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阴谋-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8年12月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14次大会在波兰波兹南开幕,这似乎成为一个转折点。
“Now,China,the floor is yours(现在是中国代表发言)”,每当大会主席宣布这句话时,气候谈判的大会会场通常会变得鸦雀无声。世界开始倾听中国的声音,不仅仅源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国之一,更重要的在于中国正积极步入全球气候谈判的舞台中央。而在本届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高调,中国向发达国家发起了凌厉的攻势。
在外界看来,中国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立场变得更为强硬,开始指名道姓攻击富国“谨小慎微和具有欺骗性的”碳减排目标。
中国代表团于2009年12月8日下午在丹麦首都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中方代表团副团长苏伟说,美国的减排目标“不突出”,欧盟的减排目标“力度还不够”,日本则为减排设定了苛刻的前提条件。
而在此前的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很少召开新闻发布会,也很少具体地批评某些国家,一般都是笼统地称之为“发达国家”。这一立场的转变让习惯教训其他国家、总以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发达国家感觉吃惊。
距离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结束还有36个小时,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时刻,大会主席丹麦前气候与能源大臣康妮?赫泽高被替换,接替她的是丹麦的首相拉斯穆森。
丹麦官方的解释是随着各国领导人的到场,需要提高接待的级别。而实际上,丹麦政府是不满康妮?赫泽高在立场上倾向发展中国家,严重地损害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利益。
丹麦首相披挂上阵后,马上抛出一个提案,要与会各国进行表决。这显然违反了大会的议程,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抗议,而中国代表团成员更三度拍案而起。最后丹麦首相只好灰溜溜地把提案撤下来。
这和巴厘岛气候大会的情形何其相似,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代表的据理力争,堂堂丹麦首相能轻易服软?
中国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底气呢?
美国从2007年退居全球第二位二氧化碳排放国后,一谈及气候变化的责任,就祭出一个“很好”的方法:拉中国下水。
2009年12月9日,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斯特恩刚下飞机就匆忙赶到作为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主会场的贝拉中心出席美国代表团当天的发布会。斯特恩强调,如果没有中国的确实承诺,会议就不可能达成协议。他在避免提及美国碳排放历史的同时,强调中国将来可能的碳排放量。
斯特恩说:“排放量不断显著上升的国家就是中国,因此我们不能达成协议。原因是中国没有作出真的承诺,我的意思是中国是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目前是全球总量的20%,2020年估计占全球总量的28%,你甚至不能相信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上欠缺了中国的重要行动。”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对美方的言论迅速反击,称中国愿意奉陪美国,可以接受在2050年将全球碳排放量减半的目标,但条件是发达国家必须承诺到2020年比1990年减排40%,并同意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援助。他指出,中国不否认长期目标的重要性,但认为中期的目标更重要。
碳减排意味着关闭更多的高耗能工厂,这可能导致更多的失业人员,在次贷危机的关头,美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欧盟会就范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中国敢这样提,显然是抓住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软肋,在强大国内舆论压力及国会面前,政客的过火表演,可能会吃不了兜着走。
而中国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叫板,肯定是有备而来。在哥本哈根大会召开之前,中国就已经对外高调宣布了中国碳减排的目标。
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11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到2020年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相对于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吝啬,中国在碳减排上显得多么的大度,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底气十足的根本原因,道德的制高点第一次转到了中国手里。
中国在此前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喜欢把自己扮成一个发展中国家,丝毫不放弃中国在碳排放上的特殊权利,中国知道过早规定碳减排势必严重打击国内经济发展。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开始在不同的场合和发达国家针尖对麦芒,也着实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中国也不再是那只遇到危险就把脑袋埋在沙子里的“鸵鸟”,而是一个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角色,是重大利益的攸关方,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
中国成为气候谈判中最大的变数(1)
美国人在气候谈判中的表现一直让人感觉有严重的两面性。
美国态度基本上一直没有变过,美国在好莱坞电影中喜欢扮演救世主,把国际责任挂在嘴边,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总是拯救人类的最坚强力量,但在现实中,美国对国际事务并不热心。
本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原则,美国一直坚持其光荣的单边主义传统,在气候减排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明显地开倒车。
欧盟一直是气候变化的急先锋,但后来态度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欧盟的表现来看,“环保旗手”欧盟明显地退步了,显得保守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向,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被欧美等很多环保人士看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啊?
就算通过苛刻的条件,对欧盟来说,也不会有什么影响,首先在条约的缔结中,欧盟有优先的发言权,在雄厚的技术条件下,只有别人做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所以敢定很高的目标。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钱”字。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展中国家减排不具备强制性,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是以发达国家提供一定规模的资金为前提。
但是从1991年《公约》成立到2008年,18年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总共投入的数额仅为33亿美元,而从2006年到2010年,该基金计划用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仅为99亿美元,欧美发达国家给钱越来越不爽快了。
根据《公约》秘书处的估算,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资金需求为每年1000亿美元,这也是被发达国家普遍接受的一个数字。
丹麦文本规定发达国家在2010——2012年每年提供平均100亿美元的快速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其余资金依靠市场机制,欧美事先的承诺已经不算数了,钱是不给的,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减排责任却是必须承担的。
每年100亿美元就想把发展中国家像叫花子一样打发了,也难怪美国投资大鳄索罗斯评论道:“(100亿美元)聊胜于无。”
不过在次贷危机的大背景下,即便是100亿美元也未必好凑,欧盟和美国谁也不太愿意从自己口袋里掏钱出来。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首先针对欧盟等发达国家计划2010年至2013年每年支付100亿美元帮助贫穷国家应付气候变化时说,“这笔金额分到发展中国家,按人头平均每人分不到2美元,这2美元,在物价昂贵的丹麦,甚至买杯咖啡都不够。”
因为coffee(咖啡)同coffin(棺材)的发音是非常相近的,在哥本哈根也多了一个笑话,发达国家想用这两美元给发展中国家买棺材。
欧盟在次贷危机中受伤不轻,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这个时候摆姿态还是比较容易,但要拿出真金白银出来,就显得有些难为情。欧盟内部还有一摊子事,气候谈判这种装门面的事可不能弄巧成拙,束缚自己的手脚。
由于欧盟的摊子越铺越大,由最初的六个创始国发展到现在的27个。欧盟是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发起者,姿态积极,但欧盟在吸纳新成员后各国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内部协调难度相对增大。
欧盟态度的转变还有隐情。随着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的迅速工业化及崛起,这几个国家快速成为碳排放大国,而中国的变化更大。。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国成为气候谈判中最大的变数(2)
应该说,全球气候变化前期还是比较顺的。在2000以前,气候变化看似是三方,而实际上是欧盟与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的斗争,而发展中国家只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陪衬,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发言权,只需要举手表决。
这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比较仁慈,对发展中国家在二氧化碳排放上网开一面。那时发达国家也乐意承担国际责任,村里其他村民都穷得叮当响,富人不带个头怎么能搞得起来。所以,在气候谈判的前期,欧盟提出了 “共同但有区别的国际责任”,我们发达国家先减排吧,你们发展中国家就暂时不用了。
再说了,刚开始全球气候谈判那会儿,发展中国家排放的碳根本不值一提。碳排放的多少是地球村中地位的象征,就你发展中国家排放的那点,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是九牛一毛,发展中国家也根本不好意思拿出来说事。
与发达国家在最近几十年经济停滞相反,发展中国家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发达国家碳排放越来越少,而发展中国家排放的碳越来越多,特别中国是一个大户,现在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排放碳最多的国家。
以前比谁排放得多,才有资格谈判,就像胖人才会减肥,毕竟胖人的生活水平高,而穷人得肥胖症的几率相当小。现在情况变了,欧美居然不是碳排放的主角,那么游戏规则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嘛,不然让发达国家怎么玩?
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手段就是有意抹杀前面的谈判成果,西方发达国家的算盘是以前的协议约定什么的就当没有过,今后也不再区别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啦,那样多麻烦。
这也就有了哥本哈根大会上另外一个小插曲。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说他一早就心情不好,轮到中国发言,终于有机会发泄。中国政府的部长被多次阻拦在会场外就算了,现在会议主办方竟然从没有在大会标识上表明《京都议定书》的存在,妄图抹杀“共同但有区别原则”。
“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取舍一直是哥本哈根谈判中笼罩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头上的阴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针锋相对的主战场。丹麦丢了“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发展中国家心寒而愤怒。“难道是想说,《京都议定书》第五次谈判不存在了么?”苏伟道。
面对中国代表的质问,大会主席顿时尴尬。又道:“真遗憾,这个标志发布了好几个月,现在才发现有问题……”第二天,《京都议定书》及相关标志又悄然出现……
狡猾的欧洲人,总喜欢耍一些小聪明,但这实在不太高明。发展中国家辛辛苦苦参加这个会为的啥呢,还不是想分享一些利益,现在居然想把以前的成果一笔抹掉,这个想法无论如何都太邪恶,群众眼睛是雪亮的。
以前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要是欧美吵架,发展中国家旁听。现在却变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互掐。发达国家之间的分歧相对而言变得不重要了。
所以才有了哥本哈根“丹麦提案”抛出后,发展中国家极度的愤怒,成为一个引爆点。
在开始时,中国根本是国际上一个小角色,其他国家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而中国也由于国内问题一大堆,主要问题是发展经济,对国际事务根本不热心,别人不需要听中国的声音,中国也不知道说什么,毕竟很多和自己不沾边。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成为气候谈判中最大的变数(3)
制定《京都议定书》是在1997年,当时中国还在为抵御亚洲金融危机而不断加大投资呢,很多海外的媒体都在等中国“经济崩溃”的笑话,这时中国经济总量也不咋样,气候谈判中中国也难以成为一个角色,发达国家替发展中国家包办了一切事情。
从1997年到2009年,仅13年多时间,在欧美发达国家那里也不算什么,按每年2%~3%的增长率,经济也不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但中国的超速发展却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始料未及的。中国却在这短短13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村里的低保户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小财主。
据2009年12月7日路透社洛杉矶电,美国一家媒体监测机构的分析数据显示,“中国崛起为经济超级大国”是过去10年全球最引人关注的新闻故事,受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伊拉克战争和恐怖袭击。
中国开始在气候谈判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在巴厘岛,此时中国已经显露锋芒,一直以来被欧美所主导的气候变化大会开始受到中国的挑战。
除了国际气候谈判之外,其他所有的国际谈判中都有一个中国国际身份的认定问题。
中国一直把自己视为发展中国家,从各方面的指标上来看,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电力消费水平、食物热量摄入量等,没有哪一项可以超过发达国家。
如果中国有人说自己是发达国家了,随便拉他到中西部的农村,估计他马上会闭嘴。中国表面光鲜,中国也有可与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性大都市媲美的现代化城市群,但中国也有低矮破落的棚户区。
但中国从很多方面来看,又和发展中国家不沾边。从GDP总额上来看,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关键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每年仍以10%左右的速度上涨,没有人能预估到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还有多大。
中国在应对次贷危机中,一出手就是4万亿人民币,中国的钢铁产量是世界排名第二到第八位的总和,中国被喻为世界工厂……
这样强烈的反差,让人会有时空颠倒的错觉,最核心的因素还是中国