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出轨的纸币 >

第5部分

出轨的纸币-第5部分

小说: 出轨的纸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个“别针换别墅”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问题。有个年轻人在博客上说了出自己的梦想:他想拥有一套豪宅,但不是通过现金购买,而是用手中的一枚红色曲别针交换。这枚红色曲别针恰恰吸引了一对姐妹,她们用一支鱼形笔换走了那枚曲别针。接下来,一位陶器艺术家又用小陶器换走了鱼形笔,一位男士用烤炉换走了小陶器,一位大男孩又用一大桶啤酒换走了烤炉,一位啤酒爱好者再用一辆雪地摩托换走了那桶啤酒。随后,一家旅行杂志社用一次远程旅游交换雪地摩托车,一个酷爱旅游的人又用一辆大货车将这次远程旅游换走,大货车被一位音乐制作人以录制唱片作为条件换得。一位梦想当歌星的女孩有一栋两层别墅,她出让这套房子一年的居住权来换取录制唱片的机会。至此,一枚曲别针换来了一栋两层别墅的钥匙。照此逻辑,居住权应该可以最后换得豪宅的所有权。这是网络时代一枚曲别针创造的美丽神话。
  与货币主义狼狈为奸的是理性预期学说。必须指出,在上述一连串的交易过程中,没有创造任何新的财富,只是不停地交易。不加节制的消费信贷就类似这样的接力游戏。货币主义鼓吹不加节制的消费信贷,甚至借新还旧,恰似“别针换别墅”的美丽神话。
  与货币主义狼狈为奸的是理性预期学说。该学说认为,只要经济在发展,你现在购买的资产和资源在未来一定升值,这个铁定的预期告诉你,现在必须购买更多的资产和资源。因此,你需要做的不是存款,而是消费、消费、再消费和投资、投资、再投资。这就加速发展了兼有消费和投资功能的消费信贷,特别是住房信贷。前几年,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购房故事,就是消费信贷、理性预期和货币主义的经典教案。
  次贷大启示:“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
  美国次贷危机开始于华尔街对美国的土地资源的金融炒作。近20年来,华尔街的银行家和投行家们开始不信或假装不信货币必须与一定的实体财富相对应这一理论,大肆宣扬“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而回避其“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的实质。。 最好的txt下载网

2 避不开的“消费信贷陷阱”(2)
大都在20世纪80年代学习成长起来的华尔街精英们事实上只信奉三大教条: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和数学模型;并努力让客户也相信,整个资本市场和金融制度能够创造出货币来,只要选定预期明确且能用数学模型计算出预期收益的标的物,再经过一系列的金融包装和一棒接一棒的纯交易,就能衍生出更多的货币财富。
  2000年前后的网络股疯狂及其泡沫破灭就是他们的杰作。不过,网络股的破灭并没有使其收手,他们鼓吹“美国将永远繁荣”、“美国的房子将永远升值”等舆论,因此,可以少付款甚至不付款就可以买到美国房子,只需用铁定升值的预期来分期偿还房贷就可以了。
  银行向不合格的借款人发出次贷后,大搞资产证券化,用几乎无人能看懂的数学模型将次级房贷包装成具有良好理性预期的证券化产品,迅速把它卖给投资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接下来,华尔街把它变成更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卖给全球的普通投资者。这样一路卖下去,链条拉长,风险也就无处不在了,千万普通投资者也就成了最后的接盘者。
  2008年以来,迅速攀高的原油价格和金属价格,带动了整个世界资源市场的价格飙升,大大压缩了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利润,减少了人们的生产收入。这首先击垮了储蓄率极低的美国次级房贷还款人,不还款者迅速增加,与次贷有关的金融机构接连破产。次贷危机又反过来刺破了石油泡沫和金属泡沫等大宗资源商品泡沫,危机于是全面爆发,最后从资源金融扩展到整个金融和全部实业领域。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实际上就是“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如果人人都借钱,都有赤字,谁还会有钱借给你呢?所以,借钱人借的是存钱人的钱。因此,不可能人人都“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问题是,在低储蓄高消费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不少发展中国家,“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的人太多了。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超级陷阱”。消费信贷本来是个好东西,用过头了,自然就成了坏东西。
  更严重的是,在美国,当个人大举借钱消费的时候,国家也发行了大批国债。目前,美国国债已逾10万亿美元,人均国债超过3万美元。美国创造了一个罕见的个人和国家双双大赤字的时代。
  借钱人经典错误:“我借钱是因为你太有钱”
  然而,被货币主义毒害,并掉进理性预期陷阱里的美国人没有认识到这一历史性错误,反而错上加错,毫无道理地指责别人。
  大危机动摇和改变了西方世界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市场经济和经济理论,使西方经济学家们乱了分寸,开始自相矛盾。聪明如保尔森者也不例外。这位美国前财长卸任前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访问时说,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会爆发,并不仅是金融系统失灵,部分原因是新兴市场的崛起导致全球经济失衡,而全球经济失衡是快速发展的国家如中国的高度储蓄和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所造成的,而这正是问题的根源。此君一席话立刻引起舆论哗然。
  我们借你们的钱消费,是因为你们太有钱了。
  而且,保尔森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沃尔夫也认为,全球失衡的最后较量在两种国家间展开,一边是盈余国家,另一边是拥有巨额财政赤字的国家。如果顺差国家不扩大相对于潜在产出的内需,开放的全球经济甚至可能最终崩溃。这显然也是一种把危机根源归于顺差国的言论。
  保尔森们认为,中国和石油出口国等新兴市场的巨额储蓄,对全球投资收益形成下行压力,使得利率下滑,促使投资者投资于风险更高的资产,埋下了全球信贷泡沫的隐患,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蔓延开来并最终破灭。他们认为,盈余国家必须主动帮助赤字国家进行必要的调整。如果它们决定袖手旁观,并坚称赤字国活该,那么它们必须准备好应对可怕的后果。
  意思是说,我们借你们的钱消费,是因为你们太有钱了。现在我们没有钱了,你们还得继续借给我们,否则我们也没钱还给你们,这个借钱的游戏就玩不下去了。如果真的那样,那是你们有钱人的责任。这是典型的赖账逻辑,却也是货币主义接力游戏的必然逻辑。是可忍,孰不可忍?
  总之,保尔森的逻辑很简单:我们习惯了借钱消费,我们生活在预期里,而你们的高储蓄托起了我们的消费信贷,实现了我们的理性预期。我们之所以向你们借钱,是因为你们太有钱了。有钱是错误的!
  

3 “迷彩债”引爆“小概率事件”(1)
次贷作为单个消费者的借贷,其实只是个小风险,引发大危机是个“小概率事件”,然而接力游戏中“最后的傻瓜”没有出现,次贷危机借“迷彩债”在全球超级爆发。
  从“文状元”到“武状元”
  前面已经谈到次贷和次贷危机的简单过程,这里换个角度再看一遍。对次贷和次贷危机这个怪物,人们似乎百看不得其解,也就喜欢看了又看。这里要从格林斯潘入手。
  如果说弗里德曼是货币主义的“文状元”,格林斯潘就是货币主义的“武状元”。和弗里德曼一样,格林斯潘也出生于纽约市,但比弗里德曼晚了14年,他出生的时候,弗里德曼正在品尝人生的艰辛,大萧条即将到来。弗里德曼这个“文状元”是搞理论的,是“说”钱的;格林斯潘这个“武状元”却是玩真的,是“舞”钱的。1987年8月,格林斯潘被信奉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里根总统任命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1991年布什总统任命格林斯潘继续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1996年和2000年克林顿总统两次任命他为美联储主席,2004年小布什总统让他开始其第五个任期。这是一个辉煌的纪录。
  据统计,在全美四百多位资深高管中,对格林斯潘的支持率是97%。经济如同军事,在这个战场上谁也不是无所不能、无往不胜的神明,但格林斯潘却似乎是个另类,是一个高明的统帅,是一个名副其实战无不胜的“武状元”。当时,不少美国人说,格林斯潘是影响力仅次于总统克林顿的美国第二大有影响的人物。全球金融界人士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格林斯潘一开口,全球投资人就要竖起耳朵”,“格林斯潘打个喷嚏,全球投资人都要伤风”。
  自由印钞才是终极自由格林斯潘的生活极其有规律。他每天基本上都是从凌晨5时30分起床后,泡在放满热水的浴缸里,在水蒸气里,花上2个小时阅读各种金融和经济方面的材料,有时会把湿漉漉的材料带到办公室去。或许正是认识到“纸币可以凭空印刷”的缘故,他在办公桌上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钱从这里滚出来”。这应该是他对纸币时代央行行长的一个道德警示。可惜,他本人也没做到,从他那里“滚出来”的美元纸币太多了,泛滥了,最终酿成了美国IT泡沫和此次淹没全球经济的“洪水”。
  上任伊始,格林斯潘就遇上了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当天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高达20%,一些投资者绝望自杀。美国股市经历的这个“黑色星期一”是现在全球投资者熟悉的第一个“黑色星期一”。当时,格林斯潘根据货币主义出招,开出的药方自然是放松银根,释放大量增量货币。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预期,迅速止住股市继续恶性发展的势头,稳定下来的股市随之助力稳住了美国经济。
  从此以后,格林斯潘舞起了货币主义的“利率之剑”。1994年,他一次接一次地提高利率,被市场人士视为“疯狂”;1998年他又三次削减利率,有人说此举使美国免受亚洲金融危机的波及。一次次的辉煌使他被媒体称为“金融之神”。格林斯潘注意到高科技投资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不遗余力地推动新技术革命。这是他的真正贡献之一,因为他看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意义和金融意义。有人称这是格林斯潘“最了不起的历史性贡献”,不仅改变了金融政策,也改变了经济的未来,使美国经济走上了高科技产业的快车道,得以平安“软着陆”,当然也制造了高科技产业的第一个金融泡沫——IT泡沫。

3 “迷彩债”引爆“小概率事件”(2)
2000年美国IT泡沫破灭后,格林斯潘立即意识到美国的总需求必会迅速下降,如果遏制不住下降势头,美国整体经济就有可能陷入一场全面衰退。作为货币主义的实践者,他将利率从6%大幅调降到1%。此举使能够承担住房贷款的人数由于低利率而迅速增加,经济回暖,房地产泡沫随之产生并迅速集聚。面对飙升的房价,格林斯潘异常“冷静”,拒绝用“泡沫”这个词来形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状况。这一点,一直是今天中国不少所谓主流经济学家和银行家的“楷模”。
  格林斯潘制造了美国的土地金融梦,又亲自打破了它。或许格林斯潘的设计是这样的:通过支持房地产市场来维持正承受着下降压力的总需求,不惜以房地产泡沫代替IT泡沫,以换得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从而使美国企业能够有足够利润来清理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一旦美国企业完成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就会重振旗鼓,再次驶入快车道,再次为前瞻性、有预期的项目贷款,贷款需求增加,利率就会回升,进而终结房地产泡沫。这种方案若成功后,优秀企业将再次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带领美国走出已经发生的IT泡沫和正在制造的房地产泡沫。这或许是人类经济史上第一条非常自觉和清晰地设计出的纸币漫游和循环路线图。
  格林斯潘获得初步成功。美国经济在房地产泡沫刺激下保持了强劲势头,到2003年年底,绝大多数美国企业已经完成资产负债表的清理。格林斯潘继续着他的如意算盘,从2004年6月开始连续17次提高利率,将联邦基准利率提升到525%。短短几年,格林斯潘让美国人,也间接让世界人民,在利率游戏中体会到了“上上下下的感觉”。格林斯潘此举是想让先前大量发行的增量纸币重回价值轨道,避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购房者大军是分先后的。美国大多数优质的普通购房者抓住了2001~2003年期间利率下降通道,购买了新的住房,不再有信贷需求。当时,企业贷款需求并没有大幅增加,华尔街的资金管理者们迫切需要新的借贷者。一方面是再次提高的利率,一方面是在合理周期中已经满足了的优质信贷需求,华尔街没有发现好的借款人。发现不了就“发明”。2004~2006年间,他们开始发掘大批次级借贷者资源的潜力。次级购房者的增加又进一步抬升了房价,抬升了的房价又进一步吸引来更多的次级购房者。
  游戏到头了。2006年春天,美国的房价终于触顶回落。由于众多次级借贷者购买房产是因为相信房价将一路上升的理性预期,这样他们就可以凭借增值后的房产跻身优惠级借贷者之列并享受优惠级固定利率,从而从次贷的高利率中解脱出来。然而,房价下跌打乱了这一如意算盘,不但无法解脱,还不可能回到最初的银行为诱惑他们而设的低利率,只能接受被诱惑利率期结束之后的高利率套牢的命运。套牢者增多,断供者随之增多,被收房者随之增多,房价继续下跌,如此恶性循环,不断加速,由此导致的次级借贷相关金融产品的价格暴跌进而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
  格林斯潘制造了美国的土地金融梦,又亲自打破了它。长期以来,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作为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美国居民利用住房抵押贷款的再融资来获得更多贷款,以这种“按上按”维持自己入不敷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