠近关节处,有一道明显的疤痕,应该是刀伤。那个记者接着说:“去年我们找到一个生产方便面的企业的毛病,这家企业在下面一个县,我们开始打电话,但这家企业牛得很,根本不理你,说你爱咋地咋地,你要是把我曝光了,我就弄死你,你在省城我就找到省城,你在北京我就找到北京,我们站长不信这个邪,带我去了那家企业,在门卫报了名号,门卫往里面打电话汇报情况,不一会,就上来十多个人,骂骂咧咧地往外撵我们俩,我们站长一边退一边拿出相机,想把大门上的企业名称拍下来,这时我看到一个小平头偷偷从怀里抽出一把刀,二话不说就朝我们站长头上砍了下去,危急之中我用胳膊一挡,这伤疤从此就落下了。”“那后来呢?”郑长征有些吃惊地问。那个记者说:“后来我俩拼命跑。那伙人也是想吓唬吓唬我们,追了一段就不追了,我们报了警,但到现在也没有结果。”“那稿子你们发没发啊?”郑长征接着问。那个记者叹口气说:“发什么发啊,你想想,我们就是发了,也不会得到一分钱,只是出了一口恶气,再说稿子要是真发了,那家企业有可能就黄了,没准他们真会报复我们,那后果可就严重了,最终我们吃了个哑巴亏,把这件事嚼巴嚼巴和血咽了。”
第十六章:虚假广告
第十六章:虚假广告
喻国明教授说:“记者是守护社会良心底线的崇高职业。”
这周杨建明过得十分郁闷,工作一点头绪也没有,再者不往下跑了,他的手头就没有了活动钱,不再像以前那样,隔三差五的弄个一二千,最次也能弄条中华芙蓉王什么的,到卖店换了钱,一样是笔收入。对这种“灰色”收入,杨建明现在拿得心安理得,不再上交给郑长征,杨建明想,自己天天往下跑,辛苦不说,有时还有危险,挣的大钱都归了郑长征,自己拿点小钱也是应该的。郑长征心知肚明,只不过不点透,大钱都挣到手了,还锱铢必较那些小节干什么?
以前发了工资,杨建明基本上全部交给郭丽,用于房贷和日常生活费用,杨建明骨子里是个比较传统的男人,他认为男人就应该养家糊口,女人能挣点钱固然好,一分钱挣不到,他也不会说什么。但现在不同了,杨建明不往下面跑,他的兜里就没有了活动钱,呼朋唤友只好用以前自己偷偷存下的一点私房钱,说起来杨建明是不屑于这么做的,但自从和郭丽同居直到准备结婚,他的财权基本上就没有了,郭丽掌握着他的收入,一个月只给他留三四百块零花钱,而杨建明平时又爱呼朋唤友,这点钱根本不够用,便把奖金、额外的稿费收入等隐藏不报,用于不急之需。
以前这样做,杨建明是心甘情愿的,但自从那天见到郭丽和程维在一起后,杨建明就像吃了一百个苍蝇,一想起来心里就堵得慌,暗暗留了心眼,准备找个恰当时机直接和郭丽摊牌,好聚好散。有了那样的事,杨建明肯定不会和郭丽结婚了,但现在就放手,他又实在有些舍不得,或者说不甘,毕竟他对郭丽是有感情的,同时杨建明也知道,程维是有家室的人,他和郭丽在一起只是玩玩。郭丽呢?是报答程维,还是也只是想玩玩?杨建明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