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如是说-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俞敏洪有一个“向前走,才能收获更多”的比喻:
在我们前面有一瓶水,因为它是好东西,每个人都想得到它。为了能够得到这瓶水,我拼命向前跑,结果在我快要抓住这瓶水之前,水被别人拿走了。但是不能因为别人拿走了这瓶水,我就不向前走,我一定还要继续向前走。这个时候,我会发现前面还有一篮子鲜花在等着我。当然,我走到鲜花面前时,可能它又被人拿走了。但是这个时候我依然不能绝望,我知道失去了鲜花,但是未来还有东西在等着我。我再向前走,走得更远,就看到那台笔记本电脑在等着我,而它的价值可能比鲜花还要高。如果笔记本电脑我没有拿到手,我还要继续向前走,也许我心爱的人就在那里等着我……当你用这种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得失时,你就会知道失去的背后,还可以得到其他东西。即使你最后什么东西也没得到,你也知道自己在追求的过程中得到了生命的丰富。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你就永远不会失落,你就永远不会失望。
这一认知,也是对俞敏洪创业历程的一个真实写照。坎坷的求学生涯,郁郁不得志的六年大学教师生涯,出国梦的破灭,俞敏洪最后还斯文扫地离开他所钟爱的北大校园,这对于有着很深的北大情结的俞敏洪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打击。但是俞敏洪却以常人所不及的坚忍,从这些“失去”中获得重新崛起的力量。新东方###之一的王强曾将俞敏洪的性格比喻为芦苇,因为他看似脆弱,其实柔韧无比。
如今已经是英语培训龙头老大的新东方就是这样被俞敏洪从绝望中创办起来的,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业生涯:
后来我发现,之所以经历这么多的波折,之所以最后去不了美国,是因为冥冥之中有一个新东方学校在等着我。也许新东方明天就没有了,也许新东方最后消失了,但是我想新东方精神不会消失,我的那种不断在失去中前进的动力不会消失。只要我俞敏洪还在,只要我的这种心灵还在,只要我自己想做事情的勇气还在,我相信我们就一定能够重建另外一个“新东方”,或者改名叫“新西方”也未尝不可。只要有这种感觉,我们就能创造更大的事业。如果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失业了,我们还可以重新团结起来,再创造一个辉煌。如果我们不再办学了,我们可以再去办一个新东方杂货店,说不定最后就变成了像沃尔玛那样的全世界最大的连锁店。关键是你要有那颗心去做那个事,而不要为眼前的得失而抓狂。如果你抱着这样的心态,知道每一次失去的背后有一个更大的目标,有更多的考验,生命中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你去做,你就不会再为眼前失去的东西感到痛苦了。
所以,创业者要正视创业过程中的得失,要有一种平和心态,要善于以“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来开导自己,俞敏洪提倡要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坦然,而不要为“已经打翻的牛奶瓶”哭泣。
congyikuaishitoudaoyizuojinzita俞敏洪论创业过程管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机会只属于能捕捉到它的人
创业需要机会,机会需要靠发现。创业者要在茫茫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发现适合自己的创业机会,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很多人想知道,被誉为“创业英雄”的俞敏洪是如何看待创业机会的。
机会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世界上每天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但最后机会只会落到有能力的人身上。有人说,新东方能做成功完全靠运气。我觉得它是一个机会。运气是什么呢?运气就是一个人走在马路上,走着走着,捡到100元钱。而机会就是通过劳动赚到100元钱。这就是机会,是劳动抓住了工作的机会。
在俞敏洪看来,这个世界不是没有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能力捕捉到属于自己的创业机会。这个“能力”,就是具备“等待”的智慧,并比别人做得好一点。
。 想看书来
具备“等待”的智慧
有的时候,机会姗姗来迟;有的时候,机会转瞬即逝。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善于捕捉机会的人。新东方的事业就是俞敏洪善于把握机会的结果。
“新东方”做到今天,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刚好我在大学教英语,刚好自己能吃苦耐劳,刚好中国改革开放,赶上出国的热潮,又刚好2008北京奥运会,全民学习英语,这都是机会。刚好我又将这些机会聚集到我身边,于是就形成了“新东方”。
哪些人才具有这种聚集机会的能力呢?俞敏洪认为应该是那些具备“等待”智慧的人才有可能做到这点。他曾用一个蟒蛇的事例进行说明:
我在《动物世界》中看到最惊心动魄的影片是关于南美洲的蟒蛇。因为这种蟒蛇的身体实在太大了,所以它的行动速度不是很快。它为了捕食,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埋伏在丛林中间,等待猎物经过。通常是一天下来没有一个猎物经过,两天下来没有一个猎物经过,甚至一个礼拜下来都没有一个猎物经过。但是它知道,只要在那儿等待,一定会有猎物经过。最后终于有猎物经过了,它就一跃而起,一口把猎物咬住。因为它追不上猎物,只有等猎物走到它嘴边的时候,才能跃起来。
任何一个人对自己的机会,对自己的未来,都需要等待;而且等待一定要有方法。等机会到来的时候,一定要十分敏捷地去捕捉。从表面上看,大蟒蛇在那儿一动不动,完全是被动的,但实际上它每时每刻都很警觉,即使睡觉的时候都在用身体感受着周围有没有猎物走过。蟒蛇比任何动物都更加清楚等待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很多动物都值得我们人类去学习。我们经常会在应该等待的时候匆忙地行动,或者在应该行动的时候却在那儿等待,最终坐失良机。
20世纪90年代初,有两个风潮根本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一个是“出国潮”,另一个是“经商潮”,俞敏洪创办新东方,恰好把握了两个潮流。所以,虽然俞敏洪本人最终没能出国留学,但是他却帮助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学子实现了出国的梦想,成为名扬天下的“留学教父”。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比别人做得好一点
俞敏洪回忆起新东方初创时的种种,也承认他今天所获得的成就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不过,当时做英语培训的不止新东方一家,为何唯独新东方能脱颖而出,除了运气的成分,更重要的是与俞敏洪本人的“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的文化理念和做事方式有关系:
一上来我把新东方就定位为对人的培养和成长的教育,不是单单对英语水平的教育;搞教育不能纯粹以赚钱为目的,赚钱是教育的副产品——如果把服务做好了,教育的发展资金自然就来了。所以,新东方的这两点超过了别人。当时办培训班的不少都是没有太多文化、试运气的人,这样他们赚到一点钱以后就不肯放手。我在前两年赚到的钱全部返还到学生身上去,结果学生就把更多的钱送过来了。
这种“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的思想根源可追溯到俞敏洪的大学时代。
俞敏洪刚迈进北京大学校园时,由于他难懂的江苏农村普通话而被“边缘化”,对于一个学习英文的学生来说,缺乏沟通和交流很难学好英语,曾流传说有老师这样批评俞敏洪:“你除了俞敏洪三个字能听懂外,恐怕再没有什么能听得懂了!”可想而知俞敏洪当时是何等的自卑。
自卑犹在,俞敏洪却不甘心当一个被忽略的边缘人,他决心改变现状。他戴着耳机,在北大语音实验室废寝忘食地练习英文听力,但是两个多月以后,不会说、听不懂的现状依然没有多少改变。这时,他决定摆脱现行教学模式的束缚,另辟蹊径。他从小书店里买了一套《新概念英语》,抱着大录音机,钻到了北大的小树林里,开始了他的疯狂之旅。
俞敏洪杜绝了一切人情往来,也不去上课,一天十几个小时地狂听狂背,用他自己的话说,眼睛都听绿了。这样疯狂地学习了两个半月以后,他就能听懂任何人所讲的任何英文,他终于成了会听英文、会说英文的人。当时,班上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有人语音标准,有人文笔优美,有人口头表达能力强,还有的阅读速度奇快。俞敏洪发现自己发音不是强项,但是他记性好,很多次老师讲课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生僻单词,一般同学都被难倒,他却能将其词性、词义以及延伸意思娓娓道来,令老师和其他同学刮目相看。而俞敏洪也渐渐意识到,这就是自己的强项。他想,我为什么不把时间放到效果更显著的记背单词上呢?
俞敏洪的方法很笨,很简单,同时也很有效,那就是每天比别人多背多记。
你做任何事只要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做好一点点就行了。如果别人每天背10个单词,你每天背11个单词,这样一年下来你就比别人多背365个单词,而一年后那个人想追赶上你,可能要多花两个月的时间。
俞敏洪就是这样成为了班上小有名气的“活字典”。1985年他留校任教,他的英语词汇量达到了巅峰——7万多个,比一本六七厘米厚的《朗文英汉双解词典》还要多一倍,也因此他获得了一个称号:“超级英文词典”。这也是他为什么后来从北大辞职后,首先想到的自己能做的事情——培训别人如何学习英语。
把大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
任何一个大的目标都可以分成许多小的目标来实现,即使你不能一下子达到最高目标,你只要一步一步向前走,最终就能实现。因为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为你下一个更大的目标做准备的。
没有远大目标的人注定不能成功,但是有了远大的目标却不善于将其细分化,这样的人也很难获得成功。
俞敏洪喜欢用金字塔和石头之间的关系来说明目标细分的必要性:
金字塔如果拆开了,只不过是一堆散乱的石头;日子如果过得没有目标,就只是几段散乱的岁月。但如果把一种努力凝聚到每一日,去实现一个梦想,散乱的日子就集成了生命的永恒。
如果将创业目标比作金字塔的话,那么到达终极目标的路程就是一个建造金字塔的艰难过程。巍峨雄伟的金字塔,人类智慧完美体现的伟大结晶,事实上也是从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造出来的。这一块块的石头就是一个个被细化了的目标,没有它们,作为终极目标的金字塔就不可能竖立起来。
俞敏洪的这个认知,是从父亲所做的一件小事中总结出来的。俞敏洪的父亲是一个木匠,常帮别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会把别人废弃不要的碎砖烂瓦捡回来,或一块二块,或三块五块。有时候在路上走,看见路边有砖头或石块,他也会顺手捡起带回家。久而久之,俞家的院子里多出了一个乱七八糟的砖头碎瓦堆。俞敏洪搞不清这一堆东西的用处,只觉得本来就狭小的院子被父亲弄得更加拥挤不堪。直到有一天,父亲在院子一角的小空地上开始左右测量,开沟挖槽,和泥砌墙,用那堆乱砖左拼右凑,一间四四方方的小房子居然拔地而起,干净漂亮地和院子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父亲把本来养在露天到处乱跑的猪和羊赶进小房子,再把院子打扫干净,俞家就有了全村人都羡慕的院子和猪舍。
父亲做的这一件事情给俞敏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深深地影响了俞敏洪后来做事的心态和态度。
从一块砖头到一堆砖头,最后变成一间小房子,我父亲向我阐释了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奥秘。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当时我家穷得几乎连吃饭都成问题,自然没有钱去买砖,但我父亲没有放弃,日复一日捡砖头碎瓦,终于有一天有了足够的砖头来造心中的房子。
后来的日子里,这件事情凝聚成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也成了我做事的指导思想。在我做事的时候,我一般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因为盲目做事情就像捡了一堆砖头而不知道干什么一样,会浪费自己的生命;二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也就是需要捡多少砖头才能把房子造好。之后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砖头不是一天就能捡够的。
在古今中外,将大目标分成小目标而获得成功的大有人在。比如,著名的国际马拉松两届冠军、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就是这样一个人。
1984年,之前默默无闻的山田本一获得了在东京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冠军,成为当时最受注目的“黑马”。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山田本一的运气好,所以当山田本一回答记者说他是凭着智慧获得了胜利时,大家都不以为然。然而,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在两年后的意大利国际马拉松比赛上,山田本一再次战胜了众多“重量级”选手,获得了冠军,并且再次以“我凭着智慧战胜了对手”让想找到答案的人们如坠五里雾中。直到10年后他出版了自传,才将这一谜底公之于大众,他说:“每次比赛前,我都要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勘察清楚,并将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幢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终点。比赛过程中,我以最快的速度奋力向银行冲去,因为它就是我的第一个目标,接着我以同样的速度冲向红房子,因为它是我的第二个目标……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这样被我分成了几个小目标,并一一攻破,全程就这样轻松地跑下来了。”这一道理是山田本一慢慢琢磨出来的,刚开始的时候,他也和其他比赛选手一样,将终点设为自己唯一的一个目标,结果他发现跑了十几公里就已经疲惫不堪了,他被前面那遥远的路程吓倒了。
这样的道理早就被俞敏洪悟到了。新东方的整个创办过程就是从一点点希望做起,最后不断扩大发展的过程。
当年别的培训班每期招30个学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