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管理之道 >

第2部分

管理之道-第2部分

小说: 管理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德鲁克管理系列在中国出版作序)   

  “管理”也需要阅读经典   

  管理科班出身并不必然保证管理实践的成功,没进行过系统管理理论学习的人也不见得就无法成功。这些都是经过大量实践证明了的事实,因此有人怀疑管理真需要系统规范学习,进而会问管理有经典可读吗?   

  尽管管理可以感悟、尝试、琢磨,但其仍有经验、知识、规律可循,特别是随着管理问题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规模增大,知识和规律就会大大降低尝试和感悟成本。这就是为什么管理被看成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重要原因。随着市场的完善、竞争的激烈、科技和人类进步使管理问题日益复杂,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系统学习管理理论和知识的重要性。坊间传说的“第一代资本家是流氓资本家,第二代资本家需要懂管理,第三代资本家必须是管理专家”形象地说明了管理知识和理论随问题复杂度提升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改革深化和市场经济发展,MBA、EMBA流行和热度也是证明,尽管其背后也有一些文化因素等,但可以肯定市场需要大家用理论和知识武装自己以提升管理水平仍是主要推动力!即使那些早期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管理理论学习的成功管理者,他们事实上边干边学,已经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管理知识,至少是感悟到了管理的真谛,只是花费了较长时间甚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们不否认确实存在一些具有管理天赋的人才,他们一点就通,即使他们,管理基本原理和精髓的学习也会使其管理实践事半功倍!至此,我想没有多少人会怀疑学习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关键是学什么、怎么学?管理著作和书籍浩如烟海,鱼龙混杂,时尚、经典、噪音像潮水般滚滚而来,许多朋友或学生请求推荐使其尽快入门或了解管理真谛的书籍往往让人犯难。我们精心打造的想架起管理学家与管理实践家之间桥梁的《管理学家》其实就想让管理实践家少点迷茫,使他们所思、所困能在杂志中较易找到答案。为此我们煞费苦心!         

←虹←桥←书←吧←。  

第6节:领导与管理(4)         

  一位非管理出身的编辑在深入研读了法约尔的经历和观点之后,大呼不用读任何管理书了,看法约尔的薄册子《一般管理和工业管理》就可以了。其实当然不尽然,因为随着了解更多其他大师,该看的薄册子不止这一本。但是这位编辑的惊叹也不是没有道理,面对坊间众多名目的管理书,去芜存菁,从管理实践角度而言,该看的的确不多。这让我们感悟到了经典的地位。因为,成功的管理实践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的管理原理,加上成功的操练和不断的感悟及进取就可获得!而即使掌握了大量管理知识、理论和技术,但不能萃取其真谛并能有效应用的人士充其量只是一个管理技师。各位大师的经典之作虽诞生已久,但揭示的管理真谛仍然活着,它使得我们易于去伪存真、透过繁华看到朴素的真谛。于是,我们决定以封面文章方式陆续深度介绍那些在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上作出伟大贡献的管理大师们。是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思想探索奠定了今天的管理理论框架。阅读这些经典,会使我们很快武装好自己,进入管理的前沿阵地。   

  遗憾的是,现实中有不少关于管理经典的介绍是不完善甚至是有误的,这就需要我们小心阅读,永远要持有怀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发现可疑之处在自己没有想清楚之前不要轻易接受,可以查看原文,或者进行对照研究。为了对此有所帮助,《管理学家》还专门开了《经典误读》小栏目!   

  读经典、悟真谛、少走弯路,勤实践、多思考、不断提升!   

  一位成功的“一线领导”关于领导的感悟   

  沃伦·本尼斯深有感触地讲道:“领导跟爱情差不多,人人都知道它存在,也看到它发生,却没谁能真正说个清楚。”我们很幸运,有一位被誉为领导大师的美国著名篮球教练伍登先生娓娓道出了其成功人生实践中关于领导真谛的真实感悟,也就是您手中的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   

  大家可能会疑惑,一位小小篮球队的教练能谈什么领导学问?坦率地讲,任何行业、任何团队,其类型、活动的特征有很大区别,正如伍登先生所言,“成功领导力的方法绝不是单一的、千篇一律的,因为领导者各有自身的特点和风格,团队中队员的天分、性格和品质也不尽相同,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团队,就有多少种领导方法。”但尽管如此,关于领导的真谛却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成功的实践和感悟能够给你启迪,使你和团队受益。何况世间有些团队的组织管理活动更复杂,其行为无法事先具体安排和规定,运行结果主要取决于成员的能力、互动过程、团队精神与合作,此时领导的作用和价值将会更大,也会更难!运动团队、医疗团队、研究团队即属此类,其成功领导的实践和感悟对于提高领导能力和艺术将会更有指导意义;从另一角度讲,领导的行为和结果与环境和被领导者互动过程有很大关系,很难记录和分析,有很多时候的经验之谈大都失去了事情的本来面貌,所以有“事后诸葛亮”的雅称。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国外合作研究时读到一篇杂志的封面文章,大意是讲管理可以从体育运动中总结和学到很多东西,原因是我们现实中的大量管理活动没有详细的过程记录,很难进行真实有效的总结分析,而运动队的教练和运动员之间的互动过程却有着翔实的记录,从中可以发现许多领导和管理的真谛。现在还有一些学者注意研究医疗团队的组织管理过程,因为这类团队既反映了未来广为存在的知识团队的特点,又是一个有较好记录的群体活动过程。因此,我们不难想象,从教41年,获得十次全国冠军,创造了包括七次蝉联冠军、88场比赛连胜、38场季后赛(playoff)连胜、四个赛季所有比赛保持全胜的神奇纪录的伍登教练,在本书中会给我们描述非常珍贵的“一线领导”关于领导的体会和感悟!         

▲虹桥▲书吧▲BOOK。  

第7节:领导与管理(5)         

  伍登教练把十次获得全美(国)冠军的卓越成就归结为这样一个简单的组合:10=C F U(状态 技能 团结),这实际上道出了成功团队的三个必要条件:为实现目标团队成员所必备的技能及其间的恰当匹配;团队成员间的认同和互动;团队成员的真诚合作。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美国篮球队输给阿根廷、立陶宛和波多黎各,没有获得金牌,很多人很纳闷,清一色的NBA顶尖水平的明星,怎么可能被其他国家的队员打败呢?一句话道破了其中的奥秘:美国选派的是优秀球员,其他国家选派的是优秀团队。再如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团队,其往往在装备、队伍数量弱于对手的情况下不断取得胜利,其成功的秘诀在于能力的恰当组织,化整体的弱为局部的强,从而取得进攻上的优势;其次在精神上有一种让士兵们嗷嗷叫的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再次有不墨守成规、常常出其不意的智慧和才能。在我看来,成功的领导,首先要有成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的意识,这样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有下意识地行动,才会及时发现问题和行动机会;其次要有正确的态度,积极、上进、乐观的态度可以化悲观为乐观、化消极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扩大了成功的机会;再次要善于思维、特别是系统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有机会走出新路、事半功倍;另外,当然要有一定的能力基础;最后要形成一个认同、团结、能战斗的团队。具备了这些,成功就会向我们招手!在本书中,伍登教练将其成功教练生涯的领导感悟用金字塔的形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使上述这些成功的要素和思维更加系统和生动。这个金字塔由5层15个模块构成,第一层以最大竞争力为目标、以信念和耐心形成成功的意识;第二层以镇定、自信奠定成功的态度;第三层以状态、技能和团队精神营造成功的团队思维;第四层以自律、机敏、主动性和专注形成团队成功的基本能力;第五层以勤奋、友谊、忠诚、合作、热情构成团结能战斗的团队精神。成功的金字塔总结了伍登教练成功的人生实践、成功的领导感悟,相信通过研读和思考,读者也会结合自身实际学习、感悟和提升自己的领导水平!   

  除了对领导真谛的系统总结外,书中不乏伍登教练许多对领导行为的深刻感悟,如“成功领导力的首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中人才的潜能,实现其价值”。实际上,智慧、成功的领导者不是不断发现下属、团队成员的缺点,而是不断发现他们的潜力,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并有动力挖掘自己的潜力。又如,伍登教练强调:“无论做任何事,都要讲究平衡有度。人如果能够以爱为基础,事事做到平衡有度,就是做好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不仅是他成功的感受,也道出了扮演好领导角色的基础。特别是他对领导者真正的人生目标的感悟:“帮助队员以整个团队的成功为己任,贡献出他们的最大价值,实现个人的伟大。”想想我们面临的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激烈竞争的事实,在知识和团队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体词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所在的团队和组织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人生舞台的一部分,领导者扮演着导演和服务员的角色,让每个人扮演着合适自己的角色,在这个舞台上,团结合作,演好这出戏,她不仅是领导的成功,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成功,更是对社会的一个贡献,这就是时代精神——共赢!本书给我们的启示是帮助我们导演出各色各样、层出不穷的共赢演出!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8节:领导与管理(6)         

  最后,让我们再复习一下伍登教练的精彩感悟,“我的领导目标唯一不变的是:尽我们所能,全力以赴,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愿我们每位领导者从“尽己之能”走向“尽己之智”,直至“尽人之能和尽人之智”!   

  为(《伍顿论管理》作序)   

  “管理学家”为何难出名   

  我经常被问到,为什么在中国出名的基本上都是经济学家,而很少有管理学家?甚至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管理学家在很多场所经常被介绍为著名经济学家。造成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管理学家不努力,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差异造成的。   

  经济学重在解释经济现象,为了寻求经济的一般规律性,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严格的抽象,如在经济学家眼中,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所有的企业都是Firm,并对研究条件进行严格假定。由于其高度抽象,所以几乎任何社会现象和经济问题都可以以其基本原理进行一番解释和评论。因此不难发现,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无论何种场所,只要需要学者出面,即可见到经济学家的身影,听到经济学家的宏论和高见。因而,也使一批经济学家名声大噪,成为著名经济学家。   

  但管理学不仅要解释现象,更要解决问题,而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及其管理情境的多样性,很难用抽象的方法找出普适的解释和解决途径。真正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具体问题、具体情境下的具体分析,所以高水平管理的实现远远超过普适的科学知识范畴,还需要有哲学、艺术、经验等的配合。所以,作为管理学家,虽然也可就任何问题和现象依据一般管理理论和知识发表一番议论,但若不是所属领域专家,要真正开出药方将会勉为其难,即使是所属领域专家,在对具体情况缺乏研究的情况下,也不敢说能立即开出灵丹妙药来,纵然能深入其中,也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甚至进行尝试或实验后,才能拿出实施方案。因此,除了那些太“胆大”的管理学家外,真正的管理学家是不敢逢场敢上的,更不是有邀请就敢讲的!所以,管理学家在不同场所和情境下的曝光率就低,相应的知名度也自然会低。   

  说到这里,有必要问,哪些人算管理学家?管理学家与管理专家、管理实践家或企业家或职业管理者有什么区别?这里我们并非进行学术名词讨论,也无意进行学术意义上的界定,只是进行基本功能分析。一般来讲,进行管理学问研究和传播的人可称是管理学家,如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管理学教授、研究员等;以管理专业知识为基础、专门从事管理研究、实践、咨询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可成为管理专家;处在管理一线的企业家、管理者统统可称为管理实践家。于是,我们可以理解,管理学家并不完全等同于管理专家,尽管其学问研究需要了解管理实际,但其目标是贡献管理知识,其对实际的了解与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他们的长处是有比较系统的管理知识、善于学术总结和研究或管理知识传播,存在的价值是不断完善和充实管理学知识宝库。他们也许并不擅长实际管理问题的处理,但并不能因此说明他们水平不高,关键是以什么标准看待他们,如以学者看待,管理的许多原理和理论均源自这类人之手,他们对管理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若以管理专家和实践家的标准看待,他们大部分也许真的不够格。换句话说,大量管理学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既擅长学术研究与传播,又精于实践和专业处理,即只有极少数管理学家可同时被称为管理专家。回过头看,大多数管理专家、管理实践家也不等于管理学家,虽然他们善于运用管理知识、长于实践,但并不见得专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提炼。无疑,管理实践家只是处在管理岗位上的人,大部分根本称不上管理专家,甚至连基本的管理常识都不具备,这就是为什么关于管理低效和不满的抱怨声随处可听见的缘故。因此,管理实践家需要向管理专家靠拢,至少应该不断学习和掌握管理基本原理和规则,逐步提升自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